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著妙理 物化释本然——陈式洪派太极拳传承人李恩久访淡录
李紫剑谈太极

作者:李紫剑问:太极拳者,人称为内家拳之典范,先生以为如何?答:事实如此、当之无愧。
问:那么太极拳好在什么地方?答?理论有独到之处、功法别开生面。
练这即或无功,尚不至于伤身。
与世俗之野拳不同也。
问:太极拳能不能打人?为什么唢见太极高手打人。
答:不打人不叫拳,既是拳就打人!与任何门派的情况都一样,太极门得真传者少,泛泛练者多,所以动真格的少,说大话的多。
得真传者唯是大师?问:什么叫真传?谁得了真传?答:直切要害揭示本质的东西就是真传。
三五句话就可以讲完、三五十天的练习即可成功,谁达了这一点谁就是得到了真传,谁经年累月胡扑腾不见功,他就是没有得真传!问:有人说练太极拳要花费华生的精力,一天练七八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才会见功效。
敢问此话当真?答:太极拳什么东西,值得有以人生作代价!一天二天尚可,若成年论辈练源为生,父母妻儿喝西北风过活吗?是在阳间教人也?还是阴间教鬼去?问:先生说太极拳论写得不错,人人读的同一本书,功效何至于相差天地?答:书是死字,文是活文。
书读无字处,问世上几人晓得?更何况还是调词断句要断开,有时意是重复......那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
哪里能看见什么真东西?问:先生言之过重!想那书上的纸黑字,岂能任意改动?答:书本就那么可先靠吗?在没有核对原始手稿时,后来印的说那么可靠吗?凭什么绝对相信它?唐"黄沙远上白云间"都被大小文人抄成"黄河远上......"又印到大小书本上,拳论碾转传抄,谁敢肯定一点都没抄错呢?说是有真迹为凭。
那也有考究的必要。
谁敢断言上边没有错别字呢?问:大师世代相传的,还会弄错吗?答:怎么不会?你看那太极八法,其中有个肘字,大师也传是"以肘部......人。
"千人一口,无有异议,珠不知这个肘字是河南方言:"托举"的意思。
大师们就没有想想,那八个字中七个字讲的都是技法,怎么会冷冷地崩出个部位呢?连这他们都敢弄错,别的岂会不弄错?问:你说有些字要调换们置才能读出真意,何以为证?答:那"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太极拳大师洪均生弟子李恩久老师早期演练的陈式洪派太极拳二路

太极拳大师洪均生弟子李恩久老师早期演练的陈式洪派太极拳二路【名家简介】李恩久:1950年出生,中国武术八段,中国高级武术教练,中国武术培训中心高级教练,中国国家级裁判,陈式洪派掌门人,洪均生先生弟子。
自幼从师原山东国术馆教练马永奎先生学习查拳、各种兵器及中国式摔跤。
1964年入济南市代表队。
从师于承惠先生学习螳螂拳、孙膑拳、醉剑、双手剑、穿林枪及武术竞赛自选套路等等。
1974年拜师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洪均生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推手及陈式器械。
历年来四处寻师访友,拜访过20余位名师前辈,并得到他们的热心指导。
自七十年代初在山东省历届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并获得传统项目一等奖。
1980、1981 年曾经两度获得全国传统武术演武大会的金牌。
1991 年获得济南国际传统武术演武大会男子C组三项金牌及全能第一名。
1974 年担任历城区体委武术教练、体校校长。
1983 年任济南市武术馆馆长、总教练。
1998 年任山东省太极尚武俱乐部主任兼总教练。
1982年在电视剧《水浒》中成功扮演了操刀鬼曹正,病大虫薛勇。
该剧获得全国优秀电视剧金奖。
近年来,多次在全国武术及国际性武术比赛中担任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职务。
1993 年被中国武术院聘为高级教练。
曾指教诸多优秀运动员。
1983 年以来先后10余次赴日本、美国、德国、瑞士及东南亚等国家进行讲学、表演。
被美国传统武术协会、华林武术总会等武术团体聘为高级顾问。
任教以来陪养的学生在山东省武术比赛中获得50余枚金牌,自 1984年以来先后在全国对抗项目、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培养出15个全国冠军;并获得150于枚奖牌其中金牌50余枚。
并有两名优秀学生分别被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留校任教。
著有《中国文化与武术》、《推手技术动作分析》、《拳击与太极推手对比研究》等论文。
应中国武术院邀请编著了《中国太极推手》。
并制作了《三十六把擒拿》VCD盘。
学拳推荐丹田功秘法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很多事物会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出处于哪里都有点模糊了。
太极拳也一样,有按姓氏分的、有按拳架分的、有按门派分的,但不少人认同武当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呢?下面店铺带你了解。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各类拳种,不知始自何人,无可追溯。
如发明八卦掌的董海川,传自毕澄茄(红莲道人)用其师叔郭元济(铁冠道人),毕、郭又传自何人?不得而知。
再如万籁声的自然门传自徐矮子,徐矮子又传自何人?形意拳据说是得自岳飞的《拳经》,岳飞传自周侗,周侗又传自何人?公孙大娘的精妙剑术传自何人……古代许许多多的名将,都不知道其师传的。
至于太极拳传自武当张三丰,则是尽人皆知的事。
可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经唐豪、顾留馨一考,就把历史搞乱了,此后得出太极拳为陈家沟陈卜所创、陈五延所创,武当张三丰被否定了。
究竟谁创太极拳,其源流在啊里?根据是什么?本文据有关史料,略作考证。
一、陈人创太极拳属无稽之误关于“陈人创太极”,这个提法是陈鑫说的。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按“消化饮食之道”为养生法,如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难道这也叫太极拳?而后来陈卜的碑文序中,却没有提到练武的,难道会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我陈我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
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原来是”带“有此艺,虽传有谱、图,而“义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二、陈王廷创太极拳出自唐、顾臆造此说是唐豪、顾留馨发明的。
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
于是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2)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
太极宗师洪钧生先生访谈录

太极宗师洪钧生先生访谈录(洪均生先生的太极拳法是由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传授。
洪先生讲解拳法不仅能守经达权,而且又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者听得明白,练得清楚。
实践证明先生的经验之谈是练好太极拳的捷径之路,所以笔者现把当时请教洪先生的部分谈话摘录奉献于太极拳爱好者,以便大家从中得到点启发。
)笔者问: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内功拳,那大极拳练习时应用多大的力量最佳?洪先生:太极拳理精法密,是一种极科学而又极省力的拳术。
陈鑫先生曰:“手足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
” 陈鑫先生所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我根据几十年的锻炼认为练太极拳不可用大力,同时也不可不用力,最好是能把自己胳膊运起,腿足抬起就行了,劲多了易变硬、不活,劲少了手足无法运转。
笔者问:洪先生,陈氏太极拳手足四捎运动有无规律?洪先生:陈氏太极拳四梢运动的规律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可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二种,每招每式都必须有这二种缠丝劲。
缠丝劲规律是:顺缠是开劲,逆缠是合劲。
上肢缠丝劲方法:以手上翻、小指内钩、大指外碾为顺缠;手下翻、大指内裹、小指向外上挑为逆缠。
运动幅度一般为:手外开高不过眼,内收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
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
下肢缠丝劲:腿部的缠法是随着身法的旋转而同时变顺逆的。
即:身法左转则左腿顺缠而右腿逆缠;身法右转则右腿顺缠而左腿逆缠,这是自然形成的。
缠丝劲规律:顺缠应膝向上提,逆缠应膝向下垂。
运动幅度一般为:膝胯只许一提一垂,不能双顺或双逆的变化,并且绝不许左右摇摆。
笔者问:怎样才能练好大极拳?洪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如何练好太极拳是个复杂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可制约着太极拳的进步。
但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才能使拳技有所提高。
一是明拳理,陈氏太极拳的精髓是缠丝劲,它是辩证中的统一,是在运动螺旋中产生阴阳转换的,形成了刚发柔化。
二是练功,外形运动同内在锻炼一致,它形同拧毛巾一样反复拧转,促使经络畅通、达到中正安舒。
陈氏太极拳的本质体悟其技击要领

陈氏太极拳的本质体悟其技击要领最终编辑任孝杰俗话说,“十年太极不出门”。
太极拳的确是一种十分深奥并且很难练成的拳种。
现今流传下来的各派太极拳大都是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发展演化过来的。
其实,各种事物都是万法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的。
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就很容易并快速地体悟到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
很多人练了一辈子的太极拳都没有得到它的真谛,更谈不上将其用于技击了。
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参透太极拳的本质。
如果他们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经过科学的训练,是很有可能在较短时间(两三年)内体会到太极拳技击精髓的。
现以陈式太极拳的本质来谈一谈如何将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练好练成的问题。
一、陈式太极拳的本质——缠丝劲太极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
由于太极拳门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少年来,人们对于什么是太极拳本质这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有的人认为练拳要多练习拳架,拳架练好了,就可以健康就可以防身了。
有的人则认为应该站桩,让内气慢慢流动,来练习内功。
还有的人主张只练习推手和散手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来讲,听了这些争论便很容易不知所向,身不由己走上弯路。
其实,以上争论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形意拳、八卦掌是与太极拳齐名的两大内家拳。
它们的本质就很清晰,没有那么多争论。
形意拳的根本方法就是“三体式”。
该拳的各种哲理都蕴含其中,各种动作都是它的演化。
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三体式是万法之源”的说法。
八卦掌的根本方法是“走圈”;八卦掌的核心思想是游击战术,即“走”。
只有练出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使练习者不断提高,才能在技击中体现此种拳法的技击特点。
陈式太极拳素以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发劲迅猛等显著的技击特点闻名于世。
要想练出这样的特点,使内功提高,就要清楚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本质。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第一句就写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陈鑫的《太极拳缠丝劲论》第一句就说到,“太极拳,缠法也”。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凡是适应生活.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必然符合科学。
方法是万变的,而原理是不能变的。
方法的变,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变,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说合乎需要的陈式太极拳虽然世传已久,但至十六代阵鑫先生才总结出此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加重语气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陈鑫先生说的缠法,就是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螺旋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
这种劲是刚柔相济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是用科学方法练出来的劲。
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
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挨我何处,我随其方向略一转动,便可化开。
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
当转动时,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
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
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转,便能化发同时发生作用。
所以太极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由小圈而无圈。
大圈小圈是自转配合公转,无圈则是只用自转。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名词。
陈福生(陈发科的字---编者)老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
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
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
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
主次分明,是进步的。
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
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
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的顺逆规律。
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动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
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祖、父均为明朝官吏。
弟兄四人,该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
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
惜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
清初。
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终日以《黄庭经》为伴。
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
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拳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术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他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们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
其故宅遗址与“杨露掸学拳处”相对。
他因家境富裕,虽有时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但并不以此为生。
平日在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光印、正如和孪生子恂如、申如等,太极拳名家敬柏、继夏、公兆、耀兆、有恒、有本、清萍、仲甡、季甡和鑫、森、淼、焱、垚等,均其后代传人。
太极演绎和谐之美

太极演绎和谐之美作者:王纯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02期太极的魅力不是局外人能够体会的,只有进入其中才愈觉精深奥妙,受益无穷。
他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混合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八极拳第九代传人、北京太极禅舍创建人。
但记者知道,眼前的这个人绝非像他的外表一样平淡无奇,他身怀绝技,散打、搏击都十分了得,曾有来自日本、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的空手道、搏击、散打、跆拳道高手找上门来,或曰“讨教”抑或挑战,仅几招之内便纷纷败在他的手下,这些在本国范围内所向披靡的高手不甘心,接二连三地从地上爬起来反击,结果还是一样,几个回合下来不得不心服口服,甘愿拜他为师,为此他收了很多国外的弟子。
与李连杰师出同门“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武,当时家里人是因为我先天体质虚弱,希望我能强壮身体”。
身高近一米八的他,直到现在手腕脚腕仍然比一般人要细一些,可“先天不足”并未削弱他的“神力”。
芦春幼时习武是为了健体,但后来却因为喜欢而迷上了太极,甚至终生与之不离不弃,如今芦春与太极相伴已经有半个世纪。
芦春说,真正传统的太极不是形体的锻炼,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其精神层面上同时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为怀的气度,道家的集善事、奉善行的风格,还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品德。
“太极的魅力不是局外人能够体会的,只有进入其中才愈觉精深奥妙,受益无穷。
”芦春像是自言自语的一席话意味深长。
是的,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沿袭着国人自古以来的做人行事之道。
从其技击手段看,传统太极拳包含着中庸之道,在思想上讲究舍己从人。
习练太极要求把武德放在第一位,而且这不仅仅是表现在口头上,它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以德报德、不即不离、上孝下敬等传统武德贯穿于太极始终。
芦春幼时曾学过散打,与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师出同门,他们都是中国散打创始人梅惠志先生的学生。
和师弟李连杰所不同的是,后来芦春渐渐远离了武术的“套路”,继而转向修身养性、随屈随伸、看似没有固定招式的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