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节 百家争鸣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4张PPT)

材料3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思想
逐步改良
3、代表人物及流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 荀 子子 子
老庄 子 子 韩非子
墨子
材料1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4.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法家重“法” 、重“术”、重 “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
• (统2化)。政治主张: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事异则备变”,主张改革。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荀子》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礼法 并用。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
伦认理为观学:习主的张目“标性是本认恶识”和把握“礼”
《百家争鸣》ppt课件(23张PPT)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政治上: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各诸侯国 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
3、阶级关系:文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贵族流落民间,促进民间文 化教育的发展。
思考: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术流派?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争论的焦 点是如何治理国家。
•
一、科技名著
•
作者 著作 价值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
学生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一书,至今影响着国人的精神内涵。
孔子
(前551—前479)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主要成就
(一)思想方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 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二)教育方面:
1、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
第1课《百家争鸣》课件

百家争鸣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余秋雨演讲片断
……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孔子所处的时 代是全人类进行共同精神奠基的时代,最伟大 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常常使我们觉 得不可思议。 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 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 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大6岁; 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 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的生卒年 份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 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
( B)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 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 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 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 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二、道家学派
1、老子
》
老 子 《 道 德 经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1)春秋 道家创名(贵贱有序)
(3)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
②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反 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余秋雨演讲片断
……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孔子所处的时 代是全人类进行共同精神奠基的时代,最伟大 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常常使我们觉 得不可思议。 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 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 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大6岁; 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 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的生卒年 份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 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
( B)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 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 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 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 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二、道家学派
1、老子
》
老 子 《 道 德 经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1)春秋 道家创名(贵贱有序)
(3)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
②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反 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课件(21张)

❖ 1.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 2.宣扬的纲常伦理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明显的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 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 【预习思考】: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有哪些? ❖ 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根本原因) ❖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贞观之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 节俭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论”、“逍遥”(安于天 命)、自然无为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
❖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 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晚自修说话以及宿舍夜聊的现象?
❖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 自我觉悟
选择题答案
❖ 1-5: BADBD 6-10:DABBA 7-14:AAD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小结
学派 人物
孔子 春
孟子
儒家
战 荀子
老子 春
道家
庄子 战 法家 韩非 战
❖ 选择法家! ❖ (提示:“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社会实践”。) ❖ 随着生产力和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当时各诸侯国内部新
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各国相互争霸,国家走向统一。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 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 【预习思考】: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有哪些? ❖ 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根本原因) ❖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贞观之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 节俭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论”、“逍遥”(安于天 命)、自然无为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
❖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 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晚自修说话以及宿舍夜聊的现象?
❖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 自我觉悟
选择题答案
❖ 1-5: BADBD 6-10:DABBA 7-14:AAD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小结
学派 人物
孔子 春
孟子
儒家
战 荀子
老子 春
道家
庄子 战 法家 韩非 战
❖ 选择法家! ❖ (提示:“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社会实践”。) ❖ 随着生产力和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当时各诸侯国内部新
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各国相互争霸,国家走向统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课《百家争鸣》课件(共44张PPT)

⑴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孔子和早期的儒学
[名人档案]
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 鲁国(今山东曲阜 ) 阶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头衔: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主要工作: 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
总结:
春秋:孔子、老子。 战国: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老子、庄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
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1、儒家与墨家都提倡“爱”: 儒家讲“仁爱”,是一种有等级分层次的爱, 最爱父母,其次兄弟,再次亲戚,再次同乡, 再次国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连守孝也分 等级,从父亲到母亲到其他亲戚有三年、一年 等区分,丧服也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等。 墨家讲“兼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即“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兼爱中》)
3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① 政治:“仁义”和 “王道”,礼法并用。 ② 民本:“君舟民水”。 ③ 哲学:朴素的唯物思 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孔子和早期的儒学
[名人档案]
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 鲁国(今山东曲阜 ) 阶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头衔: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主要工作: 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
总结:
春秋:孔子、老子。 战国: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老子、庄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
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1、儒家与墨家都提倡“爱”: 儒家讲“仁爱”,是一种有等级分层次的爱, 最爱父母,其次兄弟,再次亲戚,再次同乡, 再次国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连守孝也分 等级,从父亲到母亲到其他亲戚有三年、一年 等区分,丧服也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等。 墨家讲“兼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即“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兼爱中》)
3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① 政治:“仁义”和 “王道”,礼法并用。 ② 民本:“君舟民水”。 ③ 哲学:朴素的唯物思 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共55张PPT)

孟子 思想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商鞅
乐毅
吴起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 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论
补充:“礼法并用” “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战国时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仁政”思想
孟子的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说”
“仁义”“王道”
荀子的思想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其他各派及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阴阳家 邹衍
名家 公孙龙
兵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含 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暴政,具有 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伦理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实质:维护奴隶制 C、“爱人”是由阶级性的 反对苛政和任意 的等级秩序 主要内容 刑杀,有利于缓 和矛盾,构建和 “仁”(核心)和“礼” 谐社会秩序。
2017/10/12 28
【探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比较
人物
治国理念 “仁”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历史观 克己复礼,较 保守
孔子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主张社会进步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性恶论 主张社会进步
结论:他们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都以“仁”为核心,提出民本思想,对人性进行研究;但是孔 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统治,而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孔子的思 想是保守的,而孟子、荀子的思想则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
孔子在汉城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柏林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 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 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 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税)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1、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 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的介绍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 俗谓长人而异之。”
2017/10/12 10
《论语· 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 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 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 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 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 话去做。
孔子把“仁”(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作为最高的道德 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 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 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弟(悌: 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忠(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
“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 阴阳(邹衍)、杂(吕不韦)、名(惠施、公孙龙)、纵横(张仪、 苏秦)(+兵(孙膑、吴起)、小说家(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 谈巷语的人)等十家)或(+农(许行)=九流+小说家=十家+ 兵、医=十二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 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 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 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2017/10/12 26
知识归纳:
荀子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 , “君舟 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唯物思想
结合孔子与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 析孔子与荀子的“礼”有什么不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提 倡“礼”是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 目的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 提倡“礼”的目的是缓和农民与 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 能适应社会需要。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礼”是一种外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儒家的“礼治” 儒家的“礼治” 的根本含义为“异”,即 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 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 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 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 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第 1课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 人物和基本主张。 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 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重难点: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概念呈现
的理想观念,没有统一的国家制度,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 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井田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 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 (5)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6)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前面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 文化贡献。
领域
政治 思 “为政以德”(德治) 思想 想 “敬鬼神而远之”(务实) 学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说 教育 思想 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说说孔子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德不孤,必有邻。
2017/10/12 20
放眼世界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 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 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 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 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恕( “恕”要求
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 周礼的礼节、仪式)、知(“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勇(指果断、勇敢)、恭(指为人处世要谦恭)、宽(指处事要宽松,存 心要宽厚,待人要宽容)、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敏(做事 勤敏)、惠(仁惠,对人的给予)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 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 子——继承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知识归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主要思想
孟子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 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 意义,影响深远。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一)儒家学派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 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2017/10/12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请思考: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 主张:
(1)“道”是世界根本。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 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都是无条件 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 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3)“无为而治”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 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017/10/12 33
2.战国庄子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
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论”,追求“逍 遥”自得的精神境界。 (3)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 书中。
2017/10/12 34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 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 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 领域 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 主要内容 是“齐论”。“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 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 1."道"是万物的本源 思 哲学 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 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 想 思想 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 2. 朴素辩证法思想 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 学 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 政治 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 说 “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主张 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 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 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