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合集下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是孔子对于人生理想与价值的独特见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志向的知识分子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担当起为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即使道路遥远也不能放弃。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士的责任与使命在孔子的思想中,士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阶层。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才华,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士的责任和使命,认为一个合格的士应该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因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士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深刻表述。

二、弘毅与毅力“弘”和“毅”两个字是这句话的核心。

“弘”意味着宽广、广大,寓意着士应该具有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毅”则意味着坚定、毅力,表示士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士,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

这不仅需要知识和才华的积累,更需要品德和毅力的锤炼。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任重而道远“任重而道远”是对于前面“弘毅”的进一步阐述。

它意味着士的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长远。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士,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且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

同时,他们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道路再漫长也要坚定前行。

这是对于一个有担当的士的高度概括,也是孔子对于人生理想与价值的独特见解。

四、对于现代的启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我们不仅需要有才华和知识,还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这句话也鼓励人们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孔子对于人生理想与价值的深刻表述,它鼓励人们要有宏伟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同时也要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意思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出处:《论语·泰伯章》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扩展资料:
曾子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胸怀宽广,勉力行仁。

青年人要胸怀大志。

士子最大的志向是把仁爱之心洒满人间,,救民于水火之中,让仁德泽被群生。

青年人要有伟大的胸襟气魄,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只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小利,而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于担当。

仁德是人心之全德。

士子一定要身体力行,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二是立志有恒,宁静致远。

青年人立大志,要有恒心、有耐力,方能保持久远。

心态上要平稳沉着、专心致志。

古人谈到大丈夫志在四方,立志有恒时,无不强调淡泊名利。

如果只是考虑名利,心有杂念,就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士子不要急于求成,应心无旁骛,虚心学习,专心历练,在实际工作中修身成德,才有恒久的耐力。

富贵、温柔易销蚀其志。

在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中坚守节操,老而弥坚,才能实现远大的境界与目标。

三是刚毅坚卓,百折不挠。

人生的道路绝不是一马平川,肯定会有坎坷不平,青年人应有挫折训练,面对挫折时心态要健康,一定要在艰苦曲折中经受磨炼,提升品德。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白话】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担当重而且道路远。

把仁道作为自己的担当,不也很重吗?直到死才停下,不也很远吗?”【释词】士:卿大夫之下一层。

后世引申为学者、读书人。

《论语稽》:“士之义,推十而任事者也。

由士而大夫,由大夫而卿相而君,皆由士推而上之。

《礼·表记》篇: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

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

’在常人视天下事无与于己,而士则任天下事如己,倘非弘毅,何以胜之?”弘:宽广、弘大。

毅:刚毅、强而能断也。

包咸:“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

”朱子:“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重、远:弘则所存者大,故能任重;毅则所守者固,故能致远(郑汝谐)。

《集说》:“所谓任重者,以仁为己任也。

所谓道远者,当用力以终吾身焉耳。

”仁以为己任:仁,人道。

钱穆:“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张栻:“仁者,人之道。

为士者,求所以尽人之道,其任重矣。

”朱子:“仁者,人心之全德。

”《后汉书》:“仁者,性之德,己所自有,故当为己任。

”程子:“学者须先识仁,义礼知皆仁也。

”已:停止。

朱子:“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刘宗周:“死而后已,死亦未己,尧舜其心至今在。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士行也。

孔安国曰:以仁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伊藤仁斋曰:士之所以必贵乎弘毅者,以无此量则不能任重致远也。

德遍乎四海,仁也;泽及乎昆虫,仁也;教被乎世,仁也;救患弭难,亦仁也。

以此为任,不亦重乎?一息尚存,能持此志,而不可失焉,不亦远乎?故士不可以不弘毅者,盖贵其素养也。

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论语集说》曰:弘则可以大受,毅则足以力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第十三》,是孔子对于士人的要求和期许。

它的意思是,作为一名有志向、有追求的士人,不管面临多么艰巨的任务和遥远的目标,都必须要有弘毅的精神和胸怀,坚定地担负起责任。

首先,士人应该有弘毅的精神,意味着他们要有广大的胸怀和远大的目标。

弘毅是士人品德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他们具备了勇毅和豁达的品质。

只有拥有弘毅的精神,士人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压倒。

其次,士人要有“任重而道远”的意识,意味着他们要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清醒的认识,并为之努力奋斗。

士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传承文化、引领社会的责任。

面对重任和艰巨的目标,士人应该时刻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贡献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含义也提醒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难的。

士人必须具备毅力和耐心,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成就。

总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对士人的崇高要求,要求他们有弘毅的精神和意志,勇于承担重任,勇往直前,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追求高
远目标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

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和意识,士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做出贡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成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成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成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者,有勇有谋,有智有力,能够临危抗敌,可以守正修身的人。

“弘毅”是一种毅力,指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怕负重,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作风。

士之所以能保持勇敢、智慧和力量,就要求他们必须守住弘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任重而道远:“任重而道远”指的是任务重大,路途漫长,前景艰辛,需要心态坚韧,不怕艰难,勇于担当。

士之所以能够面对艰苦的任务,挑战艰险的路途,就要求他们有一种“任重而道远”的精神,勇于接受挑战,坚持到最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l论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l论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宽广也。

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著有《大学》与《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与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

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与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

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与坚定的意志。

所以,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

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与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有这样的一故事:有两颗大石头非常有灵性,被一家即将落成的佛寺找来,佛寺里面要雕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两块石头素质差不多,但是其中有一块比较好一点,所以就先拿这块比较好的石头先刻。

在这个刻的过程,这颗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被你刻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的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的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解》一、概述在古代经典《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一个士人应有的品质和心态,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探讨士人应有的品质、使命和人生态度。

二、士不可以不弘毅1. 弘毅的内涵弘毅一词,意味着壮大志向、激励斗志,意味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古代,士人通常是指有志向、有才学、有气节的人,而弘毅正是他们应有的品质之一。

2. 弘毅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弘毅的品质。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竞争,一个人如果缺乏弘毅的品质,很难在逆境中坚守、在风波中航行,更难在困境中咬牙坚持。

3. 弘毅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文学作品和当代事例中找到弘毅的体现。

比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贵胜不贵久”、《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等都是弘毅品质的生动体现。

三、任重而道远1. 任重的内涵任重,意味着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更意味着面对重任不畏惧、积极担当。

士人既然已经拥有了弘毅的品质,就要面对社会、面对历史、面对人民来展现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 道远的考验道路虽远,人脚却不停。

这是一句古谚,也是对于道远的一种肯定。

人生之路长远而艰辛,士人不仅要有弘毅的气概,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执着,去践行自己的使命和追寻自己的理想。

3. 士人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古代仕人还是当代精英,他们都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历史上,有许多忠臣义士、民族英雄、社会先贤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典型。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都在不同领域背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四、总结与回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士人应有的品质和态度的深刻阐释。

弘毅和秉义、任重而道远两句话,不仅指引着古代士人,也为当代人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在我们的成长和奋斗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坚定自己的志向信念,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弘,广大。

毅,强毅。

翻译是: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宽广也。

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

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

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

所以老师常对我们讲: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

而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学习园地G1201周考成绩姓名英语1.8 语文1.9 理综1.11 姓名英语1.8 语文1.9 理综1.11 黄澄玉130 122 291 刘昊飞127.5 95 225 廖盛129.5 115 257 吴言124 102 208曹澎鹏142 133 246 王沛125 106 250 郑望126 103 251 陈李116 102 247 郭腾117 110 257 曾国栋127 114 271刘恒兵125 116 275 陈宇126 108 250张旻钰125 116 278 曾心耘125 114 260肖士钧131.5 115 252 申璞122 108 240刘景逸136 112 246 何梦亚125 114 257 陈蔚124 108 247 许浩琛128.5 111 253邹泷永122 107 248 谭覃阳子130 109 260欧阳泓溢122 115 287 胡昕淼132 108余文凯127 113 266 李可怡130 128 239谢星炜132 120 261 沈漪雨133 115 225 张瑾125 107 121 肖一122.5 115 246欧阳滕134 113 271 唐语艺131.5 123 251陈嘉璇133 112 251 曾梦迪130 117 246王泽众127 98 242 刘文艺128 122 251范航铭115 97 233 刘思敏124 104 249李杜宁119 114 239 朱慧琦124.5 109 247张毅培123 111 254 卿莅维129.5 112 260左峻嘉128.5 110 249 成宇楹130 113 252李雨轩119 107 246 周玲伊124 119 233 肖彤122 94 266 曾澄132 109 211冯云帆118.5 117 263 陈笑颜129 111 251骆泽辉119 102 238 陈佳茗129 120 247黄金秋130.5 111 245 陈慕龄131.5 113 256蒲曾鑫125 105 233 萧新宇132 127 274 隆冉126 117 243 潘亦晟132 119 277平均分:语文111 英语126 理综249 朱奕旻128.5 114 260 注:语文、英语总分150 理综总分300 佳文共赏放下答案,自己探求——萧新宇“为什么天会下雨?那是因为云在哭。

为什么河儿向东流?那是因为它要去寻找太阳的家。

为什么人会死?那是因为他要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平常却深刻的问题,简单而诗意的答案。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人们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可以迅速地得到“科学正确”的答案。

搜索引擎会告诉你云中水蒸汽冷凝形成了雨,河水东流是因为西高东低,人的死亡是生命的正常历程。

但它不会告诉你这答案是怎么得到的,也永远给不出“流泪的云”那样诗意的答案。

前者是理性主义者的孜孜以求,后者是人文主义者的柔软心思。

放下答案,探求未知的真理。

牛顿在苹果树下开创“力学三大定律”,却因为信奉“上帝必然存在”这一众口一词的“千金玉律”,最终“撞死在‘神的第一推论’这棵大树上”。

普朗克则不然,他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终于颠覆了“光是一种波”的世俗的给定答案。

而爱因斯坦则更进一步,相对论彻底改变了经典物理学,对质量和能量的关系给出了全新的答案。

真理从来不是群氓文化下的从众讨论的产物,现成的答案中不存在未知的真理,妄图从二手信息中挖掘出真理是多么荒谬与无知。

只有当理性的科学家愿意在茫茫的未知黑夜中踽踽独行,他才会抓住真理这道光的尾巴。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答案尽管会让你明白前人已知的真理,却也会限制住你寻找未知的真理的思维。

放下答案,让思想百花齐放。

孔孟周游列国,只为寻到一个能接纳他们思想的国君,尽管世俗告诉他们他们终将失败,而他们仍“知不可为而为之”。

释伽拈花,迦叶微笑,可有人却记起那天下千万笑不出之人,小乘度已,大乘度人,玄奘西行。

苏格拉底认为他最大的智慧是明白自己的无知,而亚里士多德却建立了完善的逻辑体系从而认识万物。

孔孟不在意最终的答案,他们在乎的是探求的过程。

玄奘则西行万里按照自己的道证明了佛理。

两位希腊先贤在人类的认知上做出了迥异的判断,然而不管有限还是无限都殊途同归。

不同于自然的科学,思想哲学领域上从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也不需要所谓的“正确答案”。

给定思想的正确答案并强加于人的行为是纳粹。

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正确”思想领导下的“文革”终成浩劫。

“作为研究人生价值的科学、哲学需要的是多元化的解读,而过程往往比答案重要。

”正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探寻让我们更加睿智,正是不同角度的探索让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更加完善。

说甚么落英缤纷,只有枯枝漫地。

说甚么月下婵娟,只有离人顾影。

说甚么细步长亭,不如且歌且行。

对事物的解释,问题的答案,决计不会是唯一的。

世间本无现成的理,那是智者的探索。

只有放下答案,自己去探求,才能真正触摸到世界的真正面貌与人生的真谛。

直径——刘文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蜿蜒小道,通的是一份委婉,一份柔情,即使带上了摆弄做作的色彩,荡起的倒也是一份闲适之意。

但若将曲径变直,让其引导一条光明大道,快捷方便了,不也缺失了此中浪漫的真意了么?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却无可阻挡地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直径”。

不是玉石,也非羽扇,仅一冰冷坚硬之物,便荡起千万层信息的浪潮。

于是,出门吃饭,不再凭记忆中味蕾的一时快感而认定一家老店;背包远行,不再为四通八达的复杂路线前瞻后顾。

有时山穷水尽,有时柳暗花明。

人们牵上一张巨大的网,让陌生的面孔为自己保驾护航。

面临选择,以惠为优,以捷为先,甚至由家中到达目的地,也非得找出个最短路线不可。

人们的生活在加速,人们的内心在飘浮。

目的达到了,却也怅然若失起来。

失去了什么?是一味追寻时,那不期而遇的惊喜?是左顾右盼时,那生生不息的豪情?人们选择了直径却又想抛弃直径;人们因直径变得应有尽有,却又因此变得一无所有。

那么,直径通向何方?直径通弊、通悔。

为了寻求修满学分的直径,大学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轻动手指,将整个学期的如水光阴以欺骗的方式藏进一篇下载来的论文中。

于是,就有追求真相耿直做人的大学教授李厚刚的出现,并绝不是偶然。

他可以怒打91个零分,来惩治抄袭作弊的现象。

断了一条虚假的直径,学生方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孜孜不倦,品出走在直径路上不回头的草率,不如在曲径的开阔视野中找回真实的自己。

直径通浮、通利。

当奥林匹克之风吹向大街小巷,玩耍的孩童也会在比赛跑步之前,说上一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但被利益的浮云遮住双眼的专业运动员,却会为了在夺奖的路上畅通无阻,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偷服下兴奋剂。

没有被发现,则捧得奖牌归,失本心失快意;被发现,则摔下神坛,名声扫地,无论如何,不都有再也无法挽回的失去吗?为了追求直径的快感,搜索工具被发明出来,造福人类。

那么,在走上直径后失去的满足感,又将用什么来弥补呢?是新型娱乐工具吗?当然无法实现。

一路向前,忽视了两边的风景,那么我们又终将得到什么呢?与其走上直径,不如在暗含花香的曲径上,有所收获。

勿以搜索代探索——曹澎鹏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似乎变得很小只需在掌中的手机里输入几个关键词,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间百态,尽收眼底。

可是这搜索出来的世界,完全等同于真实的世界吗?当然不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亲自去感受世间百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亲自探索所得来的经验,哪怕只有一角,也比任何的搜索来得真实、深刻。

勿以搜索代探索。

何为探索?探索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泛舟入湖深处;探索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虽败犹荣;探索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探精入微。

探索是一种与搜索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探索是对一切真理与经验不笃信,有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是“眼见为实”的求真务实精神,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而搜索,只不过是嗟来之食,是苍白无力的别人的经历、体验。

为何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探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了自己的自由而探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不了天下苍生而探索。

天地茫茫,唯有探索,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唯有探索,赋予我们受用一生的智慧与经验;唯有探索,能让我们所脱口而出的皆为真知灼见,字字掷地有声。

没有探索,猿永远不会有进化成人的机会;没有探索,电永远不会进入人的生活;没有探索,人永远无法飞离地球,认识这无边无际的宇宙。

可以说,探索是一切进步的根源,是我们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探索让一切改变发生。

正因如此,探索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探索得出的结论,哪来搜索的内容?如何探索?人类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引领着探索的方向;从步行到汽车再到飞机乃至火箭,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腾飞探索着人们出行的方式;从文艺复兴到新航路的开辟与宗教改革乃至法国大革命,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地理发现运动,探索着扩大人类视野的途径。

要探索,就要敢于挑战常规,打破传统,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要不害怕犯错并乐于犯错误,改正错误,闻过则喜;就要有对真理永恒的信念与追求,坚持自己的方向,任那些拨冷水、给冷眼的人在一旁纷说,我自岿然不动。

做到探索其实也不难,第一件事便是放下手机,遇事先自己去思索,并不一定要干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发现任何搜索所不能提供的细小事物都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世界的黑夜因探索的星辰而闪耀,世界的海洋因探索的罗盘而宁静,世界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因探索的透境而真实感人。

人类开始仰望星空时,便是探索的群星闪耀之时。

而我们,也理应勿以搜索代探索,尽一生之力去探索这充满未知的世界,而非将一生虚掷在那搜索得来的苍白文字里。

文体活动课前演讲李雨轩“谷歌”肖彤“人类的崛起——思考”冯云帆傲字写得不好看,不过无所谓啦。

正如你们所见,我所想讲的便围绕“傲”所展开。

“傲”是一个形声字,可折分为“人”与“敖”两部,而“敖”义是“抬升、抬高”,所以“傲”最初的意思是“人抬头”。

用“傲”组词,有诸如傲然、傲世,傲睨自若等词。

我努力地查了一下字典,所找到的词中除去傲然,傲骨外,几乎都是贬义词,人们对“傲”的感情倾向想见一般。

前人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我谈论的重点便在“不可有傲气”与“不可有傲骨”上。

“傲气”在字典上的释义是“自高自大的作风”,具体表现来就是不正确地估计自身所处的等级,从而自视甚高,形成一系列在外人看来颇为讨厌的行为处事。

基督教教义中傲慢是七原罪之首,上帝认为一个不能认识到自身卑微的人,就该被打进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