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现代诗二首》教学案例

《现代诗二首》教学案例

100%
文本细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文本 ,关注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象 征,分析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意义 中的作用。
80%
创作实践
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尝试创作 自己的现代诗歌,表达自己的情 感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感和魅力,培 养对现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意象和象征,理解它 们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通过模仿和实践,学生能够尝试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过程与方法
80%
朗读与讨论
通过朗读诗歌,学生能够感受诗 歌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律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和意象,提出问题和见解。
总结与作业
总结词:巩固知识
详细描述: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诗歌、写读后感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04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 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如音频、视 频等,辅助诗歌教学,增强了 学生的感官体验。
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给予了肯定,认为教师讲 解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学生对课程安排和组织也表示满意,认为课程结构 合理,内容丰富多样,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给予了 高度评价,认为教师采用了多 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 讲解、讨论、朗诵等,使课堂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现代诗二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学习《寻隐者不遇》和《登飞来峰》两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寻隐者不遇》中隐者精神的把握。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诗歌文本、教学笔记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现代诗二首》中的《夜宿山寺》,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的学习氛围。

2. 朗读:学生齐读两首诗,注意节奏、停顿、语气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两首诗的作者、背景、意境、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6. 欣赏: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8.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自主选择一首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朗读、分析、感悟,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1.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2. 诗歌作者及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分析4. 诗歌表现手法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写出心得体会。

3. 收集更多关于现代诗的知识,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两首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能够朗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朗读和体会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现代诗二首》内容及相关图片的课件。

2.角色扮演:老师准备好角色扮演《现代诗二首》中的诗人,增加趣味性。

3.评价表: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的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现代诗二首》(10分钟)1.老师朗读《现代诗二首》,学生跟读。

2.老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分角色朗读《现代诗二首》。

2.每组朗读完后,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四、角色扮演(15分钟)老师扮演诗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五、情景表演(2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六、诗歌赏析(10分钟)带领学生共同赏析《现代诗二首》,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对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景表演和诗歌赏析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创作,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现代诗。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八、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次课程设计的详绽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导语,通过#教案#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

谁来给我们读读。

(学生个别读) 2.这段#教案#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教学提示: 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 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学提示: 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

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 教学提示: ①感悟“驮”字的巧思。

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

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现代诗二首》•《竹枝》•《青年人》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表达。

•表达和分享对现代诗的个人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包含《竹枝》和《青年人》的诗歌全文、诗歌背景介绍和分析等内容。

2.相关诗歌解读资料。

3.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营造诗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学习《竹枝》(20分钟)1.播放《竹枝》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朗读。

2.老师简要介绍《竹枝》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3.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竹枝》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青年人》(20分钟)1.播放《青年人》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读。

2.老师介绍《青年人》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逐句解读《青年人》的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抽象意象和隐喻。

4.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对《青年人》的感悟和体验。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2.开展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美感。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现代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培养了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一、《春风》诗歌背景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歌,通过对春风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的气候特点,感受春天的气息。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能够流畅朗读诗歌,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教学内容1.听读诗歌《春风》,学生跟读。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手法,理解“春风如诗”的意义。

3.通过声音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1.听读《春风》,教师解释生词和生僻字。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展示学生的理解。

3.学生跟读诗歌,练习朗读时的语调和节奏。

教学反馈1.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鼓励学生表现出的感情。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二、《雨》诗歌背景这是一首描写雨天的现代诗歌,通过对雨的描写展现了雨天的神秘和美丽。

教学目标1.了解雨天的气候特点,感受雨水的清新。

2.理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1.听读诗歌《雨》,学生跟读。

2.分析诗歌中的拟人手法,理解“雨是天空的眼泪”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小组合作,编写一首关于雨的诗歌。

教学过程1.听读《雨》,学生讨论雨天的感受。

2.分析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抒情情感。

3.学生间合作,编写一首关于雨的诗歌,展示并互相欣赏。

教学反馈1.学生展示编写的诗歌,教师点评及引导学生审美观。

2.学生相互交流反馈,分享写作心得。

以上为《现代诗两首》教案,希望通过这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并背诵《《秋晚的江上》。

- 理解两首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意境。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联想等方式,体会现代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 鼓励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意境。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联想等方式,体会现代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2.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好教学课件,包括两首诗的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或视频等。

- 准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生僻词汇和句式,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 准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与秋天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

- 引出课题《现代诗二首》,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朗读两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分别讲解两首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讲解。

3. 深入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意境,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 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同时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

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

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1 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

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

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2 介绍十四行诗。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由教师介绍。

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介绍这种诗歌的韵律。

一首好诗,主题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

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于挑战性的抒情诗莫过于十四行诗了。

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说它“严谨”和“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不仅在选词表义方面有着同其他诗体一样的要求,而且在诗的结构、韵律以及用这样的结构和韵律来表达诗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

十四行诗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纪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后来流传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16世纪时被介绍到英国。

为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莎士比亚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继承发展了十四行诗。

冯至熟读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十四行诗,用韵灵活,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3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 讨论。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

“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

它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也是“感谢的纪念”。

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的原野上,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

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

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

5 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讨论并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

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

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6 对比《南方的夜》,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了沉重浓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浓厚的色彩营造沉郁的氛围,使人读后久久被这种氛围萦绕。

但其中情感范围狭窄,有过多的个人哀愁,表达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

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是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7 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三、鉴赏《春》1 介绍穆旦。

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者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九叶诗派代表作家,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反革命”,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

——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

2 朗诵全诗。

3 讨论“春”的含义。

这不是一首一般的描写春的诗,而是一首借助春天到来时的景象,描述青春的觉醒、渴望、迷惑和反抗的诗。

因此诗中的春,就是年轻的觉醒的生命本身。

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是关于年青的生命的隐喻。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象征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

“反抗着土地”象征渴望解脱禁锢。

“满园的欲望”象征青春的欲望犹如花朵一般美丽而充满生机,所以对这种欲望不必羞耻。

“永远的谜”象征对生命的困惑。

“二十岁紧闭的肉体”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的花朵充满希望和痛苦。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无论自然界的光影声色,还是青春觉醒的肉体,都因强烈的敏感、透明的渴望而变得“赤裸”,变得似乎伸手可及,都在痛苦的渴求融入其他生命,都在渴求自身的扩展和更新。

4 诗中充满了新奇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由此谈谈如何鉴赏一首现代诗。

穆旦的诗,一方面具有新奇的思辨性,另一方面又极其感性,他也被称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

他是一位典型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有对传统的继承,但更多的是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学习和自己的创新,对叶芝、艾略特、奥登的模仿。

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中国传统和西方借鉴这两个方面。

前者好理解,因为它与我们传统审美观相符;后者难理解,因为它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

诗人纪弦说:中国现代诗,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

对穆旦来说,他的诗更多的是向西方诗歌学习,用现代的形象表现现代的生活,从形式到内容都追求新颖深刻。

所以,我们从传统思维定势出发,往往会觉得难于理解。

这就需要同学们今后有意识地关注一下西方诗歌,尝试理解西方的审美特点。

奥登说过,要写那一代人的历史经验,前人未有的经验。

对穆旦来说,在他那个时代,个人意识和个性意识的觉醒就是新的经验,这些都是在以前的作品中所罕见的。

穆旦喜欢用清晰繁复的意象,他反对含蓄和“言有尽而意无穷”,力图把所见、所感都清晰地表现出来。

他也反对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他要不吝笔墨的铺陈,以表达复杂深沉的情感。

穆旦写诗主张“用身体去思考”,调动一切感官,使诗歌包含了大量的意识活动,每一句话的容量都很大。

他用词新颖深刻,力图引人深思,不模仿中国传统诗人。

穆旦从思维到遣词造句都受西方的影响。

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跋涉途中,曾有“撕字典”之举:一边行路一边熟读一部厚厚的英汉辞典,背熟一页就撕去一页。

英文的功底,诗与生活的功底,同在“三千里路云和月”中奠定。

他翻译了《欧根•奥涅金》《普希金抒情诗选》《济慈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等一大批优秀诗歌。

其中《唐璜》被誉为目前最好的中文译本。

行家认为穆旦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歌语言对我们来说如此新颖。

教师可以比较几首古代写春天的诗,理解穆旦的与众不同。

诗歌意义重大,“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意义重大。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以穆旦探索的终点为起点,继续追求。

对于诗歌,最高、最后、最公正的评判,应当来自那些鉴赏力没有受到污染的普通读者。

鼓励学生课下阅读穆旦的诗集。

5 作业。

以四季中的某一季节为主题,试写一首诗。

春夏秋冬这四季历来是诗人灵感的源泉,他们常常把四季转化成人生境界或灵魂状态的写照,借此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就像穆旦这首《春》。

请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