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武汉会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战争的长期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其中武汉会战被公认为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本文将从背景、战役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背景中国抗日战争始于日本侵华的第一枪,之后日本侵略军不断发动进攻,企图征服整个中国。
而武汉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侵占中国,决心攻占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军队的重要据点和交通枢纽,具有战略地位。
日军发动武汉会战,旨在一举攻克武汉,并以此为基地,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大占领区,进一步控制中国。
战役过程武汉会战于1938年10月开始,历时三个月。
中国国军由于在历次战役中受到重创,对日军势力减弱,然而,他们却发扬顽强抵抗的作战精神,坚决为武汉的保卫而奋战。
在这场会战中,中国正规军和游击队同心协力、浴血奋战,采取阻击、防御、反攻等多种战术,对抗日军的攻势。
中国军队以武汉市区为中心,在战场上与日军展开激战,民众也参与其中,进行广泛的民兵运动。
日军对武汉的攻势虽然猛烈,但由于地形复杂、抵抗顽强,使日军的进攻计划屡屡受挫。
同时,中国军民在长江水域实施破坏行动,使得日军水陆联络受到严重阻碍。
而中国国军在水陆空方面合理利用兵力,充分发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形成有利于我方的战斗局面。
最终,1940年起,日军连续作战后撤,武汉得以保卫。
中国军队和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成功阻止了日军推进的步伐,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为抗日战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影响武汉会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士气,也为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表明中国军队具有压倒日军的能力,在逆境中能够战胜困难,坚守自己的阵地。
此外,武汉会战的胜利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尽管中国军队面对着敌强我弱的大规模对战,但他们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北岸,江北战场划归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下辖23个军,主力部署北起大别山以北蜿蜒而下止与长江北岸,江南战场由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辖27个军,主力配属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南北两军共117个师总兵力达1100000人,这些部队一半是徐州会战突围保存下来的,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
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
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浅谈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作用

浅谈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作用2014级警察管理系行政管理2班张任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灰暗的一页,在这一场世界战争中,世界上统一的官方数据:全球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受伤人数1.4亿,伤亡人数1.9亿。
而中国抗战作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在二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二战序幕自中国抗日战争拉开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军事法庭上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个时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18恐是最有根据的。
”1931年,日本法西斯制造“九一八”事变,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明确提出抗日救国主张: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决议》。
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而欧洲战场直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才形成。
之后1935年德日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太平洋战场则是到1941年12月才爆发,此时世界法西斯战争局面彻底形成。
二、中国抗日战争歼灭了日本法西斯很大部分力量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发动大小战役16.5万次左右,歼敌55万多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根据建国后综合统计采用,因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张忠义先生预计45.5万,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是48万,社科院的刘大年教授则表示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00万)。
中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由于军队人数,装备,补给等方面皆不能和国民党相提并论,所以在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自由战。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虽最后淞沪会战以中国失败而结束,但这场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抗日战争在武汉概述

抗日战争在武汉概述武汉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遗址,后人还修建了一些纪念场馆。
本讲《抗日战争在武汉》,通过寻访这些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场馆,来回顾那段惨烈、悲壮而又艰难的历史。
一、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1937年下半年,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
国民党的党、政、军各重要机关先迁到武汉,然后分批西进。
武汉一度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
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以及国民政府的重要政要下榻在珞珈山北麓山腰的半山庐。
这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住宅建筑,小巧玲珑,青砖墨瓦,外表质朴,环境幽雅,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浑然一体。
在离此不远的珞珈山南坡,有一栋坐北朝南西式二层楼房,红瓦青砖,大树环绕,这就是武大老“十八栋”27号,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下榻的地方。
半山庐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而周恩来的住所则被称为“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一些军政要员则居住于老武昌城内的胭脂坪。
在一片拥护的小洋楼中,最为独特的就是隐藏在墙角的防空洞,这里就是胭脂坪八号,是蒋介石第二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居住的地方。
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达成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0月将在江西、福建等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在汉口成立。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12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
1938年1月,增设新四军办事处和中共代表团办事处。
3个办事处在一起办公,实际上就是一个机构,对外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国民党临时首都的公开机构,但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和联络的中枢。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位于汉口长春街57号。
这里复原了当时一些领导人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如周恩来和邓颖超、秦邦宪、叶剑英等人的卧室兼办公室、传达室、饭厅等),还举办有“大武汉·1938”陈列展。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与战略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与战略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成功抵抗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略,它们对于最终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开始阶段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进攻上海的行动。
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抵抗精神,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和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最终,日军在淞沪会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军民的抵抗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38年10月,日军发动了对武汉的进攻。
武汉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中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通过炮火和地雷等手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还利用地形和河流等自然条件,成功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最终,日军在武汉会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军队成功地保卫了武汉。
三、八年抗战的持久战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持久战略,这是一种与日军实力不对等的战略选择。
中国军队通过采取游击战、地道战等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同时,中国军队还利用广大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进行了有效的游击战。
这种持久战略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使其无法迅速占领中国的大片土地。
四、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反攻行动。
1940年8月,中国军队在中共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对日军的全面进攻。
中国军队通过集中兵力、密切配合的战术,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对日军的防线造成了重大破坏。
这场战役不仅使日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也提振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
1933年9月,日军发动了对平型关的进攻。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战争,它持续了八年时间,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这些战役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将介绍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展现中国人民顽强抗日的精神和牺牲奉献的英雄们。
1.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33年5月8日至27日间。
这场战役是红军与日军的一次决定性较量,红军以毛泽东为主席,成功地迎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幕。
2.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斗行动,发生在1940年8月20日至10月25日期间。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红军和冀东、冀南、察南、晋南等地的游击队共同发动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
这次战斗动员了大量的农民和游击队员,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和决心。
3. 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期间。
这场战役是中央军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次决战,也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中央军队英勇作战,最终成功地守住了武汉,保卫了湖北的安全。
4.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1937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是中国迎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斗,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淞沪地区进行了激烈的厮杀。
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地解放了上海,并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5. 达沃战役达沃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军的一场重要战斗,发生在1945年4月29日至5月7日期间。
这场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军队坚决反抗日本侵略者,并成功地解放了达沃。
这次战斗不仅是中国迎接胜利的重要一步,也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其中许多重要战役都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英勇抗战的意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保卫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武汉保卫战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第一仗。
1938年6月,侵华日军进攻中原,其目标是攻陷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
本文将从战斗背景、战术部署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来探讨武汉保卫战。
一、战斗背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浴血奋战。
随着日军的攻势不断加强,到1938年,侵略者的目标转向中原地区。
而武汉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战术部署为了保卫武汉,中国军队在战术部署上做了充分准备。
他们利用长江天险,修筑了完备的防线。
并且,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调来了数个红军师作为增援。
而日军则秘密集结了数个师团,准备对武汉发动猛烈的攻击。
武汉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坚守阵地,顽强抵抗。
尽管人数和装备上明显劣于日军,但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国家情怀,顽强地抵抗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民还充分利用长江的优势,在水上进行游击战,严重干扰了日军的行动。
三、历史意义武汉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重大。
首先,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略防御战,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武汉保卫战所展示的中国军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坚定了他们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最后,武汉保卫战宣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军队由防御转入了积极反击和全面抗战。
四、战争影响武汉保卫战的胜利,使日军感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抗日战争的艰难性。
这也让他们暂时放慢了进攻的速度,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并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更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武汉保卫战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总之,武汉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对中国军队和民众在心理和实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断发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上内容适用“历史文章”格式)。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战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战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战,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下面将重点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作战行动。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于1937年11月淞沪沦陷后爆发,并一直持续到1941年。
中国部队在淞沪会战中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中国军队沉着勇敢地坚守地面和水面阵地,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斗力,使日本军队未能顺利占领上海。
二、武汉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战役之一。
这是中国军队组织了全面抵抗,成功地抵挡了日本军队猛烈进攻。
中国军队在武汉保卫战中使用了地下工事、坚壁清野等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进攻能力。
尽管最终无法守住武汉,但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勇气。
三、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于1940年1月爆发,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中国军队利用地形和武器装备的优势,组织了精确的火力打击和防线阻击,成功地击败了日本军队的进攻。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挫败了日军的进攻意图,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为中国抗战壮大了声势。
四、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秋,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中国军队在此战中采用了焦土战术,利用闪机械炸药和地雷等炸毁了平型关火车枢纽,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前进。
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树立了榜样,也显示了中国军队在战略和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五、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进行的一项重要战役,中国军队通过集中力量,组织了大规模的主动进攻。
中国军队动员了正规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等部队,共约20万人参战。
这场战役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精力,使他们无法集中力量对中国其他战区进行进攻。
综上所述,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战表明了中国抗战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无论是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还是百团大战等战斗中,中国军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坚定的信念,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胜与败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选修课: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进攻武汉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此次会战从结果来看是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终,但此次会战却并非前几次会战一般只夺一城一地,具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
那么此次会战敌我究竟几何,真正的胜负又该如何评定?
一武汉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自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实行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
对日本侵华的实力及野心认识不足,对己方指挥失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相继丢失北平、上海、南京及华北大部分领土,抗战形势异常严峻。
在南京陷落前,国民党已知南京难保,决意迁都重庆,但最重要的军事委员会则迁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和所属各部重要领导人均在武汉办公。
如蒋介石、汪精卫、孔祥熙、何应钦、陈诚等均在武汉。
英、美、法、苏、比、意等国外交使节,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陈绍禹等,各党派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妇女界领袖沈兹九、曹孟君,文化界名人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均到汉。
而且武汉当时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过两百万。
武汉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
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一时间,武汉成为了中国战时政治、军事、交通、经济文化中心。
对此,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电》中明确称:“我们的首都武汉”①。
由此观之,武汉于我而言,正是国家精神所在,是对中国还能否打下去的一次大检验。
二武汉会战敌我双方的战略目的
对于中国而言,武汉不仅仅只是一个首都那么简单。
抗战初期几次会战失利,军心不振,
国民悲观,敌势浩大,为振奋国民军心,打击敌之嚣张气焰,国民党将武汉会战看成“第三期会战中最重要的据点”,是“我们雪耻复仇的根据地”。
1937年12月,针对日军对武汉的
活动,国民军事委员会于是拟定了“以确保武汉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为目的”和“消耗敌之力量,赢得我之时间,以达长期抗战之目的”的方针,明确规定:“预期在武
汉外围与敌主力作战四个月,予敌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继续攻势之能力,争取持久抗战之
①陈诚:《以全力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八页。
○2《中共中央文件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第487页。
时间”○1。
共产党亦认为,保卫武汉是至高无上的当务之急。
1938年三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要“动员全国武力、人力、财力、物力为保卫西北保卫武汉而战”○2.5月,徐州会战一结束,毛泽东当即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提出了“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坚持华北游击战争”的口号。
同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当此保卫武汉等地成为紧急任务之时,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支持战争,是十分严重的任务”○3。
中共中央提出:“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用一切放大削弱敌人,强大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与动摇,以持久战最后战胜敌人。
”○4
这一切表明,国共两党在保卫武汉重要性及作战方针的认识上,是趋于一致的。
战略目的上,我方是坚持持久战,借武汉会战将敌拖入持久战,消耗其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
但对日军而言,徐州会战后,日军是不愿意被拖入持久战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日军兵力相对来说并不占优势。
所以攻占当时的“首都”武汉对日军而言是达到“速战速决”目的,早日结束侵华战争的最好机会。
在日军看来,只要占领武汉和广州,控制中原地区并借此机会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就可以逼迫蒋投降,进而支配整个中国,以结束战争,以便腾出手来,杀向东南亚。
由此观之,日本侵略者号称“速战速决,三月亡华”,并非仅仅是一种大放狂言,气焰嚣张,更是其战略目的所在。
所以武汉会战不仅仅是一个城池的争夺,更是两国战略的对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汉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谁达到了其战略目的,进而主导整个战争的局面,掌握主动,进而赢得战争。
于是由于双方均要达到其战略目的,主导战争武汉会战的规模之大、战线之长,伤亡之惨重均可称抗日战争中之最,甚至超出了双方的估计。
三武汉会战国军战略上的胜利
武汉外围保卫战是武汉会战的核心。
武汉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而武汉外围尤其是江北更非久战之地,故取“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5。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利用鄱阳湖、大别山以及长江两岸山地、丘陵、湖泊等有利地形,由陈诚、李宗仁、白崇禧、薛岳、张发奎、李品仙、宋希濂、张自忠、汤恩伯等将领,率领各路守军坚守阵地,英勇抵抗,顽强阻击,拼命肉搏,在日寇使用了毒气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杀敌,重创敌军,许多城镇阵地几经易手,战斗异常激烈。
广大爱国官兵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每战伤亡几乎都是数百人到上千人。
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统帅部也不得不承认:“中央军是能打的,地方军和新编师亦有实力。
中国军队的特点是,不怕死,士气高。
”○6
虽说中国军队的防御是消极的、被动的,但武汉外围的保卫战却成功进行了防御,尽量拖延敌人,拖住敌人消耗了敌的有生力量,使其进攻势头大大减弱,日军“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反而折尽了锋芒,不复最初秋风扫落叶之势,日军战________________
○1转引自李新、陈铁建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575、612、613页。
○2《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12页。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第553页
○5《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页。
○6[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民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33页。
略进攻在次会战中达到了顶点,而后再无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就战略而言,是中国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取得了战略的胜利。
国军采取了正确的守武汉策略,利用了地利,官兵英勇作战,更重要的,还有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的密切配合,以及苏联的大力援助,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武汉会战成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国民党未投降。
四主动撤离武汉于当时是正确的选择
于当时情况而言,主动撤离武汉是国民党必要的选择,其因素有多方面:
1.国民党对武汉采取作战的方针是:消耗敌人,保存实力。
而非死守武汉,徒增伤亡。
2.广州失守使武汉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作用,广州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国际补给线,从广州北运的战略物资则以武汉为集散地。
然而,广州于10月21日在不设防的情况下,不战而沦入敌手,国人震怒。
广州补给线被断,武汉也失去了重要地位。
3.中央肯定了放弃武汉的正确性,也影响了国民党对武汉放弃的决定。
会战期间,毛泽东曾指出:保卫武汉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应以放弃地方,保存军力为原则,避免大的不利决战。
4.消耗敌人的预期任务已达到
5.经营西南、西北后方的战略已达到。
会战期间武汉人口、学校、物资的疏散和工厂搬迁工作同时进行,会战结束前,已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6.当时日军已迫近武汉周围,孤城危急,而武汉地势不利坚守。
再打下去消耗的就是我方的实力,甚至可能引发大决战,使敌人战略目的得逞。
五国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失败
首先,结果上来说,国军丢了武汉,兵力损失远大于日军,这与国民党战略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国军战术上消极被动防御脱不了干系,国军内山头派系林立,仍有旧军阀作风,未能做好协同抗战。
第二,使广州轻松沦为敌有,国人震怒,同时震动了武汉防线
第三,战前国民党军队为扼阻日军进兵武汉,竟在花园口炸毁了黄河大堤,虽阻日军,却使河南沦为泽国,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实为最失败,最错误之处。
历来都是动兵以保民,哪有害民而保兵的。
战后,日本侵略军采取了新的侵华方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主要指向解放区,对国民党则以反共为诱饵实行拉拢,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以挑拨国共关系,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汪精卫叛逃,成立伪政府。
从此中国抗战进入了更为艰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