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脆性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不同生育期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组分动态变化研究

不同生育期脆性突变水稻细胞壁组分动态变化研究
1 . 2 ( < O 0 ) 抽穗 期 ,B 水 稻 茎 、 、 纤 维 素 含 量 分 别 极 显 著 下 降 3 . 1 , 2 2 % 和 3 . 9 ( 93 P . 1 ; M 叶 鞘 2 3 3. 5 4 6 P<
0 0 )而半纤维素含量则分别极 显著 上升 2 . 9 ,2 7 %和 2 . 1 ( .1 , 5 3 3 . 8 O 9 P<O 0 ) 成熟期 , .1; 两者纤 维素差 异不显
时 , 前期研究 中发现 , 在 与对 照亲 本相 比, M 水 稻 的细 胞壁 组分 和超 微结 构都 发生 了很 大 的变 化 , 中 B 水 稻 B 其 M 的纤维 素含量 发生 了极 显著 地降低 , 半纤 维 素含量 发 生 了极 显著 地提 高 , 这些特 性表 明 B 水 稻具 有作 为饲料 稻 M 的潜在 优势l 。本试 验在 前期 研究 的基 础上 进一 步分 析了 在 3个 不 同 的生 长发 育 阶段 下 , 性 突变 水 稻及 其 亲 _ 7 ] 脆 本 细胞 壁纤维 形成 的系 统变化 , 以及突 变对水 稻纤 维发 育 的影 响 , 为进 一 步研究 如何 高效 利用脆 性 突变水 稻提 供
中 图 分 类 号 : 4 ;5 1 0 Q9 2 S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5 5 ( 0 0 0 — 1 1O 1 0 — 7 9 2 1 ) 10 5 一 7 秸秆 之一 ,约 占全 国年 产秸 秆 总 量 的 2 5 主 要集 中在 华 东 、 南 和 华 中地 区_ 。 /, 华 】 ]
著 , B 水 稻 茎 、 、 半 纤 维 素 含 量 依 然 极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亲 本 。鉴 于 以上 特 征 , M 水 稻具 有作 为 饲 料 稻 的 潜 在 但 M 叶 鞘 B 优势。 关 键 词 : 性 突 变 水 稻 ; 同 生 育 期 ; 胞 壁 组 分 ; 料 稻 脆 不 细 饲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农业科技的作用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在水稻栽培中,遗传改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水稻是许多人的主要粮食来源。

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为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的目标提供了新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水稻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功能的探究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整个生命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稻米开始成为基因改良的对象,并成为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当然在那个时候,还不可能进行广泛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因为许多必要的技术和工具还未被发明。

因此,在这个时候,探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随机诱变的筛选设计,以及与整合数据库时代相比更为原始的生物学技术。

但在1980年左右,技术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使得基因测序变得越来越容易。

导致研究集中在了单基因疾病的研究中,同时,在水稻的研究方面,也以此为基础。

因此,对非许多基因的功能进行长期研究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大多数的研究的结果都是基于遗传改良领域从其他的研究中已经被证实的方案转移到水稻种植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功能研究的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更新,不断产生更新的重大成果。

遗传变异测序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精细化地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现遗传多样性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分子育种的应用分子育种的研究是栽培优化的积累了长期的基础,分子育种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准确和可靠。

创造变异体只是育种的第一步,如何确定抗性基因、环境适应性、产量等性状就成了育种的多步骤。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育种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已经大有不同。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分子育种可以更快,更容易关注种植与植物物质代谢关系的生物过程。

另外,现代分子育种将农业生产和技术处理的素材提供给了第二个生产阶段。

水稻脆性突变体研究进展

水稻脆性突变体研究进展

影 响 水 稻 的 抗 倒 伏 ,还 影 响着 水 稻 的 产 量 和 品 质 。水 稻 脆 性 突 变 体 具 有 纤 维 素 含 量 低 、木 质 素 含 量 高 、营 养 成 分 改 变 和 脆 性 增 加 等 特 点 ,是 研 究 抗 倒 伏 育 种 的重 要 材 料 , 也 可 作 为 选 育 谷 秆 两 用 型 水 稻 的 中 间材 料 。综 述 了 水 稻 脆 性 突 变 体 的来 源 、形 成 机理 和脆 性 相 关 基 因 的 定 位 、 克 隆 及 其 功 能 的 研 究 进 展 ,并 阐述 了 脆 性 突 变 体 在 水 稻 常 规 育 种 、转 基 因育 种 和 谷 秆 两 用 稻 育 种 方 面 的 应 用 。 关 键 词 :水 稻 ;脆 性 突 变 体 ;基 因 克 隆 ;应 用研 究
福 建农 业 学报 2 ( ) 8 5 9 ,0 1 6 5 : 9 ~8 8 2 1
F ja o r a f Ag iu tr l ce cs u inJ u n l r l a i e o c u S n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0 1 5 9 ~0 0 8 3 4 2 1 )0 —8 5 4
d a— up s i ait s Sn ei c n ito u e cl ls- ers ,l nnices n / rn tio - df ain o ie u l r oe r e v r i . ic t a n rd c el o ed cae i i-n rae a d o urt n mo ict n r p c ee u g i i o c
a s t il n u lt Co mony f u lo isyed a d q aiy. m l o nd, t e rc ite e s m u a t c l e u e n r e n e g an a — ta h ieS brtln s t n oud b s d i b e dig n w r i- nd sr w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水稻的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1.1高质量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注释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IRGSP)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十年,于2012年公布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水稻基因组的底图,也为全球的水稻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除了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注释也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HostPathogen”(Waxman),通过整合多种表达组学数据,对水稻基因组的注释进行了更新,共发现了14614个新的基因,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1.2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9Mb,包含大约4.29万个基因。

其中,基因密度比拟其他植物要大,基因的组织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分。

此外,水稻的基因序列中还含有许多支配了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如调控元件、非编码RNA等。

这些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解析水稻的遗传机制。

第二部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2.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水稻主要遗传特征的研究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提供了核心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水稻各个方面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使水稻茎粗略化的“SNU-16”基因的敲除,使其茎干更粗壮,抗风能力更强;(2)针对水稻的“脱粒非白化”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编辑,在保持其他基因不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2.2水稻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的病虫害抗性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得。

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抗性的提升,科学家们也探寻了许多新的遗传调控方法。

水稻RACK1基因(OsRACK1)的功能研究

水稻RACK1基因(OsRACK1)的功能研究

以拟南芥为例,拟南芥的RACK1基因仅含有 1个约600个碱基的内含子,蛋白长度约为384个 个约600个碱基的内含子,蛋白长度约为384个 氨基酸,分子量为35784D,在所有组织中均见 氨基酸,分子量为35784D,在所有组织中均见 表达(Vahlkamp, 2000) 表达(Vahlkamp, 2000)。
OsRACK1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并对T1代的种子 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并对T1代的种子
萌发和幼苗在逆境胁迫下进行生理测定,对RACK1 萌发和幼苗在逆境胁迫下进行生理测定,对RACK1 参与的信号转导机理进行研究,从而为全面揭示 OsRACK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OsRACK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专家预计,至2030年,我国稻谷年需求量将达 专家预计,至2030年,我国稻谷年需求量将达 2.56亿吨至2.72亿吨,但目前国内水稻年总产量刚 2.56亿吨至2.72亿吨,但目前国内水稻年总产量刚 刚接近2亿吨,因此到2030年,我国稻谷年产量必须 刚接近2亿吨,因此到2030年,我国稻谷年产量必须 比现在再增产6000万吨左右。而要挖掘稻谷增产的 比现在再增产6000万吨左右。而要挖掘稻谷增产的 潜力,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Guo等人(2007)认为大部分植物物种 Guo等人(2007)认为大部分植物物种
RACK1基因不止一种,而动物等其他物种则只有
一种RACK1基因。Chen等人(2006)在拟南芥基 基因。Chen等人(2006)在拟南芥基 因组中发现了三种RACK1蛋白编码基因,分别命 因组中发现了三种RACK1蛋白编码基因,分别命 名为RACK1A、RACK1B、RACK1C,认为这三种蛋 名为RACK1A、RACK1B、RACK1C,认为这三种蛋 白均属于WD-40重复蛋白家族,并以Gβ结构为 白均属于WD-40重复蛋白家族,并以Gβ结构为 模板,构建了RACK1A的 叶片β 模板,构建了RACK1A的7叶片β螺旋桨结构模型。

水稻基因组学的数据分析及研究

水稻基因组学的数据分析及研究

水稻基因组学的数据分析及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而水稻基因组学也因为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食品作物而备受关注。

自2002年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包括完整基因组序列、转录组数据以及表观基因组数据等。

本文从数据生产、存储、处理、分析和挖掘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水稻基因组学的数据分析及研究进展。

一、数据生产和存储水稻基因组数据生产主要通过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测序获得。

首先,需要从水稻组织(例如花、叶、幼穗等)中提取DNA,然后对DNA进行测序。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二代测序技术,包括Illumina HiSeq和MiSeq、Ion Torrent PGM和Proton等。

这些技术的特点是产生高通量、高精度和高质量的数据。

水稻基因组数据存储需要具备几个要求:首先,要提供灵活的数据访问方式,以便研究人员可以高效地处理数据。

其次,需要具备高效的数据压缩和存储技术,以减少数据存储空间的占用。

其中,开放共享数据库是最为重要的存储资源之一,例如磨房数据库(TIGR 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 Database)和日本水稻基因组数据库(Rice Genome Resource Center Database)等。

这些数据库包含了丰富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包括基因注释信息、转录组数据以及表观基因组数据等。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数据处理阶段,主要是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包括过滤低质量的序列、去除低质量的碱基等。

接着进行序列比对,将测序序列与水稻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以确定单个碱基的位置和性质。

此外,还需要对序列进行去重、序列剪切等处理步骤。

数据分析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与基因组功能相关的问题,例如基因鉴定、重要基因挖掘、基因家族分析等。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是基因鉴定,即从基因组序列中识别所有的与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与展望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产量和人口消费量均位居全球首位。

为了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耐旱性,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水稻基因组,以期达到对水稻遗传改良的更好掌握。

本文将对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及其展望进行探讨。

一、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自从2002年完成第一个水稻基因组图谱以来,水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益迅速。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关注于水稻的分子育种和基因的功能。

1. 水稻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作物性状的一种方法。

基于对水稻基因组的了解,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许多种新的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具有多种优良特性,例如高产、耐旱、耐盐等。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C4 photosynthesis pathways,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水稻品种,其产量可高达50%。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遗传技术来识别和改良水稻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

通过对水稻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已经发现了数千种与水稻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密切相关的基因。

2. 水稻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研究是为了了解水稻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从而深入探究水稻的遗传和生理性状。

水稻基因功能研究对于育种和生物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利用群体遗传、遗传映射、顺式遗传、基因编码等方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鉴定和分析了多个与水稻生长发育、耐逆性、产量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BSR-D1基因,分别对水稻的株高和分蘖进行了调控,并且BSR-D1 杂交小麦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光周期、热处理等环境因素对水稻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展望虽然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未来的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基因功能解析尽管对水稻基因组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对于大多数基因的功能仍然不清楚。

最新高二生物-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精品

最新高二生物-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精品

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意义及进展2018年4月5日,以中国梯田为封面的国际著名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家《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这一科学专论。

这本以严谨求实著称的杂志“破天荒”地拿出了多达14页的篇幅来刊登中国科学家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还专门为这篇论文配发了社论和4篇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撰写的评论。

在《科学》杂志的社论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们用这样的词句来描述中国科学家们测定出的水稻基因组序列:“这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是“对科学与人类的里程碑性的贡献”,“永远改变了我们对植物学的研究”。

“水稻基因组序列的发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存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不仅对解决将来中国食物自给能力带来革命性的提高,并将帮助全球解决食物问题”。

2018年11月21日,另一国际权威刊物《自然》杂志也以封面配图及论文《水稻基因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自然》杂志审稿人称:“如稻四号染色体测序论文是紧接着水稻基因组草图完成后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又一个里程碑性的事件”。

一、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据了解,每天世界上有24000人死于饥饿或死因与饥饿有关,还有8亿人食不果腹,解密水稻基因无疑打开了农业高产和优产的大门。

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始于1998年,由日本、美国、中国和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和参与,是继人类基因组研究后的又一个重大国际合作基因组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测定水稻基因组序列,最后绘制出全部基因图,以便最终弄清每个基因的功能,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奥秘,培育抗虫、抗病、抗自然灾害的高产优质水稻,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贡献。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科院日前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s h e n s h q @ ̄ u . e d u . e l l
DOI : 1 0 . 3 9 6 9 / mp b. 0 1 1 . 0 0 0 2 8 6
Ab s t r a c t T h e p l a n t c e l l wa l l i s o n e k i n d o f c e l l s t r u c t u r e s , wh i c h i s c o n s t i t u t e d b y t h e p i r ma r y wa l l , s e c o n d a r y wa l l a n d mi d d l e l a me l l a , i t i s c r u c i a l t o p l a n t s n o r ma l g r o wt h nd a d e v e l o p me n t . T h e b r i t t l e mu t nt a i n Gr a mi n e a e p l a n t s h a s b e e n c o n s i d e r e d e x c e l l e n t ma t e r i a l s f o r s ud t y i n g t h e f o m a r t i o n o f p l a n t s e c o n d a r y c e l l wa l 1 . T h i s r e v i e w b ie r l f y s u mm a iz r e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re g s s o n t h e b r i R l e ic r e mu t a n t s . We t ie r d t o i f g u r e o u t t h e mo l e c u l a r r e g u l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o f p l nt a me c h a n i c a l s t r e n g t h b y e x p o n d u i n g ma p p i n g ,c l o n i n g a n d f u n c t i o n o f he t g e n e s r e l a t e d t o

植 物细胞 壁 是 由初 生壁 、 次生 壁和 中胶层 构成 的一种 细胞 结构 , 对植物 正 常生长发 育至关 重要 。禾
本科植物中的脆性突变体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研究植物次生细胞壁形成的优 良材料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 稻脆 性突 变 体 的研 究 进展 , 通过 对其 相关 脆 性基 因 的定位 、 克 隆及 功能解 析 , 来 明确植 株机 械 强度 的分 子调 控机理, 以期今后通过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 抗逆和抗病虫害能力 。 关键词 水稻, 脆性基因, 基因功能, 细胞壁, 机械强度, 抗倒伏
Re v i e ws a n d P r o g r e s s
水稻脆性基 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童川 童杰 鹏 孙出 沈圣 泉 ’
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 究所, 杭州, 3 1 0 0 2 9
通讯作者, s h e n s h q @z j u . e d u . c a

分子植物育种 , 2 0 1 3年, 第1 1 卷, 第 2期 , 第2 8 6 — 2 9 2页
Mo l e c u l a r P l a n t B r e e d i n g , 2 0 1 3 , Vo 1 . 1 1 , No . 2 , 2 8 6 — 2 9 2
评u l m( B C ) g e n e s , or f i mp r o v i n g i r c e l o d g 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 a b i o t i c s t r e s s r e s i s t a n c e , p e s t a n d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N u c l e a r A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 3 1 0 0 2 9
Re s e a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F u n c t i o n s o f Br i t t l e C u l m Ge n e s i n Ri c e
To n g Ch u a n To n g J i e p e n g S u n Ch u n S h e n S h e n g q u a n’
t h r o u g h mo l e c u l a r b r e e d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f u ur t e .
Ke y wo r d s R i c e ( O r y z a s a t i v a L . ) , B r i t t l e C u l m 0 3 C ) g e n e s , Ge n e un f c t i o n s , C e l l wa l l , Me c h ni a c a l s t r e n g t h , L o d g i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