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将领王缵绪生平简介
王炤泮

王炤泮有这样一位抗日英雄,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国民党的刑场上。
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族,竟被人为的尘埃掩埋了五十四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抗日功绩才得以重见天日,他就是郑桂林。
节选自于苏军《郑天狗》可是还有一位抗日英雄,他同样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我党判了徒刑,他同样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族,但竟已被人为的尘埃掩埋了八十年之久,他的抗日功绩至今还没有重见天日,他就是郑桂林的生前挚友王炤泮。
笔者笔者QQ:6635962 昵称:北雁南飞笔者所了解的情况主要来自于亲人(由其是笔者二伯父)的亲口讲述。
同时笔者也查阅了一些相关书籍,主要有:《东北血痕》,印维廉,管举先著,中国复兴学社,1933年5月第一版。
《东北义勇军》,陈彬龢著,日本研究社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版。
《东三省义民血战记》,上海东北难民救济会,1932年9月18日版。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上、下),温永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潘喜廷、卞直甫、赵长碧、王秉忠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辽西抗日义勇军》,穆景元、白俊山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辽宁抗日风云录》,胡淑英、李秉刚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辽西义勇军诗稿》,问昕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绥中县志》,绥中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绥中县辛未九一八变后大事记》,温继峤主修,康德元年(1934年)。
《义勇风云》,李文喜、陶国慷著,环球出版社。
《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绥中抗日活动史料专辑,绥中县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委员会、绥中县档案馆编,1983年。
《东北巨变血泪大话史》,上海文化美术图画公司出版。
(1933)《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谭译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东北义勇军概况》阎宝航主编,东北抗日救国会出版社,1932年。
当然,限于有些书籍比较稀缺和财力等原因,笔者收集资料十分有限。
1925年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

1925年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在平岗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并请广州国民政府拨款5万元。
自黄埔军校成立到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在校生随军出征,先后经历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第二次东征等大的战斗。
在作战中,黄埔军校指战员一路攻坚克难、前赴后继,屡建奇勋,显示出誓死杀敌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同时,在几场战斗中,大批黄埔战士不幸壮烈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黄埔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为缅怀在战斗中牺牲的军校师生,赞颂他们的革命精神,第二次东征结束后的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在军校所在地的平岗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并呈请广州国民政府为此拨款5万元。
广州国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决定拨专款6.5万余元兴建东征烈士墓,除纪念在两次东征期间牺牲的黄埔将士外,同时将平定刘、杨滇桂叛军以及沙基惨案中部分军校烈士遗骸合葬于平岗万松岭。
192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自主持了东征烈士墓的落成典礼。
这个时间恰好是军校建校两周年纪念日,于是两个盛典一并举行。
落成典礼上,蒋介石作了长篇演讲,当时的新闻媒介作了广泛报导,盛况热烈空前。
蒋介石在演讲中说:“今天的大会有三个意义。
”两个盛典为什么有三个意义?原来四年前的同一天,还是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打总统府的日子。
当时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避难黄埔,蒋介石因追随保卫孙中山有功,开始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视,所以,在东征阵亡烈士墓落成之时,蒋介石感事抒怀,特别提起。
当时参加落成典礼的除黄埔军校全体师生,还有许多广州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各军的高级将领和社会著名人士,如谭延?]、宋子文、何应钦、李宗仁等。
大会从上午10时开至下午4时半,绵绵阴雨中,充满凝重庄严气氛。
“与会者寄托哀思,始终昂然肃立,毫无倦容。
”黄埔师生在上述战斗中,由于作战勇猛,伤亡率也非常高。
抗日名将、传奇儒将王缵绪

报载要文:抗日名将、传奇儒将王缵绪王缵绪,字治易,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任“保路同志军”营长。
率第29集团军浴血抗战,八年亲历七大战役。
在四川省主席任上整顿吏治、变革图强,为建设抗日战略后方做出贡献。
成为矢志抗日、战功卓著的抗战名将,务实、清廉、有为的行政高官,关注民生、倾情教育和公益事业、爱好书画及收藏的一代儒将,当年全国民众最为敬仰的抗日英雄之一。
1949年12月,王缵绪宣布起义,将成都平安移交解放军,并将自己创办的私立巴蜀学校和大量收藏珍品全部捐献给国家。
后因未能“善终”,结局可悲,其生平事迹少有提及,至今鲜为人知。
主政四川励精图治主动请缨辞官抗日王缵绪, 1885年生于四川西充城郊大磉磴村。
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
1908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同窗。
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
其间在奉节拉起一支队伍,自行招兵买马、私购枪枝而坐大,史称“夔府成军”。
1932年任刘湘部北路总指挥、第三路总指挥,助刘湘统一四川。
1936年获陆军中将军衔,1938年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因战功彪炳晋升上将;1942年、1944年先后任第六战区、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任陪都重庆卫戍司令部总司令。
王缵绪是少有的既长于率军打仗又重视实业擅长政务,乃至时有“造福一方”作为的将军。
他1920年任川军第9师18旅旅长兼任川南道尹,力行“兴农田、水利、筑路、改良监狱、奖励留学”;推行新文化运动,改革川南师范学校,聘请恽代英等到校任教,并亲自印发了恽代英编著的《政治学概论》等书籍。
1924年王缵绪兼任成都市政公所督办,着手扩宽春熙路,在大街上建汽车站和公共厕所;实施义务教育,创办徒弟补习学校,令成都各商店学徒入学;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修建公共体育场,并举办了全省学校第一次运动会。
王缵绪主政成都业绩昭著,民众曾在少城公园立碑记载他的功德。
1926年王缵绪任陆军16师师长驻防资中、内江、隆昌、荣昌等地,在三年驻守期间继续推行新文化教育,聘请北大、北师大和有留洋经历的新式知识分子前来任教;倡导半工半读以方便贫穷子弟上学,修建体育场、公园、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并建成资中至内江的60公里公路,成为成渝公路首通车路段。
烽火抗日路

王典则将军抗战轶事白桦林王典则将军,贵州兴义人,国军著名抗日将领,黄埔军校(南京分部)六期工科及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国民政府元老重臣何应钦先生之亲妹夫,抗战中出生入死,功勋卓著。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贵州盘县率部起义,投奔共产党,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一九二七年前后,神州大地,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内忧外患,接踵袭来。
国民革命军掀起的北伐怒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正在贵阳省立师范学校就读的,来自兴义的寒门子弟,青年王典则,再也坐不住了。
国父孙逸仙先生也曾教导青年:当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当大官。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他不甘心一辈子当一个孩子王,决定放弃将来从事教育的夙愿,投笔从戎,去报考军校,参加国民革命军,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国效力。
那时候,贵阳省立师范是边陲黔省最好的师范学校,考取极难,几乎百里挑一,毕业后当教师,至少不愁温饱。
在民生凋敞,人无三分银的黔省,是一份颇受人尊敬羡慕的职业。
眼看就要师范毕业的王典则,毅然退学,投笔从戎,令人不解,实在是惊人之举。
青年王典则,偕同学同乡俩人,各携少量川资,义无返顾,不远万里,取道香港,奔赴首都南京,以求从军报国。
孰料赴宁不久,川资用罄,而军校招考尚无消息。
三位黔省青年,当初满腔热血,如今流落京华,报国无门,食宿俱难,几乎沦为乞丐。
白天,三人轮流外出,向碰到的川滇黔省人乞求相助;夜则露宿鼓楼脚下或到郊外破庙里栖身。
所幸南京不乏爱心人士,同情流落之人,三人倘能得到多少不等的施舍救济,勉强果腹。
在如此困境中,他们毫不气馁,坚持效法古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的勤奋精神,学习不辍,相互探讨疑难,准备应考,历时半载。
正是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苦心人,天不负。
正当他们感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际,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南京分部)终于招考了。
王典则以优异成绩如愿考取了六期工科,他的俩个患难之交,亦金榜题名,考上了军校其它科。
四川军阀杨森手下有个师长,名叫王缵绪这个人很有创意,意识也很超

四川军阀杨森手下有个师长,名叫王缵绪这个人很有创意,意识也很超四川军阀杨森手下有个师长,名叫王缵绪。
这个人很有创意,意识也很超前,他为了向杨森表忠心,竟然将杨森的名字纹在了自己的胳膊上。
不仅他自己纹了,还要求手下官兵都纹上。
纹身是一辈子的事,王缵绪此举就是表明,忠于杨森是他一辈子的事儿。
这样的下属到哪去找,杨森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将老巢成都的防御重任交了王缵绪,自己则专心对付刘湘,准备一统四川。
但杨森的“统一大业”进行得很不顺利,刘湘联合各路诸侯,组成倒杨联军,向杨森发起了反攻。
杨森得到消息后坐不住了,要亲自上阵跟联军决战。
可就在他离开成都的当天,纹身还未长好的王缵绪便在成都竖起了倒戈大旗,背后狠狠捅了杨森一刀,杨森闻讯宛如晴天霹雳,当即丧失了斗志。
他无比沮丧的对手下将领们说:“王治易(王缵绪的字)反了,咱们腹部受敌,这仗我还怎么打,不打了,不打了!”随后,杨森将部队交给黄毓成,通电宣布下野,仓皇出逃。
其实,王缵绪的倒戈是早已预谋的,纹身不过是演给杨森看的苦肉计罢了。
王缵绪对杨森的不满由来已久,原因有二;一是杨森用人不拘一格,提拔重用了许多年轻将领,这些将领中不少人升到了与王缵绪同一级别。
这让老臣自居的王缵绪十分不爽,满腹牢骚。
他私下对人说:“杨汉域(杨森的侄子)才当了个骑兵团长,团部里有存着子弹四十万发,我整个主力师都比不上人家。
如此厚此薄彼,看来我这个师长连人家个团长都不如呀!”一旦对一个人有了看法,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变为成见,哪怕是句玩笑话,原因之二便是由一句玩笑话而起的。
杨森老婆众多,在川军将领中首屈一指。
有一次,王缵绪与杨森闲聊时好奇地问杨森:“你这么多老婆,不怕她们争风吃醋,打架吗?”杨森嘿嘿一笑说:“养老婆就如同养马,要骑的时候就牵出来,不骑的时候就栓到马厩里,她们要是争风吃醋,就用马鞭子抽。
”杨森的话多有显摆的成分,因为他打老婆这事谁也没有亲眼所见。
可王缵绪却当真了,他心想,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杨森拿自己老婆都当牲口,那我们这些部下在他眼里岂不是猪狗不如。
巴蜀小学简介

巴蜀小学巴蜀小学创建于1933年,私立,由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创办,自任董事长。
后发展为一所集幼稚园、小学、初高中为一体的巴蜀学校。
1950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改为西南区干部子弟学校,段云、刘西林任正副校长。
1954年西南局撤消后,校内各部分设独立,小学改名为重庆市巴蜀小学,至今。
巴蜀小学现系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之一,被社会公认为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创建60余年来,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开拓前进,取得卓著成绩。
学校以“创造教育”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有一支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着学校的教育改革。
校园内,雄伟的综合楼集办公、艺体、科技、集会于一体。
三栋教学楼美观适用,教学设施齐备,环境幽静。
姓 名 姓别 职务 任职时间 周勖成男 校长 1933-1950 刘西林 男 校长1950-1957 黄清华 女 小学部主任 1951-1956胡 越 女 校长 1957-1958 向玉安 男 校长 1959-1972 赵玄凤 女 校长 1973-1975 汤治铭 男 校长 1975-1978 陈录荣 女 校长 1977-1988 钱 玲 女 校长 1988-2000 廖文胜 男 校长 2000-----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西南长官司公署副长官、重庆巴蜀学校创办人、董事长王缵绪。
1932年,川军师长王缵绪兼任川东盐运史时,曾接受盐商巨额捐赠。
王用其款修建了巴蜀小学教学楼命名“湘园”(此楼的砖头上烧制有“大邑刘湘捐”的字样)我校首任校长周勖成周勖成(1891-1968)名尚志,字勖成。
1932年夏赴渝创办巴蜀学校,在巴蜀校园辛勤耕耘18个春秋。
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
刘西林校长刘西林 生于1909年,1950-1957年任巴蜀学校校长,曾任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重庆市民进主委、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川军抗日名将王缵绪

在 战况 危 急之 时 .王缵 绪派 长
32
划磐
奋 、沈 钧 儒 、陈 立 夫 、罗 隆
基 、潘 公 展 、齐 燕 铭 、 田汉 、
器 和 必 要 的 设 施 设 备 得 到 充 实 。聘请 多 名著 名教 育 家主 持 各年 级各 科 的教 务 .制定 和执 行严 格 的教 育教 学 和生活 管 理
集 团军 。王 缵绪利 用 地形 ,巧
步走 上 治理 、完 善 、有序 的轨 道 。据 当年媒 体报 道 : “ 在短 短
一
激 战7 天 .攻 占杨 家 岭 后 与 日
军在 汪家 河地 区对 峙 。 1 2 月
年零 五个 月里 ,因减 征减 少
底 。王 缵绪 指挥 全军 于襄 河 东
部 在大 洪 山西 、南麓 一线 与 日 军艰难 地 激 战数 日,击 伤 日军
到达 大洪 山后 ,王缵绪 以第4 4
军的1 5 0 师 为 攻 击 部 队 ,与 敌
第4 4 师 团长天 谷直 次 郎 ,击 毙
日军将 校 级 军 官 l O 多 人 。5 月 下旬 , 日军企 图三路 夹击第 2 9
击 ,不 得不 向大 洪 山地 区及 张
洗 过 去 的 苟 且 偷 生 、 自私 自
县 长 转 饬 各 区长 、联 保 主 任 ,
务 须奉 公守 法 。对 违者 应切 实 检 举 。从 严 惩 办 ” ,亲 赴 部 分 县考察 吏治 、兵役 、保 甲 、禁 烟和地 方 建设 ,沿 途对 民间疾 苦亦 极关 怀 。入访 抗 战将 士家 属 。各项 新 政 的推行 。四川逐
轨 。以表现 公开 财政 、昭示公 信 之精 神 ,惩治 敷衍 行事 ;在 整 顿 吏 治 中 ,特 令 “ 各专员 、
历史趣谈:解密:哪位国民党“抗日名将”曾被伪满封为亲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哪位国民党“抗日名将”曾被伪满封为亲王?导语:刘湘做梦于四川王,在“联日”和“反日”之间,常举棋不定。
1935年,蒋“追剿”长征红军,进驻四川,收买了孙震、杨森地方实力派;利诱刘湘刘湘做梦于四川王,在“联日”和“反日”之间,常举棋不定。
1935年,蒋“追剿”长征红军,进驻四川,收买了孙震、杨森地方实力派;利诱刘湘,委以四川省政府主席和川康绥靖公署”主任之要职;拉拢收买刘湘部之王陵基、唐式遵、王缵绪、范绍增以“分化川军,消灭甫部(刘甫澄部)”。
嗣后,蒋又提出统一财政、统一税收、统一货币和整编川军等项方案,以控制四川,巩固西南。
刘湘为保其四川王之地位,一方面以“川人治川”在政治上对抗蒋,一方面四出联络反蒋势力以图军事上与蒋相抗。
同时,刘湘还欲借日本之力量,以摆脱蒋之控制,巩固其在四川的统治。
刘湘曾密令其亲信张梓芳与日联系,张梓芳暗派李子模以游历为名,绕道越南,潜入东北,觐见伪“满洲国”国务大臣郑孝胥,并通过郑孝胥与日本取得联系。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敕封刘湘为“蜀王”,日本表示了对刘湘的支持。
在联冯(玉祥)抗蒋时,刘湘接受冯玉祥提出的“民主、抗日”之方针,并提出“攘外自然安内”的口号,与蒋之“攘外必先安内”相对抗。
可以看出,刘湘既心存抗日的民族大义,也有借日自重的一己之私,在成都设领问题上,刘湘初之态度依旧如是。
日本图谋成都设领之初,刘湘不但不表示反对,而且派乔毅夫到天津与日本密谈。
应该指出的是,刘湘“联日”之举念在主客观上是以对抗蒋求圆四川王之梦为指归的。
蒋介石、刘湘之间多年根深的矛盾甚或是敌意使刘不甘拱手四川于蒋。
刘湘知道,无论“联日”还是“反日”都意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将领王缵绪生平简介
王缵绪(1886;;1960),号治易,人称王老乱,秀才出身,民国四川速成系将领,所部将佐士兵清一色是西充人,先跟杨森,后在四川统一之役的关键时刻倒戈投靠刘湘,官至陆军上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将领王缵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缵绪出生于一八八五年的时候,之后是在一九六零年的时候离开人世,他的生日是在五月九号的时候,是中国的一位上将。
下面就来看看王缵绪简介。
从王缵绪简介中知道治易是他的字,另外还有着至园居士的称号,属于四川西充这个地方的人。
曾经担任过第二十九集团军的总司令一职。
当时命令他所率领的部队所有成员到川参加抗战。
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弁目学堂读过书,之后从这里毕业之后,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加入到了中国的革命战争之中。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就有参与其中,之后在一九一六年的时候担任川军的第十六师的团长。
由于他本人踏实肯干,受到领导的赏识,在一九一一年的时候他又兼任川南安抚使,之后的时候他又接着担任过很多的职位,如在一九二一年的时候担任的四川永宁道道尹和一九二二年七月的时候由于投奔到杨森的帐营之下,担任的川军第十六师中三十二旅的旅长,以及在一九二四年六月的时候担任的成都都市政督办等等。
在一九三六年的时候二月份的时候,担任中将的职位,他还曾经担任过四川省的政府主席一职。
在一九四零年五月的时候,成功的被授予上将的军衔,之后又于一九四五年的二月份的时候被调到重庆地区担任重庆市的卫戍总司令部的总司令这个职位,在五月份的时候更是被选作是国民党的执行委员。
一九四九年的年底时期,王缵绪率领着部下在成都起义。
王缵绪结局王缵绪是中国革命事业进程中的一位高级将领,他的一生担任过很多职位,中将、上将等职位,王缵绪都做过。
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关于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下面要说的就是关于王缵绪结局的事情。
一九四九年,王缵绪担任的是西南第二路游击军的总司令。
在十二月九号的时候,刘文辉和潘文华等人纷纷向外界宣布起义。
之后,蒋介石带领着盛文等人也快速的离开了成都。
之后钱文华等人就劝王缵绪,对他说只有起义了之后才能够有出路,但是这个时候的王缵绪还有着一些犹豫,巧合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德的劝降书信也送到了。
于是之后王缵绪自行取消了他当时所担任的职位,之后让周青廷为代表向外界发出了起义的通电。
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二号的时候带领着部下的四万三千人在成都起义。
在五日之后,成都得以和平解放。
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王缵绪先后又被安排了担任过多个职位,但是他却谢绝了这些工作。
在一九五七年的十月二十号的时候,他将自己的名字变化之后,同当时的反革命分子雷绍丞一起奔赴深圳,之后
在十一月十五号的时候,他由于偷偷的携带《宣言》等反革命资料,偷渡国境,而被抓捕进入牢房。
之后将他押往成都审理。
于一九六零年的十一月的时候在监狱之中病死。
王缵绪家族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假如一人犯错,也可能会牵连全家。
王缵绪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缵绪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秀才,同时也是一个将领,打过很多次出色的战斗,有着良好的指挥能力。
在一次四川统一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倒戈去投靠了刘湘,担任了陆军上将一职,并且被任命为四川省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他拿出自己的钱资助动员24个团,组成了29集团军走出四川去抗战。
但是,1957年,中国崛起了一场反右运动,而王缵绪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
这场运动把大批有识之士和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打成“右派分子”。
王缵绪深感痛心,于是就写了几篇文章来批判这个运动,想要把文章拿到境外发表。
但是,就在他请假前往香港的途中被逮捕了,被押解入狱,入狱不久之后便受到了迫害。
更令人痛心的是,王缵绪家族也受到牵连。
他的大儿子王泽浚也被抓起来关押,这个曾与他并肩抗战八年的儿子因此受到牵连,遭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不仅仅如此,他的孙子王复加当时担任人民出版社的总编审,也是因为王缵绪的原因,被冤枉成右派长达22年的时间,被流放到乡下改造。
他的曾孙女,也就是王复加的女儿王宇知,也是由于政治压力,竟然改随母亲的姓。
接二连三的打击都降临到王缵绪家族的身上,令人痛心。
王缵绪的儿子王缵绪,四川西充人,是民国四川速成系将领,曾
经担任四川省主席,抗日战争期间自费组织部队出川抗日,折损了近十万军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创立巴蜀小学和巴蜀中学,促进了当地现代教育的发展。
有如此厉害的背景,王缵绪的儿子们怎样呢?
王缵绪的儿子有两个,王泽浚是王缵绪的大儿子。
王泽浚高中毕业后就选择了参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泽浚主动向政府请求参加抗日战争。
武汉会战中,他亲自上前锋指导战争,截断了日军的重要的交通要塞线,为会战带去了好消息。
在长衡会战中,王泽浚指挥湖南地区作战,并取得较大胜利,并在部队伤亡惨重情况下,带领部队击退了江西地区的日军,完成了保卫遂川空军基地的任务,王泽浚也成为了抗日名将。
王缵绪的二儿子是台湾武侠“讽世派”代表人物;;高庸,本名叫王泽远。
王泽远虽然有着将门老爸和老哥在,但他并没有走上军人道路,他酷爱看书,各种书籍都会涉及,但他更喜欢古诗古词。
在他参军退伍后,家里条件每况愈下,为了生活,王泽远开了小说出租店,这给了他可以大量阅读小说的机会,也因此让他萌发了写小说的想法。
一开始他写的一些武侠小说反响平平。
在1963年,他改笔名高庸,以《感天录》参加“武侠小说革新运动”征文比赛,大获成功。
后来陆续创作出《旋风十八骑》,《圣心劫》等佳作,成为驰誉一时的著名武侠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