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素材使用方法
引用人文历史的作文素材

引用人文历史的作文素材人文历史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领域,蕴含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运用人文历史的作文素材可以增添文章的深度和考证的严谨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人文历史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 名人名言名人名言是人文历史中的瑰宝,它们凝聚着智慧和启示。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文章主题的名人名言,加以引用并分析其内涵。
例如,苏格拉底的“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可以用来探讨人的智慧与谦虚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康德的“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存在,而要作为一种目的存在”可以用来谈人类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古代故事古代故事是人文历史的宝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可以选择一则古代故事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和深意,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可以选取《左传》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用来探讨忠诚与勇气的力量;也可以选择《红楼梦》中黛玉的形象,探究现代社会女性的价值观和自我实现。
3. 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以选择某一历史事件,对其背景、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例如,可以选择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探讨极权主义的危害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也可以选择清朝的咸豐年間,研究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4.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选择某一文化传统,深入研究其渊源、特点和演变,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进行评估。
例如,可以选择中国国画,论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可以选择印度的瑜伽,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5. 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是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可以选择某一历史文化遗址,介绍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并对其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和思考。
例如,可以选择埃及的金字塔,介绍其建造的历史背景和神秘面纱;也可以选择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探讨其艺术价值和保护问题。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有效运用历史史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揭示历史真相,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有效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
要全面收集史料。
在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或过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史料,而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和整理与该事件或过程相关的各种史料。
这些史料可以包括书面文件、记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全面收集史料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信息,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要对史料进行严谨的鉴别和筛选。
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史料进行严谨的鉴别和筛选,排除虚假的史料,只选取真实可靠的史料。
这包括从史料本身的来源、作者、时间等方面对其进行判断,同时可以对比多个史料,进一步确定其真实性。
要进行深入的史料研究分析。
运用史料进行研究分析时,不仅要对史料本身进行解读和分析,还要将其与其他史料进行对比和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如文字分析、图表分析、统计分析等,对史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第四,要注意史料的体裁和偏见。
历史史料具有不同的体裁和偏见,这会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解。
不同的史料可能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会有所偏袒或偏向某一方面。
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意识到这些偏见,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第五,要善于将史料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历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
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解读。
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态度。
历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任何研究都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不断深入研究历史史料,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研究,以不断推进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新闻报告 天安门素材使用注意事项

天安门作为我国的国家象征和政治中心,是国内外游客必到之地。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天安门及其周边区域素材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介绍天安门素材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天安门素材的特殊性1. 天安门具有极高的政治和历史象征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此其素材的使用需要谨慎对待。
2. 天安门广场是国家重要活动和仪式的举办地,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
二、关于天安门素材的使用规定1.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拍摄和使用天安门素材需要事先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或通知,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2. 在使用天安门素材时,要尊重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不得做出侮辱性、挑衅性的举动或言论。
三、新闻报道中的天安门素材使用注意事项1. 在报道中使用天安门素材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切实履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2. 天安门素材的选择和使用要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原则,不得进行造假、篡改等行为。
3. 在利用天安门素材进行报道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和情感,避免过度渲染不必要的情绪。
四、新闻媒体在天安门素材使用中的自律1. 媒体在报道中对天安门素材的使用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不当的言论和行为。
2. 新闻媒体应当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做到依法报道,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 对于违反规定或者对天安门素材使用不当的新闻媒体,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和惩罚,以维护社会文明和秩序。
五、结语天安门作为我国的国家象征和政治中心,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在使用天安门素材时,新闻媒体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做到客观、真实和负责任的报道,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天安门素材的使用也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共同遵守,共同维护天安门的尊严和形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天安门素材的合理利用天安门广场是国内外游客及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
有效运用历史史料

综上所述,对于有效运用历史史料,需要发挥多学科的交融和各种工具的综合利用,在学习历史史料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独立思考,注意细节,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得出精准的历史知识和理解。
2、严谨的考证:需要严密的证据和论证方法,判断历史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比对史料:对于相同或相近的史料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异同点,从而得出更多的信息。
4、独立思考:排除一些历史资料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失实,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提供历史研究新思路和新的研究角度。
5、多学科交融:历史史料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融,如文献(语言学)、地史(地理学)、考古(考古学)等等,以更全面的方法去考虑、分析和解释。
三、利用技巧
1、了解语境:对于每个文献,需要深入了解所在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掌握史料特点:历史史料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因此需要对不同文字的书法、用墨、句法、叙述方式等方面有充分了解。
3、注意互相之间的联系:历史史料之间通常是有联系的,例如《简・牛卣》、《李斯列传》等史料之间是有共性的,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提高史料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二、利用工具
1、电子词典:可以查பைடு நூலகம்字词的字义、用法和词组,方便查阅古代文献和古汉语中的各类词汇。
2、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不同图书馆馆藏的藏书情况,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
3、数据库:可以检索不同类型的文献、图书、报纸等信息资源,从而找到所需资料。
4、数字化考古:数字文物库的建立和数字考古方法的开展,使历史资料更便于收集和利用,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素材库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素材库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素材库是为了帮助中学历史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建立的资源库。
这里汇集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供教师们灵活运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教学素材类别:
1. 文字资料:包括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字资料来进行历史事件解析、人物研究等。
2. 影视资料:包括历史纪录片、历史电影等。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影视资料来展示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图片资料:包括历史照片、插图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这些图片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
4. 地图资料:包括历史地图、历史地理数据等。
教师可以使用这些地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理背景,掌握地域变迁等知识。
5. 音频资料:包括历史音乐、历史广播等。
教师可以用历史音乐和广播节目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思考。
6. 网络资源:包括历史教育网站、在线博物馆等。
虽然不可以提供具体网址,但是教师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找到相关网站,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素材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历史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素材,将历史知识生动有趣地传递给学生。
整理历史史实的方法

整理历史史实的方法
历史史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
一、获取历史史实信息
1. 读取相关历史著作,搜集史料,包括历史典籍、文献、纪念钞、函件报告等。
2. 通过网络和数字化资源,如百度百科等数字平台,搜集历史史实信息。
3. 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专家亲自沟通、交流获取历史史实,还可以参加有关讲座、培训等学习了解历史史实,收集历史史实资料。
二、整理历史史实
1. 按照历史时间,将历史史实资料进行归类,方便查找使用。
2. 把收集的文件归类、辨别及复制到专著或综述中,便于管理和研究开展。
3. 重要历史史实需要作不同阶段的深层复制和验证,以及不同角度的定义和编辑,以确保准确的历史史实收集和处理。
三、保存历史史实
1. 使用密码和访问权限来保护历史史实,让更多相关人士可以访问和研究。
2. 建立各类数据备份系统,将历史史实存放在正确的记录介质上,如
硬盘、U盘、磁带等,避免因失火、洪水或其他原因,造成历史史实的损坏。
四、共享历史史实
1. 通过参与有关历史事件的研讨会、论坛,共享和发布历史史实。
2. 使用传统传播工具,如新闻发布、科普晚会等,将历史史实传播给更多的人们。
3. 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在其他平台上宣传历史史实,将珍贵的史实传播到更多的舆论场。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有关素材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有关素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有关素材,用中文生成一篇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人类历史可谓是一部充满了荣辱兴衰的宝贵史料,而从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取诸多的素材,以指导我们面向未来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抉择。
下面,就一些重要的素材,我们来看看如何用它们来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首先,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素材。
从古代的战国纷争到现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让人们深感战争的残酷性。
历史上的战争告诉我们,和平是多么珍贵和宝贵的。
我们应该努力防止战争的发生,倡导和平与和谐,而不是以武力去解决争端。
这样的素材告诉我们,人类需要相互尊重,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分歧,才能实现和平与繁荣。
历史上的科技进步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素材。
无论是古代的造纸术和指南针,还是现代的电脑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
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历史告诉我们,科技进步需要在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进行,不能以牺牲人类健康、环境和社会稳定为代价。
我们需要审慎对待科技发展,倡导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此外,历史中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是重要的素材。
各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中的文化素材告诉我们要尊重多样性和包容不同的观点。
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同时也要接纳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在构建未来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最后,历史中的错失和失败也是宝贵的素材。
历史告诉我们,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我们需要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历史中的失败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提示我们应该坚决避免重蹈覆辙,为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古代文献和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历史时,古代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首先,古代文献和史料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证据。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其次,古代文献和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人生、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和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献和史料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代人物和事件。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人物的描述和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人物的形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
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
此外,古代文献和史料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的教训和借鉴。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规律和现象,从而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提供启示和警示。
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总之,古代文献和史料的价值和使用无法忽视。
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发展和历史演变的认知。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494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修辞手法添彩增色 • 修辞手法是作文的“魔水”,它有化腐朽 为神奇的作用。在拓展人物素材的过程中,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句熠熠生辉, 为文章增色添彩。
•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却饱受 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 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 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 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 汩汩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 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 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细雨未必看不 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 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虞姬 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 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 二十万,称霸成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 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 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 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 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 ——河南考生《英雄》
• 考场热用 •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 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 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 跨着随你而去的乌鸦,旌旗十万斩阎罗, 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 葬。 •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 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 下! • ——河北考生《题乌江亭》
• 司马迁(著成信史照尘寰) • 经典素材 • 1.《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3.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 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4.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考场热用 • 泪已尽,心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 心已钝,本以为你引药自戕;朋友弃,亲人离,本 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下来,坚强如山,意志 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 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 •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的临终之 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 左氏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花香自苦寒:韩非囚秦而 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尚未竟。 • ——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
• 考场热用 •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 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 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 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 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 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 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 听,江声”,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 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 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 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 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 ——四川考生《那阵风吹过》
• 3诗词意境增意蕴 • 一行清清浅浅的足迹和着花落去的点点微 哀,击起浑浊中最轻盈的舞曲寻梦而来。 在香醇美酒酣饮后的醉意中,我看见他毅 然决然迈向了前方,一步踏进“梨花院落 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就远离了污 秽,找到了真我。晏殊,即便每一步都忍 受着叹息残雨落花的悲伤,你的一生也已 富盈,一袭清新自然的风骨,寻觅到一分 舒适,也让我品得一分宁静。(《一步与一 生》)
• 看着你在成都郊外过着悠闲的日子,人们 惊诧于你的轻松。你忘记了自己的不得志, 却依然记得黎民百姓的日子。因此,你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心胸何等博大,爱民 何等情深!你忧国忧民的情感,你宽广无边 的胸襟,让后来人铭记于心。你的佳作, 流传百世。“诗圣”之称,你当之无愧。
• 4变换人称倾注情感 •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 边交错出现。冥冥问,远古和自然的情思 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 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 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 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东坡的选择》)
• 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 经典素材 • 1.《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威戚。” • 2.《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 • 3.《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 4.《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 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5.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 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 杜甫(天下寒士俱欢颜) • 经典素材 • 1.《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 •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 • 4.《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 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6.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 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 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 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 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 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 中。 •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 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 ——安徽考生《昭君出塞》
• • • •
•
•
•
经典素材 1.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 2.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 重来未可知?” 3.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 君王卷土来。” 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 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蒲松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 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吴。” 6.威震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标吏册;歌 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
• • •
• • •
•
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 经典素材 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 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李白《王昭君(其一)》:“生乏黄金 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3.王安石《明妃曲》:“汉恩自浅胡自 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4.“青冢”墓碑:一身归朔漠,数代靖 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5.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历史人物素材考场热用示例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会发现一个很有 研究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虽然面对不同的高考 试题,各地的考生却一同把目光投向历史上那 些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经典人物”“经典 素材”——李白、苏轼、项羽、屈原、司马迁、 王昭君、杜甫、李清照……
• 苏轼 经典素材 • 1.《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 3.《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 •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考场热用 • 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 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 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 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 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 • ——《深阅读之美》
•
• •
历史素材使用技巧 1.抓准角度叙议结合 马鹏飞是一个平凡的少年,在他刚出 生8个月时,父母便离异,父亲外出打 工,与他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奶奶又患 了糖尿病,双目失明。年幼的马鹏飞 不得不在5点钟起床操持家务,然后匆 忙去上学,放学后又要照顾奶奶的饮 食起居,9年如一日,因此他获得了 “沈阳市感动校园十佳好少年”的称 号。
• 马鹏飞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他在生活 如此艰辛之时,仍然对奶奶不离不弃,坚 持孝道,即便亲人没能给他富裕的生活, 温馨的家庭,但至少给了他生命,给了他 亲情,于是他感恩,他回报,这正是我们 应该学习的。
•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 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 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 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 • 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精诚 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 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 被对方拒绝。(《“三”的智慧》)
• 5神态举止勾勒传神 • 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方面是最有表现 力的。运用素材时,我们可以根据对人物 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对人物的神态 举止做巧妙的勾勒。
• 从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到大观园的潇湘妃 子,林黛玉都是浸透在苦涩的泪水里,在 误会宝玉不开门前,兼又听到宝玉宝钗的 笑语声后,林黛玉不禁对门洒泪,不管苍 苔露冷,不惜花径苍寒,呜咽一声,落花 默默鸟惊飞,连树上的栖鸦都不忍再听。 痴颦儿泪洒怡红院,也许你惊异于这玉儿 的眼泪竟然如此之多?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少 女对爱情的执著与执著于其中的苦涩。在 “游丝软系飘香榭”的大观园内,林黛玉 只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 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季节》)
•
2设置情境烘托形象 • 在拓展人物素材时,我们可以采用烘 托技法,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发挥 联想和想象,设置合理的情境,或雄 浑壮阔,或悲壮苍凉,或凄婉哀伤等 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 塞北的风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发,吹湿 了怨妇的眼。直到有一天,长安来的路上,远远地 出现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南来的少女。少女携着一 支橄榄绿,走进匈奴人的营帐。从此,征夫欢呼雀 跃,怨妇破涕为笑。无数个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 少女以其温柔和美丽,点染了那一方空灵。远在千 里之外的长安,汉元帝至今仍失落。汉朝唯一的一 缕馨香,怎么就落到了一群蛮子手里?只有雁群明白, 少女用她一生的荣华换取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 有雁群明白,那一缕缕青丝是如何熬成白发,幽幽 胡茄中,蕴涵着多少乡思,最后又化成那一片青冢, 三春尤晖。(《与永恒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