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中毒事故案例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 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
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
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
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
但未进一步确诊。
??? [问题]??? 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 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 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
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 [问题]??? 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 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 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
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
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 [问题]??? 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
乡党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体检属哪一级预防???? 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 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
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
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 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
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
胶粘剂导致职业中毒案例分析

胶粘剂导致职业中毒案例分析1胶粘剂的种类及生产、使用情况胶粘剂是指能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质或异质物质紧密地粘结在一起,固化后在结合处具有足够的强度的物质。
胶粘剂的种类按其主要成分分为:有机胶粘剂和无机胶粘剂两种,有机胶粘剂包括天然胶粘剂(动物胶、植物胶)和合成胶粘剂(热塑性树脂胶粘剂、热固性树脂胶粘剂、橡胶型胶粘剂、混合型胶粘剂);无机胶粘剂分磷酸盐型胶粘剂、硅酸盐型胶粘剂、硼酸盐型胶粘剂和玻璃陶瓷及其他低熔点胶粘剂等;从形态分为水溶性胶粘剂、溶剂性胶粘剂、乳液性胶粘剂和固体性胶粘剂等。
随着改革开放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胶粘剂生产和使用企业日益增加,目前我国约有67000余家胶粘剂生产和使用企业,其中生产企业1500余家,品种3000余种,年产量300万吨。
主要应用于木材加工、建筑、包装、服装、轻工、机械制造、制鞋、箱包生产、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广告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邮电等领域,木材加工胶粘剂需求量约占60%左右,建筑业约占22%,箱包和制鞋业分别占6.2%和4%。
2胶粘剂的主要职业危害胶粘剂对机体的影响是因其组成胶粘剂的化学成分不同导致对机体健康损害不同,胶粘剂可致皮肤损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窒息、肺部疾患、胃肠功能失调、神经系统病变、生殖毒性,造成肝脏损害、心血管损害、造血系统损害,甚至导致癌症的发生。
3胶粘剂中毒案例案例一:苯中毒1997年7月,某独资制鞋有限公司发生3起含苯汽油胶粘剂中毒事件,中毒的3名患者均为女性手工刷胶工,发病工龄1.5年。
中毒表现为接触胶粘剂2小时后,自觉胸闷、恶心、全身无力、视物模糊、四肢麻木,以致于抽搐昏倒。
现场检测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浓度均严重超标。
1997年9月,某服装公司实习生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条件下,用氯丁胶粘接皮衣4-8小时后,10人发生苯中毒。
2002年3月,某包装公司81名包装工人中有12名发生慢性苯中毒,其中重度中毒6人,死亡1人。
苯胺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Effective managers are good at using talents.模板参考(页眉可删)苯胺中毒事故案例分析在毒害品造成人体伤害的案例中,因苯胺引起的事故比较多。
[案情介绍]案例一 1988年10月16日,南通市一家运输公司的一辆十吨载重的卡车到天津装载日本进口的苯胺,在行驶途中司机闻到一股异味从车厢中传出来,就到车上检查。
当他发现包装破损,有苯胺外流时,用随身携带的胶布和肥皂去粘贴、堵漏。
但是效果不理想。
在情急之下他就把无法堵住渗漏的桶子翻身,让渗漏处朝上。
车上一共有九个渗漏桶,大约半个小时后才处理完毕。
接着他开车继续行进,只驶了六公里,就感到头晕,想呕吐,等到人挣扎着下车后即失去知觉。
幸亏路人发觉,及时将他送进当地医院救治,才脱离了危险。
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经医师诊治,苯胺中毒已经在他的身体内留下后遗症。
案例二 1988年6月27日,北京一家化工原料公司安排三辆卡车和16名工人,到火车站接运西德进口的苯胺198桶,每桶重259公斤。
三小时后,有一名工人出现脸色青紫,呕吐等中毒症状,接着又相继出现多名工人中毒。
这样前后送医院治疗的有13人,幸亏医治及时,没有出现严重状况。
这批苯胺进入公司仓库后,发现有异味出现。
经业务人员查看发觉有的容器又出现渗漏现象。
于是公司派工人去将渗漏货物剔出整修或更换包装。
工作没有多少时间,六名工人又出现中毒症状。
案例三 1968年8月,上海某运输公司一辆卡车去装运苯胺,因天气酷热,随车的一名装卸工就爬到敞蓬车厢内,坐在苯胺桶上。
没想到苯胺的蒸气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溢出,直接伤害了这名工人。
天气炎热,人体出汗之后,湿润且油脂溢出的皮肤更容易吸收苯胺的物质。
当天下午,这个工人就感到不适,嘴唇发黑发紫。
人已处于不能自控的状态。
经医院抢救,全身换了三次血液,命是保住了,人却痴呆了。
[事故原因分析]苯胺,别名氨基苯或阿尼林。
联合国编号为1547,属第六类毒害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胶粘剂的危害及预防中毒对策

皮衣粘接工苯Βιβλιοθήκη 毒1997年9月23日,某服装有限公司43名实习学生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条件下,用氯丁胶粘接皮衣,4~8小时后,10人发生苯中毒。经测定,车间苯浓度高达552mg/m
3。"
案例五:
家具厂使用涂料发生苯中毒广东一家具厂,使用苯做涂料,仅有23人的小厂里,有18人发生苯中毒。
案例六:
6)不同厂家的胶水不能混合使用,以免产生胶水聚合等,影响复膜效果。
7)对于气温低于10℃以下,在使用前一定要检验该胶的低温活性,如果低温性能不好,则一定要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使胶温达到10℃以上。从而达到充分粘接的目的。
复膜产品质量的检验方法
1)揉搓检验法
取适当面积的复膜样张,用双手像洗衣服那样前后来回揉搓,看看塑料薄膜与印刷品间无脱开或起泡现象,粘合牢固无脱膜,说明产品质量可靠。
胶粘剂的危害及预防中毒对策
业内专家认为预防胶粘剂的职业危害,先应先从了解中毒实例来熟悉综合控制的办法与措施。以下含苯胶粘剂中毒案例可予启发。
案例一:
含苯汽油急性中毒
1997年7月22日至8月7日,某独资制鞋有限公司发生3起含苯汽油中毒事件。中毒的3名患者均为女性手工刷胶工,发病工龄
1."5年。中毒表现为接触胶粘剂后2小时,自觉胸闷、恶心、浑身无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以致于抽搐昏倒。
2、粘合好的产品在贮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包装盒在寒冬出现脱胶现象。主要是因为有些胶粘剂的耐低温性能不好,在5℃以下胶粘剂表面失去活性导致粘接力下降或消失。⑵在炎热的夏天粘好的包装盒在库房或运输车箱中出现弹开脱胶。主要是因为该胶粘剂的耐高温性能不好,在50—60℃的温度下出现胶层变软,强度变小从而导致包装盒脱胶。⑶、包装盒在粘好的初期(半月内)粘接效果很好,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包装盒脱胶现象。主要是因为胶粘剂本身的粘接持久性能差,多数是胶粘剂中加入了一些增塑剂,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塑剂向纸基迁移从而导致胶层变硬、发脆以致产品脱胶。另一方面是因为胶粘剂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键,导致产品的耐老化性能不好出现贮存期延长胶膜变脆,产品脱胶。⑷、库房很潮湿长时间贮存在其中不但产品的湿度超标而且产品出现脱胶。主要是因为产品吸收水份,而胶粘剂本身的耐水性能又不好,从而导致胶层变软产生脱层。而我们生产的一系列封口胶因有一定的耐水性,所以其溢出胶水要用溶剂擦拭,而容器清洗要用水和溶剂就是这个道理。
苯的安全教育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苯,作为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油漆、橡胶、塑料等行业。
然而,苯的毒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员工对苯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苯中毒事故的发生,我们开展了苯的安全教育。
以下是本次安全教育总结。
二、苯的基本知识1. 苯的物理性质苯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苯的分子式为C6H6,相对分子质量为78.11。
苯的沸点为80.1℃,熔点为5.5℃。
2. 苯的化学性质苯是一种不饱和烃,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苯可以与氧气、卤素、氢等物质发生反应。
苯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 苯的毒性和危害苯对人体具有毒性,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
长期接触苯会导致慢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1)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
(2)血液系统症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3)肝脏和肾脏损害: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4)皮肤症状:皮肤干燥、皲裂、瘙痒等。
三、苯的安全防护措施1. 个体防护(1)佩戴防苯口罩、防苯手套、防苯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2)工作场所应配备洗眼器、淋浴设施等应急处理设备。
2. 工作场所防护(1)加强通风,确保工作场所空气流通。
(2)设置苯排放点,定期检测苯浓度,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3)对可能产生苯蒸气的设备进行密闭,防止泄漏。
(4)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苯的残留。
3. 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苯使用、储存、运输、废弃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2)对苯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考核,确保其掌握苯的安全知识。
(3)严格执行苯的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
(4)定期对苯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苯中毒事故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化工厂苯泄漏事故某化工厂在苯储存罐更换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苯泄漏。
事故发生后,苯蒸气弥漫整个车间,造成多名工人中毒。
经调查,事故原因包括:操作人员未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苯储存罐密封不严、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职业病案例: 印刷工二甲苯慢性中毒伤害事故

印刷工二甲苯慢性中毒伤害事故2020年7月7日,萧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接到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和处理的举报。
起因是萧山市戴村供销社塑料厂(乡镇企业)职工任某被医院诊断为二甲苯中毒。
事故经过:7月7日,萧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接到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和处理的举报,起因是萧山市戴村供销社塑料厂(乡镇企业)职工任某被医院诊断为二甲苯中毒,目前任某正在住院治疗。
该所接到举报后进行了调查。
任某于1997年进厂,1999年1月从事钙塑箱的印刷工作,1999年10月至2020年6月17日从事擦字工作。
2020年4月底出现身体乏力、恶心、头晕及牙龈出血等症状。
该厂在旧钙塑箱上擦字和在新钙塑箱上印字两道工序中,均使用了二甲苯等有机溶剂。
8月7日任某被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慢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
萧山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监督所于7月17日调查该厂二甲苯的进货渠道,发现有苯的进货发票,并对印刷、擦字作业场所的6个测定点采样检测,检测结果苯浓度全部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国家卫生标准40mg/m3),其中最高浓度达995.3mg /m3。
同时发现,该厂未申请职业危害因素登记和办理职业卫生审查手续;未对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未对印刷、擦字作业场所设立安全卫生警示标志和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根据调查,卫生监督所向该厂发出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在7月20日前完成职业性体检和设立安全卫生警示标志,并安装防护设施后方可从事印刷、擦字工作。
9月15日,杭州市疾病控制中心根据体检结果,对该厂另外14名印刷、擦字工人进行职业病诊断,诊断结果为:观察对象4人,慢性轻度苯中毒6人,慢性重度苯中毒1人。
事故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过程简单,事实清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安全防护工作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环境的安全控制,尤其是有毒有害环境安全控制;二是生产过程的安全防护;三是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
受限空间中毒事故案例

有限空间中毒事故案例事故经过:某污水处理装置建造的污水消化池,其池内壁需进行防腐处理,改施工项目由项目业主发包给某防腐工程队.污水消化池为直径10米、高5米的封闭式建筑物,顶部仅开有两个直径各位1米的出入孔.防腐队擅自变更设计防腐涂料要求,购置了含有甲苯的氯磺化聚乙烯防腐涂料。
某日上午8点左右,四位工程队的工人为消化池的内壁墙涂刷涂料,四位工人均未佩戴防毒面具便进池作业,在洞口有两位女同志守望。
上午9点左右,在池内工作的四名工人感到胸闷,便到池外休息30分钟,略感转好后,又入池继续工作。
在洞口守望的两位女同志于11点05分离开岗位去买饭,11点25分回到洞口,朝里探望时,发现四人已经昏倒在地。
将该四名工人救出时,均已神志不清、四肢抽搐。
口吐白沫,请救人员立即将他们送往医院抢救,医院诊断为急性甲苯中毒.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违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含有甲苯的涂料。
又没有采取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致使作业人员甲苯中毒.2、间接原因:1)项目业主将防腐工程发包给防腐工程队后,没有履行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以包代管,失去了对防腐队的安全监管。
2)防腐作业队对国家标准规范不熟悉或无视国家标准GB7691-2011《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安全管理通则》4。
1。
2禁用涂料及有关化学品(a.含苯涂料;b.含苯溶剂;c。
含苯稀释剂)条款的相关要求.没有遵照设计图纸要求购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涂料,一味追求产品低价格.3)项目业主和监理方疏于监管,又没有及时发现防腐工程队购置的涂料偏离了设计要求,且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涂料。
4)防腐工程队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足,对于受限空间的防腐作业,没有采取强制通风措施,没有配备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仪器,致使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涂料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达到了让人中毒的程度.5)监护人员没有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员培训不到位,缺少监护知识;在作业人员没有佩带防毒面具的情况下进池作业没有加以制止;作业前没有检查是否采取强制通风措施;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也没有对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且监护人员在未叫停池下作业、也没有告知池内作业也人员的情况下,两名监护人员同时擅自离岗。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工作条件不当,导致工作者身体受到损害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不仅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讨论职业中毒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化工厂工人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小李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包括苯、甲苯等有机溶剂。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通风设施,小李每天都暴露在有毒气体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有机溶剂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小李长期暴露在有毒化学品中,导致了职业中毒。
化工厂应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有毒化学品的可能性。
案例二: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张三是一名矿工,他长期在地下煤矿工作,吸入了大量的煤尘。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除尘设备,张三每天都暴露在粉尘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尘肺病,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矿工长期吸入粉尘导致了职业中毒。
煤矿应该加强对粉尘的控制,提供良好的除尘设备,定期对矿工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矿工吸入粉尘的可能性。
案例三:工厂工人长期接触重金属王五是一名工厂的工人,他长期接触重金属,比如铅、汞等。
由于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王五每天都暴露在重金属中。
慢慢地,他开始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重金属中毒,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个案例中,工厂应该加强对重金属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防护措施,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工人接触重金属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职业中毒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企业应该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对工作者进行健康检查,以及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职业健康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中毒事故案例
案例:2001年7月12日下午17时左右,某建筑工地防水工史
某(男,29岁)与班长(男,46岁)2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的
情况下进入一个7m×4m×8m的地下坑内,在坑的东侧底部2m,面
积约为2m×2m的小池进行防水作业,另一名工人马某在地面守候。
约晚19时许,班长晕倒在防水作业池内,史某奋力将班长推到池口
后便失去知觉倒在池底。马某见状,迅速报告公司负责人。约晚20
时,经向坑内吹氧,抢救人员陆续将2名中毒人员救至地面。经急救
中心医生现场诊断,史某已死亡。班长经救治脱离危险。
该地下坑防水池底部、中部、池口空气进行监测分析,并对施工
现场使用的L-401胶粘剂和JS复合防水涂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发现L-401胶粘剂桶口饱和气中,苯占58.5%、甲苯占8.3%。JS复
合防水涂料中醋酸乙烯酯占78.1%。事故现场经吹氧后2h,防水池
底部空气中苯浓度范围仍达17.9~36.8毫克/平方米,平均23.9毫
克/平方米,其他部位均可检出一定量的苯。估计事发时现场空气中
苯的浓度可能会更高。
防止苯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急性吸入性苯中毒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苯挥发形成的蒸气由
呼吸道侵入人体。其特点为时间短,中毒急骤,病情危重常以损害心
脏、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防止苯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1、作为企业,在使用含苯(包括甲苯、二甲苯)化学品时,应
通过下列方法,消除、减少和控制工作场所化学品产生的危害:
(1)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替代品。
(2)选用可将危害消除或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技术。
(3)采用能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工程控制措施(如隔离、密封等)。
(4)采用能减少或消除危害的作业制度和作业时间。
(5)采取其他的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2、对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的工作场所应定期进行检测和评
估,对检测和评估结果应建立档案。作业人员接触的化学品浓度不得
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暂时没有规定的,使用车间应在保证安全作业
的情况下使用。
3、在工作场所应设有急救设施,并提供应急处理的方法。
4、使用单位应将化学品的有关安全卫生资料向职工公开,教育
职工识别安全标签、了解安全技术说明书、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
和自救措施,并经常对职工进行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教育和培
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