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doc

课题3、古诗两首备课日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句中“坐”和 "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入境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背诵《山行》。
2、指导朗读,结合课文插图,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
3、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入境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初读古诗三、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小朋友,你会背唐诗吗?比一比谁背得多。
2、揭示课题《山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3、播发课文录音。
1、介绍诗人:杜牧,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2、自由读古诗《山行》。
⑴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检查自读。
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正音。
1、出示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读课文,问题导读:这是什么季节?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2、理解诗句,指导朗读:3、重点理解“坐":因为。
学生背唐诗比赛。
齐读课题。
山行是在山中行走。
学生跟读课文。
多种形式练读。
四人小组互读课文,讨论交流。
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同桌讨论。
交流,朗读。
图文结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生字“石径”:石头小路。
4、图文对照说说诗意。
5、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纠正。
6、停顿、重音的指导。
1、认读生字。
2、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什么?3、师范写“径”。
2、指导使用钢笔描红,完成练习深秋时节,山间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山行》和《枫桥夜泊》,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山行》教学要求: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
(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反馈。
教师小结。
七、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苏教版三年级上《古诗两首》教案设计及反思

3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等)课文录音、课文插图教学流程一、复习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绍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正音:泊b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p湖泊3、解题、质疑: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什么?引导质疑: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样解决呢?(6)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
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⑴理解一二句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探讨古诗的意境、韵律等方面。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利用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内涵。
3.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望庐山瀑布》中的豪放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9.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自信。
10.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例如讲述李白创作《静夜思》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课后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要求熟练掌握,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0111361

(3)解题。
(4)介绍作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是中唐时期颇负盛名的诗人。
他的学问渊博,颇重气节。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寺庙。
(5)解释诗题中的“泊”的意思。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自学情况反馈(1)检查生字读音和朗读古诗。
(2)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5)《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A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B这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C理解“愁”, “思乡之愁”d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A指名读三、四句。
B回答问题。
1.“姑苏”在什么地方?2.“到”是什么意思?3.诗中还描写了诗人听见的,诗人听见了什么?C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5.总结全诗。
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6.以多种形式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泊、愁、苏、城、寺、钟”作业设计:1.继续完成《习字册》2.抄写词语。
3.课后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准备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五、我的十分钟: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背诵古诗1、自由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林中所见和小儿泛舟采莲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池上”,“池上”这首诗说的是小娃儿撑船采莲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笔顺: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感知主旨。
1、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
“小娃”指什么人?“撑小艇”去做什么? “小娃”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幼稚的孩子撑着小艇在池中采莲。
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泛舟采莲的情景。
2、读第1、2两句。
(1)解释诗句意思:小孩子在池中撑着小艇,偷偷地采了莲蓬回家。
(2)提问学生,谁能说说小孩撑船在池中采莲的情景?(一个头发乱蓬蓬、顶着荷叶的小孩,用竹竿撑着小船,船上放着刚刚采摘的莲蓬。
)(3)齐读第1、2句。
3、读第3、4句。
(1)小孩子采完莲蓬后是怎么返回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教学“一道开”的意思,描述孩子撑船返回的情景) (2)小孩子返回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怎么藏匿自己的踪迹,“解”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的天真无邪和纯朴。
(3)齐读第3、4句。
4、朗读全诗。
(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纯朴的采莲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山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
(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
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
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老师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希望帮
助到您。
【山行:教案设计】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
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
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