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合集下载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初步体会穷苦女孩的悲惨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初步体会小女孩悲惨的生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三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如果此时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人们发现她时,却只说了这样的话……〔出示句子: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从这样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在这样冷漠无情的环境下生活,小女孩是多么不幸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她的故事。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师:有同学看过这个童话故事吗?你了解它的作者吗?(生答)师课件出示:安徒生:1805生于丹麦。

父亲是个穷鞋匠。

他一生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

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被誉为“世界童话之王”。

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

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境况十分悲惨,社会出现尖锐的阶级矛盾。

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当时社会穷苦人民的写照。

故事中的大年夜是指圣诞节的夜晚。

过渡语:看来,我们要体会“世界童话之王”笔下的精彩,真得好好研读课文了。

赶紧打开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有拿不准的字词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读文,概括主要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7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7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7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兴趣,学习主动性强。

农村小学校的教学设备虽然简陋,远不如城市学校,但是他们已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积累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经验。

没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对学生学习本课的效果没有什么影响。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设计,我根据这一理念,摆正老师的主导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

《语文课程实施》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本课的设计,遵循这一理念,以读为本,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体验,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罪恶,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感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指名说说: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2、师: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能挨过这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吗?她的命运会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把学生的思绪拉到那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一)学习“擦火柴”这部份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火柴?每次各出现什么幻象?2、自由读第一次擦火些的课文内容,思考:(1)为什么出现的幻象是火炉?你有什么感受?(2)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3)齐读这小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处境。

(4)小组讨论学法,教师帮助归纳。

(读,思考,释疑,再读体会)(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地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方向;让学生总结学法,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过程,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教学难点: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教师范读,导入新课。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你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卖火柴的小姐姐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2、背景介绍。

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

当时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许多年幼的孩子也被迫走上街头,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更谈不上什么快乐和幸福。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读完后谈一谈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汇报。

(教师做适当评价)三、细读感悟【卖火柴部分】学生汇报交流为主,注重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谈体会。

【擦火柴部分】课文多次提到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拿起笔,划出这些句子,用心读一读,再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把自己的感受在句子旁边写下来。

(一)、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一、《卖火柴的小女孩》作品主题真实是文学作品感人的生命力,任何虚假的演示和一切虚伪的夸张都不足以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这个可怜小女孩不幸命运描写的同时,也对这个孩子在饥寒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写她对美食、温暖和亲情的幻想。

作家细致地描写了小女孩关于温暖的火炉、肥美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四个幻想片段,而这样的幻想,恰恰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民众的难以实现其美好愿望,无法保障温饱的心理反应。

而这样的幻想却有别于童话世界中那些铜头铁臂、青面撩牙、飞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写,她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实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随处可见的,故事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把美好撕破给人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对一个花季少女纯洁灵魂的摧残,这个可怜的女孩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失去的一瞬间,仍然保持着对美好情境的向往,这或许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这个弱小生命的凄苦和悲惨命运与她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与破灭叠化在一起描写的,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这样描写到“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作者把小女孩美丽的幻景与她面临的冷酷的现实叠化在一起描写,对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1一、导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快速回忆一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帮助学生学会“僵、梗”2个会认字和“裙、哆、嗦、烤、蜷、灌、僵、焰、铜、烘、梗、腮”12个会写字,掌握“围裙、哆哆嗦嗦、烤鹅、蜷腿、冻僵、火焰、暖烘烘、火柴梗、两腮通红”等词语。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__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播放课文朗读课件,读课题三遍:这是一篇写什么的__?2.学生质疑:(1)课文写了谁卖火柴?她为什么要卖火柴?(2)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卖火柴?(3)她是怎么卖火柴的'?结果怎样?(4)作者写这篇__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教师小结: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6)简介作者二、根据内容→__路(一)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为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教师适时指导。

(二)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分为“小女儿孩卖火柴——擦燃火柴取暖——捏着火柴梗冻死”三个部分:(三)小结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遭遇悲惨的故事。

三、沿着思路→理层次学生重点朗读第二段。

按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取暖,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美好的幻象,把第二段划分为五个层次:四、抓住层次→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让人感动的语句下面作好标记,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五、联系课文→学字词(一)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生字新词,并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二)给课文中的生字正音、正形、正义:1、学生会认“僵、梗”2个生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课文的层次,理解主要内容。

3.动情地读文本,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幻想与现实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1.在童话世界里,通过和同龄女孩交流来加深体验,在评论里写下感受。

2、和同学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感受。

了解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穷苦人受苦受难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体验现实生活产生的合理想象,感受不同时代同龄人的悲惨命运,引导学生区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珍惜社会主义带来的美好生活。

【教学手段】多媒体、安徒生资料及图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并指导书写。

2.引导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总结学习方法。

3、熟读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苦。

二、教学手段《安徒生童话全集》及有关资料图片、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1、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安徒生童话全集一书)那么你们了解安徒生吗?说说对他的了解。

2、提供丹麦时代背景,学生简介安徒生。

3、安徒生所写的这些童话中,你们都读过哪些篇呢?4、学生介绍自己所读过的安徒生作品。

过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话作品之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探讨学法1.今天老师会用这篇课文来检查你的语文学习水平,那么第一次读课文应该怎么做呢?2、通过与学生探讨得出:1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2借助工具书,学会预习;3读课文时画出生字新词,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理解它们,然后把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正确;4学不懂的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5把自己读书的体会在旁批处写一写;总结:这些都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篇1课文简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展,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络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资本社会里贫困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3、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

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化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一〕播放歌曲《火柴天堂》:“有谁来买我的火柴,有谁将一根根希望全部点燃;有谁来买我的孤单,有谁来实现我想家的呼唤;每次点燃火柴微微光辉,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看见天上的奶奶说话,她说你要英勇你要坚强,不要害怕不要慌张,让你从此不必再漂泊,奶奶牵着你的手回家,睡在温暖花开的天堂。

”〔二〕导语: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我们再一次带到那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大年夜,再次来到我们上一节课刚认识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她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课文。

二、深化文本,走进心灵〔一〕整体感知课文,重悟第二局部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考虑:在寒冷和饥饿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别看到了什么?〔找到答案可在书上做标注〕2、指名答复。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二〕深化研读第一次擦火柴的局部1、阅读提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所在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答复。

体会小女孩现实生活是寒冷的,说明她需要温暖。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语。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小姑娘的心里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圣诞节,及西方人的信仰。

(2)通过研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研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2、教学难点: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

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2、使用朗读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采用自主、合作、评价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2、资源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圣诞节”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词句,解读小女孩儿的不幸,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做批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1、(师生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双庆小学校颜海英
教学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重点句:(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自读自悟、生生互动、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从最后二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课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