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古生代地史三叶虫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三叶虫动物综述

三叶虫动物综述一、系统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三叶形亚门(Trilobitomorpha)、三叶虫(Trilobita)纲。
二、三叶虫的演化及地史分布三叶虫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
其时已有4个目,属种丰富,全球分布。
并已显示出生物分区特性。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三叶虫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存在。
从化石记录中可以分辨出其外部形态和身体构造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趋势,分为4三、一般特征仅在古代的海洋中生活。
身体扁平,背侧为坚硬的甲壳,腹侧为柔软的腹膜、附肢。
自前而后分为头部、胸部、尾部。
又称头甲、胸甲、尾甲。
四、背夹(dorsal shield)构造1.头甲(cephalic shield):1.1.头鞍;1.2.颈环;1.3.颊部;1.4.眼叶;1.5.头盖;1.6.活动颊;1.7.面线;详见Figure 1,Figure 2,Figure 3。
Figure 1 眼Figure 2 头鞍Figure 3 头盖及活动颊2.胸甲(thoracic shield):2.1.轴叶;2.2.肋叶;2.3.半环;2.4.关节沟;2.5.间肋沟;2.6.肋沟;2.7.肋刺;2.8.关节面;详见Figure 4。
Figure 4胸甲3.尾甲(pygidial shield):半圆形。
若干体节融合而成。
第一个轴节上具半环和关节沟,以此和胸甲衔接。
根据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关系,将三叶虫分类为4种类型1)小尾型:尾甲极小。
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
3)等尾型:尾甲等于头甲。
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
球接子类(Agnostina)的头部无眼和面线,个体比较小,背夹基本构造和普通的三叶虫有所区别(Figure 5)。
Figure 5球接子五、三叶虫的分类由于这类动物已经灭绝,其内部构造及软体资料保存稀少,主要趋向于利用综合特点进行分类,主要考虑:○1形态特征;○2系统演化;○3地质地理分布。
六、三叶虫代表属1.球接子目Ptychagnostus:头鞍前叶亚三角形,基底叶被一对浅沟横穿。
最新地质年代表(最新)

世地层发现) 造山作用强烈, 火成岩活动矿产
生成 恐龙极盛,中国 南山俱成,大陆
煤田生成 中国南部最后一 次海侵,恐龙哺
乳 类发育
晚二叠世(P2) 40
早二叠世(P1)
晚石炭世(C3)
中石炭世(C2)
72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47
早泥盆世(D1)
晚志留世(S3)
联
鱼类 繁盛
裸蕨
森林发育,腕足 类鱼类极盛,两
栖类发育
合
植物
古
繁盛
陆
形
珊瑚礁发育,气
成
候局部干燥,造
山运动强烈
海生
无脊椎
地热低平,海水
动物
广布,无脊椎动
加
繁盛
物极繁,末期华
里
藻类
北升起
东
及
阶
硬壳动物
菌类
段
繁盛
繁盛
浅海广布,生物
开始大量发展
230 800
裸露动物 繁盛
地形不平,冰川 广布,晚期海侵
加广
地质时代命 名者
命名时间
命名来由
德努阿耶
晚更新
世,
126000年
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分 前至
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这 10000
1829
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 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纪也升
年,冰川
代含三个纪。
主导,大
型动物灭
绝。末次
冰期,11
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
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 地层,因此得名
古生代的三叶虫

古生代的三叶虫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个时期,距今约5.41亿年至2.51亿年。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众多神秘而奇特的生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三叶虫。
三叶虫是一类古生代昆虫动物,其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化石记录使其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带你穿越时光,探索古生代的三叶虫世界。
一、古生代三叶虫的起源和进化古生代的三叶虫起源于晚寒武纪,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繁荣于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
作为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的代表,它们外形独特,通常被分为头胸部和尾部两个部分。
头胸部由多个肢节组成,每个肢节上都长有一对扁平的附肢,用于行走和觅食。
尾部则较为简单,主要用于平衡。
在古生代,三叶虫演化出了丰富的物种,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大小、体形和生活方式。
一些三叶虫物种生活在水中,生活习性类似现代的甲壳类动物,如螃蟹和虾类。
另一些三叶虫则生活在陆地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古生代三叶虫的生态角色古生代的三叶虫在当时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既是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捕食者。
三叶虫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通过剪取水中的浮游有机物维持自己的生存。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的三叶虫也会主动捕食其他小型动物,成为海洋捕食者的一环。
此外,古生代的三叶虫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属于脊足动物门,与今天的昆虫类动物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三叶虫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古生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线索。
三、古生代三叶虫的化石记录古生代三叶虫的化石记录非常丰富,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三叶虫的化石通常保存在沉积岩中,包括页岩、石灰岩和砂岩等。
这些岩石层一般形成于古代的海洋环境,因此三叶虫化石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的古海洋沉积区。
通过对三叶虫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研究古生物的形态、生态和进化过程。
三叶虫的化石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体形、种类和年代等。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地质年代表

地球地质年代表是指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
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
最新地质年代表

地球地质年代表是指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
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
第六章-早古生代地史

现雪峰 隆起 中志留世
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隆后盆地~内克拉通盆地富烃凹陷
筇竹寺组 前隆带 渣拉沟组 五峰期-龙马溪期
早寒武世
周家溪组
晚震旦世
中晚奥陶世(宝塔期) 华南古大陆
早震旦世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中奥陶世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三、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 古亚洲洋; • 古秦岭洋; • 古祁连洋; • 古南华洋.
THANKS TO YOU
THE END
生物分区和生物相
• 生物受环境制约,由于温度控制和长期的地理隔 离,阻碍了生物的迁移和交往,使不同地区的生物 在分类和演化体系等方面出现重大差别,从而形成 生物分区。 • 如寒武纪全球分为3个生物大区:亚澳生物大区(东 方生物群)、北美大西洋生物大区(西方生物群) 和西伯利亚生物大区(混合生物群)。志留纪根据 珊瑚和腕足分为3个生物大区:北方生物大区(北 欧、北美、西伯利亚,含图瓦贝动物群,珊瑚化石 稀少)、南方大区(南美、南非等地,单调的克拉 克贝和小型单体珊瑚)、特提斯大区(五房贝、珊 瑚繁盛为特点)。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
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
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 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相
浮游相 壳相(底栖相) 礁相
浮
游
相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共生岩石类型—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 色页岩、硅质岩等 分布区—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 实例—晚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
志留纪生物古地理分区
根据底栖生物珊瑚和腕足类,分为三个 生物古地理大区:
北方大区,含图瓦贝动物群(艾比湖—居延 海—西拉木伦河以北) 南方大区,含单调的克拉克贝动物群和小型 单体珊瑚(冈瓦纳) 特提斯大区,五房贝、珊瑚繁盛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特征。
1.地壳演化特征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它们是北美,欧洲,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早古生代期间,现在处于北半球的前四个大陆基本上处于低中纬度区,彼此被大洋分割而呈分离状态,海侵广泛,地层发育。
而冈瓦纳大陆当时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移,海侵局限,地层主要发育在其大路边缘地区。
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是全球构造变动的标志。
三次海平面相对下降为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正好与全球性板块构造变动相符合。
三次海平面相对上升以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最为显著,是地史中最大海侵时期之一。
2.沉积特征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滩。
除藻礁以外,只有早寒武纪的古杯类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的珊瑚类和某些苔藓类形成的小型生物礁。
尤其重要的是从寒武纪开始碳酸钙的沉积已成为主要组分,与前寒武纪的该没碳酸盐形成明显对照。
同时,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食盐假晶的钙泥质沉积也十分常见。
这些均说明当时大气中和水中已经有相当高的含氧量而显著区别于前寒武纪。
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在沉积物上有所反应,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气候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的产物。
3.生物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
生物分泌硬壳开始于震旦纪末期。
从寒武纪开始硬壳生物突发辐射式的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志。
由于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空前繁育和广泛分布,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生物群的演变划分地层确定地质年代。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1

早奥陶世刺笔石-canthograptus
早奥陶世晚期笔石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
中晚奥陶世有轴 亚目双笔石科代表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 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 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 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 构造复杂化
奥陶纪生物群落
Cephalopoda 头足类 Crinoid 海百合 Brachiopod 腕足类
奥陶纪礁 生物群落
食物链
bryozoan苔藓虫 echinoderm棘皮类动物
Stromatoporoidea层孔虫
三、Silurian life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对寒武纪来说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 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生物 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
其它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亦称早期骨 骼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类、横板珊瑚和单 带型四射珊瑚均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一、带壳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和寒 武纪生物大爆发
期的三叶虫特征
相近,尾板宽大,
尾刺发育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前边缘窄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Hale Waihona Puke 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浮游相-planktonic facies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dlichia chinensis ∈1
Hupeidiscus orientalis ∈1
中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三叶虫(尾刺发育)
Damesella 德氏虫
3
三叶虫 trilobite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 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头鞍截锥形, 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中后期与晚寒武 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 育) 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
Drepanura 蝙蝠虫
Blackwelderia sinesDrepanura 蝙蝠虫
Saukia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寒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
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栉虫亚
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
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
虫目较为重要。
奥 陶 纪 三 叶 虫
Isotelus
( 等 称 虫 )
Dalmanitina 小达尔曼虫 O2-3
Coronocephalus 王冠虫, S2
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
腕足、古杯、海绵动物门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
出现角石、笔石和牙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