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文言虚词则的用法文言虚词则的用法篇1文言翻译zé(1)<名>法则;准则。
《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
”(2)<名>榜样。
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3)<动词>效法。
《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之。
”(4)<名>等级。
《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
”(5)<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
《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6)<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7)<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
《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9)<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
《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束载、厉兵、秣马矣。
”(10)<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
《国语-晋语》:“美~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
《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
”[则例]成规。
[则天]以天为法。
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
[则效]效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篇2之:(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虚词“则”的文言用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
1.表因果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2](3)岁荒则飞书腾牒,(袁可立)请赈请蠲。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2.表示顺承关系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完整版)虚词“则”的文言用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
1.表因果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2](3)岁荒则飞书腾牒,(袁可立)请赈请蠲。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2.表示顺承关系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于、与、则、者、之(四)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于、与、则、者、之(四)1.【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前一个“于”:从。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可以悔恨的。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您被赵王重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1.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2.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孔子说:“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后一个“于”:比)(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高考班语文教材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五章---文言虚词7(则)(小字)

七、则
①连词,表承接——于是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
”(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
②连词,表承接——原来(是)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因此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④连词,表假设——那么,就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翻译: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⑤连词,表并列——两则连用,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⑥连词,表转折——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⑦判断词——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奇伟的景象。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则”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
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文言文虚词则的翻译

一、则之含义1.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于是项王接受了玉璧,放在座位上。
)2.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却”。
如:《论语·子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经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3. 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如果”、“只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则晋国之乱,其若之何?”(如果晋国的乱事怎么办?)4.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所以”。
如:《孟子·梁惠王上》:“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5. 副词,表示强调语气,相当于“就”、“便”。
如:《战国策·齐策四》:“则吾将助之。
”(就我将会帮助他。
)6. 副词,表示限制条件,相当于“只”、“仅”。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所以那些只懂得做官、只和乡里人比较、只和一位君主合得来、只征伐一个国家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这样。
)二、则之翻译1. 则之翻译为连词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关系,译为“于是”、“就”、“然而”、“却”、“如果”、“只要”、“因此”、“所以”等。
如:(1)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项王于是接受了玉璧,放在座位上。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则之翻译为副词时,译为“就”、“便”、“只”、“仅”等。
如:(1)则吾将助之。
(就我将会帮助他。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所以那些只懂得做官、只和乡里人比较、只和一位君主合得来、只征伐一个国家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这样。
文言虚词则知识讲解

顺承 转折 就副词 就副词 顺承 转折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7.欲速则不达。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8.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 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9.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10.此则寡人之罪也。
11.入则孝,出则悌。 12.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 也。
9.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连词,表假设,译为“那么” 10.此则寡人之罪也。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那么”等。 如: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纪》)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 君
6.表选择关系,和“非”、“不”连用,译为“ 不是……就是”
如: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非死则徙尔。
(二)用作副词 1.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即”、“乃”,可译作 “是”、“就是”。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在并列句中加强对比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则”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
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
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
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动词
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小编提示: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则”字的考点》,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