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 两种电荷 -含答案解析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知识讲解

两种电荷【要点梳理】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第15_1节 两种电荷【人教版九上物理精品精品备课(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5.1节两种电荷(备作业)(解析版)(作业量:30分钟)【题型基础练习】※题型一、摩擦起电1.用手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手上不掉下,下列现象与此例实质相同的是()。
A.用潮湿的手去接触冰块时,手会被“粘”住;B.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C.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粘”起;D.将塑料吸盘挂钩“粘”在墙上,可悬挂物体【答案】C。
【解析】用手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手上不掉下来是摩擦起电现象:A.用潮湿的手去接触冰块时,手会被粘上是由于手上的水碰到冰块后凝固,故A不符合题意;B.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是分子作用力作用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C.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粘起是摩擦起电现象,故C 符合题意;D.吸盘挂钩在使用时,压出了吸盘下面的空气,而外面仍然受到大气压力,将吸盘紧紧的压在墙上,所以对墙面有较大的摩擦力,可以承受一定的重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下面电学中的几个小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将气球在小女孩头发上摩擦后,小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是因为气球带电,头发也带了电;B.乙图,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另一根橡胶棒,它们相互排斥说明另一根橡胶棒不带电;C.丙图,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接触两验电器金属球时,金属棒中正电荷从a向b定向移动;D.丁图,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一端,发现吸管向玻璃棒靠近,说明吸管一定带负电【答案】A。
【解析】A.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头发、气球分别带等量的异种电荷,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小女孩的头发会飘起来,故A正确;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用带负电,与另一根橡胶棒相互排斥,说明另一根橡胶棒带同种电荷,即带负电,故B错误;C.a带正电(缺少电子)、b不带电(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b的自由电子向a定向移动,而金属棒中正电荷不能移动,故C错误;D.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a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b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上了电。
3、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正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负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②单位:库仑(C)1e=1.6×10-19C③元电荷 e6、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③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④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7、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③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8、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积淀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1、验电器的工作;2、原子及其结构。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
但原子也不是最小微粒。
15-1两种电荷解析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基础达标1.下列物品,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木铲B.铁锅C.玻璃杯D.陶瓷盘【答案】B【详解】导体为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金属、水、大地、石墨等;绝缘体为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塑料、玻璃、陶瓷、干木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花粉往往带负电,而蜜蜂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也会带电。
如图所示,当蜜蜂靠近花朵时,花粉会受到蜜蜂的静电吸引力,能更好地附着在蜜蜂身上。
关于飞行中的蜜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失去电子带正电B.获得电子带正电C.失去电子带负电D.获得电子带负电【答案】A【详解】花粉带负电,当蜜蜂靠近花朵时,花粉会受到蜜蜂的静电吸引力,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蜜蜂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带正电。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将塑料绳撕成丝带状,用毛巾分别摩擦塑料丝带和PVC管,然后将塑料丝带放在PVC管上方,塑料丝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这就是神奇的静电“章鱼”实验。
下列关于“章鱼”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塑料丝带是导体B.毛巾摩擦塑料丝带时创造了电荷C.摩擦过的塑料丝带和PVC管带上了同种电荷D.摩擦过的塑料丝带和PVC管带上了异种电荷【答案】C【详解】A.塑料丝带是绝缘体,故A错误;B.毛巾摩擦塑料丝带时,发生了带电现象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CD.将塑料丝带放在PVC管上方,塑料丝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说明塑料丝带和PVC管发生排斥作用,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塑料丝带和PVC管带上了同种电荷,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细小的水流,观察到水流变弯曲。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流一定带电B.玻璃棒带的是正电C.水流和玻璃棒带同种电荷D.玻璃棒对水流没有作用力【答案】B【详解】ACD.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细小的水流,观察到水流变弯曲,水流不一定带电,故ACD错误;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因此玻璃棒带的是正电,故B正确。
15.1两种电荷(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同步练习)1.下列各种微观粒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A.原子B.电子C.质子D.中子【答案】B【解析】解: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所以在原子核中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故选:B。
2.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这是因为()A.蜜蜂身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空气中B.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C.蜜蜂身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空气中D.空气中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蜜蜂身上【答案】B【解析】解: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且蜜蜂在飞行中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蜜蜂带负电;蜜蜂带负电的原因是: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蜜蜂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空气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熔喷布是N95口罩的核心材料,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通过静电驻极工艺,使纤维表面带有大量的电荷,从而吸附含有病毒的飞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熔喷布是通过摩擦带电的B.静电纤维布能吸引轻小物体C.飞沫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慢【答案】B【解析】解:A、由题意可知,熔喷布通过静电驻极工艺带电的,故A错误;B、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熔喷布的纤维表面带有大量的电荷,能吸附轻小物体沫,故B正确;C、飞沫是轻小的物体,则飞沫的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C错误;D、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D错误。
故选:B。
4.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带负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正电,这是由于()A.甲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乙球上B.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乙球上C.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D.乙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甲球上【答案】C【解析】解:AD、质子和原子核都不会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只有电子,故AD错误;BC、甲球带正电,则甲球是缺少电子的;乙球带负电,则乙球有多余的电子;甲乙相互接触时,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因乙球失去较多的电子,所以乙球也带了正电,故B错误,C正确。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 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知识点1 摩擦起电1.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本领不同。
3. 实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从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转移到束缚能力强的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4. 结果:两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知识点2 两种电荷1. 使物体带电的两种办法(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
(2)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让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接触带电的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导体也带上了电。
2. 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为正电荷,正电荷用符号“+”号表示。
(2)负电荷: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为负电荷,用符号“-”表示。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5.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轻小物体可以是:碎纸屑、头发、灰尘、轻质球等。
(2)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看它能否跟其他带电体互相排斥,因为只有该物体带了电,它才有可能与其他带电体互相排斥,此时可以肯定该物体必定带有与另一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
(3)利用验电器检验:当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两金属箔片张开,表示该物体带电。
知识点3 验电器1.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垫。
2. 作用:验电器是实验室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3. 原理: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4. 应用:两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箔片张开角越大,表明所带的电荷量越大。
初三物理培优教案 专题15.1 两种电荷(解析版)

15.1 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2、两种电荷:(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3、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4、元电荷:(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质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 1.06×10-19;(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中性;5、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6、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转化;类型一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实质例1.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纸屑。
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A.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光滑的瓷砖上B.表面光滑的二个铅块挤压后会“吸”在一起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D.行驶的汽车的窗帘被“吸”出窗外【答案】C。
【解析】解: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纸屑,这是因为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A、光滑瓷砖上的吸盘式挂钩,挂衣钩里面的空气被挤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将挂钩压在瓷砖上,故A不符合题意;B、削平的铅柱压紧后能“吸”在一起,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因为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C符合题意;D、行驶的汽车,车外的空气流速快、压强小,车内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向外的压强差就把窗帘压向窗外,故D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

2019-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
在摩擦起电时,摩擦的两种物体相比较( )A。
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带正电 B。
原于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不带电ﻫC。
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带正电 D。
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不带电2。
三个悬挂着的轻质带电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甲、乙、丙的带电情况( )ﻫA、甲、乙球带异种电荷B、乙、丙球带同种电荷ﻫC、假如甲球带正电荷,则丙球带负电荷 D、假如甲球带正电荷,则丙球带正电荷3。
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如以下物品可分成两类:①铅笔芯、铝质易拉罐、铜导线②塑料笔套、橡皮、玻璃。
这两类物品分别属于( )A。
导体和绝缘体 B。
金属和非金属C、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 D、晶体和非晶体4、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A。
没有电子 B、几乎没有电荷 C、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D、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特别少5。
如图所示,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球带负电,金属箔带正电 B、金属球和金属箔都带正电ﻫC、两片金属箔都带负电,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D、两片金属箔都带正电,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6、喜好物理的康康同学发现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特别多灰尘,其主要原因是()A、荧光屏有吸附灰尘的能力B、屋子里灰尘的自然堆积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有固体与固体之间相互摩擦,才会摩擦起电B。
把A物体和B物体摩擦,结果A物体带负电,B物体带正电,由此可判定A物体得到电子ﻫC。
分别用丝线吊起甲、乙两通草小球,互相靠近时若互相吸引,则它们一定带有异种电荷D。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用细线吊起的塑料小球,小球被排开,小球一定带负电8。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
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
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四、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食盐水溶液、石墨等。
2、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等。
4、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要点诠释:绝缘体与导体中都有电荷,但是导体内的电荷能够自由移动绝缘体内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1. 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甲吸引乙,甲排斥丙,丙吸引丁,如果丙带正电,则甲带___________,乙带___________,丁带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答案】正电;负电;负电【解析】因为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发生如上所述的相互作用,且丙带正电,丙吸引丁,故丁带负电;甲排斥丙,故甲带正电;甲吸引乙,故乙带负电。
【总结升华】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判断物体带电的种类。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有四个带等量电荷的小球a、b、c、d,已知d带正电荷,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正电
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a、b、c均带正电【答案】D
【变式2】(2015•厦门中考)如图所示,一带负电橡胶棒靠近用细线挂住的轻细吸管A端时,吸管发生了转动。
对吸管A端带电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若相互吸引,一定带正电B.若相互吸引,一定带负电
C.若相互排斥,一定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一定带负电【答案】D
类型二、摩擦起电
2.(2016•道外区二模)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摩擦产生了电荷,使甲乙带电
【思路点拨】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发生转移;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D【解析】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A、B、将它们相互摩擦乙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甲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故A、B均正确;C、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故C正确;D、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产生了电荷,故D错误,故选D。
【总结升华】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了物质不同,夺失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后带的电荷不同;还考查了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举一反三:
【变式】摩擦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你的猜想。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部分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这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
类型三、导体与绝缘体
3.(2015•龙岩中考)图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导体的是()
A.石墨、金属B.石墨、橡皮C.木材、金属D.木材、橡皮
【答案】A【解析】木材、橡皮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石墨、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
故选A。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对于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可以联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如塑料,橡胶,陶瓷等常用来制作用电器的外壳,以防止触电,它们都是绝缘体;而电线芯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
举一反三:
【变式】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使用了石墨炸弹轰炸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地区。
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絮状石墨降落,造成科索沃地区供电系统断电。
为什么石墨炸弹能使供电系统遭到破坏?【答案】石墨絮状物是导体,可使供电线路短路,强大的电流会烧毁供电设备。
4. 如图(甲)所
示,把玻璃珠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
说明:;
现给玻璃珠加热,如图乙所示,当玻璃珠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
【思路点拨】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可以通过观察灯泡能否发光来判断其导电性能。
【答案】玻璃珠不容易导电(或:玻璃珠是绝缘体);红炽状态下的玻璃珠是导体
【解析】把玻璃珠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玻璃珠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玻璃珠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此时玻璃珠容易导电,是导体。
【总结升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变化时,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故红炽的玻璃变成了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