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40d07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8.png)
初三物理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揭示了电荷的二元化本性,是初三物理静 电学的重要结论之一。下面为你整理了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希望对你 有帮助。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 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1.6×10-19 C。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 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 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 新课 1、 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 C。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九班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熟悉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试验,养成同学初步的观看、试验力量,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电学,探究电的学问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依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同学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好玩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奇妙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试验。
奇妙的电究竟是什么?从今日我们就渐渐揭开它的神奇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有兴趣的观看。
相互沟通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引导试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许多,想用给你供应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自试试吗?【试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同学思索、相互沟通、争论。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原子结构。
•5、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过程:一、电荷➢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一。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1。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2。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
用验电器来检验思考: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三、验电器➢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五、元电荷1。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
原子核带电,电子带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量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e= C 3。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
4。
原子是由和组成.➢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整个原子呈,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电荷的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编者按:本文给出了两种关于物理教案的示范,分别是“电荷的性质”和“电荷之间的作用”。
】一、电荷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性质。
2.理解电荷的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同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掌握用带电棒证明物体带电的实验方法。
4.了解物体带电的种类,初步了解电荷与电场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体带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个电影《超人》的片段,介绍电荷及其性质。
在观看片段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提出教师引导的问题,如“为什么超人可以吸引飞机?“为什么超人可以击败坏人?”等。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问答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电荷的性质。
讲解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与区别,以及不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利用实验观察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并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3.实验操作(15分钟)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带电棒证明物体带电。
教师可以准备两根带电棒,一根带正电,一根带负电,分别接近一块小纸片,观察纸片的反应。
学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带电棒,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纸片的反应。
4.实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例如:“带正电的带电棒接近纸片时,纸片是被吸引还是被排斥?为什么?”等。
5.拓展练习(20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如果两个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两个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等。
6.归纳总结(15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电荷的性质,并复习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了解电荷与电场的关系。
学生作业:完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练习题,复习所学内容。
二、电荷之间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完成的。
2.了解电场是由带电粒子产生的。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15。
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新课讲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动手实验:a。
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
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交流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总结: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PPT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吗?【分析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反现: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同学们知道是怎样规定的吗?学生: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 教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静电球、日光灯管、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器、起电机、等一、新课引入观看新闻(视频),感受一下闪电的神奇与壮观实验1:感受静电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带电吸引小纸屑(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观看闪电视频,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举列: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电风扇的扇叶与空气摩擦起电,致使扇叶的表面吸附灰尘3.两种电荷: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原子结构:原子核(正电)核外电子(负电)正负电荷数相等一般呈电中性(正负电荷数相等)摩擦起电就是抢夺电子的过程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引导)再让学生观察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实验,问:纸屑只有被吸引吗?用摩擦过的橡胶棒去吸引悬挂的小球,发现:小球先被吸引,接触后被弹开。
1.活动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将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如:各种金属、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如:陶瓷、橡胶、塑料、纯净的油、干木头等。
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如:硅、锗等。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特别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结
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导体与绝缘体
四、课后作业
P25知识点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