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病的辨证分型

合集下载

冠心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阳不振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冠心病分为以下证型:1、气滞血瘀型: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2、痰浊内阻型:患者多因饮食不节、痰浊内阻、痹阻心脉而引起心痛。

治疗应以化痰祛瘀、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薤白、半夏等。

3、心阳不振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阳气不足、心阳不振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温阳益气、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附子、人参等。

除了以上证型外,还有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等,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还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整体观念是指从患者的全身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还注重预防和调护。

预防方面,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等方式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调护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睡眠、调节饮食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冠心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还需要注重预防和调护,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辨证方法和论治体系为世人所称道。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的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体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理论中,辨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诊断学--辨心病证候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辨心病证候 PPT课件
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所养所表现的证候
心气虚, 心动异常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心悸怔忡 胸闷气短
宗气运转无力
自汗 气虚卫外不固 心气虚, 面色淡白,舌淡 机能活动 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减退 脉弱或数而无力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脉气不相接续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及气虚证
2018/10/8 中医诊断学 3Biblioteka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2018/10/8
中医诊断学
7
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亏少,心血失养,心动失常 心失所养 心神不宁 心失濡养,虚热扰心,心神不宁 心悸怔忡 心烦、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 寐则阳气入阴 营阴受蒸外泄 虚热上炎 盗汗 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阴虚证。
中医诊断学 15
2018/10/8
相 病 机 痰 迷 心 窍 证 痰 火 扰 心 证 2018/10/8 临 表
同 床 现
不 病 机 临 床 现
同 表
痰 浊 犯 扰 心 神
神志痴呆,意识朦胧,精 神抑郁,表情淡漠,面色 痰气搏结, 晦滞,舌苔白腻,脉沉弦、 阻闭心窍 神志异 或弦滑。(静、无热象) 常,喉 中痰鸣, 发热狂躁,打人毁物,或 苔腻脉 神昏谵语,面赤唇红,舌 滑 痰火搏结, 苔黄腻,脉滑数。 内扰心神 (动、有热象)
中医诊断学 9
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心火内炽 心火内炽 内扰心神 里热实盛 火热循经上炎 实火上炎 心火炽盛 火毒雍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 吐血衄血 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失眠甚则狂躁谵语 面赤,口渴,溲黄,便干, 脉数有力 舌尖红绛,生靡点,腐烂疼痛 心胸烦热

中医与诊断脏腑心病生理辩证

中医与诊断脏腑心病生理辩证

头痛,头昏
舌色晦暗,脉细涩

舌质紫黯
瘀血症(刺痛,固定不移; 或有斑点
舌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
斑点,脉细涩)
病因病机
常见症状 共同症状 常见特色症状
舌象
病因:
心悸怔忡 瘀阻心脉:
舌暗,有
瘀血、痰浊、 心胸憋闷 刺痛
青紫斑点
阴寒、气滞
痰阻心脉:
苔白腻
病机:
+瘀血症 闷痛+体胖痰多,
心阳不振,运 (疼痛, 身重困倦
血无力,而致气 舌色紫黯 寒凝心脉:
舌淡苔白
滞、瘀血、痰浊、 阴寒等邪气痹阻, 心脉瘀阻
有青紫斑 痛势剧烈,突然 点,脉细 发作,得温痛减, 涩或结代)+畏寒肢冷
实证
6、心火亢盛 7、心脉痹阻 8、痰蒙心神 9、痰火扰神

虚实夹杂 10、瘀阻脑络
病因病机
1 心 血虚
2 心 阴虚
病因:
耗血太过 生血不足
病机:
心与心神失于濡养
病因:
思虑劳神暗耗心阴 温热火邪灼伤心阴 肝肾阴虚累及心阴
病机:
心与心神失养 虚热内扰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心悸、失眠、多梦 舌色淡
+血虚症(头晕眼花、 健忘、面色淡白或萎 黄,唇舌色淡)
病因 头部外伤,瘀血停积 久痛入络,瘀血内停
病机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 乱,痴呆、昏迷)

痰浊症(面色晦滞,胸闷 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舌苔白腻
脉象 脉滑
神志异常(神志狂燥,神 昏谵语)

舌红苔黄 脉滑数 腻
痰火内盛症(吐痰黄稠, 喉间痰鸣;胸闷不舒;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心的生理病理:主血脉:心痛,心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狂躁昏谵舌——口舌生疮出现以上主症,应首先考虑心的病变。

一、心气虚证【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高脏气衰弱。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 + 气虚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剧,舌淡,脉虚)本证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心气;处方:养心汤加减《证治准绳》二、心阳虚证【概念】心阳虚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2.他脏波及心阳而成。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面唇青紫,自汗,气短,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以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心阳;处方:保元汤加减《博爱心鉴》肉桂,人参,黄芪,生姜,甘草三、心阳暴脱证【概念】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心阳,3.痰瘀阻塞心窍所致者,4.失血伤津,气无所依。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处方: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不同点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面色淡白或㿠白,舌淡苔白,脉虚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晄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四、心血虚证【概念】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多因脾虚生血之源亏乏,2.失血过多,3.久病失养,4.劳心耗血所致。

心病辩证的分类

心病辩证的分类

心病辩证的分类
心病辩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 气血亏虚辨
2. 气滞血瘀辨
3. 痰湿阻滞辨
4. 热毒蕴结辨
5. 气阴两虚辨
6. 痰火互结辨
7. 精神失常辨
8. 心脾气虚辨
9. 心肾不交辨
10. 气郁血瘀辨
11. 血热蕴阻辨
12. 心阳虚衰辨
13. 津液亏耗辨
14. 心经络瘀阻辨
15. 气血瘀阻辨
这些辩证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学说、阴阳学说、气血学说、脉象学说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的。

具体而言,每种辩证都有对应的病因、病机、病理和
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特点,承担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重点,因此在临床中对心病进行分类辩证能够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辨心病证候详解共26页

辨心病证候详解共26页
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辨心病证候详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病的辨证分型
一、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注】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①心主血: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②心主脉:
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
(2)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①心与血—心行血,血养心;
②心与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
③血与脉─脉为血府,血养脉;
④心气—推动;心血—濡养;
⑤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舒畅)。

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

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
①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淡白、舌淡,自汗。

②心血虚-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色淡,脉细弱。

③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

④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2、心藏神(心主神明)
(1)含义:心藏神,是指心有调节全身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主宰和调控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以及性格倾向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2)机理:心生血、行血;血生神、养神、藏神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
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藏神的表现
心藏神的正常与否,常通过精神状态、睡眠、意识思维、情感反应以及语言等反映于外。

心气虚-精神不振;
心血虚-失眠,健忘,头晕;
心阴虚-心烦失眠;
心阳暴脱-神志模糊,昏迷;
痰蒙心包-神志淡漠,喃喃独语,或痴呆,或发为癫痫;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或成狂证。

(二)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在体为脉,其华在面;脉为血府
在窍为舌: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心行血以濡养舌体;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
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涣散)
二、心脏发病发生的原因
心病的证候有虚有实,之而立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虚证发生的原因:多由久病伤正,思虑劳神太过,脏气虚弱等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心血虚、心阴虚
常见“定位”症状:
1.主血脉:心悸、怔忡、心痛、
2.主神明:心悸(惊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
3.其合在脉:脉结代或促等。

三、辨证分型
(一)心血虚证
1、概念: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及心神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成因:劳神过度而耗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或脾气亏虚,肾
精亏虚,生血之源不足
3、临床表现:(既有神明定位,又有血虚定性)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
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心动失常:心悸
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脑失濡养:兼见头晕,健忘,恍惚
头面失养:面、唇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弱
4、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并见
(二)心阴虚证
1、概念:心阴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2、成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热病耗伤,肝肾阴亏及心
3、临床表现:(既有神明定位,又有阴虚定性)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
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虚热扰心: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虚火内蒸: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舌红少津,
脉细数
4、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与阴虚症状并见
(三)心气虚证
1、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的虚弱证候
2、成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久病失养,年高脏气衰弱
3、临床表现:(既有心悸定位,又有气虚定性)心悸,胸闷,气短,
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证加重,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①定位症状:
鼓动无力:心悸,
宗气运转无力:胸闷,气短,神疲,动则加重
②定性症状:固摄无力:动则自汗
无力运血上荣: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4、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及气虚症状并见
(四)心阳虚证
1、概念:心阳虚衰,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2、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由其他脏腑病证波及心阳
3、临床表现:(既有心悸、心痛定位,又有阳虚定性)心悸,怔忪,
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
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或脉结代
①定位症状:
鼓动无力:心悸,怔忡,气短,自汗
寒凝痹阻:心胸憋闷或痛,
②定性症状:
失却温煦:形寒畏冷,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
淡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
4、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与阳虚症状并见
(五)心阳虚脱证
1、概念:心阳衰极,阳气欲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2、成因:心阳虚加重,寒邪暴伤心阳,痰瘀阻塞心窍
3、临床表现:(既有心悸、心痛定位,又有亡阳定性)在心阳
虚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
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①有心阳虚的基本定位表现:心悸、心痛,畏寒等
②突见阳气衰亡的定性征象:心痛剧烈,突然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口唇青紫,神志不清,舌淡紫,
脉微欲绝
4、辨证要点: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四、心的病变对人的危害
心的病变主要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主神明功能的异常。

临床常见症状:心悸,怔忪,心痛,心烦,失眠多梦,甚则神昏谵语,神智错乱,或舌痛,舌疮,脉结代等。

与之对应相
当于西医所说的:神经衰弱症,抑郁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五、心的五行属性及生克关系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火
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