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身体变化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29
脱训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脱训后,最大摄氧量与心血 管变量关系的时间变化流程 图(引自Scott KP,et al,2009)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30
2.对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影响
脱训后,肌肉力量和功率会下降 脱训后,速度和灵敏的损失相对较少 脱训后,运动员的柔韧性下降会很快
1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1、反射时:动作越复 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 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 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 越长。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3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动作越复杂, 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
①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 大
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运动 项目
运动 强度
训练 水平
赛前 状态
准备 活动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8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于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steady state)。
运动生理学
7
准备活动:准备活动(warm –up exercise)是指在正式训练和
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8
准备活动 — 生理作用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4 增强皮肤血流 5
痕迹效应 6
1 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2 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运动与身 体变化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运动与身体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2)能够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提高运动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关注身体健康。
二、教学内容1. 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2. 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难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关注身体健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比赛的过程,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速度、时间下的路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时间、路程的变化;(3)引导学生总结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得出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3. 解决实际问题(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每天跑步30分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求小明每天跑步的路程;(2)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出汗等;(2)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短跑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对身体的影响;(3)引导学生总结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以及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坚持运动与短期效果的关系

坚持运动与短期效果的关系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众所周知,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进行长期的运动。
这是因为很多人希望能够迅速看到效果,然而运动的效果通常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坚持运动与短期效果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分步骤详细探讨坚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短期影响。
第一步:运动的不同类型运动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
无氧运动则主要是力量训练,如举重、拉力器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
不同的运动类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第二步:短期内的身体变化在运动的初期阶段,人们通常会感受到身体的一些短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但不限于:1. 减轻压力:运动能够增加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心情。
2. 提升能量水平: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使人们感到更加精力充沛。
3. 改善睡眠:运动有助于身体从紧张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帮助人们入睡更快并提高睡眠质量。
4. 提高免疫力: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感染的概率。
5. 提升集中力:运动能够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神经元的连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第三步:短期内的身体健康改善除了短期的身体变化外,坚持运动还会带来一些短期的身体健康改善,这些改善包括但不限于:1. 增强心肺功能: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肺的负荷,提高心血管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提高肌肉力量:无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改善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3. 促进新陈代谢: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更有效地消耗热量,减轻体重。
4. 改善消化系统: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预防便秘。
5. 减轻慢性疼痛:适度的运动可以减轻常见的慢性疼痛,如背痛、关节痛等。
第四步:方案制定与坚持为了最大化短期效果,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并坚持执行。
下面是一些制定和坚持运动计划的建议:1. 确定目标:明确自己的运动目标,是减肥、增肌还是改善心肺功能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运动与身体变化|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运动与身体变化|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了解身体变化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测量身高、体重和心率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二、教学内容1. 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2. 测量身高、体重和心率的方法3. 数据分析方法4. 健康运动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测量身高、体重和心率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数据分析方法,如何根据数据调整运动计划。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2. 测量工具:身高尺、体重秤、心率仪。
3. 数据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影响?身体变化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 新课讲解(15分钟)(1)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a. 运动对骨骼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生长,使骨骼更加坚硬。
b.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
c.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肺耐力。
d. 运动对体重的影响: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2)测量身高、体重和心率的方法a. 身高测量:使用身高尺,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测量身高。
b. 体重测量:使用体重秤,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测量体重。
c. 心率测量:使用心率仪,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测量心率。
3. 实践操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进行身高、体重和心率的测量。
测量完成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 数据分析(10分钟)(1)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身体变化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数据调整运动计划,以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5. 健康运动的重要性(5分钟)讲解健康运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家庭运动,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通过探究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尝试新事物,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好奇心而忽视身体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体验,共同总结运动与身体健康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跳绳、跑步机等)。
2.学生准备: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的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例如,展示一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观察和实验的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运动,如跳绳、跑步等,同时观察和记录身体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体力活动,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心脏受到刺激会增加心率,心排出量也会增加。
这是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供血需求。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使其更加坚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运动还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肺活量也会增加,肺泡表面积扩大,气体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机械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运动时,肌肉会逐渐增强和发达,肌肉纤维数量和粗细均会增加。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代谢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会被分解为能量供给肌肉。
长期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使静态代谢率增加,即在休息状态下也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心情。
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
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因此,积极参与运动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运动带来的改变

运动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涉及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运动可能带来的改变:
1.身体健康改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病风险。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重管理:运动是减肥和保持健康体重的有效方法。
通过燃烧卡路里,运动可以帮助减少脂肪堆积,塑造更健康的身材。
3.心理健康提升: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啡肽等化学物质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提高心情。
4.改善睡眠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帮助人们更快地入睡并更深入地睡眠。
这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精神状态。
5.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这对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都非常重要。
6.增强社交能力:运动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活动,使人们更容易结识新朋友,增强社交能力。
这对于建立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7.提高自信心:通过运动,人们可以逐渐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增强自信心。
这种自信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人们更加积极面对挑战。
总之,运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改变,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建议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并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运动与身体变化-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运动与身体变化-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体变化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2. 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3. 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身体变化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运动与身体变化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运动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2. 探究新知(1) 讲解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实际应用。
3. 实践应用(1) 设计一些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运动,观察并记录运动前后的身体变化,分析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4. 总结反馈(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运动对身体变化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身体变化相关的内容。
2. 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周内的运动情况,分析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理解身体变化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运动对身体变化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运动与身体变化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需要设计一些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