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第四章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观念性

B、客观性

C、外显性

D、简缩性

E、展开性

2、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的有()。

A、记忆

B、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C、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D、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E、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的阶段是()。

A、活动的定向阶段

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D、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活动

E、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物质活动

E、内部言语阶段

5、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6、下面对操作熟练的动作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动作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

B、动作间高度协调、连贯

C、各个动作间的干扰消失

D、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是视觉的专门控制

E、疲劳感、紧张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7、根据动作对环境依赖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有()。

A、打排球

B、自由体操

C、汽车驾驶

D、游泳

E、跳水

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型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9、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A、集中与分散练习

B、整体与部分练习

C、模拟与实际练习

D、过分与适度练习

10、下面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是()。

A、跳水

B、弹琴

C、驾驶汽车

D、游泳

E、自由体操

11、下面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的是()。

A、打字

B、骑自行车

C、跑步

D、滑冰

E、开汽车

1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13、下面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的是()。

A、吹笛子

B、打字

C、扔铁饼

D、绘画

E、举重

14、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将至最低的操作阶段是()。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整合阶段

D、操作熟练阶段

E、操作外化阶段

15、在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中,原型定向阶段符合加里培林心智理论的()活动阶段。

A、活动定向

B、物质或物质化

C、内部言语

D、出声的外部言语

E、无声的外部言语

16、以下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自由体操

C、运算技能

D、记忆技能

E、写作技能

17、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加里培林

B、加涅

C、华生

D、安德森

E、维果斯基

18、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A、遗传

B、经验

C、练习

D、动作

19、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打字属于()。

A、器械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操作技能

C、粗放型操作技能

D、断续型操作技能

20、在加里培林看来,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A、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B、活动的定向阶段

C、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D、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1、某阶段操作的动作呈现较差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这是哪个阶段的特征?()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整合阶段

D、操作熟练阶段

22、加里培林认为,真正的心智活动始于()。

A、定向活动阶段

B、物质活动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D、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3、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A、操作技能和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C、理解技能和运用技能

D、智力技能和运用技能

24、学生“念念叨叨”的表述出自己正在进行的心智活动的情况属于()。

A、物质活动

B、物质化活动

C、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D、内部言语活动

E、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25、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可以将练习分为()。

A、集中练习

B、实际练习

C、分散练习

D、整体练习

E、部分练习

26、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A、客观性

B、观念性

C、内潜性

D、简缩性

27、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是()。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

D、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28、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顺序是()。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原型操作、原型定向

E、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9、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并一体化称为()。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原型定向

E、原型内化

30、技能的基本特点是()。

A、技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B、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C、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执行方式构成的

D、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

E、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1、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有()。

A、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B、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E、正确使用言语

32、低年级学生借助香蕉、苹果的图片等代替物进行加、减运算,属于()。

A、物质活动

B、物质化活动

C、外部言语活动

D、内部言语活动

E、活动的定向

33、低年级学生借助香蕉、苹果等实物进行加、减运算,属于()。

A、物质活动

B、物质化活动

C、外部言语活动

D、内部言语活动

E、活动的定向

34、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属于安德森心智形成三阶段论中的()。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评价阶段

E、定向阶段

35、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

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属于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中的()。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评价阶段

E、定向阶段

36、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属于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中的()。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评价阶段

E、定向阶段

37、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8、下列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运动技能

B、阅读技能

C、运算技能

D、记忆技能

E、智力技能

39、()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与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40、()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A、原型内化

B、原型模拟

C、原型定向

D、原型操作

41、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是( )。

A、标志动作并组织活动的进行

B、巩固与进一步概括动作表象

C、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

D、改变动作方向

42、以下属于内部反馈的是( )。

A、视听觉获得的反馈信息

B、教师给予的反馈

C、看录像得到的反馈

D、计算机给予的反馈

43、个体在了解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后,试图尝试作出某种动作行为属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整合

C、操作模仿

D、操作定向

44、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A、观念性

B、内潜性

C、简缩性

D、整体性

E、展开性

45、20世纪60的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终于找到了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

A、心理模拟法

B、检验修正模型

C、探究合作法

D、实验控制法

46、一个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心智活动,这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47、下列不属于动作技能的例子是:()

A、婴幼儿叫“ma ma”

B、在教练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

C、走楼梯

D、吞咽食物

48、连续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

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跑动跳远

49、开放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

A、做广播体操

B、排球中的扣球动作

C、三大步上篮

D、引体向上

50、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4 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抛球练习。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

A、整体练习

B、部分练习

C、随机练习

D、区组练习

51、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其中增补的反馈:()

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

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

C、妻子对丈夫说,“你拿刀的方式不对”

D、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52、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53、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转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是在()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动作

C、原型内化

D、动作定向

54、写作、阅读、运算、解题等所属的技能类型是()。

A、操作技能

B、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

D、智力技能

55、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

A、模仿

B、练习

C、想象

D、学习

56、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方式是()。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一般技能

D、特殊技能

57、认知策略属于()。

A、心智技能

B、交际技能

C、操作技能

D、言语技能

58、在智力技能形成的某一阶段,言语成了智力活动的对象,该阶段是()。

A、原型操作

B、原型内化

C、操作定向

D、原型定向

59、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60、根据声音表象和动觉表象进行的思维属于心智技能的()。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61、有关技能和习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技能和习惯都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B、技能和习惯都有好坏之分

C、习惯是保守的,技能是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D、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62、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活动方式是()。

A、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练习

D、能力

63、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操作练习

64、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物质性、内潜性、展开性

65、在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觉控制开始起主导作用。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定向操作

66、数学课上,为了更好地形成智力技能,教师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是给学生提供()。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二、填空题

1、技能的学习要以的掌握为前提。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如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叫。

4、我国心理学家把技能分为、。

5、加里培林认为,是心智活动的最初形式。

6、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称为_ __。

7、根据加里培林心智理论观点,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的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是。

8、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9、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10、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__ ____。

1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指的是__ __。

12、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就是__ ____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步是关键。

13、心智技能是借助于__ __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属于__ __技能。

1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包含以下四个步骤: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__ ____、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 _____。

17、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 ____性,执行具有内潜性和结构具有__ ____性。

18、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__ ____和__ ____。

19、操作______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0、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包括有关______的各种信息和与

_____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21、模仿是在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有效的操作技能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__为基础。

22、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是______。

23、反馈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其中______的作用尤为明显。

24、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___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5、通过____阶段,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26、____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它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27、创拟确立模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功能分析和____分析。

28、动作技能除含有认知成分外,还包含智慧技能中所没有的__成分。

29、费茨和波斯纳提出的动作技能学习的三阶段是___、__、_____。

30、在练习过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后,要想知道动作技能是否已习得,需要通过___测验或____测验来判断。

31、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动作技能的学习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32、练习中的反馈可以分为______和增补的反馈,增补的反馈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

三、辨析题

1、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

错误。

2、内部言语不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

错误。

四、简答题

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2、什么是心智技能?它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技能?技能有什么特点?

4、为了使心智技能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完成,教师需要做到哪几点?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技能形成理论培养学生的某项运动技能或心智技能。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

是()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选题 1. 口渴会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 .25% % % %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5.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6.最重要和最良好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9.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13.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学习动机 C.高尚动机 D.交往动机 14.布鲁纳认为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是()。 A.兴趣爱好 B.外部奖励 C.内部动机 D.避免惩罚 15.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1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是()。 A.外界环境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17.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这一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得到心理学家普遍公认的学习动机划分类型的是() A、直接性动机与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C、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D、前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A、阿特金桑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3、在学习较难的内容时,动机水平为()最有利于学习 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以上都不对 4、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5、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苟勒 C、韦纳 D、多伊奇 6、学生希望得到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心,这是哪一种需要()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A、安全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爱与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奥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A、学习动机 B、学习期待 C、学习归因 D、学习效能 10、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 A、注意 B、需要 C、动机 D、兴趣 11、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苟勒 C、韦纳 D、多伊奇 12、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的是() A、原因性维度 B、稳定性维度 C、可控性维度 D、内部维度 13、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14、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与重点(自己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 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 (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 (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 (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 (5)回忆阶段——检索 (6)概括阶段——迁移 (7)作业阶段——反应 (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

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 (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201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言语信息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泄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 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动作技能通过身体动作的质疑(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学习层级说认为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髙排列次序为: 辨别一具体槪念一定义槪念一规则一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英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淸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研究人类学习行为岀发,研究一些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对人类的认识规律进行探索,深入了解人类的各种学习过程,借助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原理建立各种学型,从而为il?算机系统賦予学习能力。真实的智力活动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常规地运用事实和程序,对具体问题、学习结果或陈述的细节进行探索。 学习科学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支持和促进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的、技术的和社会政策方而的创新来促进教冇的改善。 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泄的功能的性质。 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岀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了。 可塑性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 选择题 一、下而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A、销量从亮处泄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髙 B、小明喝洒后脾气变得眾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二、下而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三、下列哪种学习的复杂程度比概念学习高?() A、规则学习 B、信号学习 C、辨别学习 D、连锁学习 四、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五、下而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