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高污染高耗能发展模式 加快转型为绿色生产企业——专访天津
天津市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天津市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的一座经济中心城市,其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
发展。
目前,天津市的环保产业主要涉及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危废
处理等多个领域。
同时,天津也有着较为完整的环保产业链,包括环
保技术研发、环保设备生产、环保工程设计施工等。
然而,天津市的环保产业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环保设备还存
在一些技术瓶颈,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其次,当前天津市环保产业的规模还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环保需求,需
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环保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天津市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建议以下对策:
一、促进环保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挥科研
机构的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
升环保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政府应加大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环保设施的基础建设。
同时,应适当降低环保设施的建设门槛,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环保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环保产业
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环保
产业,将环保产业打造成为人才流动的热点。
总之,天津市的环保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和企
业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效
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PO_SM污水处理工艺选比

PO/SM污水处理工艺选比发布时间:2021-05-26T08:37:57.58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7期作者:杨涛靳学健崔浩[导读] 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两化”搬迁改造项目主要产品包括2×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单体、6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80万吨/年PVC、10万吨/年聚醚、3万吨/年聚合物多元醇、6万吨/年环氧乙烷、4万吨/年表面活性剂和减水剂、30 万吨/年聚乙烯、2×30 万吨/年聚丙烯、10 万吨/年双氧水,其中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单体产生废水40吨/天,废水COD高、盐含量高,目前选择使用湿式氧化法,基于前期对项目的调研,对比三种处理工艺的优劣。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5摘要: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化工企业对污水处理愈发重视。
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高COD污水处理一直是污水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目前较常用的主要有三种方法:湿式氧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和焚烧技术。
本文将通过工艺技术、环保、节能、投资等方面对三种处理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各项优劣势并最终得到结论。
关键词:COD;湿式氧化;超临界水氧化;焚烧一、背景介绍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两化”搬迁改造项目主要产品包括2×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单体、6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80万吨/年PVC、10万吨/年聚醚、3万吨/年聚合物多元醇、6万吨/年环氧乙烷、4万吨/年表面活性剂和减水剂、30 万吨/年聚乙烯、2×30 万吨/年聚丙烯、10 万吨/年双氧水,其中20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45万吨/年苯乙烯单体产生废水40吨/天,废水COD 高、盐含量高,目前选择使用湿式氧化法,基于前期对项目的调研,对比三种处理工艺的优劣。
二、技术介绍1、湿式氧化技术介绍WAO/ PACT-WAR工艺设计理念为采用湿式氧化(WAO)技术对高污染废水进行处理,COD去除率约为60%,并且将难以生化处理的长链或者环状有机物破坏成短链有机物,提高污水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单元进一步降低COD含量;生化处理单元采用MBR技术对COD进行生化处理,并添加PAC增强对有机物的吸附;配套设置湿空气再生单元(WAR)回收PAC,降低运行成本。
数字金融、绿色创新与绿色转型

数字金融、绿色创新与绿色转型目录一、数字金融概述 (2)1.1 数字金融的定义 (3)1.2 数字金融的发展历程 (4)1.3 数字金融的优势与挑战 (5)二、绿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 (6)2.1 绿色创新的含义 (8)2.2 绿色创新的主要领域 (8)2.3 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 (10)三、绿色转型的背景与目标 (11)3.1 绿色转型的概念 (12)3.2 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13)3.3 绿色转型的战略目标 (15)四、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的融合发展 (16)4.1 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 (17)4.2 数字技术推动绿色创新的具体表现 (19)4.3 跨界合作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协同发展 (20)五、案例分析 (21)5.1 国内外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案例介绍 (22)5.2 案例分析与启示 (24)六、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25)6.1 政策支持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发展的策略 (26)6.2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27)七、结论 (28)7.1 主要研究结论 (29)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数字金融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数字金融是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优化和升级,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和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金融涵盖了金融科技(FinTech)、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AI)等诸多领域,其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传统金融业务的运作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安全性和普惠性。
数字金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信息化:数字金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传输等各个环节。
高度智能化:数字金融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高度网络化:数字金融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全球化、跨界化和无时差化。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5.05•【字号】•【施行日期】2024.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附件: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任务分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5月5日天津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为进一步优化本市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更好服务经营主体为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推动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行政审批集成便利行动1.提升准入退出规范化水平。
深化经营范围标准化登记改革,试点开展经营范围一般事项自主公示。
全面推行电子证照应用,实现移动端查询档案。
推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
推行“代位注销”制度,优化企业注销签署流程,推进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改革。
2.提升公共服务集成化能力。
探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机制,逐步实现联合踏勘、联合施工。
试点推广重大项目接电“四同步”服务模式,大幅压减接电时间。
优化供水接入,具备施工条件后6个自然日内完成供水接入工程施工。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8.01•【字号】津政规〔2024〕5号•【施行日期】2024.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津政规〔2024〕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维护市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根据《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决定》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现就做好本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格有限人为活动准入(一)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详见附件)。
(二)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河道等区域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规范有限人为活动管理(三)有限人为活动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用海用岛审批的,确定用地用海用岛范围后,在报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海域使用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时,由涉及的区人民政府或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论证,提出初步意见,向市规划资源局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文件、涉及生态保护红线论证报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等);由市规划资源局组织审查,征求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意见;符合要求的,由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报请市人民政府出具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的认定意见。
跨行政区的建设项目,原则上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或由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共同提出申请。
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运作及案例

一、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简介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是一种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它强调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通过绿色技术、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的运作机制1. 生态环保导向政策的制定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要通过立法、政策和法规等手段,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生态环保导向政策,提供政策保障和金融支持,促进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保工作。
2. 企业生产经营的绿色化转型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企业要积极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3. 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要求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参与等方式,提升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推动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的全面实施。
三、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的案例分析1. 欧洲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欧洲一直致力于推动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并重为发展导向。
在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了生态税制度,通过对环境污染者征收环境税,激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欧洲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推动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的实施。
2. 我国“绿色GDP”指标的引入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eod(生态环保导向)模式的推动力度,引入了“绿色GDP”指标,把环境成本计算纳入GDP核算体系,促使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保的工作。
在一些地方,利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天津石化产业发展趋势

天津石化产业发展趋势天津市的石化产业是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国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随着天津市不断加大对石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天津石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分析天津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天津市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天津市是中国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卓越的区位优势。
目前,天津市石化产业已形成了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涉及石油开采、石油储运、炼油、化工等多个环节。
石化产品包括石油、石油化工、煤炭化工等多个领域。
天津市的石化企业规模庞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天津市石化企业数量超过百家,其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以及一些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
这些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推动了天津市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天津石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天津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具有天然临港优势和便捷的进出口通道,为天津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天津市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的石化企业进驻。
这些因素为天津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天津市石化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天津市的石化产业规模庞大,但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短板。
其次,天津市的石化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要求较高。
再次,天津市石化产业在国内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天津石化产业发展的趋势1. 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石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天津市石化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2. 突破传统石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天津市石化产业将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突破传统石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双碳”背景下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减碳”思考

“双碳”背景下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减碳”思考作者:杨毅孟哲刁冰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23年第04期“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厂254座,累计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500座,焚烧设施处理能力达58万t/d。
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约为45%,初步形成了新增处理能力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发展格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t/d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
1.行业不断收购整合,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部分产能已集中在专业运营商企业,随着市场进一步呈现集约化趋势,专业运营商的竞争优势越发凸显,地方产能将逐渐被行业龙头企业整合。
同时,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内的企业也不断进行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延伸,通过规模化和精细化经营不断提升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自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积极开展静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特色小镇等建设,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不同类型垃圾处理,形成一体化项目群,从而降低选址难度和减少建设投入。
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可以优化配置焚烧、填埋、生物处理等不同种类处理工艺,整合渗沥液等污染物处理环节,实现各种垃圾在园区内有效治理,从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3.垃圾焚烧发电市场逐步向西部转移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域分布不均匀问题突出。
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集中在中东部。
从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看,东部地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聚集度高。
西部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低,但未来发展潜力可期。
4.老旧设施技改不断增多“双碳”背景下,老旧焚烧设施的节能技改和环保技改市场将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