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改革内容(三)改革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步步高】高中历史 第二章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1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互动·探究区
[概念阐释]
学案5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和 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 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 此称做“井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 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学案5
学案5
学案 5
[课程标准]
大变革与大实,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自主·学习区
学案5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发展的表现 (1) 铁器 和 牛耕 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 渠、秦国的 都江堰 和 郑国渠 ,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 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 土地私有制 所代替。
初税亩 ”,公开承认私田的 (2)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
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3)秦国实行“初租禾”。
自主·学习区
2.卿大夫夺权
学案5
(1)概况:鲁国 三桓执政 、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2)影响: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1.魏国李悝变法 (1)内容:①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 爵禄 的制度,起用贤才。 ②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尽力耕作。③实行“平籴法 ”, 平衡粮食价格。④制定《 法经 》 ,用法律保护新兴的封 建制度。 (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4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破坏,其根本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增多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2.公元前594年,与梭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D.魏国制定《法经》,法制得到加强A[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同一年,雅典的梭伦开始进行改革。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难以维持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A[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来看,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
这都说明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统治已难以维继下去。
]4.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A.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了促进作用C[“食有劳而禄有功”,意思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5.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D[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故选D 项。
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课件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措施
青苗法
农田水 利法
募役(免 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 税法
均输法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 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知能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 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次地轻 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 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 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 给民营,生产者可得 7/10 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 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 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 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 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易服装、说汉话、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
移风 改汉姓、通婚姻、 先进文化,促进了鲜
易俗 改籍贯、行汉制、 卑贵族的封建化,巩
崇儒学
固了北魏统治
(三)改革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
新高中历史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章 雅典梭伦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提供可能:公元前7世纪,希腊各邦贵族政治取代君主制。
这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2.奠定基础: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平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形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4.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推行改革,完善和发展了民主政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二、梭伦改革知识简表贵族寡头政治、僭主政治、民主政治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废除了世袭制、终身制。
贵族寡头政治取代君主制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向民主政治转变提供了可能。
但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僭主政治是指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
其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
僭主政治取代的一般是贵族寡头政治,继僭主政治后一般会出现民主政治,所以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过渡。
民主政治主要指政权掌握在公民手中,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一、“解负令”颁布的原因、内容及影响1.颁布原因:在雅典,贵族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
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及其家属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
贵族的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这就导致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并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基本内容: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做抵押;由于欠债而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公民,由国家出资赎回;禁止以土地做债务抵押,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禁止个人收购过多的土地。
3.历史影响:“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大改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的时代特色及其表现。
知道春秋战国期间各国改革的基本理解各国变法的详细举措及深层原由,剖析比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的时代特色。
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定性。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表现(1)铁器和牛耕渐渐推行:在今河北战国期间的燕下都旧址就出土有大批铁器;战国大思想家孟子曾有过“以铁耕乎”的问话。
(2)兴修水利:楚国在今安徽寿县修筑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
战国期间,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成为三大有名水利工程。
2.影响(1)经济: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私田大批增添。
以井田制为标记的土地国有制被损坏,渐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2)政治:新兴地主阶层日趋壮大,他们要求取销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统治者也希望经过改革富国强兵,在吞并战争中取获成功。
这样,在春秋战国期间,各诸侯国纷繁推行变法,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
[深度点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必定惹起政治制度的改革。
跟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定。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医生夺权1.赋税改革(1)内容①管仲改革:早在春秋期间,齐桓公到任用管仲进行赋税改革,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衰”义为等级次序。
②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取销了井田制度,公然认可私田的合法性,规定不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③秦国的“初租禾”:战国期间,秦国推行“初租禾”,其做法与“初税亩”大概同样。
(2)影响:田赋制度的一系列变化,使土地国有制度渐渐遇到损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农民较前有必定程度的自由,生产踊跃性提升。
2.卿医生夺权(1)表现:诸侯国的卿医生渐渐取代诸侯获得统治权,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代表了这类政治改革的潮流。
2019-2020年人教统编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件北师大版选修

——《诗经 注:渰(音同眼):云兴起貌;祁祁:众多貌。
(1)材料一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任务是什么?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初税亩,非正也”?材料三反映的情 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
(3)“初税亩”的实行对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者连轺辇者(制造车马 必有一斤、一锯、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
材料二 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 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 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2.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1)背景:随着__生__产__关__系__和社会经济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 _政__治__格__局___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2)表现:鲁国三桓执政、__韩__赵__魏__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__生__产__关__系__和社会经济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 ②周王朝的分封制已不再有效,_宗__法__制___的统治难以继续。
教材整理 2 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1.赋税改革 (1)表现 ①齐国:实行“_相__地__而__衰__征___”的政策,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 ②鲁国:实行“_初__税__亩___”,废除了井田制,公开承认私田的 ③秦国:实行“_初__租__禾___”,也通过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的 (2)影响 ①使_土__地__国__有___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封 开始发展。 ②农民较前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
2.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_私__田___大量增加。 (2)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_所代替。 (3)新兴__地__主__阶层日益壮大,掀起改革浪潮。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发展的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发展的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1.赋税改革(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3)秦国实行“初租禾”。
2.卿大夫夺权(1)概况: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2)影响: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重点精讲]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和作用:春秋时期的各国改革仅仅是局部领域的改革,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但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深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战国初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深化探究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思考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答案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思考材料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答案鲁国。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1.魏国李悝变法(1)内容:①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贤才。
②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尽力耕作。
③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
④制定《法经》,用法律保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楚国吴起变法(1)内容:①令贵族移民充边,削弱他们的势力。
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官。
(2)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3.韩国申不害改革:“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加强君主集权。
[特别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归纳比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式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深化探究材料一《史记·管晏列传》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制的作用。
……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其原因如何?答案各国应对战争的策略:改革。
原因: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材料二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焚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
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答案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
内容: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剥夺民众基本民主权利。
③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课堂小结1.《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答案 B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祭品,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A.齐国和鲁国B.魏国和鲁国C.鲁国和楚国D.齐国和楚国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春秋时期齐国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所以选A。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 A解析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4.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此时改革变法运动的理解能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5.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这实际上是要( )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答案 C解析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语·齐语》材料二春以蒐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郊……(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材料三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四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请回答:(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2)据材料二,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据材料四、五,说明管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在整顿旧制的基础上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
增强了士兵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冲击了分封制度。
(4)管仲改革,一方面增强了齐国的力量,使齐国不用大动干戈便成就了霸业;另一方面,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这实质上是对内政的改革。
回答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二叙述的是管仲对军政的改革,通过改革,士兵的凝聚力增强。
回答第(3)问,要注意利用材料三中的“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百王礼乐散寒烟”说明分封制度遭到冲击。
材料四直接反映出管仲改革取得的成效,材料五从侧面说明管仲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据此即可回答第(4)问。
[链接阅读]春秋时“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提示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大量增加的情况。
这也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究与思考]1.提示(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大发展。
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答案 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