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PPT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1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说过:“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和我儒春 教国家秋孔 育伟学后子 家大派期名 。的创鲁丘
思始国, 想人人字 家,,仲
尼 ,
孔 子
知识点拔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张
核心思想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仁 (“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 (德政)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1. 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 2. 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 3.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 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仁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
——德治
材料三: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思想
三、百家争鸣
——主张:实行仁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三、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
姓名: 荀子 生活时期: 战国 主要思想: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 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精选全文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是1957年周总理观看戏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那时,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呢?
春天来临——“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什么要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从上面的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学术领域的争论 易于被上升到政 治领域进行讨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三: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陆定一在会上说:“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绝不要盖大帽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背景建设社会主义)
背景二
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易于把学术矛盾上升为政治矛盾)
背景三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的召开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是1957年周总理观看戏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那时,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呢?
春天来临——“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什么要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从上面的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学术领域的争论 易于被上升到政 治领域进行讨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三: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陆定一在会上说:“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绝不要盖大帽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背景建设社会主义)
背景二
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易于把学术矛盾上升为政治矛盾)
背景三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的召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1张PPT)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指 儒、墨、道、法、阴阳、杂、名 、纵横、农、小说等十家。
“争鸣”——指各派别按照本阶级 利益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 术上的各种问题,著书立说、广 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杂 家——杂揉各派思想——吕不韦集门客编《吕氏春秋》 农 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兵 家——以研究用兵作战为主要宗旨——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 代表:儒墨道法 (孔孟荀;墨;老庄;商鞅韩非子李斯) 3. 背景:
②礼治:“正名分”,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德治和礼治是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评价:a.积极: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发展生产;
b.局限: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统治秩序,具有保守性。
二、先秦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孔子
3、哲学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恰如其分”“和而不同”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精神觉醒;
4.影响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③各派相互辩驳,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二、先秦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孔子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都城,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 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私学的兴起,不仅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 课件

第大一部分又分为以下小部分:儒家学派的思想 主张及其影响;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墨家学派的思想 主张及其影响。
百
“诸子百家”的历史主张及影响
家
争
+
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儒家学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家学派
思想主张及影响
法家学派
墨家学派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们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韩非子 的思想主张,再从书中找到书中对韩非子主张的介 绍,把自己得出的结论与书中的介绍相结合,从而 得出韩非的思想主张及影响。墨家思想主张书上一 目了然,只是其思想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等名
教学程序:
接下来关于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的思想 主张及影响,我都是用教材解读法和讲授法来进行 讲授。其中法家学派会再用材料分析法。关于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我会让学生从书中 找到,然后试着分析其影响;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众多,我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安排,我将着重讲 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同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道家思想
老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 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 《老子》)。
著作:《法经》
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②废除井田制度 加强中央集
权。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百
“诸子百家”的历史主张及影响
家
争
+
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儒家学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家学派
思想主张及影响
法家学派
墨家学派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们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韩非子 的思想主张,再从书中找到书中对韩非子主张的介 绍,把自己得出的结论与书中的介绍相结合,从而 得出韩非的思想主张及影响。墨家思想主张书上一 目了然,只是其思想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等名
教学程序:
接下来关于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的思想 主张及影响,我都是用教材解读法和讲授法来进行 讲授。其中法家学派会再用材料分析法。关于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我会让学生从书中 找到,然后试着分析其影响;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众多,我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安排,我将着重讲 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同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道家思想
老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 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 《老子》)。
著作:《法经》
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②废除井田制度 加强中央集
权。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亚圣”
A、“施”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11
(2) 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19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20
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
▪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 墨家:小手工业者
▪ 道家:广大的贫苦百姓
▪ 儒家:孔子:没落的奴隶贵族
▪
孟子、荀子:士大夫
21
人才招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 国家?为什么?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
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 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 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9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1
一、“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教学PPT课件【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

道家思想特点 哲学思想
治国思想
新课学习
道是世界之本 朴素辩证法 方法论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三、法家
新课学习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法家特点: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新课学习
2、韩非子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3、荀子
新课学习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舟。”
提出“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就是把握礼
新课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并 提出学说,由孟子、荀子 的总结、改造与发展
二、道家
1、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新课学习
“道”是世界的根本,是 永恒不变的 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 方向转化的规律
小国寡民 无为 而治
2、庄子
新课学习
昔者庄周梦为蝴 蝶……俄然觉……不知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齐物”——“逍 遥”——“无所恃”
将“法”、“术”、 “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 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加强中央集权,厉 行赏罚,奖励耕战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 对“是古非今”
影响: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 专制政权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学的形成 1、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著有 《庄 子》 2、主要思想: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 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 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B、发展老子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D、鄙视富贵利禄。
四、墨家的主张
1、墨子,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墨子》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2、主张或贡献: (1)核心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节用、节葬;主 张“尚贤”,讲究实际功利; (2)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 (3)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4)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二、老庄之学
(一)道学奠基:
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2、主要思想:
A、哲学观: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政治方面:
A、主张“为政以德”(德治);
B、主张逐步改良; (3)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 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 “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 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4)整理文献:《诗》《书》 《礼》《乐》 《易》 《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分析理解: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原有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渐趋崩溃,同时士大 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 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 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士”们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 望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 提供了舆论阵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请问你知道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 子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 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 己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思想文化 繁荣的局面。
如何区分诸子百家中的一些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方案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 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伦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 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 命”,而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 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 调“超脱”
请问你知道 何为“诸子百家”呢?
“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 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简单了解: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代表人物:齐国 的邹衍 法家: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 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主要思想: A、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 握“礼” B、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C、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D、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 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 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
三、法家思想
1、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
2、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 A、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提出法、术、势结合。 B、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C、改革观: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政策;
D、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和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 及知识的真伪。 (2)作用: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制 主义政体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
2、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用了2300多年 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C)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 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练一练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 的是: (B)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④ “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小结(选修)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 特点? 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 总结、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身方面的道 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①主张以残酷的刑法统治人民 ②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
(D )
③主张用“德”教化百姓
④主张用“礼”约束人民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 出老子 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 念; 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 相互转化。
(D)
2、孔子的贡献:
(1)思想方面:提出“仁”和“礼”: A、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等级尊卑、贵贱有“序”, 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如何实行仁,要 “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恢复“礼制”); 分析: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 成有着大影响: 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 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 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结论:
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或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 的反映。
分析理解:
2、百家争鸣的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 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太牛了)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 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 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 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探究问题(选修)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 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 说; 反对苛政; B、 “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C、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掌握基本知识: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简要了解孔子的生平: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没 落的贵族家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至圣”。 自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担任 司寇(最高司法长官)。 后仕途失意,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晚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 《礼》《乐》 《易》 《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