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版】八上:第22课《宋诗四首》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宋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宋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宋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宋诗五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精选了宋代时期五首优秀的古诗,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这五首古诗的原文及翻译,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美妙与智慧。

一、《登鹳雀楼》 - ___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白天在山的尽头,黄河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山万水的风景,就要登上更高一层的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攀登人生巅峰的愿景。

二、《游园不值》 - ___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应该同情履齿留下的脚印,小心地敲门却久久不开。

春天的美景充满了整个园子,关门关不住,___从墙头伸出来了。

这首诗以游园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琐碎的感叹和对自然美好的赞美。

三、《静夜思》 - ___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像是地上的霜。

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沉思故乡。

这首简洁而深情的诗,以寂静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江雪》 - ___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___。

翻译:千山万水中鸟儿已飞散,万里小径上人的踪迹消失。

孤独的渔人穿着蓑衣戴着笠,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天景色中的渔人独钓___,表达了作者对孤独与坚韧的讴歌。

五、《望岳》 - ______如何?___未了。

造化___,阴阳割昏晓。

翻译:___如何啊?___依旧。

天地间的造化奇妙,阴阳交替昏暗与明亮。

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以对山的景色的讴歌,表达了作者对伟大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上是《宋诗五首》中五首经典古诗的原文和翻译。

这些诗句并不仅仅是文字之美,更蕴含了文化的厚重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欣赏与研读这些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八年级语文《宋词四首》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宋词四首》学习要点

《宋词四首》学习要点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宋词是一道瑰丽的风景线。

宋词按其风格流派可分为婉约、豪放两种。

清王士禎道:“仆谓婉约以易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字幼安)称首”。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工文章,李清照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十八岁与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一位金石专家,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又从事学术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录》。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南下,辗转江南。

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飘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南渡(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格调优美,热情明快,而又委婉含蓄。

如《一剪梅》、《醉花阴》。

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宛转,凄苦深沉,如《声声慢》就是她晚年的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在宋代词坛上,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雨疏风骤(zhòu)海棠(táng)东篱(lí)消魂(hún)麾下(huī)的卢(dí)霹雳(pī)(lì)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形似字4.诗句积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八年级必修《古诗四首》导学案

八年级必修《古诗四首》导学案

八年级必修《古诗四首》导学案八年级必修《古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学习重点、难点: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

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

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导学过程::一.检复导入1.抽查四首诗的背诵情况。

2.概括四首诗的共同主题: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品诗中深情: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提示:可以从重点的字词、有名的诗句入手)1.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

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出 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 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 生活。唐代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字太 白,自号青莲居士。是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 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 人誉为“诗仙”。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 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 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 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 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 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 年漫游生活。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 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 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 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 “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 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 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 “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 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 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 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 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 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练习题,人教版同步课程教学,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课后辅导,教学分析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篇1《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宋词四首》 (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宋词四首》 (2)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 塞外落日孤城图
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 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 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 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 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
背景: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 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 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 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 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
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 “秋来”点明了时间,
“异”字统领全词。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 感苦情受寒,,:将突雁士出尚又边且何塞无以的留忍异恋受常之?
பைடு நூலகம்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长嶂烟里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黄 昏的苍凉景 色:“边声 连角起”表 明战事紧, “孤城闭” 暗示敌强我
雁去

上阕写景
边声 孤城


长烟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范 仲

落日
景 抒
家万里- 归无计
下情阕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八年级语文第21课《宋词四首》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第21课《宋词四首》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

《宋词四首》同步练习一、注音:飞鸿()枯藤()天涯()思量()宫阙()峰峦()波涛()潼关()踟蹰()经行()二、填空:1、《如梦令》中哪一句既写眼前景,又暗写内心之情?2、《醉花阴》中依次写了情、景、人的三句:,,《醉花阴》流传至今的名句是:《醉花阴》是怀念人的名篇。

“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了什么诗句?你还能写出两句咏菊的名句吗?3、《破阵子》哪一句点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的心情:4、《四块玉》用典的两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是:5、《山坡羊》写景的句子是:,,三、默写: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题是___________。

2.“壮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

3.“醉里挑灯看剑”的是( )A.作者本人B.陈同甫C.一位将军D.作者想象中的英雄4.上阕描写的军营生活具有的特点。

5.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可怜白发生”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族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励志故事】该低头时就低头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

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

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他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话外语: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试题答案】一、飞鸿(hóng)枯藤(kū)天涯(yá)思量(liang)宫阙(què)峰峦(luán)波涛(bō)潼关(tóng)踟蹰(chí chú)经行(xíng)二、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举例略3、可怜白发生4、“南亩耕,东山卧”“闲将往事思量过”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三、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宋诗四首
零失误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遮.住(zhē) 鸡鸣.(mín g) 浑.浊(hún)
B.箫.鼓(xiāo) 简朴.(pǔ) 拄.杖(zhǔ)
C.徘徊.(huí) 源.头(yuán) 鉴.赏(qiān)
D.朱熹.(xī) 滩.头(tān) 浮萍.(píng)
2.用横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A.自愿身在最高层( )
B.莫笑农家蜡酒浑( )
C.为有源头河水来( )
D.干戈廖落四周星(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古制八尺为一寻。

B.丰年留客足鸡豚留客:招待客人。

C.问渠那得清如许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D.身世浮沉雨打萍雨打萍:雨击打浮萍。

比喻“身世浮沉”,写自身。

语言表达训练
4.默写。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

5.诗歌朗读需要把握好节奏,才能恰当地表情达意。

请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A.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
7.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

请按下列提示写出相关的句子。

(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
正确对待生死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对待挫折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登高,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展示人的境界。

请写出古人以登高来表达志趣或情怀的两句诗。

(课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某茶楼大门上的一副对联的上联。

请你为该店写出下联。

上联:巧煮三江好茶
下联:____________
(一)阅读《登飞来峰》,完成11~13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解释加点的字。

(1)闻.说鸡鸣见日升( )
(2)不畏.浮云遮望眼( )
12.解释“浮云”的本意,在诗中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三、四句明写登山的感受,实际上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观书有感》,完成14~15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这是一首_______的名诗。

全诗以_______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15.全诗生动形象,富于哲理,是“以理成诗”的佳作,请你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石灰吟》,完成16~18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6.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首诗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写下豪言壮语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像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除此之外,你还能再写出两句来吗?(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金陵驿》,完成19~20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押往元都燕京,途经金陵驿时所作,
19.从表达方式上看,本诗前六句属于_______,后两句属_______。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徊”应读“huái”,“鉴”应读“jiàn”。

2答案:A项“愿”应为“缘”,B项“蜡”应为“腊”,C项“河”应为“活”,D项“廖”应为“寥”。

3答案:C 解析:渠:它,指方塘。

4答案:(1)柳暗花明又一村 (2)问渠那得清如许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自缘身在最高层
5答案:(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答案:(1)夸张 (2)对偶 (3)比喻对偶 (4)比喻
7答案:D 解析: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言辞凄婉,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8答案:对待生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待挫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答案:喜迎四海嘉宾(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1.(1)听 (2)害怕
12.飘浮的云彩,比喻小人。

1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答案:14.借景喻理方塘
15.这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答案:16.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17.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洁身自好,清白自守
18.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为中华之堀起而读书”(周恩来)
答案:19.写景抒情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心头的沉痛悼惋之情,表明了自己决心与国家共存亡的坚强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