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崔杼弑其君》教案(完整)

合集下载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章节一:导入与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崔杼弑其君》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崔杼弑其君》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各国争霸的情况。

2. 介绍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崔杼弑其君事件。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古代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写一篇短文,探讨古代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章节二:文本分析(上)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文本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角色和情节。

教学内容:1. 分析《崔杼弑其君》中的角色形象,包括崔杼、杼妻、太史等。

2. 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发展,如杼妻的智谋、太史的不屈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分析文本中的角色和情节。

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崔杼弑其君》中的角色形象。

章节三:文本分析(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文本内容。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内容:1. 分析文本中的语句和描写,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语句和描写。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写一篇短文,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章节四: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崔杼弑其君》中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内容:1. 分析崔杼、杼妻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分析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崔杼弑其君》的故事。

2. 相关知识:崔杼的身份和地位,弑君的含义。

3. 讨论话题:弑君行为是否正当,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掌握崔杼的身份和地位,理解弑君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弑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3. 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提高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话题,促进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崔杼弑君行为的原因和后果。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简要介绍《崔杼弑其君》的故事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相关知识:详细讲解崔杼的身份和地位,解释弑君的含义。

4. 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弑君行为是否正当,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5. 案例分析:分析崔杼弑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崔杼身份和地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弑君含义的理解和讨论参与度。

4. 学生对历史事件思考的深度和启示的领悟。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本:《崔杼弑其君》的故事。

2. 参考资料:关于崔杼和弑君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崔杼弑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崔杼的身份和地位,解释弑君的含义,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弑君行为是否正当,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5. 分享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反驳。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崔杼弑其君》这篇文章。

(2)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忠诚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文章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3)对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崔杼弑其君》的背景及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崔杼弑其君》。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崔杼弑其君》是一篇古代史实,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杀君主的事件。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崔杼弑君的历史背景;(2)掌握事件的发展过程;(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崔杼弑君的原因;(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崔杼弑君事件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3)培养学生忠诚、敬业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崔杼弑君事件的背景和过程;(2)分析崔杼弑君的原因;(3)评价崔杼弑君事件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1)崔杼弑君事件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事件原因;(3)评价崔杼弑君事件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崔杼弑君的历史背景;(2)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崔杼弑君的过程;(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回答问题:崔杼弑君的原因是什么?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崔杼弑君的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4 课堂小结(2)强调崔杼弑君事件的历史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和口头表达能力;(3)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4.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关注学生对崔杼弑君事件的理解程度;(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史实介绍(1)介绍春秋时期其他弑君事件;(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 崔杼弑其君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 崔杼弑其君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4课崔杼弑其君本课话题——忠诚一、从课本中积累“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这一回答,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

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

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忠诚的真正含义。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职场中,有很多人一面在为公司工作,一面又在打着个人的小算盘,一旦公司遇到挫折,他们就另辟蹊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对于这样的人,虽然看似他们在职场中有着自己的位置,但那也只能是暂时的,他们终将会为自己的不忠诚吞下苦果。

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一个社会机构中奠基自己的事业生涯。

只要你还是某一机构中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将身心彻底融入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对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勇气报以钦佩,理解管理者的压力并给予体谅。

一定要记住:无论是作为一名员工,还是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忠诚于公司,忠诚于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因为,忠诚于别人就是忠诚于自己。

三、从历史中积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

人们在盛赞诸葛亮的旷世奇才的同时,也赞美他能忠心耿耿地报答知遇之恩的美德。

自从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己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忠诚,在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贤人能士的心中,占有着无论多少金钱、多高的官位都不能与之衡量的地位。

四、从名言中积累1.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

——清·魏裔介2.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3.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

——塞内加4.牢固地结合产生忠诚,这一谚语永世长存。

——高尔基5.你若想证实你的坚贞,首先证实你的忠诚。

——弥尔顿一、作者简介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左丘明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

《崔杼弑其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崔杼弑其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2. 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

3. 引导学生探讨崔杼弑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

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齐庄公和崔杼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4. 崔杼弑君原因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崔杼弑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5. 批判性思维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和崔杼弑君的原因。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崔杼弑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4.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独到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崔杼弑其君》的原文文本。

2. 历史资料:关于齐庄公和崔杼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参考书籍:相关的历史、文学鉴赏方面的书籍。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历史背景,讲解课文内容。

3. 第二课时:解析文本,分析词汇和句子,讲解崔杼弑君的原因。

4. 第三课时: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看法。

5. 第四课时:总结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6.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崔杼弑君的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14课《崔杼弑其君》word教学设计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14课《崔杼弑其君》word教学设计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训练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3).分析晏子不死君难,了解晏子的精神2、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还需加强,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教师的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要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

因此,本课在学校机房上。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训练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2).教学难点:分析晏子不死君难,了解晏子的精神。

4、教学过程【导入】质疑导入(播放视频,播后质疑)你能相信这就是那个出使楚国聪明睿智从容不迫的晏婴吗?他怎么跟疯了似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这位齐国三朝元老如此失态,我们来学习《崔柱弑其君》。

(板书课题)【讲授】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训练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3.分析晏子不死君难,了解晏子的精神。

【活动】介绍《左传》本文选自《左传》,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简要介绍《左传》。

打开桌面上的学习提示,按住ctrl点击以下网址/link?url=iQABzBEGK8Yy6RX1TJvfH9twUWYQyTEhL6n6K2rFjgt 3KR0l0GC5sjCZsoeZQue-_Y_64yYhUpX4pNb0CvB9NrH24fl4eJ3w63STtcKpb50U78otwzPpu Lo3VtFOOGfaDiBQ24b1c5i2og9wWFCue_(学生阅读资料后归纳概括)《左传》: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丘明【测试】预习检测过渡: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

请你打开桌面上《作业》文件夹,点击预习检测,完成练习。

1.字音弑君(shì)飨诸北郭(sūn )逾墙(yú)且于(jū)莒( jǔ) 私呢(nì)三踊(yǒng )大宫(tài )歃血(shà)大史(tài )2.通假字:①遂取之“取”通“娶”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③干掫有淫者“干”通“捍”3.古今异义:(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4.词类活用:(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崔杼弑其君》教案:崇高理想与世俗现实的矛盾冲突

《崔杼弑其君》教案:崇高理想与世俗现实的矛盾冲突

《崔杼弑其君》教案:崇高理想与世俗现实的矛盾冲突崇高理想与世俗现实的矛盾冲突《崔杼弑其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怪力英雄故事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崔杼,在经历了磨难和锤炼之后变得无比强壮,却由于君王的不公和霸道,最终选择了弑君。

这个故事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正义和个人自由的不同思考,更深刻地反映了崇高理想与现实世俗的矛盾冲突。

本篇文章将从崔杼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入手,来深入探讨崇高理想和世俗现实之间的矛盾。

崔杼是一个典型的“阳春白雪”的英雄形象。

他的出身极为贫寒,自幼就在田间劳作。

然而,他的勤奋和坚韧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壮、勇敢而又富有正义感的人物。

从崔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他的强壮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他热爱生命,珍视生命,从不愿意随便地出手伤人杀人,但同时也明白所谓正义不能靠言语而必须靠武力去捍卫。

他勇敢地向贪婪与邪恶斗争,在他眼中,这是挽救人民疾苦的必要行为。

在崔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所谓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并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一种深深根植在人民中的潜在力量。

然而,看待崔杼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忽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

尤其是崔杼弑君的这个举动,到底是否合乎伦理道德,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从世俗角度来看,弑君的行为在封建主义的传统意义上是不允许的。

在此背景下,崔杼的行为不论如何合理,也被视为是对当时社会角色分工的反叛。

这一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弑君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被引申出的行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动态的结果。

在世俗现实的角度下,崔杼的行为是否真的达到了社会的和谐?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话题。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崔杼的行为是非常合理的。

他的理想是通过对立暴力来得到正义与尊严。

这种理想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在许多封建王国中,一个皇帝完全可以任意寻衅作祟,剥削压迫百姓,因此一个保姆式的社会秩序是难以被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2、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3、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

4、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晏子不死君难”和“大史书曰”两节;
2、了解“晏子”这个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对《左传》的介绍,导入课文: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有关《左传》的知识。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

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二、学生诵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及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遂取之“取”通“娶”
(2)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3)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虚词积累:
焉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
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而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
其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

相当于“大概、差不多”)以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2)被动句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

(意合被动)
(3)宾语前置
社稷是主。

将庸何归?
四、显示同学们的意见,适当评点并补充,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整理和适当拓展的习惯。

五、学习小组讨论1-3段,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

1.学生讨论
2.学生发言
3.明确
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据课文内容明确)
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

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

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

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

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

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
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

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

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

五、学生再读课文,加深认识。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4、5、6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晏子”。

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

那么,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下。

二、学习四五段
(1)齐读第四、五段。

(2)学习小组讨论,明确这几段所叙之事。

讨论: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

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

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
讨论后,显示学生意见:
(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机智、圆滑。

(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

(教师明确)
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

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

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

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

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

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

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

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

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

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
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

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对比阅读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加深理解“不死君难”。

四、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讨论:
①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
②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

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

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

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

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

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

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六、课后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

如:叙事有条理、有层次;重点分明突出,讲究叙事技巧,人物形象鲜明等。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拓展,阅读并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2、完成课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3、动手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