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

第四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导学

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在前一阶段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亲自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

在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前后,全国上下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如:教育的社会性和功能的讨论;

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讨论;

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讨论;

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的讨论;

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讨论;

关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正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进而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指示。

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同时又是基于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把教育同人才、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这正是现代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

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和要点

在学习“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一部分时,应了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部分时,应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一部分时,应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

同时,应掌握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习本章,应联系实际,理解为什么说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同时,结合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

精神动力。

学习内容:

本章将从教育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上,进一步阐明优先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即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

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条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

这一节讲述了三个层面的观点:

1.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2.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具体表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目的,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两个方面);

3.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具体表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两个方面)。

(一)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1.知识点一:“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内涵是什么?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凭借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1979年10月,在中共盛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问题。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前来我国访问的外宾会谈时,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小康之家”的构想,说明中国到本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1987年4月,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邓小平全面阐述了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正式确定:“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实现。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把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确定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知识点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所以,“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原有的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另一个是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经济持续发展是“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要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大起大落,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就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沉痛教训。所以,邓小平非常重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他郑重地告诫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当然不要求像过去想的那么高”,并强调“经济能不能避免滑波……是个大问题。”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也可以看出,经济持续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促使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第二步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深信,只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二)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1.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目的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事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的生活相当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改善生活的期望日益强烈。要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走上比较富裕之路,任务十分艰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国民党留下来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经济烂摊子,虽然新生的人民政权把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

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展的“大跃进”,其初衷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使人们过上美好生活,但由于经济发展受挫,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样遇到了严重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事实证明,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首先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经济,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人,需要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因此,我们说,经济的持续发展又离不开教育。

(三)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 (为什么呢?)

1.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教育事业得不到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人才资源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现代化的。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就很多了,比如我们的邻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其教育的发展水平都是很高的,经济的发展后劲也是非常足的,发展的现状和前景都是非常好的。

2.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现代化,不抓教育不行。早在1975年,邓小平针对“文革”对我国教育严重破坏的现状就十分担心地说:“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自告奋勇去抓教育工作,领导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强调教育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1977年5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重视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只有把教育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盛衰的大事,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因此,我们说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抓好教育,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好务。

二、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知识点一: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这一思想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内涵,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进一步理解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的内涵呢?

1.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工具和改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诸要素都发生变化。如此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推动了生产力诸要素的更新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

2.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指人类社会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际能力,集中体现在人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衡量劳动工具的进步水平就看其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的高低。

3.科技开发与研究已成为现代生产的第一过程。

过去科技开发、研究与实际生产过程是分离的,人们注意的是如何把科研成果应用生产。现在随着科技在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科技开发与研究已成为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产业——科技开发与研究业。这种新型的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型产业。

学习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的内涵问题。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疑对我国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一论断在当时还起到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作用。但是,这一论断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片面的认识:只有最直接的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或者再宽泛些,只有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尽管“科学自然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而且理论界在试图将社会科学纳入“第一生产力”方面也做了一些理论上的努力,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⑵科学技术如何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综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必须看到其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储备。因此,有理由认为“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知识与文化、掌握了先进技术、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持续创新的劳动者及其群体”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即第一生产力。

⑶准确理解“第一生产力”的意义问题:

其一,有助于将技术竞争引向更具战略意义的人才竞争,将技术创新引向更为系统的知识创新。同时这也意味着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要重视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软硬环境建设,避免人才流失或智力外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我国本土挖掘人才,我们不能对此不察。

其二,新的第一生产力观也意味着劳动者及其群体在知识、技术及技能方面将是有差别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与加速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知识精英、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培养及其才华的施展,更主要地将依赖于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与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新的第一生产力观有助于我们树立一种整体的人才观、教育观。

其三,避免在“社会科学是否是第一生产力”这些问题上继续展开无谓争论。如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依赖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抑或人文科学,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难以划分轻重高下,也不能人为地划分轻重高下。可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将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其四,新的第一生产力观也意味着生产力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而且也包括精神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在内,因而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

知识点二:为什么说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实力。它集中表现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外交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外交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核心。

1.科技的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以快速发展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基本内容。当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总量中占17%左右,尖端部门甚至高达100%。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财富的源泉,在于科技成果应用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值越来越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手段,运用于生产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科技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上的差距。我国目前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落后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关键在于发展科学技术。

2.科技的发展使国家的国防实力进一步加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武器、军用设备以及军人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再是象过去常规武器条件下的短兵相接,刺刀拼杀,而是在高科技支撑下的远距离作战,空间作战,甚至在外层空间的搏斗。无论在陆地、海洋、空间和外层空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拥有最先进的军事武器,谁拥有掌控最先进军事技术的高素质军人,谁就在战争中处于主动,谁就能左右战争结局。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如何,关键在于拥有多少高精尖军事技术,在于掌握和使用高科技含量军事武器并懂得现代化战争规律的高素质人员。我国目前国防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的根本点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我们要不断增强国防实

力,就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军事科技,不断增强军事武器的科技含量,提高军人的科技知识,懂得现代化战争的规律,从而实现国防的现代化。

3.科技的发展使国家的外交实力不断提高

一个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高低和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而在经济实力决定于科技优势的今天,实际上是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科技优势。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近百年的近现代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有了迅速发展,由此带动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大大提高,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外交。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还难免会受到一些责难,甚至挑衅,还难以发挥一个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的核心作用。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必须加速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外交实力,扩大国际影响。

4.科技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更加增强

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表现为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民族自身的自豪。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民族繁荣,人民安康,而这一切都系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文化的繁荣,从而使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由此增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本民族的自豪之感,使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三)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主要在于: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知识积累

任何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建筑在接受前人科技成果基础上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

2.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

科技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依赖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正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造就人才,传播知识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三)教育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

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劳动对象,若没有人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无数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劳动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就必须通过教育。因此,教育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中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而且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加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了高新科技产业园区。

三、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知识点一:为什么说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条件?

(一)教育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实施的前提条件

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还必须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邓小平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出发,十分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而教育正是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

所谓思想保证,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教育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1.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

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时,必须保证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制度保证外,最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因为教育逻辑的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人们明确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性质和根本任务,能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保证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教育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思想保证,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保证。

3.教育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觉悟、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靠什么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靠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4.教育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保证

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使广大群众的思想情绪保持健康向上,朝气蓬勃,是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作用。我们所说的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用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三)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在论述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的内涵时,认为其中最基本最基础的便是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三个方面,搞清楚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便可以把握邓小平关于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1.理想信念教育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种支持人们克服困难,经受住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包含: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信念。其三,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四,艰苦奋斗的精神。

2.道德教育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为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但在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

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人们的道德内容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3.纪律教育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建设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纪律能起到支持和保证的作用,没有纪律就没有秩序,而没有秩序就什么也搞不成功。除此之外,社会全面进步还体现在社会风气的好转上,改善社会风气,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纪律教育。邓小平指出:“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

知识点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强调,它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克服由于各种原因滋生的犯罪行为,以及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消极、落后和腐败现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实践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后来,在许多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他又反复地论述了这一思想,其具体内容有三点:

其一,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我们要有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政策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有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

其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说“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其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邓小平指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

这一系列“两手抓”涵盖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关键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三:为什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呢?

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应当两个文明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提出,为防止和纠正思想方法和工作实践中的片面性,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加自觉地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第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如果不加制约,任其完全自发运行,也会引起经济生活混乱、各种犯罪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法律、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限制市场本身的消极作用,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犯罪和消极腐败现象,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

学习建议

本章的重点:“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重要阐明了教育在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学习者重点要掌握:“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领会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其次,“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也是本长的重点,主要阐明了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者要重点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领会: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本章的难点: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学习者要清楚“社会全面进步”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而去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思想。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

●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必要条件。

2.“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是什么?

3.怎样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教育是如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

5.“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是什么?

6.为什么说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本报资料图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

国家级课题优质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国家级课题“优质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子课题 “优质教育与‘乐美’学校文化的研究” 申报学校课题指南 关于“乐美”学校文化的研究 一、重点课题 1、“乐美”学校文化生成的哲学思想研究 2、“乐美”学校文化生成的教育心理理论研究 3、“乐美”学校文化生成的校本资源开发研究 4、“乐美”学校文化与成功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5、必修课程“规范学习、夯实基础、成功发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6、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志趣定研、个性发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7、活动课程建设“乐美——成功”教育理念渗透的研究 8、环境课程建设“乐美——成功”教育理念渗透的研究 9、“乐美”学校文化生成的成功教育多元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方法研究 10、“乐美”学校文化与健康人格形成的研究 二、德育课题 1、“和谐发展”人本教育管理模式建设的研究 2、“自主发展”班级管理模式建设的研究 3、“乐美”学校文化与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 4、必修课程中美育资源开发“乐教乐学”有效策略研究?5、选修课程中美育资源开发“乐教乐学”有效策略研究 6、活动课程建设中美育资源开发“乐教乐学”有效策略研究 7、环境课程建设中美育资源开发“乐教乐学”有效策略研究 三、学科课题 (一)语文教育 1、“乐美——成功”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2、语文课堂教学“美导——习迁——乐知——成功”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乐美”课堂文化与语文建构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4、“乐美”课堂文化与语文复习课型有效策略研究 5、“乐美”课堂文化与语文体验性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6、“乐美”课堂文化与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效策略研究 7、“乐美”课堂文化与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8、“乐美”课堂文化与古诗文鉴赏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9、“乐美”课堂文化与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0、“乐美”课堂文化与语文教学中整合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策略研究 11、“乐美”课堂文化与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12、“乐美”课堂文化与课堂教学评价有效策略研究

2020年(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二〇壹〇年十二月九日 目录 前言4 壹、总体战略5 (壹)指导思想5 (二)工作方针6 (三)总体目标7 二、发展任务10 (四)高等教育10 (五)职业教育13 (六)高中教育14 (七)义务教育16 (八)学前教育17 (九)特殊教育19 (十)终身教育19 三、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1

(十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21 (十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3 (十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4 (十四)办学体制改革25 (十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6 (十六)教育投资体制改革27 (十七)教育开放体制改革28 四、保障措施30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30 (十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31 (二十)加大教育投入33 (二十壹)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35 (二十二)增强教育科研创新服务能力36 (二十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教38 (二十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38 (二十五)强化教育督导39 五、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40 (二十六)重点工程40 (二十七)改革试验43 实施45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决定意义,对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于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实力日益增强,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深圳教育于提高市民素质,支持深圳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站于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再创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肩负着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的历史使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从根本上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均凸显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1]。 关键词:教育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工作方针,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其确立和推进展现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为重中之重。【2】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无论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还是深谋远虑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须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出发点应该是多视角、多层面的。就战略一词的本质涵义而言,全局性和长远性是其定位的核心依据。全局性是空间上的定位,而长远性则是时间上的定位。因此,教育优先不仅含有在同时期同等条件下,教育要超前于其它行业先行发展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在长远的多种事务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教育先行的内涵。勿庸置疑,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一切的功劳该归于改革开放,在人口众多的背景下,我国的人才处于短缺阶段,造成这一后果的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我国很多行业无人才可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变显得更为重要。百业应以教育为先,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到现在来看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从高等教育入学率来看,年年都在增长,这些都是教育发展的成果。所以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普遍提高全民素质,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时代,教育则变得更加重要。我国的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经济建设需要教育,奔向小康更需要教育。 其次,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满足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需要。有利于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教育优先发展是基于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在落实;新时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妥善解决关系教育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教育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4] 最后,优先发展教育必然会引导着科学、文化、卫生、国防等其他行业的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文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 【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 [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思路、特色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方向,系统规划,使得教育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 研究思路是通过分析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按照发展战略的科学逻辑,以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并对若干关键性体制保障措施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特色是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归纳,分为价值观、系统观层次,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未来影响”等逻辑关系区分计划工作与未来预期,从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以实现科教兴国的高度,构建基于未来效果的教育战略目标。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逻辑 1.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对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变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推动教育发展重要动力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呈现出教育组织发展性需求一技术诱致性需求一人的全面发展性需求。教育系统在不同教育发展阶段

呈现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矛盾。根据“十一五”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的功能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逻辑过程 教育发展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面对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效果和未来影响为导引,根据一定理念而进行的发展规划设计,其流程是:分析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与评价一分析系统存在问题一明确未来的目标和结果一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一确定战略措施一制定实施方案。 战略逻辑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对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即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效果出发考虑教育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教育服务活动、最佳的产出,设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最后构成“目标-指标-措施”系统。 二、教育发展的环境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加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教兴国战略使得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 要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指标成为小康社 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的四大客观依据: 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而必然也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教育与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来看: 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略和全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

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

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 、我区基础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 平解放前,西藏没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1951,创办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开创西藏现代教育之先河。1956年,创办第一所学——拉萨中学。1965年,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诞生。经近60年的发展,一个包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在内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主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校1017所,小学龄儿童入学率98.5%;初入学率92.2%;高中阶段入率51.2%;高等教育入学率19.7%。另外,在全国各各级各类学校就读的在校生有1.9万余人。西藏的74个县(区)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的目标,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4%。 近年来,中央政府断加大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立了农牧区中小学教经费保障新机制,提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育阶段的农牧民子采取“包吃、包住和包学费用”的措施,2007又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使西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教育的地方。 二、实现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的要意义 1.实现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展观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来,西藏教育发虽然在整体上取得了喜的成绩,实现了迅捷的发展,但内地各兄弟省市相比,西教育的水平、质量和会效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在整体上还较落后,师资队伍参差齐、专业水

平整体不高,教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育管理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方。因此,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2.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坚持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求。 跨越式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教育是适应未来展的事业,是提高人口素质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人的全发展和建构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础当然,教育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社发展和人口、资源、环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展能力,使我区经济社会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要求。 3.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实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要目标。 由于历的原因和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落后于其它省市和兄民族。在中央的关心和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兄弟省市的对援助下,西藏经济社的状况发生了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提出了跨越式发目标。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正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一发展趋势,既为藏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利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模式发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的严峻挑战。因此,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用,切实把实现教育跨跃式展作为实现我区经济社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三、牢固树立“育是第一民生”理念,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 略的几点思考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己任。因此,它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结合点与制高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思想。“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的优势比其他任何资源的优势都更显重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正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观当今世界,一些重要大国无不在制定和调整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加紧构筑人才高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要求其移民局制定新的政策,吸收高科技人才。加拿大为稳定本国高层次人才、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从1999年开始,花费巨额资金实施了“加拿大首席科学家计划”(CRC),计划面向世界招聘2000名高层次人才。德国政府从2002年到2005年计划耗资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稳定和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推出“绿卡工程”以吸引IT领域的人才,并允许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士赴德工作。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在倾力为人才而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无疑将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郝克明、张力)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继续教育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①,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 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素质、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适应他们各种需要的学习机会。一是为因各种原因错过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补偿性教育。30年来,成人小学毕业生累计超过1亿人,成人中学毕业生累计达到2 591万人②。二是为数千万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和学历水平。30年来,成人中专毕业生累计达到1 87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超过2 342万人③。至2007年底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进行学习的学生,累计达到5 000余万人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00余万人。三是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仅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所进行的培训累计达114 274.4万人次④。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 000万人次左右,全员培训率逐年增长,2007年达到45%⑤。截至2006年,全国从业人员累计有6 000万人次获得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⑥。社会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四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满足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各种教育活动,也在蓬勃展开。 2. 继续教育的提供方式更加多样和灵活,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足进展,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

浅谈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国的重要性

浅谈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国的重要性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必须进一步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重要性、优先教育、任务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规划纲要任务分解分工方案,提出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重大工程配套实施办法。以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为重点,抓紧启动重大教育项目和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千秋的英明决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迫切要求更加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实际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同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尤其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要明确优先发展教育要性 一是要从国家命运的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教育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推进,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投资办厂,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拥有受过基本教育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优势。时

县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报告

XXX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报告 XXX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办公室 一、课题概述 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探索研究西部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策略、举措,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全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 XXX是一个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农业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9镇1乡123个行政村,人口31万,2009年XXX生产总值46.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5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处于中下游。XXX是省首家教育强县,教育综合实力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XXX现有公办中小学校(园)81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60所,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幼儿园21所,乡镇农技校10所,村级农技校12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4219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4157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278人,全县公办幼儿园幼儿1307人,教职工3408人。XXX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XXX开展“县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积极探索促进县域各类教育率先、优质、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县域教育综合实力,丰富教育优先

发展理论,全面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XXX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综合实力较强的个案研究县,开展此项研究,对于加快教育涵提升、外延扩、质量提高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优先”——将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研究的落脚点是“发展”——客观审视和分析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举措,对教育提速发展、领先于经济和其它公共事业,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回顾XXX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总结在XXX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发展模式,推动县域教育优先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课题研究的容: 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过程。 ②XXX经济社会的现状与特点及其对教育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 ③XXX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④XXX教育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支持。 ⑤“十一五”期间县政府和教育局制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及其落实情况。 ⑥“十一五”期间XXX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⑦“十一五”期间XXX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发展战略】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都是跨文化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正在被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吸收。跨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21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如何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生活在与他们过去不同的区域文化之中。如何引导他 们正确对待区域文化的差异,跨文化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四,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强,因此,跨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关注不同文化、如何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 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 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 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移民潮,具有不同文化的移民移居他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迁,研究各种文化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探究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 的理论。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 化教育。 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简 报 [2006]第 6 期 总第10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秘书处编印 2006年9月20日 本期要目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简况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尝试——北大为本校外来务工人员举办“平民学校”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 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 2006年9月15日上午,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邀请专家对我会会长郝克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进行了鉴定。鉴定组专家有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稽裘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天山等八位专家。鉴定会由专家组组长朱小蔓教授主持,郝克明教授向鉴定会专家汇报了项目研究情况,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和审阅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以及

《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终身教育经典文献》和《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三本专著后,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处于该领域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现将专家组的鉴定意见转登如后。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课题 专家组鉴定意见 2006年9月15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克明同志领导的课题组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组专家审阅了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和专著,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汇报并现场进行了专家质询。经专家组认真评议,提出如下鉴定意见: 1、该研究的选题,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以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回答了在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课题的研究报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大环境入手,在广泛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报告对于在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指导思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例如,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要认真学习和把握终身学习的本质和特点,正确认识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终身学习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取向和模式;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需要我国的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建设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创造和特点等等。研究报告对2020年我国建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人民政府关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镇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决定这种竞争结果的最根本因素不是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说到底,是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后劲。发展教育、振兴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三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兴,则百业兴。教育事业作为科教兴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我镇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

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大计,质量为本。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使学生学业有成,更要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适应竞争作准备;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务,更要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人生有追求、学习有活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新型人才。三要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创新步伐。要在进一步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上有所创新,鼓励、支持促进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在进一步加快课程改革上有所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事;要在进一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上有所创新,在加快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加强与市场的衔接、与企业的衔接、与生产的衔接,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记忆) 答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最佳答案)( A ) A、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B、办好每一所学校 C、以学生为本 D、教育公平发展 注意:C项内容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忆) 答案:(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多项选择)( ABCD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党的教育方针 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记忆) 答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注意: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举例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多项选择)( ABD ) A、优先发展育人为本 B、改革创新促进公平 C、科学发展 D、提高质量 举例2: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B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3: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4: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E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5: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 A、扩大规模 B、扩招建校 C、外延发展 D、提高质量 4、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记忆) 答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试题举例: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A) A、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强国,进入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全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D、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试题举例:教育现代化是指(多项选择)(ABCD) A、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B、教育内容方法、招生考试方法、质量评价制度的现代化 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D、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 5、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重点是是什么?(记忆) 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题举例1: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B) A、优先发展教育 B、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