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述文小测(6)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
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
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高三语文小题训练6(含答案)

高三语文小题训练6(含答案)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A.泊bó泊.位漂泊.水泊.梁山淡泊.名利B.澄chéng 澄.沙澄.澈秋水澄.碧澄.清事实C.辟pì辟.谣精辟.辟.地垦荒另辟.蹊径D.埋mái 埋.没埋.怨隐姓埋.名埋.头工作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我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很多在媒体工作的朋友,他们为我的小说做了很多宣传,他们的推波助澜....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我的小说。
B.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酒楼过年渐成时尚。
中低档酒楼由于经济实惠,吸引顾客纷至沓来....。
C.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D. 高楼下面有数不尽的人,首尾相接....,不分男女老少,蹲在泥水、垃圾中,匍匐着,并不是成百上千,而是几十万!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B.她提问时,总会把脸转向他。
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C.荒诞戏剧没有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也颠三倒四,却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某些状况。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奖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西部开发的关键。
B.尊重生命不仅是对人而言,天地间所有的生命和造物主所有的恩惠都应该受到关爱和尊重。
C.从专业的音乐角度来说,我们要求听的是最原始的传统民歌,没有被装饰过的民歌艺术。
D.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六语文试题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史旨在为各种不同的努力提供一个连贯的解释,这些努力要么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要么是为了使经验世界变得可以理解。
它是从古至今合乎理性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它不只是对哲学理论的列举和陈列,更是对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对产生哲学理论的时代的研究,也是对提出这些理论的思想家的研究。
虽然每一个思想体系都或多或少依赖于产生它的文化、以前思想体系的特征和其创始人的个性,可是它反过来又对它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后继时代的思想和制度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哲学史必须努力将每一种世界观放到与其相适应的背景中,将其理解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将它与现在、过去和将来的理智、政治、道德、社会和宗教因素联系起来。
哲学史还必须尝试探究人类思辨历史进步的线索,以表明被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如何产生,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如何又产生了新问题以及回答,每个时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
在论述这些不同体系时,我们应当注意让作者提出他们的观点,而不是从我们的立场大加批评。
我们会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自身最好的批评:一个哲学体系被其后继者所继承、改造、增补或者取代,它的错误和矛盾被揭示出来;这通常又成为新思想的起点。
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尽其所能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的态度,并且避免在讨论中引入自己的观点。
但是想要消除个人因素也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史家的先入之见必然会通过他的著作显现。
这些先入之见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在他对特定哲学的强调中,在他对何为进步和衰退的理解中——甚至表现在给予不同思想家的篇幅上。
这一切都不可避免。
但是我们应当让哲学家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他完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不要频繁地干扰他。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②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③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④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⑤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富多彩。
名句: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发展过程中,难免会________,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②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________,假冒伪劣品充斥市场,那么谁敢到这些加油站加油。
③近几年来,从事介绍“越南新娘”、“柬埔寨新娘”行业的人员总是________,各种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造成不良的影响。
A.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C.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D.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解析:“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符合第①句语境。
“鱼龙混杂”虽也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但前者多用在动态语境中,后者多用在静态语境中。
符合第③句语境。
“鱼目混珠”用比喻以假乱真。
符合第②句语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广东各地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安全员,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
B.作为中小学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群体,中小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好其中的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在于中小学生自身,还受限于学校及家长。
C.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规范注册收费行为,保障注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发改委、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
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
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
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
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
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
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
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
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022届高三9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022届高三9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9月测试高三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大疫面前,又一次彰显了国人的大爱,尤其彰显了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的大爱,他们是这场战役中真正的英雄。
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及时进行创作,一些作品情感真挚、鼓舞人心,唱响人间大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
文艺创作中的“接地气”是指创作者要接通百姓生活,从大地和人民中汲取养分,汲取力量。
“接地气”是新时代对文艺的热切呼唤,是文艺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必然有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化持续发展。
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欲望膨胀、追求奢华、贪图享乐的现象。
有些文艺家高高在上,享受着大都市的文明与奢华,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还有些文艺工作者忘记了初心和本色,把创作当成追名逐利的“摇钱树”。
创作触角一旦离开坚实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气。
柳青写《创业史》、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蒋子龙写《乔厂长上任记》等,哪部不是“接地气”的作品?他们中哪一个不是来自人民、来自坚实的中国大地呢?“接地气”是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是不能违背的。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它的发生、它的动力固然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但它更来自生活的赐予,来自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心声的表达。
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正是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
“接地气”就是要接生活之气、接人民之气,把创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里。
文艺创作如何才能“接地气”?首先,要有爱心,尤其是大爱之心,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记、笔谈、丛谈、随笔、随录、漫录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
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
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因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札记是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
如宋朱熹训诚其子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以防怠学。
此外,札记写作还有利于学人存稿备忘、交流心得、练笔习文等。
如明杨爵说:“或有所得,则随笔之,以备遗忘。
”学术札记多有精妙之见。
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可见其札记乃苦心致思之所得。
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记下了学者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索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
清汪远孙说:“唐以后往往不注一书,而偶有所得,杂见于笔录丛说者,其中不乏精邃之论。
”学术札记不乏内在系统性。
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
正如洪迈所说:“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
”也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
”因此,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学术札记也当然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
(完整版)高三语文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周测一、现代文的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题, 9 分)阅读下边文字,达成1—3 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分而有光芒”,虽经苦心雕琢,倒是十全十美,自然熨贴,不现牵强作为印迹。
一件完满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惹人注视而却不招邀人注视,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尊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同样,有它的品行,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诚然能够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心口如一的高华完满。
品低的是内不充分而外求光芒,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各种方式。
最广泛的是卖弄词采,只顾堆砌美丽的字眼,显得如花似锦,灿烂醒目,不论它对于思想感情能否有绝对的必需。
以前骈俪文犯这缺点的最多,此刻新进作家也有时难免。
其次是卖弄学问。
文艺作者不可以没有学问,但是他的学问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没心中在作品中表露学问,我们尚难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存心要卖弄学问,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平常人这样已足见兴趣劣质,在文艺作品中这样更难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顶用僻典,谈真理,写古字,都是最明显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资料不分皂白地全盘托出,不论它能否对于表现情调、描绘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乡村就把乡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政界也就把政界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犹如杂货店,乱七八糟的货物乱堆在一同,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有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击之怪现状》之类均难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问。
第三是卖弄才华。
文艺作者固不可以没有才华,但是逞才负气,存心夸耀,还是兴趣劣质。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再三指示的,文学不该只有“雄辩”( eloquence ),并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论述文小测(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 题。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
童道明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是个既奇妙又微妙的问题。
郭沫若是个少有的执著于现实的倾向性诗人,但作为剧作家的他,写的全是历史剧。
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在写这样的台词时,在相当程度上是“从自我出发”的。
愤怒出诗人。
在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因为在这个时候,剧作家甚至觉得写历史剧比写现代戏更能表现时代精神。
你说奇妙不奇妙。
1941年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阿•托尔斯泰立即着手创作历史剧《伊凡雷帝》。
事后他说明了创作动机:“它是我对于侮辱我的祖国的德国人的回答。
我把伊凡雷帝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灵魂招来,是为了武装自己‘愤怒的良知' 。
”
三年困难时期的60 时年代初,曹禺和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胆剑篇》。
在这前后,中国剧坛出现了100 多个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剧。
这些“勾践戏” ,是否也是众多的中国戏剧家对于撤走专家的赫鲁晓夫、带来天灾的老天爷的“集体回答”?
借历史故事,抒今人情怀,这大概是历史剧的通例。
所以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基给历史剧作出定性概括:“任何一部称作历史剧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是以历史事件为借口的骊歌、抒情、自白,诗人所利用的,不过是历史的材料或历史的衣裳而已。
”
这就牵涉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微妙”二字。
剧作家在历史的外衣下所吐露的“骊歌、抒情、自白” ,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往往是猜不透的。
1945 年8 月6 日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布莱希特便构思改写《伽利略传》。
布莱希特后来对改写剧本的动因说明:“‘原子时代' 在广岛揭幕了,对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生平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
”什么“新的认识” ?由现代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背叛(布莱希特认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联想到了伽利略在300 年前的背叛——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但更多的情况下,剧作家的思考更宽泛,而不是针对着某一种具体的现实而发的。
不过,思考是绝对的。
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 。
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被波林勃洛克推翻成了阶下囚之后,有一段独白:“我正在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的;虽然这样说,我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
”后来他思考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什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
”(《查理二世》)国王成了凡人之后就有了凡人的思考。
普希金的《鲍利斯•戈登诺夫》以一句著名的舞台指示一一“人民在沉默”结尾。
普希金用这句有力的“舞台指示”,给读者和观众还有评论家提供了思考的契机。
别林斯基评论说:“在这人民的沉默中,我们听到了新的复仇女神的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
”这沉默中“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告诉世人: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思考。
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剧的时代精神也是可以的。
但历史剧提供的思考的空间,也有赖于读者与观众自己去开拓,因此,观众对于历史剧的思考所得也是因人而异、见智见仁的。
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一问题的微妙之处。
扩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求助归纳的方法,即思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出历史剧。
看过郭启宏的《李白》,我联想到两年前的《曹操与杨修》,还想到30 年前的《蔡文姬》,甚至还有40 年前的《屈原》。
知识分子这个字眼肯定是民国之后才有的。
但把这四部剧联系在一起,恰恰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的思考。
而别人还能思考到、联想到我思考、联想不到的东西。
这也是历史剧(当然是优秀的)的魅力。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给屈原写台词时是“从自我出发”的,指的是郭沫若以自我为中心去解读历史。
B.第五段中的“集体回答”指的是众多“勾践戏”的出现,目的是启发弱小的国家和人民,只要能卧薪尝
胆、奋发图强,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C.剧作家“思考是绝对的”,它不是针对着某一具体的现实而发,往往具有片面性。
D.优秀历史剧的魅力是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弓|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E.布莱希特改写《伽利略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新的认识”就是他认为研制原子弹的科
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
13.不能够体现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奇妙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B.历史剧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以历史事件为骊歌、抒情、自白。
C.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出现来了众多的“勾践戏”。
D.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阿•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伊凡雷帝》。
14.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4分)
15•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请简要回答。
(4分)
2013-2014年春季学期高三语文论述文小测(6)答案
12.(5分)B.D (A.原文是“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并不是“自我为中心”。
C.下一句话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可见,是指名作中都有剧作家的思考。
E. 根据下文,“新的认识”是指伽利略“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5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
13.B。
根据文章结构,B项内容属于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关系。
(3分)
14、①•剧作家往往借助历史故事来抒发今人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还往往难于猜透(2分)。
②•历史剧的时代精神需要读者和观众去开拓,对历史剧的思考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2分)。
15、①.根据剧中的历史事件,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剧作家内在的思考(或骊歌、抒情、自白)。
(2分)②•借助归纳的方法,善于联想,扩大思考的空间。
(2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