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学案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Word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Word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识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正确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能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反对唯心主义。

南北朝时,以齐国宰相萧子良为首的一批社会名流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

萧子良几次组织众人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自主探究】(1)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2)范缜和萧子良观点各属于哪个哲学派别?他们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1)“形”指存在,“神”指思维。

(2)范缜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萧子良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其主要观点是思维决定存在,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一、唯物主义12【判一判】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唯心主义是方法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械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连一连】二、唯心主义1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当成本原的东西,(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的物质【连一连】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1而上学。

相对于2.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从基本派别来看,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判一判】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斗争而发展。

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一中高中政治《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一中高中政治《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习目标】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著作、言论及生活事例的分析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激情投入,快乐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利用自习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仔细研读教材并做好勾画和旁注,初步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填在“我的疑问”一栏中。

2.利用自习剩余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中的“自主探究”题目和“探究案”、“训练案”中的相关题目。

3.必须牢记的知识点: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预习案】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时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提示: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3、熟记各种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二、我的疑问:三、初步构建本框知识体系:(提示:两个基本派别、两个哲学对子)【课堂探究案】花的烦恼1椐圣经神创世记载在第三天上帝创造了陆地(树木、花草、果实等)和海洋。

我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真的由上帝创造的?花的烦恼2这个人的眼睛看到了我,我就应该开放了,但是还有人没看到我,我又应该不开放,那我到底应该开放还是不开放呢?唉……比较烦,比较烦呐。

早知道我就信唯物主义了,呜呜……王守仁“心外无物”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
3. 启发式教学:我采用了问题引导的方式,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道德伦理等问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培养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意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并区分这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而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内涵。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

浙江省义乌三中2011-2012学年高中政治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浙江省义乌三中2011-2012学年高中政治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重点应用和举例”(第十一讲)(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2)适用的材料有:①根据国情、实际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的材料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的材料③出现了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人们的消费变化和思想变化(三鹿奶粉事件、毒黄瓜、染色馒头等)④共产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诚信体系的材料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做某事,关注民生的材料等(3)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4)应用举例:【应用举例】(09重庆卷39)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例2: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从人造蜂蜜、变质猪油,到接连发生的“福寿螺”、“红心鸭蛋”等事件,人们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

也正鉴于这种状况,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十分强烈,代表委员们期望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设计了一节以生活案例为主线,融合哲学思考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在案例选择上,我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成功与失败”主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案例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为后续的哲学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与评价: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能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和成长。

政治:高三第一轮第二讲《唯物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高三第一轮第二讲《唯物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 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 本质,并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 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通过学习 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 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 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本讲重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一开
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4.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提示】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
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提示】
①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 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 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5)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自然 界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理活动是 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人们的一 切意识都根源于客观事物,其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 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提示】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 (2)了解中外古今哲学对“意识”的一些提法。 (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表现 ①目的性、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 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 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 (2)意义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 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 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无限性) 【提示】 (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案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进一步了解其基本观点。

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学生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因此在对哲学内容的理解上可能还会有一些难度。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视频:《掩耳盗铃》,请思考:视频中的主人公犯了什么错误?我们又该坚持什么样的观点呢?【讲授新课】:(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探究一:材料一:课本P12第一个虚线框。

设问: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能这样区分的吗?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什么?思维点拨: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前者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后者则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案学生版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案学生版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案【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理论知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在实践中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学法指导自主阅读课本,梳理体系,完成预习自测,思考探究问题,做好小组发言准备。

1学时完成。

四、要点透析预习自测【自主学习(预习案)】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_______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_____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_______,本质上是_____.但是这些观点没有______依据;它把____归结为具体的_________.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______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_______.但它把物质归结为____________,认为_____是世界的本原,具有______性____性和_____________等局限性.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____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强大_______武器.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重点应用和举例”(第十一讲)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2)适用的材料有:①根据国情、实际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的材料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的材料③出现了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人们的消费变化和思想变化(三鹿奶粉事件、毒黄瓜、染色馒头等)④共产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诚信体系的材料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做某事,关注民生的材料等(3)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4)应用举例:【应用举例】(09重庆卷39)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例2: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从人造蜂蜜、变质猪油,到接连发生的“福寿螺”、“红心鸭蛋”等事件,人们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

也正鉴于这种状况,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十分强烈,代表委员们期望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1)材料体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
(2)上述哲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1)材料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哲理。

(2)①先有劣质食品问题令人触目惊心,才有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食品安全法》的制定,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人造蜂蜜、变质猪油、“红心鸭蛋”,都是错误价值观导向的结果。

③劣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最终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他们没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作出了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内容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内容
(2)原理应用:①改革的材料(经济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分配体制改革等)②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历史不断变化更替发展的原因③依据我国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文化道德方面的措施(3)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4)应用举例:【应用举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温家
宝总理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了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

其中论及: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闭关锁国必然落后;国家虽小,兼容乃大;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

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使十几亿人民得到了实惠……如果变了,就会贻误国家的发展,丧失人心。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观点,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答:①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非对抗性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

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原理应用:①国家政府为人民的材料(关注三农、为人民服务、听取人民意见、以人为本)②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材料,拥护和支持国家和政府的主张改革等③材料中讲到了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的实例
(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应用举例:【应用举例】例1、(2009广东卷40)材料: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

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例2.(2008全国卷Ⅰ38)(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答:(1)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2)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
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