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考研哲学611真题及答案

考研哲学611真题及答案考研哲学是许多学生在追求学术深造时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考研哲学真题及答案,供参考。
考研哲学真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A. 客观存在的B. 人类意识的产物C. 抽象的概念D. 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A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 外力的作用B. 事物内部的矛盾C. 人的意志D. 社会制度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质与量的统一等。
它强调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的运动实现的。
2. 请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
答案:这一命题认为,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而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检验一个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并产生可以观察和验证的结果。
三、论述题1.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2. 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答案: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能够主动地影响和改变客观世界。
在个人发展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从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完善。
在社会进步中,人们的共同意识能够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
哲学系考研试题及答案

哲学系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而感官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一观点属于: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经验主义D. 怀疑主义答案:B2.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的概念,这表明他主张:A. 知识的来源是经验B. 知识的来源是理性C. 知识的来源是先验的D. 知识的来源是上帝答案:C3. 庄子认为“万物皆齐”,这体现了他的思想是:A. 相对主义B. 绝对主义C. 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A4.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的是:A. 事物的静止不变B. 事物的孤立存在C.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D. 事物的矛盾统一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历史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D. 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6.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这主要反映了他的思想是:A. 无神论B. 虚无主义C. 存在主义D. 唯物主义答案:B7. 斯宾诺莎认为“一切事物都在神中”,这表明他主张:A. 泛神论B. 无神论C. 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A8.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体现了他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人本主义答案:A9.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和“质料”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这表明他主张: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A10.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A. 必然的B. 偶然的C. 人为设定的D. 无法确定的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思想。
答案: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石,意指通过怀疑一切,包括自己的存在,最终发现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因为怀疑需要一个怀疑者,而这个怀疑者就是“我”。
因此,“我”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2. 解释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别。
答案: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 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 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 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完整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前识“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
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
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
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
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
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
(10分*2)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做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一切不必依赖客观存在,只要主观上做到“诚”“明乎善”,就完全符合天之道的诚了。
尽心即思诚。
3、基于这种“良知良能”,孟子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
2020辽宁大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经验

2020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专业课611与811经验分享2020年考研成绩已经出炉,预录取已经可以在研招网查到。
2020辽宁大学哲学专业(马哲、中哲、外哲、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其中去掉了宗教学,近三年来报考人数持续增多,录取人数也年年递增,逐渐成为了大家的第一选择。
作为一个刚刚热乎出炉的准研究生学姐,我想为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介绍一些经验,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本人跨考生,从8月10号开始复习,最终顺利上岸。
由于疫情影响,研究生招生扩招,我们可以将辽宁大学一开始发布的招生计划和最终录取人数相比。
2019年发布的2020招生计划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计划招生21人。
(2)中国哲学(010102):计划招生4人。
(3)外国哲学(010103):计划招生3人。
(4)伦理学(010105):计划招生3人。
(5)科学技术哲学(010108):计划招生1人。
最终录取人数:(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28人。
(2)中国哲学(010102):4人。
(3)外国哲学(010103):3人。
(4)伦理学(010105):3人。
(5)科学技术哲学(010108):计划招生1人。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加了7人!!恭喜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学,顺利上岸。
而且进入复试的录取比例极高,而且近五年辽宁大学哲学专业复试分数线都是国家线,所以预计2021年报考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数将大幅度提高!!从近两年的这些考研的情况来看,前几名的几乎都是从很早就开始复习了,最晚的六七月份也进入状态了,九、十月份开始复习的也有,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辽大哲学考研的专业课内容包含四大块,真的很多,而且对于跨考的学生来说,哲学这个学科并不是学一遍就能消化吸收的,我的建议是三轮复习。
辽大哲学考研的竞争真的是越来越大,毫不夸张,决定了一定尽快去开始复习。
不要说发力过早没有后劲,这都是扯淡,最后拼的就是硬实力,而硬实力就取决于你比别人多复习了几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
考研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以下是一些历年来的真题,供大家参考。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二、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何
重要意义?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三、分析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观察和改造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何共通之处?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何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社会?
以上是一些历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真题,希望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大家考试顺利!。
考研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考研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笛卡尔D. 康德答案:C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答案:B3. 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性善论”的是:A. 荀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B4.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对立统一B. 量变质变C. 否定之否定D. 原因与结果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康德的“三大批判”?A. 《纯粹理性批判》B. 《实践理性批判》C. 《判断力批判》D. 《存在与时间》答案:D6.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最终要实现的是:A. 个人自由B. 社会和谐C. 世界和平D. 自我实现答案:D7.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A. 人的自由意志B. 社会环境的影响C. 物质条件的制约D. 个体经验的重要性答案:A8.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体现了他对哪种生活态度的追求?A. 功利主义B. 自由主义C. 集体主义D. 现实主义答案:B9. 结构主义认为,人类文化和心理活动中的普遍性来源于:A. 个体的主观创造B. 社会的历史发展C. 语言的结构D. 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答案:C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A. 罗素B. 维特根斯坦C. 胡塞尔D. 奎因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庄子的“齐物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庄子的“齐物论”主张万物齐一,认为从道的角度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都是道的体现。
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提倡超越是非的相对主义,对后世文学、艺术乃至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强调个体自由和反对权威主义方面。
12.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的理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十年马哲考研真题(选择题版)

近十年马哲考研真题(选择题版)考研真题汇编之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2010年真题)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答案】A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2009年真题)A. 理论联系实际B. 解放思想C. 实事求是D. 与时俱进【答案】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只是实事求是,不包括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故只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所有理论的精髓,不能选A、B、D选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真题)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前识“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
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
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
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
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
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
(10分*2)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做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一切不必依赖客观存在,只要主观上做到“诚”“明乎善”,就完全符合天之道的诚了。
尽心即思诚。
3、基于这种“良知良能”,孟子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
小人用感官去认识外物,大人用心去认识事物的本性。
4、宿命论思想。
人的理性思维是天赋的,理性思维的任务是认识天的意志。
人的一切主观努力都是为了如何不违背天命,而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结果。
2.简述郭象“独化论”思想。
1、独化论是郭象哲学的核心。
他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物的生成1)天地万物是“自生”“自造”的,所以“无”不能生“有”。
“独化”是对于自生,自造的概括。
独化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处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2)事物只是一个个独自突然发生和变化着的孤立体,无根无源,互不相关,就连每个事物自身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所以“有”不能生“有”。
3、玄冥之境1)玄冥: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要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
2)“独化于玄冥之境”是指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主宰的。
3)但这种自然而然也不是没有一种决定的因素。
天地万物的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的无根据的互不相关,但就世界整体性来讲,又是互不可缺的。
它们各自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又是完全和谐的。
4)这种和谐是由“命”“理”决定的。
就人的认识及主观能力而言,“命”或“理”就是“造物主”的代名词。
4、这样,理论内部的产生了矛盾。
他只能用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来进行解释这个矛盾。
三、论述题。
(20分*2)1.孔子礼学与荀子礼学之间的关系。
二、孔子的礼1、指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
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损益”3、复礼是为了强调道德教化。
4、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5、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二、荀子的礼1、“礼”与孔子提出的不同。
人生来就有欲望,对这些欲望没有度量,就会发生争夺、造成社会的混乱。
统治者为了防止这种争夺混乱,所以制定“礼”。
所以,荀子把“礼”看作衡量标准。
2、礼的内容:“分”“别”1)“别”:“礼”就是使社会上各个阶级的人都有恰当的地位,长幼有序。
这种等级制度不是按血缘关系世袭的,而是根据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的。
王公大夫的子孙不合标准一样是老百姓,平民努力学习,搞好政治关系,也可以做官。
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
2)“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群。
这是因为人有分工(等级区分、职业分工)。
至于人之所以能有这些分工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的约束。
社会的不平等成为天经地义。
3、法是根据礼的制度来制定。
2.分析朱熹的“道心”“人心“关系。
2、“道心”和“人心”。
1)含义: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
2)“人心”“道心”的区别,是朱熹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其中”,这句话的发挥。
“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
3)“道心”和“人心”是一个心,所以它不分圣凡是人人都具有的。
而圣凡的区别在于,圣人能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的私心,专一于天理,此即所谓“惟精惟一”。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没有过分或不足的差错,而合乎“天理”的所谓中道,此即所谓“充执其中”。
超凡入圣的办法,并不是简单地消灭“人心”,而是使“人心”完全服从于“道心”。
3、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整个人性理论,是要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行为,使“人心”服从于“道心”,这就必须讲到内心修养的问题,朱熹认为这种修养的原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外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逻各斯(LOGOS)2.先天综合判断3.解释学二、简述。
(10分*2)1.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内容及其实质。
2.如何理解启蒙,启蒙理性与启蒙哲学的内在联系。
三、论述。
(20分*2)1. 康的哲学的二律背反的论证过程及其实质。
2. 维也纳学派的经验证实原则及其理论困难。
辽宁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通论B卷(一)名词解释(5分*6)1. 唯理论2. 怀疑论3. 本体论4. 人本主义5. 宗教6. 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二)简答题(15分*4)1. 简述辩证法的批判性2. 如何理解“清理地基”的工作方式3. 简答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差异4. 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不能说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三)论述题(20分*3)1. 试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 试论辩证法的自在性和自为性3.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矛盾,表现为哪种派别冲突?你如何理解?辽宁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A卷中国哲学部分一、解释概念、命题。
(5分*3)1. 天人感应董仲舒的思想天是有意志的,并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
人是天的副本,人和天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是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天创造人是要人来实现天的意志的,因此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违反天意,天就震怒。
2. 得意在忘象王弼的思想1、首先研究了《周易略例·明象》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言:卦辞,代表语言;象:卦象,代表物象;意: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2、语言表达物象,物象是包涵义理的。
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要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应该抛弃物象。
3、在他看来,言只是得象的工具,象只是得意的工具。
所以得到义理就应抛弃物象。
如果拘泥于物象,则妨碍对义理的认识,拘泥于语言,则妨碍对物象的表达,所以要想真正把握义理,就得忘掉物象。
只有抛弃物象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
3. 《大同书》二、简述题。
(10分*2)1. 简述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成论思想。
1、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范畴首次提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道是万物的根本。
2、“道”具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一是指世界万物的总规律。
1)作为世界万物总根源的“道”:整个宇宙都是从“道”中生化出来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都是以“道”作为准则的。
在老子看来,“道”所依据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法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道的认识1、道是恍惚幽深的。
道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无声,无形,无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
2、道与具体的事物的关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即是无。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从“道”产生出来,道无体无形无体。
“有名,天地之母”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可以用名称表示。
三、评价: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
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
2. 简述华严宗“理事无碍”命题的哲学含义。
1、事法界和理法界:华严宗把世界区分为理和事,本体和现象两个世界。
2、本体与现象不是绝对割裂的,现象世界依赖于本体世界而存在,本体世界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中。
世界如同金做的狮子,金是本体,狮子的形相是现象,没有金便没有金狮子,金即存于金狮子中。
3、这样处理本体和现象的关系,目的在于论证现象世界没有“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集合而成,是虚幻的东西,只有本体世界是真实的。
如金狮子,是工匠用金子做成的的,金是因,工匠是缘,狮子相缘合而成有生有灭,可金子的本性没有改变。
4、华严宗认为这种说法,既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又论证了本体世界的真实,是最圆满的说法。
5、“理事无碍”的目的:论证佛教的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关系。
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能截然分开,佛性本来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不脱离世俗生活,也可成佛。
他打掉了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界线,扩大了彼岸世界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分*2)1. 如何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1)“克已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求仁的具体条目是视听言动,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
不依靠他人。
2、孔子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作为统治者要求达到仁的标准的具体要求特点:恭、宽、信、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