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
汉字文化的魅力

汉字文化的魅力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长了数千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着漫长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更能够传递人们智慧和感悟,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质。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汉字文化的魅力。
首先,汉字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汉字作为一种音义符号,它不仅反映了汉语的音韵和语法特点,更导致了汉字文化的多样性。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汉字通过逐渐演化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形状和含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汉字的结构精妙独特,每个字形形象生动,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表现方式,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才能。
其次,汉字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传承性和历史性。
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汉字文化以汉字为载体,不仅传递了文化信息和知识,更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
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透露出古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汉字文化的魅力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性。
汉字文化是一种艺术文化,它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书法是中国诗文和美术艺术的顶峰之一,书法家们用笔墨创造出了诗情画意,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中国书法是浓缩了中国汉字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不仅如此,汉字文化还在文化创意、设计艺术等方面展现出了它的魅力,不断推动着时尚潮流和艺术创新的发展。
最后,汉字文化魅力还在于它的现代性和全球性。
尽管汉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中,汉字文化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汉字文化的新表现方式和新应用领域,例如计算机输入法和字体设计等,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汉语的十大魅力

汉语的十大魅力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魅力。
下面是汉语的十大魅力:
1.博大精深: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汉字作为表意文字,
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世界影响力:汉语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流行度最高的语言
之一,学好汉语可以让你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3.语言地位:汉语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学习和使用汉语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
的了解和尊重。
4.语音美感:汉语拥有丰富的声调和韵律,悦耳动听,学习汉语可以提升你
的语音感知能力。
5.文字艺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学习汉语你也可以体验到其中的魅力。
6.深入文化:通过学习汉语,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等
丰富文化内涵。
7.思维方式: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与其他语言不同,学习汉语可以开
阔你的思维视野。
8.商业机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掌握汉语可以为你带来更
多的商业机会。
9.交流平台: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学习汉语可以让你更好地参与
全球化的交流和合作。
10.个人成长:学习汉语需要坚持和耐心,掌握汉语将成为你个人成长和发展
的重要资产。
以上是汉语的十大魅力,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的窗口。
无论你是喜欢中国文化还是有商业需求,学习汉语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论中国文字的魅力

论中国文字的魅力一、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自打有了文字,中华民族对文字起源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字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
当我们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树枝上刻下历史性的一笔时,这便是文字最初的足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字经历了一系列的衍变,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轨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1.甲骨文的由来与特点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一四○○)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于是合称为“甲骨文”。
其主要特点: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2. 金文的由来与特点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
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夏朝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在出土的周朝青铜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铸刻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
金文的艺术风格及书法审美相对甲骨文而言,有着十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一般而言,甲骨文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两端呈尖锐化形态而且比较纤细,而金文因为不再受龟甲与兽骨的限制,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起笔与收笔处具备了藏锋、露锋的丰富变化,而且一改甲骨文粗细基本不变的形态,丰厚圆润、雄壮有力。
中国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的魅力引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汉字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汉字的魅力,从其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传说中,伏羲氏发明了八卦卦象,启蒙了汉字的创造。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上,用于记载商朝时期的祭祀和预测。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等几个演变阶段,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系统。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
古代汉字主要指古书写形式的汉字,包括了篆书、隶书和楷书等。
篆书是古代文字的最早形式,采用刻划的方式,线条纵横交错,气势磅礴。
隶书是秦朝和汉朝时期的官方书写体,具有规范、工整的特点。
楷书是随着汉字发展演变而来的,结构规范、书写流畅,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现代汉字则承袭了古代汉字的传统,但在形状、笔画和结构上有所变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汉字的特点中国汉字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魅力的文字之一。
首先,汉字具有极高的表意能力。
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含义,使得汉字能够直观地传递信息。
其次,汉字有丰富的音节信息。
由于汉字并非拼音文字系统,一个汉字可以包含多个音节,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第三,汉字可以灵活组合成词语和句子。
汉字的结构规则使得其可以灵活组合,构造出各种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山水”两个字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中的山和水的关系。
最后,汉字是一种美观的艺术形式。
汉字的书写艺术源远流长,历代书法家们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探索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书体和风格,使得汉字成为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结论中国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其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表达力和艺术价值的文字之一。
中国古汉字的魅力

中国古汉字的魅力
中国古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魅力。
下面是几个展示中国古汉字魅力的方面: 1. 深厚的历史沉淀:中国古汉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期,有着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2. 独特的象形意义:许多汉字的构造来源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中的场景,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画,形象地表达了事物的特征和含义。
例如,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波,山的字形则像一个峻峭的山峰。
3. 多义性与引申性:汉字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和引申性。
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通过不同的语境和用法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使得汉字更加灵活和富有表现力。
4. 书法艺术的精髓:中国古汉字的书写形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的笔画结构、排列和运笔技巧,汉字书法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韵律,成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5. 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涵:许多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福」代表幸福和祝福,「道」代表道德和思想,「爱」代表人间情感等。
这些字以简洁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古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体系,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的形态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
力,使得它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和研究。
中华文化之美 文字的魅力

中华文化之美,文字的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历史沉淀深厚: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汉字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形态独特美观:汉字的形态具有独特的美感。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笔画和结构,或端庄秀丽、或粗犷豪放,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字的书写艺术更是博大精深,如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等,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汉字的形态美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3.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很多汉字的构造富有深刻的哲理和象征意义,如“人”、“木”、“月”等字,不仅有形象的美感,更有深远的寓意。
汉字的内涵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理,也是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
4.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之美,文字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汉字的历史沉淀、形态美观、内涵丰富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更在于汉字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中国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的魅力中国汉字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书写系统,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们的形状优雅、清晰,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意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汉字的魅力,并解释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和有趣。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发展成了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
目前,中国使用的是简化字,这是在1950年代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和减轻识字负担而进行的一次改革。
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选择使用繁体字,因为它们在书法艺术和文化传统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汉字的美学价值中国汉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每一个汉字都由不同的笔画组成,这些笔画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字形。
这些字形的形状和结构优雅而精确,给人以美的享受。
许多人将汉字的书法艺术视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研习和练习书法,人们可以体验到汉字的美。
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中国书法中,许多杰出的书法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汉字的文化意义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系统,它们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汉字中的一些部首(字的组成部分)与具体的事物相关联,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然和社会现象。
此外,汉字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许多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事物的特征紧密相连,人们通过文字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事物。
汉字的功能和应用汉字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书写系统。
它们不仅用于书写文章、诗歌和书信,还用于标志、广告和文化产品。
汉字也是中国演艺、文化交流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中。
无论是在传统的纸张上还是在现代的屏幕上,汉字都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和表达意思,成为了沟通的桥梁。
汉字的学习和传承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纷繁的部首组合,学习汉字需要耐心和毅力。
汉字的学习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儿童在学校中会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汉字。
中国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形态丰富:汉字的形态非常丰富,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的书写形式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3.语义深刻:汉字不仅具有表音表义的功能,而且每个字的意义都非常深刻。
汉字的构造和含义往往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汉字,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5.艺术价值:汉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许多书法家通过书写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汉字的书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方式。
总之,中国汉字的魅力在于其历史悠久、形态丰富、语义深刻、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等方面。
学习汉字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重庆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艺术年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汉字;文明;发展;甲骨文一、绪论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
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二、汉字的魅力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用汉字写就?哪一样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全?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代有高峰,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但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靠的全是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的记录与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明之光,是中华文化之母。
没有汉字,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1]。
2.汉字对称和谐之妙汉字都是单音节的,因此在组词造句的时候非常便于做到音节整齐,成双配对,呈现出一种语言形式美。
在音节整齐对应的基础上,如果再讲究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内容的对应性,讲究讲究词语的对仗和音韵的和谐,就升华为一种语言艺术美,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汉语的这种整齐对应美的特性不但在文学诗歌的创作领域大放光彩,也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整齐对应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且,能不能说出或写出整齐对应的语言几乎成了语言素养高低的基本标志之一[2]。
音节整齐,是语言具有对称和谐之美的最初级的类型,不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和词语的对应性,更不讲究对偶和音韵,只求音节整齐,内容相关,只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行。
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讲究“合辙押韵”,就是这个道理。
如:“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一个老汉一个青年哪呀!”这种追求音节整齐的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对偶,是在音节整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语言形式,除了音节整齐,还要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词性的对应和音韵的和谐,具有更高的文学色彩和更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
这种语言形式以格律诗中的对偶联为代表,是最高境界的语言精品。
这一点,只要读一读格律诗就会明白,无须举例。
这里要强调说一说的是对偶语言形式中的一支奇葩——对联。
对联在社会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过春节要贴春联,婚嫁要贴喜庆联,办丧事要贴吊挽联,便是日常生活中,工商企业、机关学校、名胜古迹、人造景观,乃至施工现场,几乎各行各业都愿意用对联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宗旨和特色,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味。
有一所学校拟定了这样一则办学口号:“正正规规办学,标准从高从严;切切实实育人,工作求真求精。
”简练的语言,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追求目标,工作作风,精神风貌,都表现了出来,读着它,一股高度规范、从严治校、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之风扑面而来。
3.汉字韵律意境之雅汉字有其韵律之美,突出表现为由汉字萌生的书法艺术。
汉字之所以能够形成书法艺术是因为汉字本身蕴含着美学的要素。
马克思认为“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汉字的构造形象生动,追求对称中衡;汉字线条的曲直撇捺、变化多姿也显得很美。
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操刀控笔的缘故,力量就有轻重的变化,起落运转就有书写结奏的快慢分别。
古人早就用宣笔、颜料写字,后来发展为用毛笔和墨进行书写。
墨迹有干湿的不同,线条也就有粗细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是书写时造成的变化,再加上个人修养、习惯、风格、信念的不同,于是一字就有一字之格,一篇就有一篇之貌。
所有的书法体式都是在节奏、在力量中产生的,而节奏、力量产生的内在要素就是韵律的变化。
每一个汉字、每一个时代的文字作品在传达信息时都是一个工具,但汉字自身也有美学要素,在保证书写正确的情况下把汉字写得美是汉字自身构型中的美学要素被人逐渐、自觉地认识到的结果。
当人们写汉字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书法艺术,这就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性。
汉字从一种供人们使用的书写符号系统到把其内在蕴含的美学要素发掘、凸显出来,成为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过程,汉字的韵律美也得以发现。
从古至今,汉字都是追求美的,包括在汉字成为书法艺术之前。
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根据甲骨文的书体可以将其分为五个时期,不同时期的书体有不同时期的美学风格:一期的字大气,开放,雄伟;二期的字谨饬;三期的字颓靡;四期的字有力,劲俏;五期的字敛衽。
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批评[3]。
商朝青铜时代的威严、凝重之气从青铜器上所刻汉字的结构、布排、笔画、形态上就能表现出来。
商周之间的字形象性都比较强,也很生动。
这是早期的字。
到了中期,字的线条、人称都很规整,书写通篇非常流畅。
隶书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因为其追求张扬,要从古典文化中摆脱出来,字体往外开张,又叫“八分”。
历代留下的书法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甚至我们写字练的碑帖很多都是古人的墓志铭,因为其上的汉字写得好,所以你就不会在意它的内容会与死去的人有关,而只单纯地认为写得好而要学习它。
汉字之美毋庸置疑。
4.汉字精妙机智之巧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生命密码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
汉字里隐藏的东西,包括天地宇宙、人体玄理、生命科学、时空观念等等,都令人们非常吃惊,让我们看看汉字给我们带来的精妙吧!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幽默:一个老外问中国人:“你有见过用木头做的杯子吗?”中国人回答:“没有。
”“那中国的杯字为什么是木字旁?”这位中国人智慧地回答到:“所以,在木字的右边加了一个不。
”中国的汉字无论是在字形还是字意中都充满了智慧。
5.汉字形体结构之美汉字的表意性使其在视觉上具备了灵动的形象美,汉字的构型使其在视觉上具备了和谐的均衡美与变化美。
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汉字具有“形美以感目”的美学特征。
汉字的形体结构变化多端,横竖的粗细及点画的聚散、弯曲、力道的使用使得点画与横竖间的运用如神来之笔。
既有甲骨文的瘦峭俊秀,篆书的内敛含蓄,楷书的端庄磅礴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汉字书写艺术的无穷魅力,或钢或柔或动或静,变化多端,使字体的骨架布局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因此构成了汉字整体的均匀质感,字形结构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元素,组合恰到好处,给人以充分的艺术美感的享受,让人有神清气爽之感。
汉字外在的形体之美正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书法艺术家或是各朝代的文字历史家记录下的美妙生动的汉字,这些汉字同样也体现着作家本人的心绪及情感,他们将满腔的情感挥洒自如的记录下来,这些汉字跳动着作家的情感脉搏与律动的思绪。
他们千变万化的风骨,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的精神享受。
“汉字之于书法,犹如人体之于舞蹈。
在书写中,若一点失所则如美人眇一目,一画失所则如壮士之折一肱。
”[4]可见,汉字中的一点一画足以影响字形的整体之美。
当汉字以截然不同的视觉形态出现时,可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虎虎而有生气的形象,其中有力度、有深度、有韵律、有厚度、有变化。
汉字在这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通过她的横平竖直、字里行间和笔墨纸砚等基本元素,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精神的跃动。
6.汉字野史杂谈之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颇多文人墨客,亦颇多趣闻轶事,它们或来自于典籍,或来自于民间。
这些趣闻诙谐多智、妙趣横生、出奇制胜,读来不仅有助于启发我们灵机应变之智力,亦能增广人文修养。
7.汉字诙谐搞笑之怪我们的生活需要笑。
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甘甜调料,没有笑声的生活是一种酷刑。
没有笑,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
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大趋势已经到来。
三、汉字的发展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
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收集研究工作。
1.甲骨文字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
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6]。
甲骨文书体。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
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2.金文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
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
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常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
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
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
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现存字数最多的是西周遗物"毛公鼎",载文五百字。
其次是战国时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鼎,载文四百六十九字。
再次是与中山王鼎同时出土的中山王方壶,载文四百四十八字。
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铸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铸于器物内壁者,甚至还有的刻或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子、足、颈之上。
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可见,手工雕刻技术发展到用于刻铸金文,较之甲骨用途更广,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有刻有铸,但铸多于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