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
1928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 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流通方面 补充内容
这就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俄罗斯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资 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 俄。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 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个年度减少 43.3%。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岁。 可是,他已成了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 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 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 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 这件事被列宁知道了。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 “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 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说到这里,列宁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着,一边说道: “瞧!这是你们人民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替代人的双手。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1.建立:1917年的十月革命2.措施:①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政治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作用:取得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形势①内忧: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②外患:1918年春开始,英、法、美、日等国不仅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苏俄把它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模式)3.内容:<1>余粮收集制:①内容:A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B国家所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必须征集的“余粮”数。
②影响:A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但是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①内容:将主要工业部门的所有大中小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②影响:A国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的生产和分配完全根据国家的指令进行;B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有利于战争的需要。
<3>取消自由贸易:①内容:A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B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日常生活用品由国家通过消费合作社分配;C职工工资主要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全部免费。
②影响:A实物配给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有利于缓解饥荒,保持最低限制的物质生活,从而赢得战争。
B实物配给制反对货币、商品、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挫伤工农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坚冰已经打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影响及这段史实的现实意义问题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道路已经指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问题探究历史比较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教材分析与建议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举措,即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并使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为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奠定了基础。
课文引言引用了列宁1921年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的一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猖狂围攻,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使政权得到巩固的历史事实。
建议教师认真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让学生进入情景,而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坚冰已被打破”。
教材首先强调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进行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意义,以及政权建立后,所实施的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采取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举措。
随后叙述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场你死我活的严酷斗争展现了出来。
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孙旭东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
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
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设计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设计广州市真光中学历史科邓律廷(一)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1、重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2、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导入:十月革命翻开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社会主义没有形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地探索。
在这种背景下,列宁、斯大林等人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探索,当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十月革命发生于何时?推翻了什么政权?建立了什么政权?”2、向学生说明:在正常情况下,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之后,应该马上采取措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但是,当时的苏俄存在着种种困难,并不具备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
学生阅读P136的【历史纵横】,分析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着怎么样的困难?学生分析得出苏维埃政权受到威胁。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A、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说明其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C、归纳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高度集中、带强制性】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讲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的必要性以及其正负面影响】通过阅读课文P137【学思之窗】,然后互相讨论完成后面的练习。
(注:应引导学生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将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支援前线、巩固政权起到了关键的、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个政策的弊端是明显的。
利益受损的阶级、阶层在战时为了战胜敌人、挽救祖国,所以能够忍受这种“阵痛”。
但是战后再坚持这种政策是不行的,这种政策的继续施行导致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在苏俄的爆发,迫使苏俄政府不得不改变治国方针。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向学生说明,随着国内战争的胜利结束,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任务便完成了,苏俄应该为农民减负、给商贸松绑了,但是苏俄并没有及时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想通过这个政策使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20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0高考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难点: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评价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简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列宁新经济政策(国家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深刻分析俄国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之上,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政策。
产生背景苏俄在十月革命以后,首先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1921年则转变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直接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各种尖锐的矛盾。
为了渡过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1918年春天直至1920年底,帝国主义对其进行武装干涉,同时国内也爆发了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苏俄面对内忧外患,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击败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之1920年爆发的自然灾害,使得苏俄的农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损失,经济的凋敝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人们不满的情绪日益滋长,工农联盟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针对当时的紧急情况,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转变了发展战略。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了由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转变。
推动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俄国的落后。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如列宁所言,俄国打开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
但是,就俄国具体国情而言,则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方面都欠发达,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
列宁在1918年指出:“按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按工人的政权力量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任何英国和任何德国的还要先进,而同时按相当完善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按文化水准,按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准备程度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
高中历史第2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2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经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说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C.俄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必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策2,对于苏俄1918年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功不可没;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的实行弊大于利。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其理由。
3,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D.要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4,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①维护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②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③加速了社会主义集体集体经济建设④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5,余粮收集制实施后,苏俄农民瞒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D.该项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6,1922年12月苏联成立时,下列哪个共和国没有加盟?A.俄罗斯B.白俄罗斯C.乌克兰D.拉脱维亚7,以下选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工业国有化D.实物配给制8,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措施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从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废除实物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D.由国家掌握涉及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9,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A.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B.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控经济发展D.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0,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以发展经济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1,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减免税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资源 更多资源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尝试: 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无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 专政的国家):苏 俄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 工人、农民不满 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年
新经济政策
标志: 标志: •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 1921年 俄共( 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 决议 内容: 内容: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工业国有化 恢复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取消食物配给制, 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管理建设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积 极 方 面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 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 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 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 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 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 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 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 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 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 尝试。 尝试。 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 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道路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的正确途径。
建立:1917年11月十月革命。 建立:1917年11月十月革命。 措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措施: 的任务,退出一战。 的任务,退出一战。
坚冰已经打破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思考:“坚冰”是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 思考: 坚冰”是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 呢? 严峻的形势 军事:组建红军,抵抗 军事:组建红军, 敌人进攻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经济: 内 外
结合“学思之窗” 结合“学思之窗” 思考: 思考: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否是苏俄 理想的政策? 理想的政策?
道路已经指明
思考: 道路” 思考:“道路”是指 什么? 什么?什么政策指明 了这种“道路” 了这种“道路” 的 方向? 方向?
背景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失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消 极 方 面
判 断 政 策 是 否
正 确 的 依 据 在 于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1.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2.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 4. 的根本的利益
更多资源 更多资源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¾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呢? 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巩固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