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小测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

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

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

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广东高考语文基础小测31-40答案

广东高考语文基础小测31-40答案

高三语文基础小测(31)参考答案1、答案D ( A项“孽”“啮”“涅”“蹑”全读niâ,“劣”读liâ; B项“烁”“硕”“妁”“数”全读shuò,“溯”读sù;C项“邂”“亵”“屑”“榭”全读xiâ,“黠”读xiá;D项全读jìn。

)2、答案D [解析]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用于小偷作案不合适。

3、答案C (A.重复赘余,“一个”与“之一”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B.语序不当,“当地的”与“几乎所有”调换位置,复杂定语应放在单纯定语前面。

D.成分残缺,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补上“的制度”,“是”后的内容是对“立法指引”的解释。

)4、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个先总后分的说明语段,总述句应该是①句,所以可以先确定第①句为首句,排除AB两项;按第①句“对火种和火炬接力的要求”的内容,应先谈“火种”,再谈“火炬”,因而接下来是⑤④两句,排除D项。

故选C项。

高三语文基础小测(32)参考答案1、答案C (A.豆萁,读qí,掎角之势,读jǐ,其余读jī。

B.“生性怯懦”,读qiâ,其余quâ。

C.都读zhuï。

D.“笑靥”,读yâ,其余yàn )2、答案 C [解析] 身无长物:身无分文,十分贫穷,此处符合语境。

A.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此处主客颠倒。

B.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D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句中无此意。

3、答案A (B.不合逻辑,“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属于“媒体”,属种概念不可并列,可将“网络”后的顿号改为“等”字。

C.关联词搭配不当,把“而且是”改为“而是”。

D.搭配不当,把“推进”改为“建设”。

)4、答案 B 【解析】要注意话题和语言安排的顺序。

本段文字的立足点是汽车上,顺序是由近到远,由低到高。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暑假自主复习检测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暑假自主复习检测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暑假自主复习检测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历史上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秦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测试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测试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萤火宗璞(1)点点银白的、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

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淡蓝的“毋忘我”。

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它的名字恰和“毋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不要记得我”,或可译作“毋念我”吧。

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

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去。

(2)若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流着。

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

记得萤火虫很少飞近我们的家,只在溪上草间,把亮点儿投向反射出微光的水,水中便也闪动着小小的亮点,牵动着两岸草莽的倒影。

幼小的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耍。

(3)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

我不耐烦,哭个不停。

老嬷嬷抱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桥那边的小道。

“回来啦,回来啦——”她唱着。

其实这完全不是母亲回来的路。

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

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

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

花草亮了,溪水闪了。

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

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

(4)照说幼儿时期的事,我不该记得。

也许我记得的,其实是后来母亲的叙述,或自己更人事后的心境罢。

那一晚我在桥头的景象,总是反复地、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那黑夜,那划破了黑夜的萤火,以及后来的灯光。

(5)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起伏明灭的萤火了。

我的窗正对着那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那银白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

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着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灵气。

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会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未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

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

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

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

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

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

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

这些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利用。

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模拟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模拟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模拟测试一、基础扫描(12分,每题2分)1、以下选项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藉jiè枕藉藉口慰藉户籍B.薄bó薄弱薄酒单薄薄荷C.宿sù住宿宿营宿县借宿D.载zǎi 千载刊载记载载重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启动参与干扰悚人听闻B.滥用醴酪浸渍无所适从C.贮藏青睐瞄准杯盘狼藉D.退化老趼能耐对症下药3、在以下空白处选出恰切的一组词语填空()①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______,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②_______生命物质的一致性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奠定揭开生命奥秘的基础。

③这些鳞环就是它的年轮,它慢慢_______的财富。

④场地里有许多古榕树,集中_______在石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

A.忽略因为聚敛分散B.忽视由于聚积分散C.忽略由于聚敛分布D.忽视因为聚积分布4、以下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并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B.科学既是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又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C.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和紫色。

D.沿江有许多古榕,场地基本为平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蛇从本质上认识到无处不在的斑纹。

B.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C.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终止于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短暂的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D.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的努力与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杜绝灾难发生。

6、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项填入横线处,使句子通顺明了()翻耕的犁铧激起一层层土浪,_______,_______,是即将受孕的标识。

A.土壤上升到地表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B.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C.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D.这些皱纹,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斑纹二、阅读与鉴赏(60分)(一)课内阅读(33分)7、现代文阅读(13分)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贾祖璋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直接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

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

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浓厚的共同体色彩。

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的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

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一直延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然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聚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

农忙时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

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

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

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一直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民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

广东高考语文基础小测21-30答案

广东高考语文基础小测21-30答案

高三语文基础小测(21)参考答案1、C 解析: A.jū、zhýnɡ/zhânɡ、ɡuō/tián、zhuï; B.jiǔ、mí、yÿn/yün、shí/shâ;C.xuã/xuâ、qÿn/qìng、qiüo/qiǎo、shàn/zhün;D.suí/suǐ、jiün、biüo/piüo、bì/bài)2、A.毕其功于一役:一次行动便完成应分几步做的全部事情,形容一举而全功告成。

这个词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其意思与所在句子表意相矛盾。

B.确保:确实的保持或保证。

C.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在薄冰上行走一般,如同处在深渊边缘一样。

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D.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或者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

3、C 解析:A. 语序不当,“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感伤的主题旋律”中的“令我”位置不当,应调至“感伤”前(或删除“令我”)。

B.介词使用不当和词语搭配不当,“妈祖文化”前删掉介词“把”,“打造”“交流的品牌活动”应为“打造”“交流活动的品牌”;D.一面对两面,“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应改为“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4、A 文段中的举例说明了语序不同,效果也不同。

因此,举例后的一句应为⑥句,接着分析前者和后者的表达效果,应为④②句;③句是总结。

①⑤是解说语序不同的意义,应放在事例之前引出话题解说。

所以,答案是①⑤⑥④②③。

高三语文基础小测(22)参考答案1、B( B. jí/jì yà/zhá jū/jǔ A. chǐ bï yàn/yÿngC. kǎi jí/jiâ luî/hãD. zǐ/zì dào chuî/duō)2、A解析: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测试一
(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两句,以多种自然界的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3)杜甫在《登高》中“,”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如建瓴走坂、百川东注,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

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丙】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丁】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
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

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4.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参考答案
1.D
2.(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4)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3.(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B(B处是并列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不当,应该用分号)
5.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该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重复,排除B ;二是结构混乱,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D。

6.D(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下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
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
高三语文复习测试二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禀白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

“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

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表达了作者对园圃的喜爱之情。

B. 五六句转向写室内生活,诗人既有独处之乐,又有交友之乐。

两者情趣不同,但恬淡闲适之情则一致。

C. “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乐趣,这句是倒装,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

D. 末句写出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

2. 近代诗人陈衍赞赏颔联“下得切”,请结合诗歌赏析颔联。

(二)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两句写到宋荣子对于世俗并没有急切追求。

(2)《离骚》中屈原通过整理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了下文的欢乐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
4. 请用五个短语准确概括“太平猴魁”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

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

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

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

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

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参考答案
1.D (“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于诗无据)
2. 颔联写北斋雨后之景。

双禽占竹,两鸟对鸣;一蝶寻花,飞来飞去。

“占”“寻”二字尤为传神生动。

“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极富活力。

“寻”
即“寻找”。

深秋时节,花事已少,这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鸟声蝶影,高下相映,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晴的美景,充满野趣、充满生机。

(3分)
此联情景交融,传达了作者的喜爱和享受之情。

(2分)
3.(1)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材料中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层次,根据每句话的内容对其进行概括,材料主要讲的是“自然条件”“色味”“采摘时间”“制作”“功效”等,并且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宜采用主谓结构的短语。

参考答案:自然条件优越;色香味俱佳;采摘时机讲究;制作精细;功效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