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实验六 石蜡切片法1

四、实验结果
包埋后的石蜡快应为均匀的半透明状,蜡块中没有 气泡。
包埋材料摆放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
修块效果:每个蜡边与材料平行,蜡边的上下左右摇 平行。
切片效果:得到厚薄均匀的蜡带,蜡带无破损。 展片效果:展片后蜡带或蜡片平整,无气泡、粘附牢 固,蜡带略呈透明状,后续制片不易脱落。
五、作业
实验完毕,每人交包埋块一个,在纸盒上写
上材料名称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
实验完毕,每人交玻片两张,用铅笔在载玻
片上写上材料名称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
实验报告(姓名和日期)。
苦味酸液(波茵氏液)
甲液: 1%铬酸 10%醋酸 乙液: 甲醛 苦味酸饱和水溶液 50ml 20ml 25ml 75ml
包埋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包埋后的石蜡块应为均匀半透明状,有时出现白色浑浊 结晶(像雪花一样)部分,这样在切片时就有妨碍,不易切出 薄的切片。 原因:①组织内部或石蜡中混有透明剂;②脱水不干净;③石 蜡本身品质不良;④组织块移入纸盒时动作太慢,周围的石蜡 已成凝固状态;⑤冷却用水温度不够低,石蜡凝固太慢。 解决办法:属于前三个原因者应在包埋之前就须注意;属于后 二个原因者,可将包埋块再投入Ⅲ蜡中熔化后重新包埋,但必 须注意熔化包埋过的石蜡块的时间不宜过久。
实验六 石蜡切片法
—— 包埋、切片和贴片
石蜡切片法
石蜡切片法是显微制片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除了
藻类、菌类、木材和骨骼外一般的材料均可以使用,既 可制成较薄的切片,使材料各部分都清晰可见,同时也
可制成连续切片,观察材料的动态发生及层次,所以,
它在显微制片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掌握, 同时也是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的基础。
实验六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2、核酸的水解 、
磷酸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戊糖 • 定糖法(戊糖的差异) 定糖法(戊糖的差异)
(1)核糖核酸的鉴定
RNA
CHO
H C OH H C OH H C OH CH2OH
OH¯ OH 水解
β- D-核糖 -
浓HCl
HC HC O
CH C CHO
+ 3H2O
β- D-核糖 -
CH3
糠醛
CH3 HC CH C C O O OH CH3
沸水浴(10′) 沸水浴
冷却
加入5%三氯 加入 三氯 醋酸 (8ml) 2000r/min; 2000r/min;5′
搅匀后离心 上清液
2.鉴定:取试管三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鉴定:取试管三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1 2 3 编 号 细胞质水解液(滴) 细胞质水解液( 核液水解液( 核液水解液(滴) 5%三氯醋酸(滴) %三氯醋酸( 3,5一二羟基甲苯液(滴) 一二羟基甲苯液( 一二羟基甲苯液 20 10 30 20 10 30 30 30
一、分离细胞质与细胞核
1.破碎细胞
机械法 细胞破碎的方法 物理法 高速组织捣碎机 玻璃匀浆器 研钵 超声匀浆器 冻融法 自溶法 酶处理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化学法
2.离心技术 离心技术
利用各细胞器在一定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的差 利用各细胞器在一定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的差 可采取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 异,可采取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
实验6 实验6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Separation of cell nuclei and ident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
遵义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曹桂群
6 实验六 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测定P165

实验六复方氢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鉴定一、实验内容1. 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鉴定二、预习内容1.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P32~34;2.实验样品的制备-P37~38;2. 复方氢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鉴定-P165。
三、预习思考题1. 为什么一般不采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测定铝的含量?2. 指示剂PAN加的多少对终点的颜色有什么影响?3. 滴定Ca2+、Mg2+之前,加入三乙醇胺的作用是什么?4. 药片处理时为什么不直接取一颗研细后准确称取0.4500~0.5000g药粉,而是取5颗?5. 配位滴定为什么要使用缓冲溶液?6. 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7. 铬黑T用作测定Mg2+离子的指示剂,其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H2In-HIn2-In3-紫红蓝橙pH<6 pH6~11 pH>12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显红色,使用铬黑T的最佳pH范围应在什么pH?8. 取样在组成和含量上要有。
液态样品的组成比较均匀,只要在即可。
固体样品视样品的均匀度及相应的粒度有不同的取样量的要求,在采集足够量样品并粉碎后,用四分法经多次缩分后得到相应质量的分析样品,如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测定中药片的处理,。
气体样品则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方法采集。
9. 试样在测定前要进行等预处理,定量分析一般采用,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
10.分解试样的方法主要有:法、法、法和法。
本实验中进行的试样处理有: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测定中药片的处理用、。
11. 溶样操作:准确称取适量待分析样品于洁净的烧杯中,适当烧杯,把盛有溶剂的量筒也,再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溶解时放在烧杯中的玻璃棒。
在溶解会产生气体的试样时,先用少量水将其湿润成糊状,用洁净的表面皿将烧杯盖上,然后用滴管将溶剂自烧杯嘴逐滴加入,以防,溶解后用蒸。
对于需要加热溶解的试样,加热时要,冷却后。
实验活动6——简单配合物的形成

实验活动6——简单配合物的形成[实验操作]1.简单配合物的形成(1)[Cu(NH 3)4](OH)2的形成(2)[Ag(NH 3)2]Cl 的形成2.简单离子与配离子的区别Fe3+与SCN-结合形成配合物,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实验拓展]配合物的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对溶解性的影响某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溶解于氨水中,或依次溶解于含过量的OH-、Cl-、Br-、I-、CN-的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
(2)颜色的改变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异。
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有配离子生成。
如Fe3+与SCN-形成硫氰化铁配离子,其溶液显红色。
(3)稳定性增强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的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当作为中心离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例如,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形成的配位键比Fe2+与O2分子形成的配位键强,因此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结合后,就很难再与O2分子结合,血红素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人体CO中毒。
强化训练1.向盛有硝酸银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无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配离子[Ag(NH3)2]+中,Ag+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电子对B.沉淀溶解后,生成物难电离C.配离子[Ag(NH3)2]+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D.反应前后Ag+的浓度不变答案A2.(2022年北京东城一模)X为含Cu2+的配合物。
实验室制备X的一种方法如下。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Y1-mX21NOL=ln⎢(1-A)+A⎥1-AY-mX11⎣⎦计算公式:LXdYLKXa==NOL⎰XX*-XZΩZΩ 12式中 KXa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的摩尔流量,kmol /s;V: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Z:填料层高度,m;Ω:塔的横截面积,m2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可求出X1 。
A=L/Vm; V(Y1-Y2)=L(X1-X2)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
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
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
实验六 触发器

实验六触发器一、实验目的1. 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2. 熟悉基本RS触发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
3. 熟悉集成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触发方式。
二、实验原理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用以表示逻辑状态“1”和逻辑状态“0”,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它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器件,是构成各种时序电路的最基本的逻辑单元。
1.基本RS触发器基本RS触发器是一种无时钟控制的低电平直接触发的触发器。
它具有置“0”、置“1”和“保持”三种功能。
通常S端为置“1”端,因为S=0时触发器被置“1”;R为置“0”端,因为R=0时触发器被置“0”;当S=R=1时,状态保持。
基本RS触发器可以用两个“与非门”(如图6-1)或两个“或非门”组成。
2.JK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为双端输入的情况下,JK触发器是功能完善、使用灵活和通用性较强的一Q+K Q n,J和K是数据输入端,是触发器状态更新的种触发器。
其状态方程为:Q n+1=J n依据,若J、K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端时,组成“与”的关系。
Q与Q为两个互补输出端,通常把Q=0、Q=1的状态规定为触发器的“0”状态;而把Q=1、Q=0规定为“1”状态。
JK触发器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下降沿。
JK触发器通常被用作缓冲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和计数器等。
3.D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为单端输入的情况下,D触发器用起来比较方便。
它的状态方程为:Q n+1=D n,其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上升沿,所以又称为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
触发器的状态只取决于时钟到来前D端的状态,D触发器可用作数字信号的寄存、移位寄存、分频和波形发生等。
4.触发器间的转换在集成触发器中,每一种触发器都有自己固定的逻辑功能。
我们可以利用转换的方法获得具有其它功能的触发器。
例如将JK触发器转换成T和Tˊ触发器,也可将JK触发器转换成D触发器。
三、实验仪器及器件1. DS1052E型示波器2. EL-ELL-Ⅳ型数字电路实验系统3. 器件:集成电路芯片74LS00 74LS112 74LS74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基本RS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在实验仪上选用74LS00,按图6-1连接实验电路,即为基本RS 触发器。
6实验六母液配制

成分 用量 (mg/L)
NH4NO3
1650
KNO3
1900
KH2PO4
225*
MgSO4·7H2O CaCl2·2H2O/无水 MnSO4·4H2O ZnSO4·7 H2O
370 440/332 22.3 8.6
KI
0.83
H3BO3 Na2MoO4·2 H2O CoCl2·6H2O
6.2 0.25 0.025
2.78
3.73
配制 250mL母液(200×) 用量(g)
/
/
/
1.0 g/ 50 mL (单独配)
/
0.05
/
0.025
/
0.1
/
0.025
*为烟草悬浮细胞培养基配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计算所配制的各母液成分的需要量(称取量)
2. (1)配制大量元素母液500 mL (20X)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配制微量元素母液500mL (200X)
(3)配制铁盐母液 500mL (200X)
(4)配制有机母液250mL (200X)
3. 植物生长物质母液的配制
2,4–D母液(1mg/mL):准确称量2,4-D 100mg,先用1~3mL 90%乙醇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定容;也可以加入少量碱(如 1mol/L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使之中和成为钠盐或钾盐,在 水中溶解,再加水定容至100mL,即配成浓度为1mg/mL的母液。
母液种类成分用量mgl配制500ml母液20的用量g配制500ml母液200的用量g大量元素nh165016519001937037o无水44033244332微量元素mnso223znso086ki083062na0025cocl00025cuso母液种类成分用量mgl配制500ml母液200用量g配制250ml母液200用量g铁盐feso278278373373有机附加50ml单独配盐酸硫胺素维生素b1005烟酸050025甘氨酸2001盐酸吡哆醇维生素b6050025为烟草悬浮细胞培养基配方其他
实验六 叠加原理

实验六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答:由表一可以看出U1单独作用和U2单独作用时测量的值相加等于U1、U2共同作用时测量的值,由此可以证明线性电路的叠加性;而2U2单独作用时的值则是U1单独作用时的值的2倍,由此可以证明电路的齐次性
2.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答:不能。
计算电阻R2的功率
P1=I1U1 P2=I2U2 P3=U3I3
由实验数据可得P1=I1U1=- 6.14W P2=I2U2=-14.71 P3=U3I3 =-1.79
因为P1+P2≠P3而且相差甚远,所以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不能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3.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6-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当电路中的电阻被换成了二极管后,电路变成了非线性电路。
从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电路不再具有叠加性和齐次性。
4.心得体会及其他
答:此次实验加深了我对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idmain()
{
inta[6]={1,3,5,7,9};
inti,m,j;
for(i=0;i<5;i++)
printf("%5d",a[i]);
printf("\n");
printf("please input a digit:");
scanf("%d",&m);
upper++;
elseif('a'<= str[i][j] && str[i][j] <='z')
lower++;
elseif('0'<= str[i][j] && str[i][j] <='9')
digit++;
elseif(str[i][j] ==' ')
space++;
else
other++;
姓名
周昌荣
学号
189
实验项目
实验六数组
实验内容
习题P55. 2,P57.4,P67.10,P63.8
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字符和字符串的输入输出、学会数组的排除方法,如冒泡法。
程序实现和结果分析:
1)、#include<stdio.h>
intmain()
{inti,j,min,temp,a[11];
a[5]=m;
for(i=0;i<6;i++)
for(j=0;j<=i;j++)
{
if(a[i]<a[j])
{
intt=a[i];
a[i]=a[j];
a[j]=t;
}
}
printf("现在数为:\n");
for(i=0;i<6;i++)
printf("%d ",a[i]);
printf("\n");
for(i=0;i<N;i++)
{
max=a[i][0];
maxj=0;
for(j=0;j<M;j++)
if(a[i][j]>max)
{
max=a[i][j];
maxj=j;
}
flag=1;
for(k=0;k<N;k++)
if(max>a[k][maxj])
{
flag=0;
continue;
}
if(flag)
printf("\n");
for(i=1;i<=9;i++)
{min=i;
for(j=i+1;j<=10;j++)
if(a[min]>a[j]) min=j;
temp=a[i];
a[i]=a[min];
a[min]=temp;
}
printf("\n The sorted numbers: \n ");
charstr[3][80];
upper = lower = digit = space = other = 0;
for(i = 0; i < 3; iƲ,i+1);
gets(str[i]);
for(j = 0; str[i][j]; j++)
if('A'<= str[i][j] && str[i][j] <='Z')
for(i=1;i<=10;i++)
printf("%5d",a[i]);
printf("\n");
return0;
}
小结:程序排序实现主要利用起泡法,数组的输入利用循环来实现。
先对输入10个数组成数组,然后将第二个到第十个数和第一个数进行比较,将最小的一个数字存放在第一个数组中。第二轮将第三个数到第十个数和第二个数进行比较,以此类推下去。最后将排序好的数组输出。
{
printf("a[%d][%d]=%d\n",i,maxj,max);
break;
}
}
if(!flag)
printf("鞍数不存在!");
}
小结:找出鞍点的循环为,开始时假设a[i][0]最大,将列号0赋值给maxj保存,然后找出第i行中的最大数,先将本行的最大数保存在max中.将最大数所在的列号保存在maxj,再将最大数和其同列元素相比,如果max不是同列最小,表示不是鞍点,反之,则找到鞍点。
4、
#include<stdio.h>
#define N 4
#define M 5
void main()
{
int i,j,k,a[N][M],max,maxj,flag;
printf("输入数组:\n");
for(i=0;i<N;i++)
for(j=0;j<M;j++)
scanf("%d",&a[i][j]);
printf("enter data:\n");
for(i=1;i<=10;i++)
{printf("a[%d]=",i);
scanf("%d",&a[i]);
}
printf("\n");
printf("The orginal numbers:\n");
for(i=1;i<=10;i++)
printf("%5d",a[i]);
}
小结:原来的数组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之后输入一个数字依次和前面的数进行比较,如果较小则排列在前面,利用循环进行比较,一直排到前面,较大的则循坏到最后。结果分别为输入大小的数在数组间、数组大、数组小的数,程序执行的结果。
3)、#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i, j, upper, lower, digit, space, other;
实验总结
1、掌握了利用循环来进行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输入输出。
2、数组的输入时从0行开始,在输出时应该对应起来。
3、在进行数组的排序问题时,可以利用前面学习的冒泡法进行。
4、寻找数组的鞍点时,先确定行中最大的数,在比较列中最小的数,即先确定一维,在确定另外一个维数的思路。
}
printf("upper:%d\nlower:%d\ndigit:%d\nspace:%d\nother:%d\n", upper, lower, digit, space, other);
return0;
}
小结:利用循环结构输入二维数组,并利用多个条件进行字数和字符等的统计。循环中str[i][j]跟str[i][j]!='\0'是一样的。C语言以非0为真,0为假,字符串以'\0'为结束标志,'\0'实际上就是数字0。数组中的行数以0行开始,但我们输出时要注意将0变为1,其他行同样多加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