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百家争鸣笔记整理

百家争鸣笔记整理

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竞争、学习和吸收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生产力极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剧变,促成了不同政治主张和学派的形成;统治阶级尚未建立绝对的权威(尚未实现统一),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上:诸侯为了争霸,招贤纳士,“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三、“百家争鸣”的概况(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主要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孔子思想及成就A.政治上:“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礼”——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天命观:重人事,远鬼神C.对文化教育的贡献:①开创私学②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开创私学和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④编订和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善论”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提出“君民舟水论”,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主张“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隆礼重法)(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法则世界万物总在不停的运动着,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主张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治国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顺乎自然,不妄为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法则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地万物为一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自由、逍遥自得(三)、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代表新兴贵族阶级的利益)的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中央集权)法治观: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改革观:主张顺应历史的发展,变法革新(四)、墨家墨子(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的思想和贡献政治上:“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节俭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

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

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别代孟子(前荀子(前老子(前庄子墨翟(前孔子(前551-韩非子(前280-表371-前289)289-前580-前479-前前479)前233)(前人238)500)369-前381)物286)孟子: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孟子认厌恶战乱,在社会春秋战国,奴隶制封建经济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试图缓变革和自然力量面逐渐解体,封建制初步形成,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前放弃人的主观能逐渐确立,实现统农业、手工利益,侧重以德治民。

动性一,富国强兵是各业发展,小出国统治者追求的生产者队发荀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与自然斗目标,韩非子适应伍扩大,要点争能力加强,从而产生唯物主义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摆脱贫思想求,强调以法制来困,安定统巩固地主阶级专一,温饱富政,发展封建经济裕①思想:仁、礼、①思想:哲学观:道是世界①哲学观:政治观:①兼爱非中庸民贵君轻的本源天行有常、①法、术、势相结攻②教育:创私学人道有为处世方法:无为、合②十大主原则:有教无类②政治:逍遥(制天命②吸收道家思想,张:非攻、内容:六艺六经仁政哲学观:哲学观:而用之)将法家理论系统尚贤、尚方法:因材施教唯物主义 1.道是世齐物、逍遥化同、非乐、观目标:成人教育界本源③加强君主集权,非命、节点②政治观:修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葬、节用君子教育2.辩证法③政治:德治拥护“礼”历史观:崇尚自然、战③讲究实消极(小超越功利、历史观:际功利恢复礼乐文明国寡民)追求精神“不期修古、不法④三表法、反对苛政④整理文化典籍政治观:自由。

常可”、“事异则备逻辑学(五经)无为变”改革①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国家分裂,诸侯王纷①汉初:道家思想一度①战国:法家理论汉代以纷追求富国强兵。

儒家的仁政、德治不能适盛行。

经多年战乱,汉对中国专制制度后,墨家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

遭冷遇。

帝想废除秦朝暴政,让理论体质的建立学说逐渐②秦:以法家思想治国,为实现思想统一,采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因乃至秦始皇统一失传取焚书坑儒,儒家学派遭沉重打击。

历史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3 百家争鸣

历史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3 百家争鸣

假若某同学上课悄悄做着小动作,诸子百家从古 代穿越而来,各会对此有什么态度呢?
三. 感悟百家争鸣 ①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 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 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 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 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 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 子》七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我必须成功,要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我们的中国元素,要达到不用语言 也能让外国朋友感到共鸣
开幕式展现的中国文化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发明\服装\瓷器\绘画\音乐\航海\服装\思想…
三千孔子子弟峨冠博带汉服,手捧韦编竹简,高颂孔子语录.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十家。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 大发展,私学兴起,“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
(2)经济上: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崩溃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荀子( 前313年?—前238 年),名况,字卿,先秦思想 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 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 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 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 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 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 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 《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 子们的记述。

历史必修3笔记之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3笔记之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3笔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恶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经济:铁力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

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抓住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

3.文化:私学兴起推动民间文化的发展。

二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末期,代表奴隶主阶层观点:①“仁”和“礼”(核心)“仁”爱人,一爱人之心和谐社会关系。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借用而爱人”“民本”“礼”“克己复礼”恢复“固礼”评价: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统治ⅱ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具有一定保守性②“为政以德”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④“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活动:ⅰ儒家学派创始人ⅱ创立私学ⅲ编纂《六经》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⑵孟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观点:①性善论②仁政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⑶荀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观点:①性恶论②天人关系“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③政治:主张“仁义”“王道”兼以法制④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⑤君舟民水(民本思想)△孔孟荀思想比较:同:①提出民本思想②都体现“仁”“礼”思想异:1.性论:孟:性善论荀:性恶论2.阶级立场:孔子(春秋):奴隶主阶级孟荀(战国):地主阶级2. 道家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的“辩证法”③小国寡民④“无为而治”顺其自然3.法家韩非子(集大成者)——地主阶级①加强君主专制②以法治国,例行赏罚③奖励耕战④事异而备变(法律要应时而变)4.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平民)观点:兼爱、非攻、尚贤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高一历史_百家争鸣知识汇总

高一历史_百家争鸣知识汇总

• (二)思想主张:
• 1、核心主张:“仁”和“礼”的思想
• (1)“仁”: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①内容:“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②要求: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推行德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刑杀
• ③评价: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 【儒家思想】: “儒,柔也,术士之称”,早期的儒指商周时期专门负责冠婚丧祭 时司仪的祭官。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
•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 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 先秦时期,只是诸子之一,平等竞争。
• 《诗》即《诗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现《乐》已失传
•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

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爱有等差,“尊尊”、“亲亲”
• (2)“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 ①内容:“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 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要求人们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 “正名”,按照周礼矫正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达到名正言顺
• ③评价:有利于规范人际行为和社会秩序 ;恢复过去的制度,带有保守色彩
• (3)中庸之道:
• ①含义: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②目的: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仁注重和谐人际关系,但模糊上下尊卑,礼 是等级规范,易激化矛盾,只有仁、礼结合,才能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和谐温情的社 会。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历史“百家争鸣”知识总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大约从战国末年到秦朝时期(公
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21年)持续约200年。

这个时期,诸多学派争相崛起,各抒己见,形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有以下几个:
1. 儒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提倡仁爱、礼制、君主统治等思想,倡导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追求道的真理,提倡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法家:以商鞅、李斯为代表,倡导法治统治,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4. 兵家:以孙武(《孙子兵法》)为代表,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提倡以战争达
到国家统一和稳定。

5. 名家:以公孙龙为代表,主张辩论和辩证法,注重言辞和辩才。

6.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倡导世界和平与庙堂与市场的统一。

7. 阴阳家:以淮南子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和道德修养的结合,注重天人合一。

总结起来,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主要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段历史时期的思想争鸣,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也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一直以来百家争鸣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百家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中国的百家学派纷争并兴起的局面。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

1. 背景战国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分裂成七个国家。

这些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国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于是,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百家学派应运而生。

2.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学派注重礼仪、道德、教育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君主与臣民、父子、兄弟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在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3.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认为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人们应该追求无欲无求,放弃功利和权力的追逐。

道家学派提出的观念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提出了“非攻”、“兼爱”等重要观念。

墨家学派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为基础的和平共处。

墨家学派在当时社会中组织了大规模的爱国抗战活动,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5.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由孙武(孙子)创立,提出了《孙子兵法》等重要兵书。

兵家学派从军事战争的角度研究国家治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

他们强调权谋、战略、组织等方面的技巧,并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强盛和统一的基础。

6.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由管仲和商鞅等人创立,他们提倡法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

法家学派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统一。

他们注重行政管理、刑罚法制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以学问造诣出类拔萃而受到赞誉的学者的集合。

他们在百家争鸣中没有统一的学派观点,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学术特长。

这些名家之间进行学术较量和争论,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的概述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在
政治、哲学、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学术争鸣。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文明史
上的一大亮点。

二、儒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基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悌、仁爱、礼义,强
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2. 孔子
孔子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德治国”、“仁者爱人”等重要思想。

三、道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追求道的自然而无为,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2.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思想。

四、墨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主张礼义廉耻,追求天下大同、爱天下。

2. 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法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重法、严刑峻法、政治手段的运用,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 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者国之宝”、“内治外攘”等重要理论。

六、兵家学派和代表人物
1. 兵家学派
兵家学派注重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论述战争的原则和规律,对战争和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孙武
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

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思想。

七、其他学派和代表人物
1. 阴阳家
阴阳家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注重太阳和月亮的日月运行、万物生长之道。

2. 纵横家
纵横家主张智谋,注重政治斗争的技巧和智慧,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起到重要影响。

八、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兴盛。

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和思想碰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百家争鸣在当代的价值
百家争鸣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当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当前社会,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态度,积极借鉴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推动知识的创新与进步。

总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场盛宴,不同学派和代表人物的辩论和交流,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今天,我们也应该从百家争鸣中汲取智慧,积极开拓思维,并不断推动学术和社会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