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_董晓超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_董晓超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_董晓超

文章编号:1003-6946(2015)01-070-03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董晓超1,金杭美2

(1.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6;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为女性表型但染色体核型为46,XY,乳房发育正常却无月经来潮,腋毛和阴毛稀少,阴道呈短浅盲端,子宫缺如,性腺位于盆腔、腹股沟管或大阴唇内。所有患者均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其中5例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术,3例同时行大阴唇皮瓣移植阴道成形术。术后性腺病理诊断均为睾丸组织,其中2例局部呈错构瘤样增生(Pick腺瘤),2例伴支持细胞腺瘤样结节形成,4例尚有发育不良的输卵管组织。结论: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性激素水平、影像学资料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适时的睾丸切除和必要的阴道重建。

【关键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睾丸切除;阴道重建

中图分类号:R588文献标志码:B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又称睾丸女性化综合征(testicular femini-zation syndrome,TFS),是男性假两性畸形中的常见类型,首先由John Morris于1953年报道并命名,而后根据雄激素不敏感程度又分为完全型(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部分型(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及轻微型(mild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MAIS)3类,其中以CAIS 较多见,发病率占出生男婴的1/64000 1/20000[1]。现总结20例C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AI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1临床资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20例CAIS患者,年龄16 34岁,平均21.6?5.6岁;身高158 178cm,平均164.3?6.3cm;体重42 75kg,平均56.2?9.2kg。4例已婚,16例未婚(其中4例有性生活)。12例因原发性闭经首诊,8例曾因原发性闭经就诊发现生殖道畸形但未进一步诊治,其中4例因腹股沟包块复诊,3例因性生活障碍复诊,1例因大阴唇包块复诊。家族史均无异常。

2结果

2.1临床表现20例患者均为女性表型,无胡须与喉结,腋毛稀少,乳房发育良好,乳晕色浅,乳头偏小。女性外阴,阴毛少或无,阴蒂与阴唇发育正常或偏小,阴道呈盲端,宽可容1 2指,长1 9cm,平均5.2?2.1cm,盆腔空虚,未触及子宫。其中4例于双侧腹股沟区、1例于双侧大阴唇内可触及实性肿物,直径2 3cm,质偏软,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

2.2辅助检查20例患者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内未见子宫及卵巢样回声,在盆腔腹股沟管上方(10例)、盆腔髂血管旁(5例)、腹股沟区(4例)或大阴唇内(1例)可见中等或偏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内有少量血流信号。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见表1。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

2.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特征与辅助检查结果,20例患者均诊断为CAIS。性腺病理诊断均为睾丸组织,未见生精细胞,其中2例局部呈错构瘤样增生(Pick 腺瘤),2例伴支持细胞腺瘤样结节形成,4例尚有发育不良的输卵管组织。

[22]刘小艳,常青.早孕期终止瘢痕子宫患者意外妊娠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8):759-761.

[23]Shao MJ,Hu MX,Xu XJ,et al.Management of caesarean scar preg-nancies using an intrauterine or abdomin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myometrial thickness between the gestational mass and the bladder wall[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3,76(3):151-157.

[24]Ficicioglu Cem,AttarR,Yildirim Gazi.Fertility preserving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ethotrexate-resista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

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10,49(2):211-213.

[25]Zhang Y,Duan H,Cheng JM,et al.Treatment options to terminate,persist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3,75(2):115-119.

(收稿日期:2014-08-25;修回日期:2014-11-01)

表120例CAIS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

测定值参考值(本院正常女性)参考值(本院正常男性)LH(U/L)26.93?16.01(4.12 69.72) 3.8 20.0 2.2 8.4

FSH(U/L)20.81?19.31(2.31 63.77) 3.8 17.2 2.3 9.5

T(nmol/L)21.96?10.47(10.10 43.80)0.3 3.0 6.6 35.0

E2(pmol/L)140.96?60.12(55.75 300.30)92.0 275.0①;367.0 1100.0②28.0 156.0

P(nmol/L) 2.09?0.78(1.17 4.09)0.3 4.8①;8.0 89.0②—

①卵泡期;②黄体期

2.4治疗所有患者均行预防性双侧性腺切除术,术后每日口服戊酸雌二醇片(补佳乐)1mg或结合雌激素片(倍美力)0.625mg长期替代治疗。5例存在腹股沟疝者同时行疝修补术。8例有性生活者,3例阴道仅为深1 2cm的浅凹,因性生活障碍同时行大阴唇皮瓣移植阴道成形术;其余5例阴道长6 9cm,予保守观察。12例未婚者阴道长3 7cm,因无性生活需求未作特殊处理,建议婚前评估,必要时再行阴道重建。

2.5随访20例患者术后随访3 12个月,女性第二性征及心理状态均保持良好,其中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未复发,3例阴道成形术后患者坚持佩戴阴道模具,阴道无挛缩狭窄、瘢痕粘连,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讨论

3.1发病机制AIS是一种与雄激素受体编码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的疾病,目前已知的突变类型超过800种[2]。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使胚胎性腺发育成睾丸并分泌雄激素,但雄激素受体却因基因突变而缺失或减少,导致靶器官对雄激素不敏感(雄激素抵抗),雄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完全或部分丧失,睾丸下降受限成为隐睾,中肾管发育障碍难以形成附睾、精囊及输精管;而睾丸分泌的副中肾管抑制因子(MIF)又能阻碍子宫、输卵管及阴道上部的分化,从而在睾丸分泌的雌激素与雄激素外周转化的雌激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不同程度的女性化外观与外生殖器表型。研究还发现,CAIS中70%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通过女性携带者遗传给后代,后代中女性50%为携带者,男性50%患病,另有30%为基因新生突变所致[3]。3.2诊断及临床表现目前对AIS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其临床诊断尚需结合症状体征、性激素水平、影像学资料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综合考虑,并排除先天性无阴道综合征与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引起的原发性闭经、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导致的男性化现象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男性假两性畸形,有条件者还可取外生殖器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测定雄激素结合能力,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基因突变明确病因学诊断[4]。

AIS的临床表现变异性较大,患者常因原发性闭经、生殖器畸形、腹股沟或大阴唇肿物就诊。其体征的多样性取决于雄激素不敏感的程度,临床上据此将AIS分为CAIS、PAIS及MAIS3类[5,6]:CAIS患者的女性化程度高,平均身高高于正常女性但低于正常男性水平;无胡须与喉结,乳房发育较好,但通常乳头偏小、乳晕色浅,腋毛和阴毛稀疏或缺如;外阴为女性型,阴道呈窄盲端,短者仅表现为前庭浅凹,长者可接近正常阴道长度,一般无子宫与输卵管;睾丸可位于腹盆腔、腹股沟管或大阴唇等睾丸下降途径中的任何部位。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显示睾酮(T)与卵泡刺激素(FSH)多在正常或高于正常男性水平,雌二醇(E2)高于正常男性但相当于女性卵泡期水平,黄体生成素(LH)水平因睾酮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负反馈异常而升高。睾丸病理检查可见大量无生精功能的曲细精管,无附睾和输精管。相比之下,PAIS患者因雄激素受体活性部分存留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男性化表现,如有胡须与喉结、声音增粗、皮肤粗糙,外生殖器形成从类似正常女性到接近正常男性的广泛表型,如阴蒂肥大、阴唇融合、尿道下裂。MAIS患者因仅有轻微的雄激素抵抗而呈男性表型,在青春期后出现男性化不足,如乳房发育、阴茎偏小、性毛稀疏、少精液症或男性不育。

本组患者根据其临床特征与手术结果均可确诊为CAIS。值得注意的是,有4例患者的术后病理检查发现了理论上不应存在的输卵管组织。以往也有学者发表过类似报道,认为CAIS患者可有发育不良的输卵管或子宫,且这种苗勒管残留现象或许比现有的报道更多,其原因可能与MIF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雌激素过多导致MIF作用减弱以及睾丸下降早期苗勒管结构不受MIF影响等有关[7]。

3.3治疗策略AIS患者出生后应根据外阴性别倾向与手术治疗预期选择合适的社会性别抚养,在生长

发育期间给予必要的心理调节,并尽早重建外生殖器使之与抚养性别一致。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CAIS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适时的睾丸切除和必要的阴道重建。

3.3.1睾丸切除CAIS患者的睾丸有发生肿瘤的风险,主要是睾丸发育异常导致原始生殖细胞成熟障碍,可在曲细精管内逐渐形成肿瘤前驱病变(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未定类型/原位癌),继续发展可形成精原细胞瘤、性母细胞瘤等多种生殖细胞肿瘤;而持续高水平的黄体生成素还可使睾丸间质异常增生,形成支持细胞瘤、间质细胞瘤等非生殖细胞肿瘤[6,8]。

由于研究范围的限制与调查方法的差异,CAIS患者的睾丸肿瘤发病率尚无确切估计,以往报道在0.8% 22%,最近研究显示为14%[9],且在青春期前仅为0.8% 2%,至青春期后随年龄增长可高达30%以上[8],可见早期切除睾丸可预防肿瘤发生。然而过早切除睾丸会导致患者雌激素缺乏,不利于青春期骨骼生长和女性第二性征发育。因此,CAIS患者睾丸切除的具体时机尚无定论,何时选择预防性睾丸切除受到肿瘤筛查技术的准确性、家族其他患者睾丸恶变的病史及患者对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承受力等多因素影响[9]。目前相对一致建议为[5,8]:尽可能在青春期后切除睾丸,一旦身高与乳房发育成熟即可行睾丸切除术,但在青春期前若发现睾丸有恶变倾向则需及时切除,如果睾丸下降不全形成疝而需行疝修补术,也可同时切除睾丸或先行睾丸活检排除恶变后行睾丸固定术。而无论何时切除睾丸,术后均需长期补充雌激素以促进生长发育,维持女性性征,预防骨质疏松。

本组所有患者均已适应女性社会性别,且身高与乳房也已发育良好,治疗上即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术后辅以雌激素替代治疗。其中4例患者的睾丸病理检查提示有非生殖细胞肿瘤,其中2例(1例27岁,1例34岁)已形成Pick腺瘤,另2例(1例16岁,1例17岁)也已有腺瘤样改变,这种现象似又证实了CAIS 患者的睾丸确有发生肿瘤的风险,且肿瘤的性质可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衍变或转化,但何时转化尚待进一步研究。

3.3.2阴道重建CAIS患者的外生殖器呈女性表型,若选择女性社会性别多无需外阴整形。然而患者的阴道往往较短甚至仅呈浅凹状,故在必要时需重建阴道以满足其性生活与心理发育所需。阴道重建的方法包括阴道扩张非手术疗法与阴道成形手术疗法两类。阴道扩张术是患者自行使用阴道模具对有一定长度的阴道盲端进行持续顶压从而逐渐使阴道达到理想深度的方法,而阴道成形术是通过手术进行阴道造穴并选择适宜的移植物覆盖人工腔穴从而延长阴道。已有研究表明[8],即使阴道盲端仅为一浅凹,使用阴道扩张术也多能成功纠正阴道发育不全,甚至有部分患者通过规律的性生活也能使阴道扩张达到与使用阴道模具相似的效果,虽然疗程较长并可能会对患者带来躯体与心理上的不适,但仍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已被视为是CAIS患者阴道重建的一线疗法。而阴道成形术因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组织坏死、瘢痕狭窄等并发症,且患者同样需要使用阴道模具辅助治疗,故仅建议在阴道扩张治疗无效,患者有手术需求并愿承担手术风险,同时能在术后独立放置阴道模具时实施。因此,对于阴道短浅的CAIS患者,应根据病情与意愿选择适当的阴道重建方法。

本组患者中8例有性生活,其中3例阴道仅为深1 2cm的浅凹,导致性生活明显障碍,要求阴道整形,故行阴道成形术;其余5例阴道长6 9cm,已接近正常阴道长度,且患者并无整形阴道的迫切需求,故予保守观察,必要时可使用模具扩张阴道改善性生活质量。而另外12例未婚患者阴道长3 7cm,因无性生活需求与手术意愿亦未作特殊处理,建议婚前评估,必要时再行阴道重建。

参考文献

[1]Mendoza N,Motos MA.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J].Gynecol Endocrinol,2013,29(1):1-5.

[2]Hiort O.Clinical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androgen insensitivity[J].Endocr Dev,2013,24(1):33-40.

[3]RadpourR,Falah M,Aslani A,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critical novel mutation in the exon1of androgen receptor gene in2brothers with

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J].J Androl,2009,30

(3):230-232.

[4]Holterhus PM,Deppe U,WernerR,et al.Intrinsic androgen-depend-ent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revealed by comparison of genital fibro-

blasts from normal males and individuals with complete and 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J].BMC Genomics,2007,8:376.[5]Galani A,Kitsiou-Tzeli S,Sofokleous C,et al.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lin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defects[J].Hormones(Ath-

ens),2008,7(3):217-229.

[6]Siminas S,Kokai G,Kenny SE.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bilateral sertoli cell adenomas and paratesticular

leiomyoma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Pediatr

Urol,2013,9(1):e31-e34.

[7]Grob F,Varela M,Arce JD,et al.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with persistent müllerian remnants.a case report[J].Endocri-

nol Nutr,2013,60(4):216-218.

[8]Hughes IA,WernerR,Bunch T,et al.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J].SeminReprod Med,2012,30(5):432-442.

[9]DeansR,Creighton SM,Liao LM,et al.Timing of gonadectomy in a-dult women with 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J].Clin

Endocrinol(Oxf),2012,76(6):894-898.

(收稿日期:2014-09-12;修回日期:2014-11-26)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_董晓超

文章编号:1003-6946(2015)01-070-03 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董晓超1,金杭美2 (1.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6;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为女性表型但染色体核型为46,XY,乳房发育正常却无月经来潮,腋毛和阴毛稀少,阴道呈短浅盲端,子宫缺如,性腺位于盆腔、腹股沟管或大阴唇内。所有患者均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其中5例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术,3例同时行大阴唇皮瓣移植阴道成形术。术后性腺病理诊断均为睾丸组织,其中2例局部呈错构瘤样增生(Pick腺瘤),2例伴支持细胞腺瘤样结节形成,4例尚有发育不良的输卵管组织。结论: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性激素水平、影像学资料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适时的睾丸切除和必要的阴道重建。 【关键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睾丸切除;阴道重建 中图分类号:R588文献标志码:B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又称睾丸女性化综合征(testicular femini-zation syndrome,TFS),是男性假两性畸形中的常见类型,首先由John Morris于1953年报道并命名,而后根据雄激素不敏感程度又分为完全型(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部分型(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及轻微型(mild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MAIS)3类,其中以CAIS 较多见,发病率占出生男婴的1/64000 1/20000[1]。现总结20例C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AI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1临床资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20例CAIS患者,年龄16 34岁,平均21.6?5.6岁;身高158 178cm,平均164.3?6.3cm;体重42 75kg,平均56.2?9.2kg。4例已婚,16例未婚(其中4例有性生活)。12例因原发性闭经首诊,8例曾因原发性闭经就诊发现生殖道畸形但未进一步诊治,其中4例因腹股沟包块复诊,3例因性生活障碍复诊,1例因大阴唇包块复诊。家族史均无异常。 2结果 2.1临床表现20例患者均为女性表型,无胡须与喉结,腋毛稀少,乳房发育良好,乳晕色浅,乳头偏小。女性外阴,阴毛少或无,阴蒂与阴唇发育正常或偏小,阴道呈盲端,宽可容1 2指,长1 9cm,平均5.2?2.1cm,盆腔空虚,未触及子宫。其中4例于双侧腹股沟区、1例于双侧大阴唇内可触及实性肿物,直径2 3cm,质偏软,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 2.2辅助检查20例患者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内未见子宫及卵巢样回声,在盆腔腹股沟管上方(10例)、盆腔髂血管旁(5例)、腹股沟区(4例)或大阴唇内(1例)可见中等或偏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内有少量血流信号。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见表1。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 2.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特征与辅助检查结果,20例患者均诊断为CAIS。性腺病理诊断均为睾丸组织,未见生精细胞,其中2例局部呈错构瘤样增生(Pick 腺瘤),2例伴支持细胞腺瘤样结节形成,4例尚有发育不良的输卵管组织。 [22]刘小艳,常青.早孕期终止瘢痕子宫患者意外妊娠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8):759-761. [23]Shao MJ,Hu MX,Xu XJ,et al.Management of caesarean scar preg-nancies using an intrauterine or abdomin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myometrial thickness between the gestational mass and the bladder wall[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3,76(3):151-157. [24]Ficicioglu Cem,AttarR,Yildirim Gazi.Fertility preserving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ethotrexate-resista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 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10,49(2):211-213. [25]Zhang Y,Duan H,Cheng JM,et al.Treatment options to terminate,persist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3,75(2):115-119. (收稿日期:2014-08-25;修回日期:2014-11-01)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63例KD患儿中,典型KD41例,不完全KD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 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 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关键词: 不完全川崎病 典型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实验室指标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病因不明,可能主要由感染促发,免疫应答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导致,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草莓舌、手足硬肿、指端脱皮等。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不同类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KD患儿,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14±1.61)岁;其中<1岁7例(11.11%),1~3岁35例(55.55%),>3岁21例(33.33%)。 1.2诊断标准 (1)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参考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2)不完全KD诊断标准[3]: 发热≥5d,伴5项主要临床表现的2项或3项,并排除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3)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4]:发病10d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48h后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2~7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符合至少1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 1.3方法 两组患儿确诊后均静注丙种球蛋白(2g/kg持续8~12h单次输注)、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体温正常3d后减量,约2周后减至3~5mg/(kg·d),维持6~8周或至冠脉病变恢复正常]、退热、补液、脏器支持等治疗。 1.4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疾病名】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英文名】pediatric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别名】pediatric androgen resistance syndrome;pediatric testicular feminization syndrome;小儿Reifenstein综合征;小儿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小儿抗雄激素综合征;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小儿雄激素抵抗综合征;小儿有睾女性化综合征 【ICD号】E34.5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也称睾丸女性化,为X连锁遗传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两性畸形。其病因源于靶器官雄激素受体(AR)的功能缺陷,AR基因定位于Xq11-12。研究认为AR反应异常可能与点突变、微小缺失有关,而不是AR 基因大的结构改变。至今已报道超过150种不同的AR改变,Jaaskelainen于2006年报道了CAIS患者雄激素受体5个新型突变位点。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诊断研究进展】 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 (1)实验室检查进展: (2)特殊检查进展:雄激素完全不敏感综合征(CAIS)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然而外科医生们却常常发现患有此症的女性患儿有较高的腹股沟疝的并发率。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在女性CAIS患儿中并发腹股沟疝的概率为0.8%~2.4%。目前尚未建立一种针对这种情况的廉价而快捷的筛选方式。由于CAIS患儿的阴道较短,如果已知阴道长度的正常值,通过测量阴道长度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2005/06)“雄激素完全不敏感综合征女性患儿伴腹股沟疝的发生率及阴道长度测量对这种疾病的筛选价值”一文,作者对270例腹股沟疝的女性患儿进行阴道长度的测量,试图确定正常阴道的长度标准,并评估测量阴道长度对CAIS女性患儿并发腹股沟疝的预测价值。作者同时给出了在小儿中阴道长度的正常值标准。阴道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预测的增加,CAIS患儿,其阴道长度通常较短。尽管阴道长度测量对于预测这种疾病不是一个理想的指标,但可能会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检查工具。

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

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 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既往称为脂溢性脱发或早秃,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毛发进行性减少性疾病。在男性主要表现为前额发际后移和(或)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也称为男性型秃发(male pattem alopecia),在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少部分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稀,发际线不后移。称为女性型秃发(female pattem alopecia)。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有明显不同,白种人的发生率较高。黑人和黄种人较低。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我国男性的患病率为21.3%,女性患病率为6.0%。本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如能早期诊断并进行正确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改善。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AGA具有遗传倾向性,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AGA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的占53.3%~63.9%,父系明显高于母系。全基因组扫描和定位研究发现了若干易感基因,但尚未发现致病基因。有研究发现脱发区雄激素受体基因呈高表达。此外,5仅一还原酶缺陷者不会发生男性型秃发,提示5号染色体sRD5A1基因和2号染色体SRD5A2基因与AGA相关。AGA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有相同的染色体10q24.3位置的CYPl7基因变异,说明有一定的基因相关性。 1.2 雄激素

男性阉割者不发生AGA,给予雄激素替代治疗可使基因易感者出现脱发,发生AGA.停用睾酮可以阻止脱发的进一步发展,提示AGA与雄激素有关。男性雄激素主要来自睾丸,主要为睾酮,肾上腺皮质可合成少量脱氢表雄酮和雄烯二酮。女性雄激素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卵巢也可少量分泌,女性的雄激素主要是雄烯二酮,可被代谢为睾酮和5仅一二氢睾酮(DHT),DHT是导致AGA的重要分子。头皮毛囊是雄激素的靶器官之一.全身和局部雄激素代谢的异常改变是AGA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睾酮和雄烯二酮通过5仅一还原酶催化转化DHT。男性AGA头皮活检标本研究显示,前额头顶部脱发区毛囊Ⅱ型5仅一还原酶活性明显高于枕部非脱发区毛囊。且脱发区头皮睾酮转化为DHT能力明显增加。DHT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作用,可使毛囊微小化,生长期的毛发逐渐变细,毛发生长周期缩短.其结果使原本粗黑的毛发逐渐变成浅色的毳毛,最终由于毛囊萎缩消失,毳毛也脱落,形成前额部、冠状区至头顶部的秃发。而脱发区周围的颞部和枕部头皮因DHT含量不增加,毛发并不脱落或脱落较少。 1.3 其他因素 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存在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i转化生长因子(TGF)一B1和TGF —B2,可以引起毛囊周围纤维化.诱导细胞凋亡.而使毛发提前进入退行期及休止期,毛囊萎缩变小,头发生长期缩短。有研究发现AGA患者脱发区毛囊的真皮乳头和毛球部(ARA70)p亚型表达低于非脱发者,推测ARA70的减少可能导致了毛囊生长的迟缓而最终引起毛囊的微型化。有认为女性AGA主要与性激素结合蛋白浓度下降和游离循环睾酮的增高有关。早发性或严重型的女性AGA患者可伴随病理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导语:目前有很多男性都患上了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但是却对这一类病情非常茫然,然后盲目的去治疗吃药,导致病情越来越恶化,最后转变成了别的疾 目前有很多男性都患上了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但是却对这一类病情非常茫然,然后盲目的去治疗吃药,导致病情越来越恶化,最后转变成了别的疾病,对于疾病我就要对症下药。那么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为X连锁隐性遗传,染色体核型为46,XY,属于男性假两性畸形,其睾酮、尿17酮为正常男性值,体内性腺为睾丸,由于外阴组织中缺乏5a还原酶,睾酮不能转化为二氢睾酮,或因缺乏二氢睾酮受体,而不能表达雄激素作用致使外阴女性化。1、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自幼均按女性生活,在婴幼儿期个别患者可因大阴唇或腹股沟包块而就诊。有时在行疝修补术时,发现疝内容物为睾丸。成年后临床表现较为一致:原发闭经,女性体态,青春期乳房发育,但乳头发育差,阴、腋毛无或稀少,女性外阴,大小阴唇发育较差,阴道呈盲端,无宫颈和子宫,人工周期无月经。性腺可位于大阴唇、腹股沟或腹腔内,患者常因原发闭经、大阴唇或腹股沟包块就诊。 在胚胎期,AIS患者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由于雄激素受体异常而不能刺激午菲氏管发育形成男性内生殖器,双氢睾酮对泌尿生殖窦和外生殖器不起作用而导致分化成阴道下段与女性外阴。睾丸支持细胞能分泌正常MIS,米勒氏管被抑制而没有输卵管、子宫、宫颈和阴道上段。到达青春期后,由于完全缺乏雄激素的抑制,少量的雌激素即可导致乳房发育和女性体态。研究发现AIS患者对雌激素的敏感性是正常男性的10倍。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5-03-16T11:28:27.7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张玉芹 [导读]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张玉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人民医院 151900)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44例KD中典型32例,不典型12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增强对川崎病的认识,以免误诊,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川崎病;患儿;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20-0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男多于女,男:女约为1.5:l。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4例均为住院患儿,采用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典型KD32例,不典型KD12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个月~7岁。 1.2方法 1.2.1控制炎症 1.2.1.1阿司匹林:30~100mg/(kg·d),分3~4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步减量,热退2周左右减至3~5mg/(kg·d),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1.2.1.2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剂量2g/kg于8~12小时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宜于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应同时合用阿司匹林,剂量同上。如果IVIG治疗后仍发热(>38℃)持续48~72h及CRP等检查未改善者,即对IVIG治疗不反应,应再追加IVIG1~2g/kg,一次静脉滴注,并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治疗(见下述)。 1.2.1.3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不用。如合并全心炎,无法得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对IVIG治疗不反应且病情难以控制时,可考虑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合并应用[2]:常选用泼尼松,剂量1~2mg/(kg·d),热退后逐渐减量,用药2~4周。病情严重者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5~20mg/(kg·d),静脉滴注,连用3天,然后改为泼尼松2mg/(kg·d)口服,复查血清CRP正常后泼尼松减为 1mg/(kg·d),两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1.2.2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3~5mg/(kg·d),分2次服用。KD并发一个或多个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多个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但无冠状动脉闭塞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华法林抗凝治疗。 1.2.3其他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护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2 结果 经过临床诊断和正规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年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川崎病病因未明。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川崎病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川崎病所具有的区域性流行、明显的季节性、疾病自限性以及高发于婴幼儿而成人罕见的特点,高度提示川崎病的病原是一种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它能够引起大多数个体无症状感染,从而在成人期具有获得性免疫[3]。但近30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血清学和先进的培养技术均未找到病原体。而川崎病的发热和主要临床表现与一些明确由细菌毒素引致的疾病有重叠之处,例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猩红热。并且川崎病具有大多数发热出疹性疾病所没有的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的特点。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川崎病异常的免疫激活,是细菌或病毒毒素以超抗原介导机制所引起的。这类细菌毒素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oxlcshocksyndrometoxin,TSST)和表皮剥脱性毒素(exfoliativetoxin,ET)、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treptococcalpyrogenicexotoxins,SPE)等。基于川崎病患儿对结核菌素(BCG)试验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的超敏反应性,有学者认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的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65抗原模拟宿主自身抗原HSP63因而活化自身免疫有关。TSST-1、SPE等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和细菌HSP65模拟宿主自身抗原的致病作用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 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周围肢体的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大约1.5cm)。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主要表现,除发热为必备条件外,上述其他5项主要表现中具备4项者即可诊断本病。如5项主要表现只具备3项或3项以下,则需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亦可确诊。 本病呈自限性经过,多数预后良好;未经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者可达20%~30%;即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治疗,仍约有15%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经及时诊断治疗,目前病死率已降至0.5%左右;约1%~2%患儿可再发。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有:①男孩;②年龄<6个月或>3岁;③发热持续2周以上或再次发热;④心脏扩大,有心律失常;⑤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且持续不恢复;白细胞>16×109~30×109/L;血小板>1000×109/L;血沉>100mm/h,或持续5周以上仍不下降;⑥复发的病例。 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1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ECC和超声心动图等);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应密切随访,即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半年均应做随访检查,半年后每6~12个月复诊一次,直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消失。应用IVIG

川崎病病历

住院病历 年龄:6 姓名:XXX 性别:男 主诉:间断发热7天,皮疹5天 现病史:患儿2018年12月12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8℃,每日热峰2-3次,伴咽痛,无咳嗽、流涕、鼻塞、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后出现口唇红肿、干裂,无口周苍白圈,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12月14日起前胸、后背、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前胸、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直径1-2cm,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无破溃、流脓、出血等,疹间皮肤正常,局部稍有痒感。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WBC 16.07×109/L, CRP 26.5mg/L↑,咽拭子链球菌抗原(-)。考虑细菌感染,予头孢克肟+西替利嗪治疗,患儿皮疹渐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12月18日起患儿再次出现发热,Tmax 39.5℃,无咳痰、鼻塞、流涕,每日热峰3-4次,口服退热药体温不能降至正常,并逐渐出现双手潮红、硬肿,无脱皮。12月19日患儿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无眼干、眼痛等不适,巩膜无黄染。12月20日就诊于首都儿研所,查:血常规: WBC 24.63×109/L↑,NEUT% 87.1%↑,HGB 141g/L,PLT 265×109/L,CRP 76mg/L↑。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儿起病以来精神一般,食欲睡眠一般,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生后1月曾患肺炎。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计划。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否认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咯血、呼吸困难史。 循环系统:否认心悸、气短、发绀、心前区疼痛、下肢水肿史。 消化系统:否认纳差、吞咽困难、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黑便、便血、黄疸史。 泌尿生殖系统:否认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脓尿、颜面浮肿史。 血液系统:否认皮肤苍白、乏力、鼻衄、齿龈出血、骨痛史。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否认库欣面容、肥胖、多毛。 肌肉与骨骼系统:否认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否认肌痛、肌无力、肌肉萎缩、肥大史。 神经系统:否认情绪、性格改变,否认癫痫、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异常、尿便出汗障碍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出生情况好,出生体重2750g,新生儿期无特殊。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目前小学一年级,成绩中等。 婚育史:未婚未育。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中无亲属有类似疾病,否认家族性精神病、

雄激素缺乏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雄激素缺乏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关键词】雄激素缺乏;心血管疾病 雄激素是体内C-19类固醇物质的总称,对维持生殖机能和机体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男性血浆中具有生理活性的雄激素几乎全是睾酮(T),95%以上的T均由睾丸Leydig细胞合成和分泌,分泌率0.24mol/24h,其分泌受LH和LHRH参与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生物有效性睾酮在50岁下降50%,至70岁降至20%。国外报道50%以上老年心血管患者血浆T水平低于该年龄组正常范围。血清低密度睾酮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如肌力减低,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发生增加(可导致血脂代谢絮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等)[1]。 早期人们认为雌激素有益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等心血管疾病:①冠心病的发病和危险因素与性别有直接关系,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是女性发病率的2倍;②女性冠心病在45岁前明显低于男性,而45-55岁之间冠心病急骤增加,到75岁女性随年龄增加雌性激素由正常到绝经后代谢絮乱到逐渐减低的过程有关;③有许多机制证实雌激素可以改善冠脉供血,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进而提倡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冠心病。1939年Ewards在治疗去势术男性患者时偶然发现睾酮的血管舒张作用,1942年Walker首先报告肌注睾酮能缓解男性冠撞动脉性心脏病(CHD)的心绞痛[2],Framingham等人研究却证明应用雌激素虽不增加死亡率,雌激素替代治疗并不能减少有CHD妇女的心血管事件,也不能减慢他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3],反而增加CHD危险性。近年人们更多关注雄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国内外关于雄激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不断增加,多数试验研究显示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4],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途径十分复杂:通过影响脂质、糖代谢,胰岛素抵抗、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血管平滑肌、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张力。引起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以及雄激素受体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并影响AS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将结合文献对雄激素和雄激素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评述。 1雄激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1.1睾酮对动脉血管的扩张作用睾酮有直接扩张离体或在体的动物冠脉血管作用,扩张血管的机理研究尚存在争议。Webb等进行了睾酮对人体观察,睾酮在给予生理剂量下可以扩张冠脉血流(增5.5%)并且增加冠脉血流(增加17.4%),其作用相当于钙拮抗剂(地尔硫卓)对血管扩张作用的一半,钙拮抗剂可以使血管扩张10%,血流增加30%。睾酮的这种作用机制不是通过乙酰胆碱引起的冠脉血流改变或血管舒缩,而是直接对钾离子通道的调节使血管扩张[5]。 Johes研究表明其扩血管作用是睾酮通过与睾酮受体结合而促进NO释放增加前列腺合成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血流,睾酮的钙拮抗作用的归功于对抗电压予依赖性钙通道[6]。另外,睾酮可以经过芳香化酶转化为17-雌二醇,间接扩张血管。 但睾酮的扩张血管作用亦有局限性:动物试验表明高浓度的睾酮可诱发高血

性激素六项详解

性激素六项详解 临床妇科内分泌常常需要测定性激素六项来了解女性内分泌功能和诊断内分泌失调相关疾病,但拿到一张性激素检查报告单,高高低低的各种检查结果,总是让人感到迷茫,虽然看过很多专家的解释,但作为基层临床医生总觉得有点高深莫测,还是不够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试图给予深入浅出的总结,希冀能对大家全面掌握激素六项检查有所帮助。 一、性激素六项检查的内容 FSH:卵泡刺激素;LH:促黄体生成素;E2:雌二醇;P:孕酮;T:睾酮;PRL:催乳素。 二、检查性激素常识 1、一般注意事项 检查基础性激素前至少一个月不能用性激素类药物(包括黄体酮、雌激素类),否则结果不可靠(治疗后需要复查性激素除外)。通常空腹、上午抽血为宜。抽血前静坐半小时以上,避免激素水平因为运动而产生波动。 2、性激素检查时间 (1)基础性激素检查:一般选择月经第2-5天的结果,目的是了解女性的卵巢基础功能,并对生殖内分泌疾病进行诊断。但对于月经稀发及闭经者,如尿妊娠试验阴性、阴道B超检查双侧卵巢无≥10mm卵泡,子宫内膜厚度<5mm,也可看做基础状态,此时的检查也可作为基础性激素检查。

(2)排卵期检查。此时主要查E2、LH、P。主要目的是看有无排卵前LH峰值及判断是否接近/或已排卵,与B超卵泡监测协同运用诊断病情,指导辅助生殖治疗(如是否需注射HCG针促排卵及何时注射最佳)。 (3)黄体期检查。最佳时间是经前一周。一般在基础体温上升6-7天时检查。此时理论上孕酮处于黄体期最高水平。如果时间计算准确(抽血后7天左右月经来潮)而此时孕酮水平在15nmol/L以下,考虑黄体功能不足,反复流产者此时查较有意义。如果此时孕酮水平<3nmol/L可确定无排卵。 (4)随机性激素检查:对于月经长期不来潮而且又急于了解检查结果者,则随时可以检查。 实际上月经任何时间检查性激素都可以,只是每个时段的正常值有所不同。但如果要诊治不孕症一定要了解基础性激素水平,当首选基础性激素检查。 3、如何确定检查项目 如果确定是来月经第3天,那么检查性激素5项即可,可以不查孕酮,因为孕酮应该在黄体期检查(月经21天或排卵后7天);如果不能肯定阴道流血是否月经,应该检查6项,以防止误诊(根据P数据可以大概判断月经周期时段)。 三、性激素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1、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 (1)FSH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功能是刺激卵巢的卵泡成熟和分泌雌激素。血FSH 的浓度,在排卵前期为 1.5~10mIU/mL,排卵期为8~2 0mIU/mL,排卵后期为2~10mIU/mL。一般以5~40mIU/mL 作为正常值。

川崎病病历

川崎病病历 患儿XX,3岁,男童,因“发热伴右侧颌下肿物9+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前期儿童; 2.急性起病,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9+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右侧颌下肿物、眼睛充血,无咳嗽、气喘、腹泻等,在外口服药物抗生素治疗3天后,患儿右侧颌下肿物较前减轻,仍发热,今故来我院门诊就诊,为进一步系统治疗,门诊以“川崎病”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差,饮食少,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T 40℃, P 140次/分,R 27次/分,W 14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精神差。全身多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红斑,无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右侧颌下可触及约1.5×3.0㎝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有触痛。头颅正常,五官端正,球结合膜略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皲裂,舌乳头突起,呈草莓状舌,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腹壁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四肢肌张力正常,双手指、足趾硬性水肿、脱皮。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3.2×109/L RBC5.05×1012 HGB117g/L GR67.3% LY23.7% PLT321×109/L;彩超:1.右侧腮腺后叶偏大;2.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左侧腮腺声像及彩色血流未见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 初步诊断及依据:川崎病依据:患儿系学龄前期儿童,急性起病,病程短;因“发热伴右侧颌下肿物9+天”入院;查体:T40℃,全身多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红斑,右侧颌下可触及约1.5×3.0㎝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有触痛,双手指、足趾硬性水肿、脱皮;辅查:血常规:WBC23.2×109/L RBC5.05×1012 HGB117g/L GR67.3% LY23.7% PLT321×109/L;彩超:1.右侧腮腺后叶偏大;2.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左侧腮腺声像及彩色血流未见异常。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 1.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流行病史。全身症状重,如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不明显;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颈淋巴结肿大,且本病可见冠状动脉扩张,应注意本病可能。但本病无法解释患儿双手指、足趾和皮肤交界处膜状脱皮,末梢血象未见异常淋巴细胞,考虑本病可

川崎病的起因及治疗解析

川畸病: 其实这种病现在在中国发病率还是很高的。这种病是一个叫川畸的日本人发现的,也是一种病毒感染,一个医生如是表现主要有发热。且多为高热,嘴唇红,舌头象杨梅状,表面有小突起,手指或脚趾出现脱皮,变形。很多孩子表现不是很明显、最重要的是这种疾病会引起心脏病变,冠状动脉扩张,如果早发现,用丙球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愈后好。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你的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及上面提到的某些症状,就要重视了,早去医院。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畸富作首先报告,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血管炎、急性发热和皮疹。80%发生于4岁以下的孩子,1岁左右发病最多。 川畸病大部分预后良好,问题在于其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及其严重后果。少数病例在急性期可以发生猝死,或遗留冠状动脉病变直至成年。 本病之病因目前尚不大清楚,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最近认为逆转录病毒可能与本病有关。 从80代中期开始,日本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怪病。患者几乎都是呀呀学语的幼儿,死亡率占患者的5%。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一开始连续5天发高烧,一般退烧药均不奏效。紧接着病儿两手出现肿块,然后脱皮,同时舌头膨胀,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心脏并发症,最后导致死亡。 经越长期仔细观察和认其研究后,本医学博士川畸大夫发现,此病是由一种叫蜱螨的微生物所引起。这种微生物大量而又广泛地生存和繁殖在室内的地毯中。每个蜱螨体内拥有成千上万个有毒细菌,而且随时随地在向外散发。据认为,这种细菌常在地毯表面或按近地面的空间中活动,专靠吃人们皮肤上的微型鳞状物来维持生命,一旦接触人体,就会乘机侵入人们的肺部和支气管,从而危害人体。小孩之所以比大人更易得此病,是因为他们常常在地毯上玩耍,而且幼儿的肺脏细嫩,缺乏对病茵的抵抗力。 由于川崎大夫研究有功,日本有关方面就把这种病命名为"川崎病"。 地毯在我国家庭将越来越多,注意勤洗勤晒,保持清洁,将可以避免幼儿罹患此病。另外,有地毯的家庭,应尽量减少幼儿在地毯上玩耍的机会。 川畸病西药:潘生丁,肌苷,能量合剂,1-2个疗程,选择配合阿斯匹林和激素,继发感染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中药:(1)丹参注射液4ml(相当丹参6g)加10%葡萄搪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2)用白虎汤随证加减:生石膏30-50g,知母6-10g,板蓝根15-30g,沙参20g,麦冬10g,葛根20g,淡竹叶6g,青蒿10g。每日一剂煎水服,连服10-15剂为一疗程,用一疗程。(3)局部用药:口腔局部涂抹西瓜霜。用药指南:川畸病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唇红破裂,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手足指关节肿大,手足硬性浮肿,恢复期甲床皮肤交界处有膜样脱皮,单核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增快,α2球蛋白增加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4岁以下的儿童。根据本病的特点当属中医“温毒发疹”之范畴。其病理变化具有两个特点:①病势传变

川崎病病历学习资料

川崎病病历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住院病历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 主诉:间断发热7天,皮疹5天 现病史:患儿2018年12月12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8℃,每日热峰2-3次,伴咽痛,无咳嗽、流涕、鼻塞、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后出现口唇红肿、干裂,无口周苍白圈,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12月14日起前胸、后背、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 ,前胸、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直径1-2cm ,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无破溃、流脓、出血等,疹间皮肤正常,局部稍有痒感。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WBC 16.07×109/L, CRP 26.5mg/L ↑,咽拭子链球菌抗原(-)。考虑细菌感染,予头孢克肟+西替利嗪治疗,患儿皮疹渐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12月18日起患儿再次出现发热,Tmax 39.5℃,无咳痰、鼻塞、流涕,每日热峰3-4次,口服退热药体温不能降至正常,并逐渐出现双手潮红、硬肿,无脱皮。12月19日患儿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无眼干、眼痛等不适,巩膜无黄染。12月20日就诊于首都儿研所,查:血常规: WBC 24.63×109/L ↑,NEUT% 87.1%↑,HGB 141g/L,PLT 265×109/L ,CRP 76mg/L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儿起病以来精神一般,食欲睡眠一般,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生后1月曾患肺炎。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计划。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否认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咯血、呼吸困难史。 循环系统:否认心悸、气短、发绀、心前区疼痛、下肢水肿史。 消化系统:否认纳差、吞咽困难、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黑便、便血、黄疸史。 泌尿生殖系统:否认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脓尿、颜面浮肿史。 血液系统:否认皮肤苍白、乏力、鼻衄、齿龈出血、骨痛史。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否认库欣面容、肥胖、多毛。 肌肉与骨骼系统:否认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否认肌痛、肌无力、肌肉萎缩、肥大史。 神经系统:否认情绪、性格改变,否认癫痫、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异常、尿便出汗障碍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出生情况好,出生体重2750g ,新生儿期无特殊。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目前小学一年级,成绩中等。 婚育史:未婚未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