高中历讲义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1.建立:1917年的十月革命2.措施:①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政治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作用:取得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形势①内忧: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②外患:1918年春开始,英、法、美、日等国不仅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苏俄把它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模式)3.内容:<1>余粮收集制:①内容:A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B国家所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必须征集的“余粮”数。
②影响:A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但是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①内容:将主要工业部门的所有大中小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②影响:A国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的生产和分配完全根据国家的指令进行;B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有利于战争的需要。
<3>取消自由贸易:①内容:A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B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日常生活用品由国家通过消费合作社分配;C职工工资主要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全部免费。
②影响:A实物配给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有利于缓解饥荒,保持最低限制的物质生活,从而赢得战争。
B实物配给制反对货币、商品、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挫伤工农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高考历史第2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专题1

高考历史第2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专题12020.031,阅读下列材料……我们当时不这么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②列宁为什么认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弊病和错误?④综合以上问题,你怎样理解列宁的这段话?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3,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经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说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措施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从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废除实物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D.由国家掌握涉及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5,从背景、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6,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经济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7,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减免税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案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容说课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文献材料,引导学生认清这两大政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实施的必要性和作用。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这两大政策。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以及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1.设置情景,让学生体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合理性。
2.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运用比较法,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教具准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前不久我看了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历史的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生1: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生2:商品应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生3: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师: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生:不知道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进新课]1.“坚冰已经打破”想想议议:(幻灯片播放《攻占冬宫》画面)师: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生:《攻占冬宫》。
师:对,这幅油画反映的是十月革命时起义部队冲击冬宫时的战斗场面。
高一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课件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1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坚冰已经打破
思考:“坚冰”是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 呢?
严峻的形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
外
内容
评价
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内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项目 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管理建设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P119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 积极方面: 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 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 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小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堂练习
1、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有偿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B、有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惧制 C、纳税后农民剩余粮由国家统一支配 D、用余粮收集制代替固定粮食税 2. 新经济政策中对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采取的政策是 A、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B、允许本国的资本家经营 C、允许外国的资本家投资经营 D、由国家与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 3、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 A、布尔什维克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目标 B、布尔什维克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实践 C、布尔什维克部分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4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 A、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初高中知识联系】一、“坚冰已经打破”1.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起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巩固统治。
2.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从1918年开始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针对当时情况,苏维埃政权采取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内容)3.初三下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1月,一战结束。
美、英、法共同加紧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苏俄人民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战胜敌人,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二、“道路已经指明”1.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初三下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阅读内容)【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必修一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的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1861年通过沙皇的改革,俄国废除可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内矛盾十分简略。
1914年爆发的一战更是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士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7
2、道路已经指明
思考:“道路”是指什么?什么政策指明了这种
“道路”
的方向?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当时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十分困难, 工厂停产,一些工厂的工人开始骚动,举 行罢工,要求改善生活。广大农民反对余 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生活的教科书 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的展现 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 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 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 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内容 评价
2
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 复其失去的政权,是苏俄内战爆发的主要起因。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 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 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国内战争:(三年)1918-1921
202主义政策的内容
2020/10/18
11
小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020/10/18
12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内容:
广东省阳江两中高一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课件

利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方面: 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在国内战争结束仍实施,给国家带来极大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三、道路已经指明
1、背景
四年大战和三年 内战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面临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4、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 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 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积 极 作 用
实施工作重心转移:阶级斗争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消除危机。
经济建设
稳定政治形势、巩固政权。 探索到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局限: 后来的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 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 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判断政策 是否正确 的依据: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十年“文革”使经 济濒临崩溃,社会 一片混乱。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同时,向国外大力 招商。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生活固练习
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无偿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B、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大减轻 D、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A、俄国的国情 B、允许私人经济成分存在 C、巩固工农联盟 D、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C、工业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D、促进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新经济政策讲义

第二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描述了以格里高利为代表的全家都是顿河农民,他们起初拥护革命,因为革命的口号是让贫苦大众翻身。
但后来他们却拿起枪来反抗布尔什维克。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部作品反映了苏联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一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1918年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经过3年英勇战斗,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在国际舞台上站住了脚跟。
但是在转向和平建设之后,又遇到新的困难和危机。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之后的苏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可想而知:2000万人丧失生命,400多万人伤残,国家满目疮痍。
胜利后的苏俄仍然在运用着国内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是我们上节课进述的内容。
提问:内容?大家看这两段资料: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1918年9月2日,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军营,要求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把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为了集中使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国之力以应付战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完成的手段组织工人征粮队,1918年8月4日颁布《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其中提到:“上述收割队和征粮队的任务是:(a)在从前地主的庄园上收割冬季作物;(b)在靠近前线的地带收割庄稼;(c)在分明无疑是富农和富人的土地上收割庄稼;(d)在各地即使帮助收割庄稼并把一切余粮送交国家仓库”转引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第292-293页,结果往往出现过火行为,把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收走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极大危害。
3、经济危机:到1921年春,苏俄国民经济已濒于崩溃边缘。
1920年的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1/3,大工业产值是战前的1/7,煤和石油也分别是战前的1/3和2/5,大部分企业无法开工,1/2的火车头不能使用,农业总产量是战前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