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指导设计

合集下载

秦兵马俑教案(精选6篇)

秦兵马俑教案(精选6篇)

秦兵马俑教案(精选6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难点:通过想象兵马俑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PPT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36年前,也就是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板书:秦兵马俑)。

“俑”是什么?(俑是木头、泥土做的像,供陪葬用。

也就是说,是葬墓中的陪葬品。

)2、释题: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用泥制成的兵马形状的如:战车、战马、士兵等形状的殉葬品。

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1、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摘录了很多课文的四字词语,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些词语中,最能体现秦兵马俑的是哪些词语?2、交流预习情况:(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读读黑板上的三个词语,谁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

这个句子在课文里有没有?4、分析过渡段A、课文哪些地方在写“规模宏大”?B、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C、“规模宏大”总结了第二自然段内容,后一分句又概括了文章后面的内容,这样的句子是什么句子?那如果单独成为一段,就可以叫——(过渡段)三、精读课文(一)、教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最能体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写上批注。

2、交流:(学生说句子——说感受——作比较想象比较——通过读来表现感受)A: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学校一个篮球场有多大,慢慢地,2个、5个、10个、20个、40个、50个,差不多跟校园一样大了。

现在开始在上面放兵马俑了,一个、2个,100个、1000个、5000个、8000个,啊,看见没有,竟有8个我们学校的学生那么多呀。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评价秦兵马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

2. 秦兵马俑的发掘过程和考古意义。

3.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4. 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5.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展示法: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4.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直观的认识。

(2)教师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关注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3. 展示:(1)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艺术特点。

(2)组织学生参观秦兵马俑展览,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1)教师总结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作业布置:(2)调查身边的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建议。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5篇)《秦始皇兵马俑》教案篇一一、整体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壮观”、“栩栩如生”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⑴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⑴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释题,课件导入,初步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初读课文,加深印象;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切实感悟秦佣的特点。

(重点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复习回顾,加深印象;学习余下的课文,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整体理解课文,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能审清题意,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新词。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2、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3、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营造氛围,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文本、自主学习,从而能切实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

1、导入:中国有一个奇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你知道吗?板书:世界第八大奇迹提问:秦始皇是谁?兵马俑又指什么?2、师:围绕这个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引入: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为何会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去领略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与壮观。

一起看一段录象吧。

2、播放课件(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短片介绍),形成兵马俑的表象后,说说“秦始皇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5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5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5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一、揭题解题:1、写“兵马俑”?(古代陪葬的偶像)我国古代其它朝代也有兵马俑,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秦兵马俑,写“秦”2、对秦兵马俑有了解吗?想为大家介绍吗?(生扼要交流)3、有一个人这样评价:【投影】(指名读)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就成了秦兵马俑的代名词,知道是谁说的吗?【投影动态】4、法国总统都如此评价,这更让我们自豪。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什么,是怎样介绍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检查字词1、字词预习了吗?【投影】生字:指名读(2人-齐读)吏:在文中组成什么词?(军吏)“吏”是在词典上有两个意思?1、官员的统称;2、特指小官或差役。

军吏的“吏”应选?在文中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再做选择,(指名)你为什么选2?理解的确应当联系语境。

意思1可以组成什么词?二类字:开火车读-齐读乘:义?(古代用于四匹马拉的兵车,相当于“辆”)“战车千乘”,是一千辆?还有个词叫“千乘之国”,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交流)秦国就是这样的国家。

读出气势。

(指名读-齐读)。

弩?见过吗?(看图)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投影】易误读的词:【投影】这些字虽然都是熟字,但容易读错,谁来为大家提个醒。

靡”三、整体感知自读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书上勾画勾画【交流:投影、随机链接】第2段句子:第3段:这样的段我们不陌生。

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阅读时能帮助我们?(分段、概括段意、主要内容甚至中心思想)对比两句话: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提示:两句之间的关系)宏大的规模展现了恢弘的气势,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反映制作工艺的高超。

气势恢弘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形象鲜明这就是__两大部分的内容。

现在,你最迫切想了解的是什么?四、了解类型、体会个性:1、浏览课文4-10节,介绍了哪些兵马俑?2、这些不同类型的兵马俑有哪些鲜明的个性呢。

自己再读读书,你对哪种类型的印象最深?仔细读读。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4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4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4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

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之情。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教学本篇课文,可在学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情”字为切入口,让学生在情境中,在课文生动凝练、细腻传神的语言材料中,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碰撞中,受到心灵的熏陶,使自身情感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与作者情感的脉搏形成强烈共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气势恢弘、举世无双……2、秦兵马俑之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它——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指导朗读。

3、同学们,在出土的近8000多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中,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近兵马俑。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1、学习4——9小节。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9小节,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的确,大厅里的兵马俑类型众多,每一件都是极为精湛的艺术珍品。

板书:类型众多(2)出示第4小节出示: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师:每一种类型的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动作神态,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将军俑的这段文字。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6篇)《秦兵马俑》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教学思路本课两个学习活动分别有两大学习重点,一为了解考古常识,扩大知识面,并形成崇尚文明、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二为掌握欣赏评述珍贵文物的一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活动一”教学程序可为:交流讨论——欣赏分析——仿照捏制——小结评述。

课前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搜集关于兵马俑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和考古相关的故事资料。

上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结合教材,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清理还原以及保护的过程。

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如:珍贵的`文物是从何而来的?考古工作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兵马俑的发现者是谁?兵马俑在造型上有何特点?秦俑兵阵除了造型各异的兵马俑外还有一些什么珍贵文物?等等。

教师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针对学生讲述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进行小结。

接着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不同造型的“兵马俑”图片,进一步了解关于兵马俑的知识,欣赏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欣赏后就可让学生仿造兵马俑造型开展泥塑活动。

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制作的兵马俑集中组成方阵,讲评小结。

“活动二”教学程序可设计为:收集资料——尝试评述——描绘细节——交流讨论——欣赏评述——拓展延伸。

课前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搜集教材上提供的文物的资料。

小组同学按照书上提供的评述方法,互相尝试评述其中感受最深、了解最多的文物。

接着还可用线描的方法,描绘文物的精美细节或外形,进一步感受文物的艺术性。

然后再交流感受,选一名同学做代表总结发言。

最后教JJ币可给学生看更多经典的文物,布置课后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物市场去了解几件最感兴趣的文物,并运用所学写一篇调查欣赏报告。

三、教学选择1、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直接到博物馆去参观学习,真实地、全方位地欣赏各种文物。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优秀6篇)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优秀6篇)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优秀6篇)秦兵马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三、检查、交流: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秦兵马俑》教案二:了解古代陶艺制作工艺

《秦兵马俑》教案二:了解古代陶艺制作工艺

《秦兵马俑》教案二:了解古代陶艺制作工艺了解古代陶艺制作工艺一、前言《秦兵马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而其中每一个兵马俑都是由精湛的古代陶艺制作工艺所塑造出来的。

因此,通过学习《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陶艺文化和制作工艺,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背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奉行着“一统制、一阶俑、一壕沟、同尺度”的思想,开始建造巨大的宫殿和陵墓。

而在秦陵中发现的大量兵马俑,正是体现了秦朝军事雄厚的象征。

那么,这些兵马俑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它们是由很多个部件组成,如头、躯干、手、足、腿等。

每个部位都是独立按照固定比例制作,然后再通过组合完成一个完整的兵马俑。

这也就意味着,制作出每一个兵马俑的工艺流程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比例和标准来执行。

三、制作流程1.原材料的挑选陶艺制作的原始材料是黏土。

而其中较为常见的黏土主要有三种:黏土质的、粘土质的和壤土质的。

其中,黏土质的质地细腻、黏性强,比较适合制作精美的陶器。

因此,在制作兵马俑前,要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黏土进行筛选和挑选,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2.坯制将挑选好的黏土进行晒干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再进行揉捏、整形、压制等步骤,将黏土质地变得均匀、细腻,然后用手工或模具将坯子制成精准的陶器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必须将比例、大小等严格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才能保证最后的兵马俑能够真正地“栩栩如生”。

3.整形经过坯制后,兵马俑的每一个部位均已完成。

接下来就需要对其进行磨、刮、抛瓦等工序,使其更好地完成造型,避免出现瑕疵和毛边。

如图:4.打底、上色在上色前,需要将兵马俑的表面涂上一层底漆,以保护其表面不易受损。

底漆的颜色通常与建筑或服装颜色有关。

此外,上色是制作兵马俑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颜色的选择要考虑兵马俑的用途、职位、士兵等级和级别等多种因素。

不同部位的颜色、纹路和图案都有严格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解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文,生动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对光辉灿烂的民族雕塑艺术的热爱。

这篇说明性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如下特色:
1.巧妙的过渡和“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楚,说明要点清晰。

2.运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和分类别介绍等说明方法,介绍由“面”到“类”。

3.通过四字词语和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展现秦兵马俑的形象和特点。

教学目标
1.自学7个生字新词,认识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巧用过渡,概括要点。

用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学习运用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现秦兵马俑的鲜明特点。

3.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设计思路
整体把握,板块推进,突出重点,注重激趣。

分享“课前预学”:激发兴趣,抓住语言特色表达——四字词语,正音理解,唤醒积累。

理清“说明要点”:说明文学习的关键所在。

体味“说明方法”:体味表达的效果,方法各异。

前两种比较简单,“列数字”读中体会,“举例子”只需点拨,“作比较”则是强化实践。

实践“说明方法”:学以致用,方成能力。

《埃及的金字塔》便是最好的素材。

语文“自由超市”:兴趣出发,关注积累,引导实践。

教学过程
一、分享“课前预学”
1.导入: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课前,我们进行了“单元预学”。

好多同学搜集了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出示几幅兵马俑图),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2.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夸一夸秦兵马俑吗?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惟妙惟肖
兵强马壮??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精妙绝伦?鬼斧神工
读一读,如有字音拿不准,或意思不明白的,可以查工具书,或问同学。

(1)出示:
古代打仗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一辆车上3人,车后步兵97人,共100人,称为“一乘(shèng)”。

那么,“战车千乘”意思是什么?
(2)请读这句话——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刚才,“兵俑、马俑相间”中“间”,有同学读“jiān”,有读“jiàn”,究竟读什么?为什么?根据意思,确定读音是个好办法。

“所向披靡”,有的同学不理解,谁查过字典?
靡:读“mǐ”,倒下。

披靡:草木被吹倒。

理解了关键字,“所向披靡”懂了吗?
理解了这个成语,这段话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试一试?
文中,还有许多四字词语描写兵马俑,对我们阅读、理解和积累,会有很大帮助,请同学们用心体味。

二、理清“说明要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第3题: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2.交流(幻灯):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找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我们就很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文章说明的要点(板书:说明要点)。

3.《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两课,有类似的关键性语句来说明要点吗?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

讨论交流:
如此宏伟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埃及的金字塔》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音乐之都维也纳》
4.《莫高窟》《春联》和《麋鹿》等课文,也有类
似的句子。

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抓住过渡句、中心句、总起句和总结句等,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理清作者“说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三、体味“说明方法”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2.合作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2)如果去掉这些数字,用“很大”“很多”代替,可以吗?让我们读好“数字”,表达兵马俑的宏大。

(3)尝试用作比较的方法,任选一句,把一号坑面积或兵马俑个数,写得更具体: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米,相当于__________。

一号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足足有__________。

(4)让我们读出作者表达的精妙,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默读思考: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1)用“?____”线画出直接描写兵马俑的句子,除此,还写了什么?
(2)作者用“感叹+描述+想象”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想和所感,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分组,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实践“说明方法”
1.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让我们再读这些词语: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惟妙惟肖
兵强马壮??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精妙绝伦?鬼斧神工
2.品读这段话,思考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中体会其妙处。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公里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3.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介绍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五、语文“自由超市”
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

2.尝试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秦兵马俑或埃及的金字塔?
3.搜集相关资料,学一学文中的方法,介绍家乡的洪泽湖。

(也可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


设计说明
“聚焦核心,力求简单”,是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秦兵马俑》的语文核心学习价值在哪?在于说明性文体的特质,在于细致观察、精准描述和丰富想象的鲜明个性表达,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中华祖先的智慧和民族自豪感。

特定的文体和独特的表达,决定了“抓说明要点,学说明方法,品精妙语言”的核心学习思路。

本课第一课时,在抓要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侧重于说明方法的发现、体悟和实践,说明方法的学习也有轻重之别。

第二课时,感知新方法说明的前提之下,重在品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笔者以为,所有课文的学习,都不宜是孤立的
存在,应该走整合和融合之路,着力一篇,着眼一组和一类,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深入的、有效的,自然也是有趣的。

由《秦兵马俑》到《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当然,还可以更开放些,不过,也要讲究适度而为。

瞄准了核心目标,选择了关键内容,语文学习的思路就清晰了。

整体把握,板块推进,凸显重点,着力实践。

“两三个语段”“两三篇文章”“一两个能力训练的点”,就可以玩转整个课堂。

当然,真正精彩的课堂,必然离不开学生先学,学生在学,学生趣学,学生会学。

积极主动,习惯成自然,这才是最理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