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精)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下)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下)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下)第1部分:判断题(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0.01、服务人民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2、《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0.0工作人员都要接受培训,包括工勤人员。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2.53、干部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突出对德的要求。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4、“十二五”时期,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培训时2.5间不少于8学时。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2.55、“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是朱元璋的德才观。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0.06、官德的好坏可以决定整个社会的大方向。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0.07、反腐工作已从末端反腐走向源头治贪。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8、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智慧,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2.5(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2.59、“授有德者则国安”语出《管子》。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0.010、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天职。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第2部分:单选题(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0.01、()赴京临行时,作《饯别诗四首》和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

(2.5分) 得分:A 张伯行B 白居易C 况钟D 柳宗元正确答案:C2.5 2、毛泽东曾说,治国就是治吏。

(),国之四维。

思维不张,国之不国。

(2.5分) 得分:A 礼义廉耻B 忠孝仁爱C 信义和平D 礼智信廉案:A3、“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

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

中国古代官德的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的现代启示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孔子所言,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对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领导者如何执政,不仅直接影响到执政效果,也引导着社会整体风气,关乎立国安民大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德,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

古人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对今天亦有参考价值,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有益启示。

通常说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官德即中国古人为官的行为准则,是古代官吏的素质修养,反映了古人从政的道德要求。

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

根据对典籍记载的梳理,我们能看到的中国古代官德,不仅仅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

“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

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如果只是将古代官德简单地归入从政素养或道德领域,则不仅轻视了古人的政治智慧,更低估了古代官德的巨大思想价值。

因此,若从狭义上看,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各级官吏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具体行为准则,可以视为古人居官从政的职业道德。

若从广义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官德的内涵,则它不仅仅是具体规制,还是抽象的执政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论述官德之内涵。

如,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统治者要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

从古代王朝的“礼仪作风”到现代社会的“廉政问责”,都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官德传统。

官德是指官员修养和品德的表现,包括了道德观念、职业操守、执政能力以及公正廉洁等多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强调官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官员才能胜任政治工作,为人民服务。

第一,官德修养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强调“君子之道,浸润于民”,对于官员而言,应当以民为重,以公义为天。

只有遵守道德准则,修身立德,才能履行职责,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官德修养与职业操守密不可分。

作为官员,必须以公正、廉洁的方式行使权力,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同时,还应当始终保持谦逊、守信的态度,注重人民利益,以及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第三,官员的执政能力也是官德修养的重要部分。

官员在行使职务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与管理技能,以面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

第四,公正廉洁是官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官员必须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处理各项事务,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展现官员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

以上几个方面的官德修养,在古代中国和现代也一样重要。

在当代,廉政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官员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自身职业操守的培养,以及执政能力的提高。

同时,为了推进社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公正、公平、公开的行政决策,防止腐败、权贵主义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古代官德修养对今天领导干部的借鉴和启迪

古代官德修养对今天领导干部的借鉴和启迪

古代官德修养对今天领导干部的借鉴和启迪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仍有借鉴和启迪作用——访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王杰先生是中央党校哲学部的教授,同时也是我们《做人做官研究》编委会和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的编委。

4月下旬,他在中央党校分别为省部级和司局级共近200名学员讲授了“中国古代官德修养”。

因他所讲授的内容也属于我们课题研究的范围,所以,记者就此约见王杰教授,就中国古代官德修养问题专门听取了他的高见。

王杰教授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都是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谈到这里,王杰教授数起了指头,“比如儒家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还有,西汉刘向所说的: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所说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所说的: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所说的: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张九龄所说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孙中山所说的: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本根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

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讲到这儿,王杰教授冲我一笑,说:“由此可知,修身正己立德正是我们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为做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研究做人做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啊!”提到我们的做人做官研究课题和《做人做官》系列丛书,王杰教授特别兴奋,他说:“我敢肯定,这个课题研究会像星星之火一样,早晚都会形成燎原之势的;《做人做官》系列丛书,也会越来越受到领导和读者的喜爱和重视。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

去年下半年,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务员将轮训一遍“职业道德”,其中培训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一、古代“官德”的渊源及现实意义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

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

将中国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纳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来,无疑是期望通过传统“官德”的学习,重振时下滑坡的“官德”。

古代“官德”扎根于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有关“官德”修养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成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加入古代“官德”修养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领导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官德”的好坏直接关乎社会民风。

反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官员违法案件,如“西安宝马彩票案”、云南“躲猫猫”案、洛阳地窖囚禁6女案等,这些违法行径背后透露出的“官德”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古代“官德”的内涵及现代启示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重视礼仪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与良知的血液,修身正己立德正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

历朝盛世、治世,无不是靠一批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支持的,唐有狄仁杰以民为忧、体恤百姓,宋有包拯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明有海瑞严于执法、除暴安良;因此古代社会把官员修身立德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代官德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古代官德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古代官德及其对现代的启示作者:张本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9期【摘要】:古代官的思想内容丰富,体现在公、善、慎、廉上,在立国、为官、安民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古为今用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官德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今天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古代官德现代启示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中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因此,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广泛影响。

一、官德的内容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善、慎、廉上,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

(一)公。

清初朱舜水在《伯养说》中说:“公则生明,谦则生威”,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

从为官公正与清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的言论也不少。

《商君书?修权》讲,“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护功”。

宋人所撰纪传体唐代史《新唐书?陈子昂传》讲,“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

”《荀子?大略》讲,“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公以服人,公以治国,已成公论;而不公,则如《管子?七法》所云:“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二)善。

清初唐甄《潜书?抑尊》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

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隋代王通《中说?天地篇》云:“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

”以上说的都是对人宽、对己严的自修之道。

(三)慎。

儒家经典《礼记》中《大学》篇云:“一人偾事,一人定国。

”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事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

中国古代官德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官德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官德及其当代价值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

“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内容包括权力观和事业观及古代“官德”修养▪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二)官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三)官德对官员本身的意义二、古人的官德修养之道(一)修身(二)爱民(三)纳谏(四)尊贤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群书治要•崔寔政论》“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

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官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群书治要•礼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三)官德对官员本身的意义▪《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上面孔老夫子在称赞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群书治要•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二、古人的官德修养之道(一)修身▪中国古人讲官员修身有很多方面,我们把主要的方面概括为三个。

▪第一个就是戒贪。

在《贞观政要》上面有这样一句话,它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贪财:《大学》“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二、 中 国 古 代 官 德 教 育 的 实 施 途 径
官德作 为 内化于 官员 心里 的职业 使命 、 价值 追 求 与德行操 守 , 是通过 持之 以恒 的官德 教育 形成 和 维 持 的。在 德治传统深厚 的古 代 中 国 , 官德 教育 具 有 十分完善 的实施 网络 。 ( 一) 通过学 校 系统地 对 普 天之 下 的读 书人 进
关键词 : 官德 教育 ; 内容体 系; 实施 途径 ; 方 法论启示 ; 经验启示
中图分 类号 : D O 文献标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4 3 5 5 . 2 0 1 5 . 0 4 . 0 1
特殊职业群体 。所谓官 之大德 , 即为官 者 内化 于 心 的 以实现 国家职能为 取 向的职业 使命 和价 值追 求 。 中国古代 官之大德集 中体 现为 : “ 道高 于君 ” , “ 以道 事君 ” , “ 君有道 ” 则“ 臣事君 以忠 ” 。“ 道” 是 儒家 倡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3 5 5 ( 2 0 1 5 ) 0 4一 O O O 4— 0 7
中国古代 的官德教育及其 当代 启示
黄 清 吉
( 西南政法大 学 政治 与公共管理 学院 , 重庆 4 0 1 1 2 0 )
摘 要 : 德 治是 中国古代 延绵 数千年 的 治 国传 统 , 留下 了十 分丰 富的 官德 教 育 资源。 系统分析 中国古代 官德教育的 内容体 系与 实施 途径 , 把握其 内在机理 , 对新 时期干部 的 官 德教 育具有 十分重要且 必要的启示。
本、 儒家 学说为教义 的官 德 教育基 本 理路 。为 官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主讲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第二,要慎欲。

人有七情六欲,为官者同样有欲望,但是人不能够把人的唯一追求放在欲望上,人在追求的欲望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欲望呢,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应该,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应该去获得,因民所利而利之,鱼和熊掌我都想要,富与贵我都想要,这一点无可厚非,儒家思想也认同这一点。

但是人不能够仅仅的追求物质利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那么这个适度就是一种中庸的原则。

人不能够纵欲,也就是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人不能够去纵欲。

那么应该怎么办?欲而不贪,见利思意,以意至利,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是一种中庸的原则,当然不能够纵欲,也不能够去禁欲,这两者都不应该去提倡。

对物质利益应该有一种恬淡的心情,老子也说或莫大于不知足,就莫大于欲德。

祸患之源,人的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得无厌。

所以如果人太贪婪了,一定会出现问题,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该恬淡。

第三,要慎微。

就是微小,慎小的意思。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也就是说很多领导干部处问题都是从小节上小事上出的问题,小事觉得无所谓,觉得小事,认为小事不是很重要,但是小事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了。

所以从小事上就应该警慎,把好第一道关,这是我们讲的慎微,也就是慎小。

第四,要慎权。

为官者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那么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往往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一个真理。

所以很多官员古今中外都有,手中握一点权力,千里做官只为吃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贪白不贪,这样一种理念一定会毁灭自己。

所以权力这个关要过好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双刃剑,权力用好了可以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但是如果权力用的不好,滥用权力,这样就会对国家,对人民造成灾难,同时也会毁灭自己,所以权力的问题对为官者来说应该是慎之又慎,不要滥用权力,要把权力用在为老百姓服务上去,要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第四个方面。

第五,要慎友。

就是交友的问题,人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为官者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很多一些人愿意和为官者打交道,为什么呢?因为你手中握有权力。

那么在交朋友这个问题上,我们总书记也在中纪委的会议上说过,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都是从交友不慎开始的,所以为官者要净化自己的交友圈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交,如入自然之事,久而不知其香,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所以要交那些善友,交那些益友,交那些正友,而不要交那些酒肉之友。

很多人和你交朋友是看重你手中的权力,这样的话在交友过程中应该谨慎,交几个知心好友,而不是自己做了官以后让很多人知道,这样的话送礼的多了,馈赠的多了,自己的负担就重了,在为官过程中就容易失去公心,平常心,所以交朋友也是一个为官者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第六,慎嗜好。

不是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是害怕官员爱字画,嗜好问题应该谨慎,上有所好,下必胜焉,古代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一国近服紫,全国人民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为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投其所好。

楚王爱好宫女细腰,这些公女都纷纷节食,甚至有的饿死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为上者的嗜好,他不是一个人的嗜好,他的嗜好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甚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在嗜好这个问题上为官者应该慎之又慎,不要让自己的嗜好成为毁灭自己的一个炸弹,这是我们讲的第六个方面。

第七,慎言行。

古人讲言必信,行必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孔子有一个学生自子长,他问怎么去当官,孔子说少言,少说,多做就能当官。

那么这种讲慎言不适合我们现在讲的慎言行,我们说当下的慎言行对领导干部来说,在自己的言论、行为方面应该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言行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一种行为表现,而是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关系到共产党的形象的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官员说话非常的不负责任,在言行上非常的不检点,所以在这些言行方面,作为共产党的官员,应该谨慎,慎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言论要谨慎,这是我讲的第七个慎。

第八,慎终结。

为什么要慎开始呀?因为你开始当官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明朝的例子,明朝有一个人,十年寒窗无人问,当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后,这些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道贺,这个人有感于这么一种现状,你看道贺的目的是什么呀?以后有求于你,你看当了官以后,有权力了以后我会求你。

但是这个人非常的清醒,然后写了一段话,他说想当初家贫如洗,无柴无米谁肯雪中送炭,看今日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对这种世俗公立性的人进行了一种讽刺,可以说在一开始进入官场就能够廉洁自律,能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分内的事情,而不是会被一些进入官场以后,被别人的一些庆贺,被别人的一些恭维冲昏了头脑。

还要慎终,古代当了多少年官以后也会退休,过程叫志士,清朝有一个叫叶存人的官,康熙年间,他退休以后底下的属僚送了很多东西给他,他没有接受,我就是一介平民的,我不应该接收国家给我的东西,你们给我的东西我也不能够接收,他也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这首诗就是月白清风夜伴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就是你把东西送给我,我不是怕别人知道了,我是自己内心过不去,是道德自律的问题,最后没有接收他们馈赠的东西,你的心情,你的心意我全领了,但是东西我不能要,这是一个慎终的故事,这个慎字我们说是慎独也好,慎欲也好,也就是说在为官的过程中对自己手中的权力,对自己的一些嗜好,对自己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否则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五畏除了讲慎以外,和这个相关的就是一个畏字,什么叫畏呀,敬畏,就是怕字,当官应该有所怕,孔夫子说君子是有三畏的,君子有三怕。

怕什么呢?第一,怕是怕天命,天命深不可测,我们要怕它。

第二,怕是怕大人,大人是一种智慧的化身,你要敬畏他。

第三,怕什么呢?怕圣人之言,这代表了真理,你要敬畏他,所以要有所怕。

李世民他做了皇帝以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他说我当了皇帝别人以为我什么都可以不怕了,但是我现在还是有所怕,怕什么呢?上怕天,下怕老百姓,就是这样怕我还觉得我怕的不够。

所以李世民通过他做事情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励精图治才成就了23年的贞观盛世,所以他这个贞观盛世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他谨小慎微,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

朱熹他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一个民族,一个人有敬畏感就非常的重要,要有所怕,不能够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

如果一个人他有所畏惧的话,就是反善怕的人他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指,就是偶然出了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偶然犯错也不会犯大错。

所以纪晓岚说凡做事应该有一个怕字,怕字很重要,不能够什么都不怕,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敬畏感的民族,人人都有所怕的东西,文革时期说战斗的无神论者是无所畏惧的,说天不怕,地不怕,我们这个民族的敬畏感荡然无存,什么都不怕。

无所畏惧,老和尚打散无法无天,所以我们现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现代应该把我们民族曾经有的这种敬畏感找回来,要相信离地三尺有神明的存在,应该有所怕的东西,不能够什么都不怕。

所以,1957年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这篇文章中也就说了,共产党员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够无所顾忌。

咱们中组部的部长在几次会议上都提出了,尤其是李源潮同志,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第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第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老百姓。

第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所以人应该有所敬畏,不能够无所畏惧,胡说非为,尤其是为官者。

尤其现在在问责制很多的情况下,领导者对敬畏应该更多的去体验它,去体会它。

(六廉这个廉字,我们从正面看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廉洁,那么什么叫廉洁,不受就是廉,什么是洁,不污就是洁,那么廉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一个品格。

汉代的班固说立不廉平则治道衰,如果作为官吏不廉洁,不公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治理就会出现问题。

范仲淹也说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如果管理不廉的话,他在执法过程当中就会滥用法律,滥用法律就会害老百姓,所以讲官员他要廉洁。

讲廉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伯行,他是江苏的巡府,当了巡府以后很多人去送东西,然后这个张伯行专门写了一幅禁止馈送喜,其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非常有名,叫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豪民脂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是张伯行廉洁自律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后来康熙皇帝对他非常的赞赏,死了以后给他的嗜好是清恪,清是清正廉明,恪就是恪尽职守,这是被称为中国清代的第一廉官,张伯行。

讲起来这个廉就是廉洁,明朝的大思想家薛瑄,他说廉洁是有层次之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真心的心甘情愿的去奉行这样一种精神,信念非常坚定,真正去廉洁的人。

不是被动的去廉洁,这是层次最高的廉洁,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为了博取好的名声而去廉洁的人,最低层次的廉洁就是为了不受法律的制裁不得不去廉洁的人,可见廉洁他是有不同的层次之分的,现在我们宣传的杨善舟就属于第一个层次,他为官退休以后,没有去享清福,而是为老百姓,是因为受到老百姓的赞赏,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廉洁。

还要讲简,就是简已助廉,为简可以助廉,清代有一个叫张圻的人,他说居官所恃者在廉,就是在官所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是廉洁,之所以能够支撑廉洁的是什么呢在于简朴,所以曾国藩,大家熟悉的曾国藩,他说主要是对军队说的,欲服军心,必先尚廉洁。

欲求廉洁必先崇俭朴,所以廉洁和俭朴往往是合在一起的一个问题,宋人陈襄他说,欲养廉,莫若量其所入,节其所用,虽粗衣粝食,节澹度日,然俯仰亡愧,居之而安,履之而顺,其心休休,岂不乐哉。

也就是说如果要养廉的话,不如根据自己的收入去支出,这样的话虽然是吃的是粗米饭,穿的是粗布衣服,然后抚养的都无愧于心,居住也很安定,然后走起路来也很顺心,心里也很坦然,这不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吗,就是把廉和俭结合在一起,这是讲的廉的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节,一个是俭。

但是从反面来看,我们说反腐倡廉,和廉相对的两个反面的问题,一个就是贪,贪婪,如果说廉是民之表的话,那么贪就是民之贼,是老百姓的祸害,所以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那么为人臣贪必亡其身,这说的非常好,总之没有好下场,这是讲的贪婪的问题。

廉的另外一个反面,就是耻,我们往往把廉耻结合在一起来看的。

孔子说,行己由耻,自己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应该感到羞耻,孔子还说知耻而后勇,知道了自己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一些羞耻的事情,耻辱的事情,然后才能够去奋进,去改变自己,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就是知耻而后勇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