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 金色的鱼钩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金色的鱼钩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5 金色的鱼钩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5  金色的鱼钩

15 金色的鱼钩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记以下词语: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重点)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难点)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学法指导速读、思考、互讲知识链接1、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

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

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

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2、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

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

粒大皮薄,麦麸少。

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

3、词语解释喜出望外: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本课指夜幕降临。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瞻仰:恭敬地观看。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自主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勾划出需要认识、读记的生字与词语并写下来。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能用简洁的话语写出来。

3、读了课文,老班长、的精神品质令我感动。

合作探究1、组内互讲,简要复述本文故事。

2、课文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一部分或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

把它在文中画出来,写在下面,反复品读,看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例: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金色的鱼钩》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金色的鱼钩》_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导学案一课时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课前小测】同桌签名: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备战,流血牺牲。

所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走进课堂】(一)自主学习1、用“√”给加带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两鬓(bìbìng)抽噎(yēyè)收敛(liǎn liàn)青稞(ēguǒ)煎熬(āo áo)奄(yān yǎn)奄一息疙(gāgē)瘩咽(yān yàn)着鱼汤2、对词语的理解。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二)合作探究: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途中,一位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而不惜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对句子的理解。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语文五年级下册《15.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15.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15*金色的鱼钩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记一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影片,查阅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课时:一课时一、预习导航:课文导读:鱼钩,钓鱼用的钩子。

而本文中的“金色的鱼钩”却包括着深刻的含义。

它记录着红军长征中一个老战士的英雄历程。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首先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要抓住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仔细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为什么?基础达标:1.读课文,直到读正确为止,完成下面各题(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颧(quán guàn) 鬓(bīn bìn)敛(jiǎn liǎn)奄(yǎn yān)锈(xiù xuì)疙( qǐ gē)(2)我会辨别稞()瘩()搪()熬()棵()搭()塘()傲()(3)填上适当的词语()的鱼钩()的声音()的任务()的毅力深深地()慢慢地()悄悄地( ) 静静地()2.正确、流利地读几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挑战自我:(1)快速阅读,看你读两遍课文用多长时间,加油!我用了()分钟。

(2)默读课文,画出使你感动的语句,把你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3)思考:本文与《再见了,亲人》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我有疑问:疑问一:疑问二:二、拓展阅读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

他顶多不过20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

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

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班长的高大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导学过程(一)字词部分1、读课文三遍,圈画本课生字在书上组词。

2、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颧骨两鬓抽噎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弥漫支吾粗糙抽噎红锈宿营青稞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喜出望外奄奄一息(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读课题,由题目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查阅读资料,我对长征的了解有_____________。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B、把文中和题目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三)仔细研读课文,弄清下面问题。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在书上写出感悟)温馨提示: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情的句子。

2、朗读老班长和小梁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3、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深情朗读,理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这个句子意思。

4、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提示:抓住主要内容,用口语表述。

)课后测试题: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沉重()粗糙()挽救()鼓舞()脆弱()舒展()二、补充词语:(4分)无边无()()()一息()不转()()迷()醒三、拓展1、写一写:如果给老班长立碑,你想在碑上写几句什么话?2、讲一讲:小组内交流自己所积累的长征途中的故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5金色的鱼钩课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5金色的鱼钩课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边赏边悟
合作探究:
1.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读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2..读最后一段话。

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达标检测我能行:
辨字组词。

搪( ) 衰( ) 协( )
塘( ) 哀( ) 胁( ) 厉( ) 瞻( ) 稞( )
历( ) 檐( ) 棵( )
自我评价:
我展示了( )我补充了( )我质疑了( )我评价了( )
我达标了( ) 边读边赏
(一)自主学习:我能给划横线的字加拼音
颧骨( ) 鬓发( ) 青稞( ) 搪瓷( ) 熬夜( ) 收敛( ) 疙瘩( ) 抽噎( ) 生锈( ) 奄奄一息( )
(二)我概括:
我知道课文讲述了在 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老班长的___________崇高品质。

二 我会写出写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1. 喜出望外:
2. 目不转睛:
3. 三长两短:。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金色的鱼钩学案(精品)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金色的鱼钩学案(精品)

《金色的鱼钩》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前预习:1.生字2.3、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精读品析:㈠.从外貌体会中心汤 锅 喉 弥 涯疙 瘩 蹲 奄 兜认读下列词语:驼背 威胁 合拢 衰弱 回味搪瓷碗 熬过 蚯蚓 严峻勉强 情绪 念叨 奄奄一息粗糙 瞻仰1.说明了2说明了㈡.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3(课文几次写到了喝鱼汤?每次分别是什么情景?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四)自由读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句话含义。

“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小组合作讨论)拓展延伸: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课后巩固】一、基础达标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粗糙(cāo zào)作料(zuò zuō)勉强(qiáng qiǎng jiàng)和面(huó hé he)2、看拼音写词语liǎng bìn quán gǔqīng kē táng cí ( ) ( ) ( )( )bǎo mǔshōu liǎn yǎn yǎn yì xī( ) ( ) ( )3、多音字fèng( ) sāi 缝塞( )féng( ) sài ( )4、词语搭配()的鱼汤()的地方()的声音()地看着()地跟着()地摇头二、设问导读㈠.整体感知1、《金色的鱼钩》讲了长征途中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你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 _______。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5金色的鱼钩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5金色的鱼钩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5金色的鱼钩_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5金色的鱼钩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金色的鱼钩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三、学时
1学时
四、知识链接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期间经过了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独学方法:
用同义词法,联系上下文法,查字典等方法,给生字注音,给词语注释,手写牢记,自行巩固。

独学检测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quán gǔqīng kēshōu liǎn gēda chōu yē
cūcāo bān bái
2.我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收敛:
无边无涯:
奄奄一息:
3.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一、教师导入
二、独学展示
1.读一读:我能读“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秀一秀:我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批一批:小组结对子互批独学检测。

三、探究合作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谈感受。

3.找出我和老班长的对话,谈谈你的感受。

说说语言对人物描写的好处。

4.小组内读第二十一至二十二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

5.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交流“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所包含的意义。

四、自我检测
课文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鱼钩虽然长满了,但他记录着(谁)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谁)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的精神永垂不朽。

五、学习收获
学习了这一课,我知道。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设计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八、学文图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肩负重任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弯钩钓鱼老班长钓鱼不吃鱼钩闪烁着光芒
奄奄一息
壮烈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