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运动训练学——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发展一般 运动能力
3-5
2. 多项基本技术 3. 一般心理品质
4. 基本运动素质
提高专项 竞技能力
4-6
体能为主的项目 1. 专项运动素质
技能为主的项目 1. 专项技、战术
2. 专项技、战术 2. 专项运动素质
创造专项 优异成绩
4-8
3. 专项心理品质 4. 训练理论知识
3. 专项心理品质 4. 训练理论知识
战术的 具体的 多变的
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 0.5-6 个月或 中短期集训 2-25 周
周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7 天或 3-20 次课
课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0.5-4 小时
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准备部分
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
规
划分训练阶段、
划
确定各阶段训练任务
检
查
评
指导部分
确定基本对策
定 的
安排比赛序列
高水平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 预备性训练阶段
俄 罗 斯
马特维也夫 (MaTBЧeB)
• 初期专项训练阶段 最高竞技水平训练阶段
• 顶峰前训练阶段
• 最高成就训练阶段
运动长寿阶段
预备性训练阶段
பைடு நூலகம்
俄 佩特罗夫斯基 基础训练阶段
罗 (пeTpoBckuǔ ) 运动提高阶段
斯
保持竞技青春阶段
联
基础训练阶段
邦
葛欧瑟
建设训练阶段
德 (Grosser) 竞技训练阶段
国
高水平竞技训练阶段
著作/年
训练学 1969 年
运动 训练原理 1977 年
运动训练 的组织 1978
运动 素质训练
运动训练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

运动训练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
内容:
一、年度训练计划的目的
年度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一年的训练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的目的。
一个科学合理的年度训练计划,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年度训练计划的原则
1.以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为目标原则。
年度训练计划必须围绕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这一中心目标进行安排。
2.循序渐进原则。
训练强度和量应该有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过程。
3.个体差异原则。
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制定出符合个体特点的训练计划。
4.重点突出原则。
应该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训练重点和难点。
三、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
1.训练目标。
明确本年度的训练目标。
2.训练周期。
根据赛季安排分为准备期、预赛期、正赛期和过渡期。
3.训练任务。
各周期的训练内容、训练量等。
4.考核与评价。
包括对训练效果的测试、评价等。
5.备注。
对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
四、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步骤
1.分析运动员情况。
2.确定年度训练目标。
3.根据赛事安排,合理划分训练周期。
4.制定各周期的训练任务。
5.添加考核与评价内容。
6.形成完整的年度训练计划。
7.在执行过程中,及时总结和调整。
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年度训练计划,对运动员的成长和比赛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教练员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以期达到年度训练的预期目标。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做好准备参加比赛,最 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有的竞技能力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应把对竞技能力影响最大、表现最集中的方面置于训练的首位。 训练安排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排好负荷节奏,使体能变化在比赛时处于超量恢复状态 。 ②控制好技战术练习数量,既要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又要 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对专项技术动作的超限抑制和重复泛化 。 ③通过适当的热身赛和其它适应性比赛,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 赛欲望。 ④激励运动员的进取动机。但又不能造成过高的激活状态 。
2.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个月。
3.训练方法手段:比赛时期发展体能的主要训练方法 是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用完整法,并较多的运用比 赛法。多采用比赛或类似比赛的手段组织训练。注意 组织好赛间训练安排。
4.负荷特点: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较小。 负荷的变化在不同的项群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竞技状态与训练大周期
1.竞技状态
马特维也夫:“在训练大周期中形成的,针对获得最高运动成绩的最 佳准备程度状态”。
训练学词解(张英波):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 备状态。
本教材: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最佳竞技状态表现了运动 员获得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
| 2-4周 | 1周 ▲|
|
6-12周
|
| 4-6周 |
|
8-12周
|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制定大周期训练计划应考虑的因素(见教本338页)
(1)状态诊断:运动员目前状态与上一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 (2)时期和阶段的划分:包括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及各时期的阶
运动训练周期与计划组织

分阶段集中比赛的优点如下:
给运动员更多的比赛机会 在每一阶段,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 到最佳竞技状态 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的间歇,进行必要的赛间训练
(四)优秀选手比赛次数的控制 根据自己的竞技状态和训练特点,结合比赛日期最佳 选择次数。
10/8/2013 运动训练学 15
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第五节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基本内容应包括: 1、上一年度比赛成绩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 2、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 3、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4、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准备采取的措施 5、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 指标 6、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和各项计划内容要点 7、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 8、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 与组织
10/8/2013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让学生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特点、制订过程及其要 求,并能够自己制定训练计划 学习重点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结构模式 年度过程中比赛系列级负荷的动态变化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和年度的训练规范用表
10/8/2013 运动训练学 5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的基本结构模式
一、 训练大周期实践的确定
(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由竞赛日程决定 (二)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围绕这主要的比赛日期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在常规大周期中, 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一周结束,防止比赛一完,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消失。 (三)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4—6周的热身赛阶段,两个阶段 和起来组成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 (四)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 在比赛时期前加上6—12周的准备期,后面加2—4周的恢复时期, 就构成一个总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讲义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内参加 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及速度滑雪等室外冬季项 目。 马特维也夫1965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图11-1 )。在这一模型中,三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半月和 1个半月。
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的,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 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 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这就要求有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为有效的恢复手段 以及更为理想的比赛条件,否则就会如同农作物的培植,在 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多季种植,使总产量反而低于单 季或双季种植一样,得不到理想的总体效应。
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 不断提高。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 ,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 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 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 ,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
(二)双周期的结构特点
1.双训练周期安排模式
2.双训练周期安排特点
双训练周期安排特点是,系统进行专项体能、技能的训 练,重点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技术、战术以及形成高 水平的竞技状态。其目的是为完成一年二次的比赛任务或 为获得下次参赛资格,或国际重大比赛资格奠定坚实的基 础。
多周期概念:
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 练安排。
时期
准 备时期
竞赛时期
过渡时期
田径运动员训练计划

田径运动员训练计划
首先,训练计划应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来制定。
短跑、中跑、长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不同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因此,制定训练计划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攻项目,然后针对该项目的特点来确定训练内容和方法。
其次,训练计划应该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通常情况下,一周的训练时间应该包括有氧训练、无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在安排训练时间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运动损伤和疲劳。
再次,训练计划应该注重细节。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此外,还要注意训练计划的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强度和难度。
最后,训练计划应该包括有针对性的辅助训练。
除了针对主攻项目的训练外,还应该包括一些辅助训练,如核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
总的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田径运动员训练计划应该是全面的,个性化的,注重细节的。
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在训练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在田径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运动员训练计划

运动员训练计划首先,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和个人的身体状况来确定训练内容。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训练内容,比如田径运动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跑步训练,而举重运动员则需要进行力量训练。
此外,个人的身体状况也需要被充分考虑,比如有些运动员可能存在某些慢性伤病或者身体特殊情况,这些都需要在训练计划中得到合理的安排。
其次,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也是制定运动员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训练强度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过大的训练强度可能会导致运动员的过度疲劳和受伤,而过小的训练强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训练频率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每周的训练频率需要能够保证足够的训练量,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
此外,休息安排也是运动员训练计划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合理的休息安排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恢复体能,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效果。
一般来说,每天的训练时间需要合理安排,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同时每周也需要有一定的休息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最后,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赛前和赛后的特殊训练安排。
赛前的特殊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调整状态,提高比赛发挥,而赛后的特殊训练则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恢复体能,减轻比赛后的身体疲劳。
综上所述,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员训练计划需要考虑到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频率、休息安排以及赛前赛后的特殊训练安排等多个方面。
只有制定了合理的训练计划,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够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希望各位运动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足球年度训练计划3篇

足球年度训练计划3篇(一)振奋精神,勤学苦练,狠抓运动技能,培养勇于拼搏能攻善守的全面型运动员。
(二)系统训练,局部细化,积极提高整体战术素养,抓好身体素质和技术。
(一) 完成全年的训练计划(二)进入全市前列,力争更好成绩。
(一)提高队员训练作风、比赛作风。
1.严格的组织记律性。
2.严格的训练质量。
3.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培养坚强的战斗意志。
(二)严抓体能训练全面提高队员有氧、无氧、混氧的综合耐力素质。
2.提高队员的力量素质。
3.提高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需的灵敏、协调能力。
(三)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1、提高对抗下的控球能力。
2.提高快速的传接球技术。
3.强化射门技术。
4.发展个人技术特长。
(四)全面提高球队的战术能力,重点是个人、局部及整体战术。
1、明确个人攻守的职能,进攻和防守原则。
2.提高个人战术意识和局部2对1、3对2能力3.完善提高各种战术套路,形成以4-5-1、4-4-2阵型为主体的攻守平衡式打法。
(一)主要训练手段。
1.体能训练手段:定时、定距的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跑,各种启动跑,加速跑,变速跑,折返跑等;器械负重练习及蛙跳,多级跳,拉伸练习。
2.技术训练手段:各种颠、控练习,多球连续传控练习,2~3人一组的跑动中传接配合,各种人数相等、不等的传抢练习。
3.战术训练手段:3对2、4对4、9对9对抗攻守,半场攻守,练习比赛。
训练时期划分表在去年结束的市运会足球比赛中,永嘉足球队发挥欠佳,排名垫底。
从中总结出很多的不足状况,如体能不足,进攻方式过于单调等等。
导致这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校园踢球的孩子少了,缺乏真正热爱足球的青少年,比赛中过多依靠个人能力等。
足球是整体项目必须得均衡发展,所以制定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训练尤为重要,通过一年时间的训练调整,希望我们今年6月的市分龄赛中取得前四的成绩。
训练时数为一年,除去节假日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无法训练。
我们把训练周数设为40周。
每周6次每次2.5个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麦久 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 为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 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 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 阶段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 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 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 (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
第一比赛阶段
12 第二比赛阶段 15 第三比赛阶段 第四比赛阶段 14 7 8 3 1 2 2 36 21 42 3
9 10
7.13 7.20
马来西亚公开赛 印度尼西亚公开赛
第五比赛阶段
﹡汤姆斯杯、尤伯杯赛不属于大奖赛系列
表11-13 1999年国际田联田径系列比赛的阶段划分
阶段 Ⅰ 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日期 2.25 3.19 4.25 5.8 5.18 5.22 5.28 5.30 6.8 6.10 6.16 6.27 6.30 7.2 7.3 7.7 7.17 7.21 7.21 7.30 8.4 8.7 8.8 8.11 9.3 9.5 9.7 9.11 赛名 墨尔本跑道赛 罗德波特夏季大奖赛 里约热内卢大奖赛 大阪大奖赛 多哈大奖赛 圣路易斯大奖赛 赛维拉田径赛 汉格罗田径赛 布拉迪斯拉发黄金赛 赫尔辛基艾里克松田径赛 雅典大奖赛 格特沙德英国田径大奖赛 奥斯陆田径赛 洛桑艾斯勒蒂西玛田径赛 圣戴尼斯法国田径赛 罗马黄金赛 尼斯’99尼凯亚田径赛 巴黎田径赛 林兹法国田径赛 斯德哥尔摩田径赛 摩纳哥田径赛 伦敦田径赛 科隆世界级田径赛 苏黎世世界级田径赛 布鲁塞尔范达姆纪念赛 里蒂田径赛 柏林田径赛 慕尼黑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 日数 22 赛次 2 间隔日数 36
D(2+1)
2
16,16
2
10,10
52
(依田麦久,1998)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
在年度计划中必须高度重视比赛系列的安排,在划分好训练阶段,并确定各个阶段训 练任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比赛(包括测验)的次数、时间和主次,以此为规划负荷的动 态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表11-5 两种大周期的多种组合方案
方案 A(1+2) 常规大周期 N 1 周数 16~24 N 2 微缩大周期 周数 12,12 总周数 40~48
B(1+3)
C(2+1) D(2+1)
1
2 2
16~20
16~20, 16~20 16,16
3
1 2
10,10,10
10 10,10
46~50
44~50 52
检查性 比赛
适应性 比赛
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 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 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 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 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 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 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
(三)比赛阶段的划分
计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在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应该在一个比赛时 期中安排2~3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以3~6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应 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表11-12 1986年国际羽毛球大奖赛第一比赛时期日程及阶段划分
站序 日期 赛名 阶段 日数 赛次 间隔 (日) 22
1 2 3
4 5 6 ﹡ 7 8
1.19 1.26 2.9
3.2 3.9 3.16 4.22~5.4 5.25 6.1
台北公开赛 尤尼克斯杯赛 荷兰公开赛
联邦德国公开赛 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 全英锦标赛 汤姆斯杯、尤伯杯决赛 香港公开赛 中国公开赛
分阶段集中比赛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 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 的赛间训练。
(四)优秀选手比赛次数的控制
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 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 技状态。
表11-8 两种大周期的比较
常规大周期 微缩大周期
周数
训练比赛任务 训练内容 专项化程度 负荷量
14~32
●逐一提高各类竞技能力 ●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8~12
●重点提高个别竞技能力 ●恢复/提高综合竞技能力
●比赛中充分表现竞技能力
一般→专项 较高→高 大→中→小
●参赛表现竞技能力
一般→专项 中→小
负荷强度
中→小→大
中→大
(依田麦久,1994)
表11-5 两种大周期的多种组合方案
常规大周期 方案 N 周数 N 微缩大周期 周数 总周数
A(1+2)
B(1+3) C(2+1)
1
1 2
16~24
16~20 16~20, 16~20
2
3 1
12,12
10,10,10 10
40~48
46~50 44~50
(一)单周期
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 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 ——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效应的项目。如马 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 跳台滑雪及速度滑雪等室外冬季项目。 马特维也夫1965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图11-1)。在这一模型中,三 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半月和1个半月。 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 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 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 这种安排就被成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 欧洲各国足球联赛几乎的全年进行的,比赛期长达八九个月。因此,一般也采用双 高峰的单周期安排。
Ⅱ
62
9
11
Ⅲ
10
5
10
Ⅳ
31
8
26
Ⅴ
8
4
二、年度训
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竞技性比赛时,运动员机 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等) 的状态。
(三)多周期
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的,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 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这就要求有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为有效的恢复手段以及更为理想的比赛条件,否 则就会如同农作物的培植,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多季种植,使总产量反而低于单 季或双季种植一样,得不到理想的总体效应。 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前者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 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后 者则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 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 现代运动竞赛制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 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 这里,我们提高4种把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合理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方案,供教练 员制定训练计划时选用(表11-5)。
消失
(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年度训练过程所包括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 单调(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 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运动专项。
(一)比赛次数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的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异。 不同项目比赛的负荷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比马特维耶夫于1964年所发表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年度比赛统计数字和奥卓林于 1982年所提供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表11-10)。比赛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而应根据每名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数量。
负荷量
负荷强度
月次 时期
1
2 准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备 时 期
竞 赛 时 期
过渡时期
图11-1 全年训练中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变化(马特维也夫),1965
(二)双周期
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括两个准备时期, 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 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首先是中等时间的, 即运动时间在8分钟以下的耐力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 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
(二)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 基本类型(表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