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人思想:有才无德者 断不可用

合集下载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学古代帝王将相的用人法则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好学、礼贤下士,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善用天下之智力以谋大业,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文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太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拜姜太公为国师,并尊称为“师尚父”。

商汤王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

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符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选用使用问题。

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

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所以,领导选人之道,博大精深,是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呆得长久的人、所有立志于凝聚人心、干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练就的本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为领导者,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必须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在《将苑—知人性》中,诸葛亮提出了七种用人的方法:通过考察对是非之事的处理来看其志向;通过辩论诘难来考察其应变能力;通过讨计观察其见识;通过告诉他祸难观察其是否勇敢;通过让其喝醉来考察本性;通过诱之以利看其是否廉洁;通过与其相约看是否守信。

除了个人品质外,诸葛亮还提出因职能和特长而选拔人才,这一点也和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不谋而合。

古人还讲到“为职择人则治,为人择职则乱;任人唯贤则兴,任人唯亲则衰;用当其才则安,用非其才则怨:用当其时则佳,用失其时则废;异质互补则强,同性相斥则弱”。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史载:陈平是汉王刘邦的一员得力助手,在楚汉战争中,对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并最终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平刚投靠到刘邦手下不久,周勃、灌婴向刘邦进言道:陈平逆伦欺嫂,喜受贿金。

品行如此,大王不可不察,毋为所惑!汉王听了,也免不得疑心起来,遂召入推荐人魏无知,当面诘责道:“汝荐陈平可用,我如今始知他前曾欺嫂,今又受金,汝为何举荐这个无行之人?”魏无知不慌不忙地回话道:“臣荐陈平,但重其才,大王责及其品行,实非今日行军要务。

今日楚汉相争,全仗奇谋,以资佐助。

就有信若尾生,贤如孝已的人出来,若无奇谋,也无补军事于万一。

大王只问陈平所献计策,能否合用,何必究其欺嫂受金等事。

此乃急则治标之法,真是要图。

陈平果无才能,臣甘坐罪!”汉王听毕,尚是半信半疑,俟魏无知退后,又召陈平责问。

陈平直答道:“臣本为楚吏,项王不能用臣,故弃楚而归汉,封金还印,只剩得孑然一身,来投大王。

若不稍稍受金,衣履难周,何暇划策?至于臣的家庭细故,乞勿追提前事。

如以臣策为可用,不妨听臣行事,或有一得之愚,以献大王,否则原金具在,恩赐骸骨归里便了。

”汉王听毕,微笑道:“汝能助我以成大业,我亦必令汝衣锦荣归。

”说罢,更加厚赐,并且升为护军中尉,监护诸将,诸将从此再不敢多言了。

陈平贪金欺嫂却备受汉王刘邦重用、最终成就霸业的故事启示我们:企业在使用人才时:一要用人所长。

陈平长在谋略,短在喜财。

刘邦用陈平主要是让其出良谋、献计策,并没有让其去管钱财粮草。

这就把握了陈平的长处,不用其短也避免了重大风险的发生。

二要宽以待人,允许人犯错,给以机会改正。

“陈平欺嫂”一度在历史上被很多人认为是冤案。

然而不管是否确有此事,在汉王刘邦和陈平的对话中,双方都闭口不提。

在笔者看来,刘邦不愧为人杰,具有雄才大略,他给陈平展现了一种姿态:“我知道你有不足,这次,我不计较了,但我希望你能改正”。

陈平自然也是心里清楚,此后也没有再犯此类错误,可谓皆大欢喜。

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作者:发布于:2012-11-04 11:40:05摘要:人才之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准备好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不计其数。

从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刘邦重用“初汉三杰”打天下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有李世民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营造大唐盛世,以及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千古名言,都充分说明了想成就事业的人对人才的渴求是多么的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人才?怎样选人和用人?如何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呢?要会知人善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关键是要有识才之举、爱才之心和用才之道。

一是要在用才的艺术上下功夫。

唐太宋有过一句名言,叫“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用得其宜,则才著;用其非宜,则才晦”。

现在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组工干部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要用人所长。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牛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使人才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二,要用人互补。

组工干部除了要用好每个人才个体,还要善于配备班子。

只有把那些经验互补、性格相容、年龄结构相对拉开的人组合到一起,才有可能产生“1+1>;2”的效果,使班子的整体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形成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干事业的和谐局面。

其三,用人不疑。

就是信任人才、支持人才,大胆放手使用人才,对人才多鼓励、少埋怨,多理解、少责备,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谋者尽其智、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训任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他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而发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的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所说不无道理。

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这一标准的选择空间太小,自古以来圣人就是凤毛麟角。

在才德不能兼备的情况下,愚人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选一个傀儡操纵,他会很听话,因为愚,他没能力做好事,同样也没能力做坏事。

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无德,但他有才,无德不能做好事,其才却足以做坏事。

选傀儡的前提是,得有一个好的操纵者,否则,傀儡什么也做不了,结果还是小人得逞。

因才胜德而失天下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大家熟知的“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李煜,死于他乡的徽宗,还有历史上的隋炀帝,他颇有文才,是个很清醒的亡国之君。

这些人,无德不能服天下,其才又不能治天下,亡国在情理之中。

德胜才,就能稳做天下吗?唐高宗为人“正直中和”,不是个昏君。

可是,有德无才的他,却是导致唐王朝一度血腥遍野、李氏子孙几乎被杀戮殆尽的根源。

他没失天下,是因为他的对手有着相当的理智,有才,而又没有没完全失德。

德才兼亡,却只有亡国一条路,那些昏暴之君不用说了,连那颇忠厚的刘禅也不例外。

关于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许多人也都做出了精辟的概括,比如孔子的君子小人论、荀子的人才标准论,还有司马光也对德与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用人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制度。

在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包括了选拔人才的标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评估人才的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德才兼备。

古代中国有“才德兼备”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既要有德行端正,又要具备才能和实践能力。

这一思想强调一个人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对于其职位和任职能力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在选拔人才和评估人才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组织管理中,也强调了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综合考察,让这一古代用人思想对现代用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实际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种凭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得来的能力,对于管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以及强调实践能力对于员工绩效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重视教育和培训。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从古代的儒家文化到科举制度,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制度和培训机制。

这些制度和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现代组织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古代中国的用人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培训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最后,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强调人才的合理分配。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位和岗位上。

这一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优势,提高了人才的使用效率。

现代组织管理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古代中国的用人思想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分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

这些思想强调了个人品德、实践能力、教育培训和人才分配等方面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中的用人思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三国人物,千古风流,各领风骚。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或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是那时现实的写照,而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们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建功立业至关重要,是其一展大志,成就伟业的基石。

亦如欧阳修所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曹操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魄,任天下之人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刘备对待人才懂得推心置腹,在得人心中得到了自己的天下;孙权更是懂得披肝沥胆,大胆起用年轻新秀,发展自己的事业。

大时代有大时代的气候,用人也自有其格局,其间留下了许多令我们回味无穷的用人智慧。

我们品“三国”,不能仅仅陶醉于刀光剑影,还要领悟他们攻城略池背后对人才的识别、选用、管理及培养的艺术,借鉴三国的用人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如何识别人才、用好人才、管好人才和培养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识人识人是任人唯贤的前提,也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一个管理者是否能慧眼识才,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亦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识拔鉴别人才是需要有眼力的。

开明的管理者,要有慧眼识才的本领。

不能辨识人才的领导者,即使送上门来的人才都无法辨识,使用人才当然更无从谈起。

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刘劭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

”即是说,能不能发现人才,发现什么样的人才,与发现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唯德是举唯才是用德,在人才学的范畴内,称为政治品质。

高尚的政治品质,既是一个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人才成长的基本保证。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林贻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

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

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

智氏恰恰相反。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

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

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

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

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

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

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

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

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

赵氏不从。

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

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

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

帝王之术笔记

帝王之术笔记

帝王之术鉴人学用人之道,首在鉴人,次在用人,终在聚人,德才须鉴,不鉴必失。

用人有道,失道致祸,聚人为果,正心为因。

用人要疑,用人不疑,必死无疑,疑人不用,无人可用。

帝王之术知人者,王道也。

知事者,臣道业。

无形者,物之也。

无端者,事之本也。

鼓不预五音,二为五音之王。

有道者,不为五官之士,二为理事之主。

知人善用,为政之本。

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例:刘备的儿子刘禅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却在位几十年,因为他下面用的都是忠臣。

李世民下有忠臣魏征:智莫难于知人,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看气足不足:右手指甲掐住左手大拇指的指腹,看要多久弹上来,越快弹上来,气就越足!(喝人生补气)一、看颈椎:1)握紧拳头,双眼直视,正对拳骨看,看中指骨头歪了没有。

不管是哪知收,中指骨头往小指歪是右颈椎,往拇指歪是左颈椎。

肩周炎:骨头和骨头之间有肉(杠)就是肩周炎,靠拇指是左肩周炎,靠小指是右肩周炎,两边都有是严重肩周炎。

2)拿一张A4纸夹在脖子下面,脖子把纸夹紧,用力把纸往下拉,颈椎好的,纸可能会拉断,颈椎不好的,纸一拉就掉了。

治疗方法:脖子前后左右转(三次),早中晚各三次。

手背代表人背,手掌代表五脏六腑,手掌不能有黑点。

手掌哪个位置有黑点,代表身体相应的位置有问题,点越大问题越严重。

大拇指有黑点,代表心脏有问题。

手有红点代表有炎症。

小指过三关,人缝绝处也能生!不够的话,小指留长指甲。

常按小手指补肾。

测试心脏好不好,按大拇指掌心肉,松开,肉弹回越快,心脏越好!二、看寿命:1)长寿的人生命线一条线下来,冲到底。

2)看人中,越深越好。

3)看耳珠,越大晚年越有福。

4)看下巴,下巴越宽,老年身体越健康,抗压力越强。

指甲有痏:即手指跟(靠近指甲位置)发黑,轻一点代表睡眠不好,很黑代表脑有毛病。

青筋:1)额头(侧面)有青筋,神经衰弱,劳累过度,长期劳心劳力,压力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康 熙 二 十 六年 四 月 ,皇 帝给 吏 部 下 家带 来危 害和损 失 ,这 是 众所 公 认 的 旨,其 中说 : “ 我主持 政务 已有 多年 ,
发 现 有 些有 才能 的人 仗 着 自己有 才 ,
才有 余 而德 不足 者做 坏 事 ,情 况
道 理 。 但 有 时 这 种 危 害 和 损 失 是 隐性 不尽 一 致 。大 多数 是 这样 一 种 情 况 用 人 思 想 :有 才 无德 者 断不 可 用
司 马 光 曾 按 德 才 差 别 将 人 分 为 四
看 他 们 能 说 会 写 就 用 ,但 并 不 了 解 他 胜 者 ,不 要 选 用 以势 压人 者 ,不 要 选
类: “ 才德全尽 ( 完 美 无 缺 )谓 之 ‘ 圣 们 是 否 有 高 尚的 道德 品行 。结 果 有 的 用夸 夸其 谈 者 …… 对人 才 必 须先 要 求
子 的话 ,那 么 “ 与 其 得 小 人 , 不 若 得 准 上有偏差 , 则会 直接造 成用人 失误 。 愚 人 ” 。 司 马 光 强 调 有 才 无 德 者 断 不
无数 历 史事 实也 证 明 了有 才 无德
虽然 官 员 出了 问题 ,可 以惩 处 ,但 给 者 对 国 家 社 稷 的 巨 大 危 害 。 他 们 有 的
人 ’, 才德 兼 亡 ( 都没 有 ) 谓之 ‘ 愚 人 ’, 任 职 几 年 之 后 , 罪 恶 行 迹 就 开 始 显 露 忠诚 厚 道 , 其 次 才要 求 具 有 智 慧 才 能 。
德 胜 才谓 之 ‘ 君 子 ’,才 胜 德 谓 之 ‘ 小
出 来 , 虽 给 以 判 刑 杀 头 , 然 而 百 姓 已

个人 如 果 不 忠诚厚 道 -  ̄ r , , / P - 有 智 慧 和
人 ’ 。 ” 他 认 为 , 用 人 时 要 想 办 法 得 深 受 其 害 。 ” 吏 部 在 选 拔 官 员 方 面 握 才 能 , 那 就 如 同 豺 狼 一 样 , 是 不 可 以 到 圣 人 和 君 子 ; 如 果 得 不 到 圣 人 和 君 有 实权 ,如 果 吏部 官 员在 掌握 用人 标 与 他 亲 近 的 。 ”

关于 “ 大计 ” (清代 地 方 官 的定 期 考 核叫 “ 大计” ,京 官的定期考核 叫 “ 京
察” , 皆为 三年 一 次 )的总 结报 告 ,

旦 被 任 用 ,往 往 仍 被 认 为 是 能 干 的
南 宋 大 臣 罗点是 位很 有 见 识 的 官 官 吏 , 这 就 是 廉 耻 丧 失 的 根 本 原 因 。
备 的人 为 官最 好 ,如 果 只是 才 优 而德 章 宗没 有 就 事论 事 , 而是把 风 俗 不 正 错 误 的 道 路 上 越 走 越 远 ,越 陷越 深 。
“ 现 清初 顺 治 皇帝 与 大学 士 范文 程 的一 次 不 好 ,对 治 理 国 家终 究 没有 什 么帮助 的 原 因 归结 为 用人 有 误 。他 说 :
了官的 人加 以督 察 弹 劾 ,那 么钻 营请 该 知 道 害 怕 才 对 啊 。 ” 范 文 程 回答 说 :
托 的不 正之 风 就 可 消 失 ,而讲 究廉 耻
的 风 气就 可 兴 盛 了。 ”
大 计 ’ 之 年 , 也 应 “ 天 下 事 ,只有 有 才 能 的人 才 能 办得 有 做 官 的指 望 ,对 那 些搞 歪 门邪道 做 百 姓 , 而 今 年 是 ‘ 了。” 罗点 回答 说 : “ 那 要 先 看 他 品
啊 。 ” 康 熙 皇 帝 在 另 一 场 合 更 加 明 确 在 的考 察选拔 , 都是 先看 才而后 看德 。 谈 话 耐 人 寻 味 。 顺 治 十 年 , 皇 帝 翻 阅
地说 过 : “ 朕观人 必先 心术 ,次才 学。
心术 不善 ,纵有 才学何 用?”
奸 巧狡猾之 徒 ,虽有 曾经贪赃 的污点 ,
的 。金 代 章 宗皇 帝 时 ,有 人反 映 ,社 初 进 仕 途 时 并 不 是 良心 全 无 , 只 是 德
办起 事 来就 独 断专 行 ,任 意 胡 为 ,想 会 风 气不 好 ,孝 悌廉 耻 的 道德 缺 失。
有 不足 ,但 不 注 意修 养 改造 ,一 遇 合
起 来都 觉 着可 怕 。我 认 为还 是 德 才 兼 宰 臣请 求 抓 一 下 端 正 风 俗 的 工 作 。 金 适环 境 ,便 经 不住 权 和 利 的诱 惑 ,在
可 用。 那 么 ,为什 么有 才 无德 者 就 不 百 姓 和 国 家带 来 的损 失 与危 害,却 是 大 奸 大 恶 ,作 威 作 福 , 残 害 忠 良 , 祸
能 用 呢 ? 古 人 有 以 下 几种 说 法 。
无 法挽 回 的 。唐 太 宗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国殃 民 ;有 的贪 污 受 贿 ,巧 取 豪夺 ,
用 人 失 误 的 主 要 原 因 , 就 在 于 不 去 深 百 姓 直接 受 其 害 ;有 的弄虚 作 假 ,搞
无 益 论
有 才无 德者 用之 无益 , 不如不 用。
入 了解选拔对 象的道德 品行 。
用 人 重 才 不 重 德 .会 给 百 姓 、 国
表 面政 绩 ,劳 民伤 财。 这 些都 表 明 , 官 员出问题 的原 因主要 是品德 有 问题 。
员, 曾官 至端 明殿 学士 , 主持 枢 密院( 主 若告 诉 有 关部 门 ,考 察 选 拔 官 吏 ,必 管 军政 的最 高机 关 ) 工作 。 当时有人诜
边 看 一 边对 范 文程 等 人说 : “ 贪 污
须 审查 他们 的真 伪 ,使 有 才无德 者没 的 人 怎 么 这 么 多啊 ? 这 种 人 平 时 侵 渔
德 如 何 ,若 人 品 不 正 ,即使 才 能过 人 ,
“ 他 们 原 来在 家 未做 官 时 ,也 知 道贪 污 的事 不 能干 ;但 一 当 了官 ,就 见 利 忘 义 昏 了头 脑。” 皇 帝说 : “ 这 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