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女小说家 托尼 莫森 Toni_Morrison

合集下载

托妮莫里森

托妮莫里森
2 0 1 9 年 8 月 5 日 夜 里 , 美 国 作 家 托 妮 ·莫 里 森 逝 世 , 享 年 8 8 岁 。
人物生平
2008年在纽约演讲 托妮·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船厂焊接工。母亲是忠实教徒并且参加教 会歌咏队,在白人家帮佣。为了逃避种族歧视,父母从俄州(美国中西部)迁徙到美国南方,又为了工作迁移到 北方。父母都为黑人文化感到骄傲,她从小在家里学会无数的黑人歌曲,听过许多南方黑人的民间传说。在黑人 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她读遍与此相关的书籍,尤其对文学有兴趣。
谢谢观看
托 妮 ·莫 里 森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01 人物生平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获奖记录
目录
02 主要成就 04 人物评价
托妮·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 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 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1989 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托妮·莫里森 1993年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 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
《观察家》报:“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斯图尔·埃伦:“莫里森“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 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
主题
黑人种族托妮·莫里森新经典中文作品集(9张) 托妮·莫里森自觉地将小说创作与民族解放使命联系起来,用她的 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当今黑人民众的生存境遇,从中揭示出霸权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的破坏。不仅如此,她还力 图通过文学话语呼吁黑人知识分子转向黑人民族文化本身,从过去那些被白人主流文化鄙弃的传统中重新建构民 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依托其特殊的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 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toni morrison

toni morrison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托尼-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在她身上,你能够看到托尼-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公)的影子。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编辑本段写作风格
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里黑人自我异化主要由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忘记过去,历史和母亲缺席等)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造成的,而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同时小说家本人也在警示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离开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看来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因为黑人的自追寻和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所处的黑人团体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个团体,个体就会孤立无依,并且可能会丧命,更谈不上追寻了。追寻不但不能离开黑人社区,而且还不能脱离过去-----历史。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生存困境,往往忘记过去,从而放弃自我追寻。

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_评托妮_莫里森的小说_宠儿_

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_评托妮_莫里森的小说_宠儿_

2008年8月第27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Aug .2008Vol .27No .8 收稿日期:2008-04-01作者简介:王春凤(1980-),女,黑龙江伊春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英语系教师。

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王春凤(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 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

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视角对文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关键词:身份;种族;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8-0123-03 一、概述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 2s on )(1931—)自1970年发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之后,便文思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笔。

《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沥青娃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相继问世。

其中《宠儿》被认为是她最成功的作品。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奠定了她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

《宠儿》是莫里森的力作,自一问世,便轰动文坛,获全国书评界提名。

除获得普利策奖以外,它还获得全国图书奖及罗伯特・肯尼迪奖。

《宠儿》讲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黑女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为了不使自己的女儿重新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

18年后,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宠儿》中的四个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的分析,来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

托尼_莫里森

托尼_莫里森



1、《最蓝的眼睛》:研究主要集中在主 题分析、创作手法和人物分析 主题研究主要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 创作手法:小说的结构评析和对象征意象 的分析 单独对人物分析比较少



2、《秀拉》:国内研究主要是主题分析、 叙述特征分析和女性主义等方面 主题分析主要是女性的自我建构和价值 实现 特征分析中叙事特征分析相对较多


4、爱
莫里森的作品,爱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家庭的 关爱,社区黑人的集体关爱,民族之间的爱, 对自己的爱


5、历史
美国黑人如果不愿意接受历史,无论他们到哪 里,到那块大陆都不会有未来。接受自己的过 去——自己的历史——并不等于要沉溺其中, 而是要学会在其中受益。


6、魔幻与现实交替
将现实主义和黑人神话结合在一起


第三,“娇女”代表了黑人现实中仍就 在遭受的不平等的苦难,是过去苦难的 延伸。 娇女是每个人的娇女,是每个黑人心目 中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三)Theme(主题)


1.黑人分裂自我的重新整合。 莫里森:“我热爱我的人民,我首先是 作为一个黑人,一名黑人女性在写作。” 《娇女》的开篇题词“六千万甚至更多” 莫里森:“种族主义的创伤,对种族主 义者和牺牲者,都是自我的严重分裂, 对我来说永远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而 不是症状)”。



访谈录的翻译资料有四篇 1、余正、邹旭东翻译的尼利· 麦凯与莫 里森的访谈录 2、王家湘摘译的“访托尼· 莫里森” 3、少况译的托马斯· 勒克莱尔与莫里森 的访谈录“语言不能流汗” 4、托马斯· 勒克莱尔采访的
莫里森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黑人经历的创伤和种族问题而闻名。

在她的小说中,她以深入人心的方式描绘了黑人人物的痛苦、压迫和复杂的个人经历。

莫里森的小说中的黑人创伤主题可以追溯到她的早期作品《飞行人》(The Bluest Eye)。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黑人女孩佩肂痛苦的童年,她因为对自己外貌的不满和对白人理想的渴望而活在自我恶化和自我憎恨中。

佩肂经历了种族歧视、家庭暴力以及自我压迫等多种创伤,最终导致她精神崩溃。

《飞行人》揭示了黑人女性身份认同问题的创伤,以及对于黑人人物来说,美丽和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莫里森的另一部代表作《自由》(Beloved)中,她讲述了一个被奴役和虐待的黑人妇女的故事。

小说以她的名字Beloved为标题,这个名字代表着她在生命中承受的痛苦。

Beloved被奴役者杀死,但她的灵魂仍然留在世上,对母亲以及整个黑人社群带来了心理和情感上的痛苦。

《自由》通过揭示奴役制度对黑人人物身心的创伤,对种族歧视和历史记忆的痛苦,以及奴隶被剥夺母亲角色的创伤进行了探索。

莫里森的作品中还涉及到种族和性别问题的交织。

在《生命之谣》(Jazz)中,她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情、欲望和疯狂的故事,探讨了黑人男子的身份认同问题。

小说以男主人公维斯洛夫的视角叙述,他通过回忆自己的爱情故事来探索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维斯洛夫经历了种族歧视和个人痛苦,最终理解到爱情、自由和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

莫里森的小说中的黑人创伤主题常常涉及到个人的心理和情感,以及对社会和历史事件的反思。

她以深入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黑人人物内心的创伤和矛盾,以及种族歧视和历史遗留问题对他们的影响。

通过她的作品,莫里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理解和关爱黑人创伤的视角,以及重建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可能性。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Toni Morrison

Toni Morrison

Major Works
The Bluest Eye (1970)
Sula (1973) Song of Solomon (1977) Tar Baby (1981) Beloved (1987)
Song of Solomon (2部15章)
Brief introduction
Hero:Milkman Friend:Guitar Aunt:Pilate Why would he try to kill me before I got it or even found out what happened to it? (p835) And the skin of shame that he had rinsed away in the bathwater after having stolen from Pilate returned. But now it was as thick and as tight as a caul. (p848 para3)
1989 MLA Commonwealth Award in Literature 199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1993 Commander of the Arts and Letters, Paris 1994 Condorcet Medal, Paris 1994 Pearl Buck Award 1994 Rhegium Julii Prize for Literature 1996 Jefferson Lecture 1996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s 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2000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2002 100 Greatest African Americans, list by Molefi Kete Asante 2005 Honorary Doctorate of Letters from Oxford University 2009 Norman Mailer Prize, Lifetime Achievement 2010 Officier de la Lé gion d'Honneur 2011 Honorary Doctor of Letters at Rutgers University Graduation Commencement 2011 Honorary Doctorate of Lett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2012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2013 The Nichols-Chancellor's Medal awarded by Vanderbilt University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揭示黑人社会和个体内心的创伤为主题,探索了黑人身份和经历的复杂性。

在她的小说中,黑人创伤经历被深入研究和呈现,并呼吁社会对这些创伤给予关注和关怀。

本文将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进行综述。

莫里森作品中最常被提及的黑人创伤是奴隶制度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在《宝贝》(Beloved)中,主人公塞斯特(Sethe)是一个逃离奴隶制度的黑人妇女,她为了给自己的女儿一个自由的未来,选择了杀死她。

这个行为带给塞斯特无尽的内疚和痛苦,她的内心深处始终被过去的创伤所困扰。

这个故事揭示了奴隶制度对黑人个体和家庭的摧毁,以及黑人后裔对过去的痛苦和记忆的继承。

莫里森作品中还探讨了种族暴力对黑人社区的创伤影响。

在《天堂》(Paradise)中,莱斯•芒拉特(Ruby)这个小镇的黑人居民曾经历了一系列的种族屠杀事件,导致社区陷入混乱和破碎。

这个故事揭示了种族暴力对于黑人社区的持久伤害,使得个体和整个社群无法忘记过去的创伤。

莫里森通过描写芒拉特居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呈现了种族暴力对生活的持续影响。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个体内心的创伤也得到了重视。

在《琴棋书画》(Jazz)中,主人公维奥莱特(Violet)和约·特雷斯(Joe Trace)的婚姻因为外遇而陷入危机,维奥莱特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采取了极端的行动。

这个故事展现了夫妻关系中的心理创伤和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种族和性别对个体心灵的伤害。

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黑人创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将黑人社区和个体的创伤经历深入刻画。

这些创伤不仅来自于历史上的奴隶制度和种族屠杀,也来自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莫里森的作品呼吁社会对这些创伤给予理解和关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和平和救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eloved was inspired by the true story
of a black American slave woman, Margaret Garner. She escaped with her husband Robert from a Kentucky plantation, and sought fringe in Ohio.
Awards
• 1988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for Beloved •1989 MLA Commonwealth Award in Literature
•199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1993 Commander of the Arts and Letters, Paris •1994 Condorcet Medal, Paris •1994 Pearl Buck Award

Tar Baby
—— A novel about contentions and conflicts based on learned biases and prejudices. These biases exist on a race level, gender level, and a class level.
Beloved
Background
Characters and Plot
Writing features Themes
Background
• The story set in Cincinnati around the Reconstruction period. (战后恢复时期) • Beloved is a powerful book about the evil of slavery and the value of freedom. • The tragic story is told in a series of flashbacks. • Sethe, the protagonist, was once a slave in Kentucky before the Civil War.

Born in Lorain, Ohio

Autho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 •


Morrison received a B.A. in English from Howard in 1953 • Morrison taught English at two branches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She earned a Master of Arts degree, New York. also in English, from Cornell o In 1984 she was appointed to University in 1955 an Albert Schweitzer chair at Morrison became an English the University at Albany, The instructor at Texas Souther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niversity in Houston, Texas (from 1955-57) then returned to Howard • From 1989 until her retirement in 2006, Morrison held the Robert F. to teach English Goheen Chair in the Humanities at She worked as a textbook editor Princeton University she went to work as an editor at the New York City headquarters of Random House 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ringing black literature into the mainstream
1970 1973 1977 1981 1988 1992 1999 1993 2008
The Bluest Eye 《最蓝的眼睛》 Sula 《秀拉》 Song of Solomon 《所罗门之歌》 Tar Baby 《柏油孩子》、《黑宝贝》 Beloved《 宠儿》 Jazz 《爵士乐》 Paradise《天堂》、《乐园》 Love 《爱》 A Mercy《恩惠》
The Bluest Eye
• ——A novel based on
elements of Morrison’s own experience, contrasts two black families: the dysfunctional(不正常的) breed loves and the healthy, loving McTeers.
Main Characters
3. Paul D (保罗.D) — A former slave from
Sweet Home who survived the horrors of slavery and has evolved into a resourceful, contemplative man. He challenges Sethe to try to make a future with him.
Main Characters
2.Denver(丹芙)
— Sethe’s youngest child, the dynamic character in the novel. She overcomes her fear of the world and starts to fight for independence and self-possession .
•Morrison’s first novel, which established her position.
Sula
It depicts two black woman friends and their community of Medallion, Ohio. It follows the lives of Sula, considered a threat against the community, and her cherished friend Nel, from their childhood to maturity and to death. The novel won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

Song of Solomon With Song of Solomon (所罗门 之歌,1977), a family chronicle comparable to Alex Haley's Roots (黑利的小说《根》), Morrison gain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Morrison wrote the book from a male point of view. The story dealt with Milkman Dead's efforts to recover his "ancient properties", a cache of gold.
Toni Morrison
美国黑人女小说家
Contents
1
Biography
2
3 4
Major Works Awards
A Brief Analysis of Beloved
Brief Introduction
Toni Morrison (1As a child, Morrison read constantly and her favorite authors were Jane Austen and Leo Tolstoy. Morrison's father also told her numerous folktales of the black community (a method of storytelling that Morrison's used in her own writings). She has two children.
Awards
•1994 Rhegium Julii Prize for Literature •1996 Jefferson Lecture •1996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s 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2000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UUA:Frederic G. Melcher Book Award
Beloved
Morrison‘s best novel and won her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普利策小 说奖).
Awards
• 1977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Song of Solomon • 1977 American Academy and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 • 1987-88 Robert F. Kennedy Book Award • 1988 American Book Award for Beloved • 1988 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in Race Relations for Belo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