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七)

语文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写作手法勾连)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语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语文
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 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 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 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 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 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 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语文
小思:听你一说,我明白了。如你所言,《爱莲说》以花喻 人,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 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人生态度 的厌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文
小雨:没错。其实,《爱莲说》这是运用了① 借物寓 __意_(_托_ 物言志的) 写.作.手.法.,《马说》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马说》②_以__千__里__马__不_遇__伯__乐__,_比_喻__贤__才__难__遇__名__主__,作__者_ 希 望统_治_者__能__够__识__别__人__才__,不__拘__一__格_重__用__人__才__。__文__章__批_判__了__统_ _治__者__的_浅__薄__愚__妄__、__不__识_人__才__,_表__达_了__作__者__强__烈__的__愤__懑_和__不__平_ _之__感____。(参照“小思”画线处的说法,结合文章内.容.及. 主.题.具体分析这种写作手法)。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

语文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刘祎之小传
刘祎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
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诏追入.京,以母老固.辞,
太宗①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恒②以米帛赉③之,因
上表旌其门闾,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
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预修《晋书》,加朝散大夫。祎之居
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恒:经常。③赉(lài):赐
予,给予。
返回
语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
A.朋僚有短,常面折.之(指责) B.诏追入.京(进入)
C.以母老固.辞(顽固)
返回
语文
2.(教材习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 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渔人可能说了外界百姓的悲惨生活,在一次次的战争浩劫中 所遭受的苦难。桃花源中人为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 内的生活差异巨大而叹惋: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 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 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感慨颇多。
返回
语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 晋了。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 的人说啊。”
返回
语文
3.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 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3分)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理想的社会和美好生活是遥不可及的, 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更表达了作者本身淡泊名 利,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八)

语文
乘胜追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 政治抱负,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范 仲淹是如何实践的。
【阅读链接】
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 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范_仲__淹__乐__善__好__施__,_帮__助__他__人__不__计__较__自__己__得__失__;显__贵___时__自__己__及__家__ _人__依__然__保__持__清__廉__俭__朴__的__生__活__作__风__;这__种__扶__危__济__困__,_清__正__廉__洁__的__ _品__质__,正__是__他__对__先__忧__后__乐__的__政__治__主__张__的__实__践__。______________
语文
二、创新题型特训(课内文言文勾连,对联)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写景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欧阳修则在《醉翁亭 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并体现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平仄不作要求)
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欧阳修 与吏民同醉同乐 乐
语文
【乙】【参考译文】光绪己卯年,岳阳楼的地基裂开,大有倒 塌的态势,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它,修建的经费没有募集好,张德 容因为考绩北上了。不久回到岳阳,德化李公来到湘中,命令 把茶厘作为修葺岳阳楼的资金,其中还不够,就劝说四邑的乡 绅富豪补足。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 面建造正楼,左边是仙梅亭,右边则是三醉楼,都是借鉴原来的 规模有所增加。前面对着洞庭湖,为它建造驳岸来抵御水,楼 的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两个房间,作为登楼的人休息的地方,楼 前面雉堞也增加坚固的建筑,来巩固我们的边疆!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一)

语文
喝醉了就十分满足地酣睡。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 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 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聚会,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 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语文
二、创新题型特训(文言句式) 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是( B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D.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解析:B和例句都为省略句;A.倒装句;C.被动句;D.判断句
语文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陶渊明的人物形象。(4分) _①__【__甲__】__文__中__,陶__渊__明__描__绘__了__桃__花__源__安__宁__和__乐__、__自__由__平__等__的___ _生__活__场__面__,塑__造__了__一__个__与__污__浊__黑__暗__社__会__相__对__立__的__美__好__境__界__,_表__ _现__作__者__是__一__个__对__现__实__生__活__感__到__不__满__,希__望__追__求__美__好__生__活__理__想___ _的__人__。__②__【__乙__】__文__中__,陶__渊__明__所__处__的__环__境__非__常__简__陋__,_生__活__也__极__ _为__贫__穷__。__面__对__如__此__贫__苦__的__生__活__,他__依__然__与__亲__朋__好__友__举__杯__痛__饮__,_ _个__性__洒__脱__、__不__拘__小__节__,自__得__其__乐__。_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四)

返回
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为下文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 人民安居乐业。
返回
语文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 分)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 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祐初,与二子轼、 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 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 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返回
语文
嘉祏初年,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 章献到朝堂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 士的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使京城惊动。而 苏氏的文章长于天下,(人们)把他们叫做“三苏”,苏洵是老苏, 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返回
语文
教材母题特训 1.(教材习题)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 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示例: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 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 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 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返回
语文
2.(教材习题)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 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七)

语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有__一__座__亭__子__,(_亭__角__翘__起__)像__鸟__张__开__翅__膀__一__样__,_高__踞__于__泉__水__之__上__,_ _是_醉___翁__亭__啊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欣__赏__山__水__的__乐__趣__,领__会__于__心__间___,寄__托__在__酒__上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乘胜追击 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 适说”两种主要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闲__适__说__”_。__选__文__描__写__醉__翁__亭__变__化__多__姿__的__自__然__风__光__和__游__人__的__山_ _水__之__乐__、__游__宴__之__乐__、__禽__鸟__之__乐__,表__现__出__欧__阳__修__“_乐__民__之__乐__”_的___ _胸__怀__,充__满__了__士__大__夫__悠__闲__自__适__的__情__调__。___________
解析:ACD三项的“也”都是表示判断;B.表示陈述。
语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 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 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语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 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12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一、(2013眉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入见。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八)

返回
语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 A.本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 形象磅礴壮观。 B.作者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对鲲鹏之事作了补充说明,使文 章更具说服力。 C.文章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重点是为了对大 鹏进行赞美。 D.这则寓言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 束缚,难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文章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为了赞 美大鹏,重点是为了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
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八)
语文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 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 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 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矣。
返回
语文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3.子产知人善任的作用有哪些?(3分) ①使人各显其能、各尽其才;②使大家得到充分合作;③使国 家立于不败之地。
返回
语文
【参考译文】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 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 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熟悉各国大夫的出身、 职务、贵贱、能力和弱点,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 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1.从近三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组合类试题呈现的情况看,该类试题有攀升的趋势,因为文本选材好实施课内课外结合。
2.从考生的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角度考虑,“主题组合”式将会受到更多命题者的青睐。
人物组合、景物组合所占的比例仍然会较大。
人物组合中的人物形象,正面形象居多,因其有利于对考生实施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
3.试题设置会考虑“既符合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常规,又具有文本类型试题的特色”这一基本原则。
“文本类型试题”会更加注重求同比异,能力立意可主要在这里寻求突破。
4.题型通常是解释题、翻译题、填空题、问答题、选择题、填表题等。
填表题在组合类文本阅读题中分外醒目,因其适合于“综合整理”。
由于该类文本内容相对较多,试题赋分一般都会较高。
5.拓展探究题会有一席之地,“主题组合”式探究、“作家作品”式探究等试题形式,均有利于启发考生独立思考,能检测考生的理解、鉴赏、评价、创新等综合能力。
一、(2007·淄博)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________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08·湘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左牵黄.,右攀苍___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5.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骑/卷平冈B.酒酣胸胆尚/开张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0·福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述,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一、(2007·扬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坐.盗()(2)其实..味不同()(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2.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景公使使者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0·大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 【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①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太宗谓封德彝②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③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④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俗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
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
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
⑤教令:教化,命令。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6.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