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合集下载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课外诗四首

课外诗四首

课外诗四首以下是四首课外诗
1.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四首诗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题材各异,包括夜景、边塞、离别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精选ppt
11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精选ppt
20
•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 荆门时所作。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 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
精选ppt
21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 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 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 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精选ppt
16
使至塞上
译文:轻车简从查 看边疆,途中经过 属国居延。我像征 蓬飘出边塞,又像 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huì h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zhǎng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精选ppt
4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 清晨我下地松 土除草,星月 下我扛着锄头 回家歇息。
精选ppt

《诗四首》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诗》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群文阅读爱国情怀——诗四首

群文阅读爱国情怀——诗四首

2、你认为四首诗中 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深
情的词语或句子分别 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 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拓展延伸
那么,作为学生的你,打算怎么 做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呢?
小结
读过了一组仁人志士的爱国诗歌,相信同学们 的心中也涌动着一股澎湃的爱国激情。那么, 从现在起就用这种激情用于学习,树立立志成 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 取,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吧!
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 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 出依据。同学可以根据诗歌材料的写作 背景自由评价。
四首诗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题目
诗眼
表达情感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通过一个“望”字, 抒发诗人触景伤怀、 表达一个“忧”字。 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通过一个“犹”字, 抒发诗人对士风和
他们或以手中的笔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或借助梦境倾诉杀敌报国的愿望或以死明志证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群文阅读
爱国情怀——诗四首
天池九义校 颜林
爱国情怀——诗四首
《春望》.杜甫 《泊秦淮》.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3、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4、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5、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归园田居》(其三) (1)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诗中的第三首。诗中把对田园
的新鲜感受和月夜山野的幽静景色融合成诗情画意的意境,表
达了诗人保持节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愿望。
(2)文脉结构
草盛苗稀—不善种田 归园田居早起晚归—不辞劳苦归田躬耕 其三 露湿衣服—收工较晚意愿志趣
心愿无违—点明主旨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 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 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 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句末感叹,表明诗人隐居躬耕,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点明主 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名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
调。
句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 茫。
“勾直勒”出景一物幅显极得单其纯雄简浑净、,阔直大入、人心壮。美的大漠 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 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 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练习题,人教版同步课程教学,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课后辅导,教学分析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篇1《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林· 索雷斯库(marin sorescu,19361996)生于罗马尼亚多尔日县一个农民家庭。 童年和少年在乡村度过。曾就读于雅西大学语 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 1978年至1990年,任《枝丛》杂志主编。1994 年至1995年,任罗马尼亚文化部长。1964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孤独的诗人》。之后又出版 了《时钟之死》(1966)、《堂吉诃德的青年 时代》(1968)、《咳嗽》(1970)、《云》 (1975)、《万能的灵魂》(1976)、《利里 耶齐公墓》(3卷,1973-1977)等十几部诗集 。还写剧本、小说、评论和随笔。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 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 怀古〉。
三、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 、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 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 ,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 1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 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 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蛇》:恋爱中的冷寂与热烈
• 蓄势的沉默:“寂寞”,“静静”,“悚惧” • 倾诉相思:“忠实”,“热烈”,“乡思” • 期待:“月影 ”,“梦境”,“绯红的花朵” • 结构与风格:冷寂—热烈—幽冷与炽热的融合
• 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 思”之谐音。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 选项是( ) •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A.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 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 之喻。
D.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 之意。
洛夫
•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 县人。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1949年 去台,毕业于台湾淡江文理学院。1954年 起任《创世纪》诗刊总编辑,现已退休当 专业作家。主要作品集有《灵河》、《石 室之死亡》、《无岸之河》、《因为风的 缘故》、《酿酒的石头》等。 • 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1928—)祖籍福
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 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
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 “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 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
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
学教授等。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整体赏析
• 《舞者》是一首描写舞技的意象诗
诗歌当中一共出现了哪些意象?
中心 意象
派 生 意 象
第一节:舞者出场
• • • • • • 呛然 钹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 贴着水面而过的 柔柔的腹肌 静止住 全部眼睛的狂啸
这个意象,在水面“狂啸” (观众的目光因通感而转 化为声响)意象的烘托下, 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一种特 殊的气氛、特殊的境界, 眼前仿佛已不是舞台,而 是晴空下的原野。
冯至
(1905-1993)
一九二四年中发祥于上海的浅草社,…… (主要成员)都是小说方面的工作者;连后来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也曾发表他幽 婉的名篇。次年,中枢移入北京,社员好像走 散了一些,《浅草》季刊改为篇叶较少的《沉 钟》周刊了,……但在事实上,沉钟社却确是 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 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 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 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 心情的选项是( ) •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 绝对不是我 •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 ,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 承受,要把你忘记。
• 扣响着 •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舞姿化为乐曲, 余音袅袅,在观 众心中找到“知 音”—--伯牙弹 琴,钟子期听音, 志在“高山流 水”。
总结
• 这是一首很好的意象诗。 • 全诗一头一尾是两个遥相呼应的中心意象 ,其他都是辅助中心意象的派生意象。 • 中心意象和派生意象,相互生发,彼此配 合,构成了秩序井然的意象群落。此种有 机的意象结构,有意境的朦胧,无意念的 晦涩。 • 不仅有效地渲染了舞者本身,而且也浓烈 地烘托了舞蹈过程的整体气氛。
人 物 形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
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 (偏重叙事的诗歌)
诗 歌 形 象

景 物 形 象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诗人借以表达主 观感情的载体
意象(山川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偏重写景的诗歌)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 一、形象的含义 • 二、形象的特点 • 三、形象分类

象 言
鉴赏

表达技巧
评价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
写了什么
A.描写了什么 形象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
象 境 情
D .运用了什么 语言 E .运用了什么 技巧
B.营造了什么 意境
C.抒发了什么 情感
如何入诗境 如何品诗情
看题目 六看 看作者 看意象 看情感词语 看注释 看前人评价
第二节总结:
• 这一系列意象是同第一个意象有着内在派 生关系的,正是“红蜻蜓”的意象引发出 一个又一个的田园意象。在这里,我们欣 赏的,不仅是一个舞蹈着的缤纷的原野, 而且也仿佛听着一首舞蹈的田园交响曲。
第三节:收场,舞者造型
• 升起,再升起 选用了一株水中婷婷玉立的 莲花意象,花瓣猛然绽开, • 缓缓转过身子 戛然而止。 •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

他善于以自由的形式,通俗的语言来 叙述某些人们熟悉的人物或某些普通的事 情。然而,他的不拘一格的简单叙述不知 不觉中就会引出一个深刻的象征。表面上 的通俗简单时常隐藏着对重大主题的冷峻 思索。表面上的漫不经心时常包容着内心 的种种微妙情感。在他的笔下,任何极其 平凡的事物,任何与传统诗歌毫不相干的 东西都能构成诗的形象,都能成为讽喻的 题目,因为他认为“诗意并非物品的属性 ,而是人们在特定场合中观察事物时内心 情感的流露”。
第二节:以三组意象摹状舞者的高超技艺 • • • • • • • • • • 江河江河 展示了身姿的迤逦如流水,而 观众的呜咽是反衬 自你腰际迤逦而东 而入海的 竟是我们胸臆中的一声呜咽 表现了手臂的轻盈似柳絮,弦 飞花飞花 索缚不住的是自由 你的手臂 岂是五弦七弦所能缚住的 映写了舞姿的刚健与园熟,体 挥洒间 态的热烈与迷幻 豆荚炸裂 群蝶乱飞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 生动的生活图景。
二、形象的特点: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 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 暗相衬,动静结合。
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 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 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 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 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 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 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导言》
三本诗集与十年沉寂
• 《昨日之歌》(1927):就读北京大学预 科及德文系本科时的诗作(1921-1926)
• 《北游及其他》(1929):大学晚期、在 哈尔滨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师及返京后的诗 作(1926-1929) • 《十四行集》(1942):全部27首十四行 诗均作于1941年。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 “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 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 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 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 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事 物 形 象
(偏重咏物的诗歌)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解读描写手段 (叙事性强)
2、借助诗中意象 (抒情性强)
3、分析关键词句 (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 (作者、注解)
诗歌变形
•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 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 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 非常丰富。既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 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又要符合音韵的需要,所 以诗歌需要“变形” 。 •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改变词 性、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词序等等,主要目的 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 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