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实验结果讨论

转氨酶是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的一类酶,它们在胺基酸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这两种酶在临床检测中常被用于评估肝功能和心肌损伤情况。
在转氨基作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ALT和AST的水平来评估某个组织是否存在损伤。
在实验中,我们将不同给药剂量的化学物质或药物注射到小鼠体内,然后检测其血液中AST和ALT的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在高剂量注射后的小鼠身上,AST和ALT的水平明显升高,而在低剂量或未注射的小鼠中,AST和ALT的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
这说明高剂量注射可能会导致肝脏和心肌组织的损伤,而低剂量或未注射则没有明显影响。
在实验结果讨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通过检测AST和ALT的水平,我们可以初步评估组织损伤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注射后的小鼠中,AST和ALT的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是由于注射的物质导致了肝脏和心肌组织的损伤。
相反,低剂量或未注射的小鼠中,AST和ALT的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说明注射的物质对组织没有造成影响。
2.实验结果的局限性:由于这仍然是一项动物实验,并不完全反映人体内的情况。
因此,在设计实验和解释实验结果时,我们需要谨慎地考虑这些限制性因素。
3.实验结果的意义:在临床医学中,转氨酶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作为肝功能和心肌损伤的指标。
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物质对生物体内部分组织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于肝、心血管等系统的认识。
4.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转氨酶与生物体内许多疾病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今后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可以研究更多的物质和药物对转氨酶水平的影响,并探究肝脏和心血管疾病状态下转氨酶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综上所述,转氨基作用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实验,其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对于某些组织受损的初步评估。
在解释实验结果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局限性,同时思考实验结果的意义,为未来的研究展望提供方向。
植物体内转氨基作用

Rf =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注意事项
整个操作过程中,手只能接触滤纸两侧边缘, 否则手指上的汗液会造成滤纸出现众多斑点。
在点样时,不要将毛细管插错了试剂瓶。 展层结束后,切勿忘记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 点样斑点不能太大(直径应小于0.5cm),防
止氨基酸斑点重复。 吹风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斑点变黄。
植物体内的转氨基作用
【实验目的】
1. 学习转氨基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用纸层析法鉴定转氨基的方法。
【实验原理】
氨基转移酶(转氨酶)在植物体内广泛存 在。植物通过转氨酶的作用,可将α-氨基酸上 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原来酮基的位置上,结果 形成一种新的α-酮酸和一种新的α-氨基酸, 所生成的氨基酸可用纸层析法检测。
3.实验试剂
0.1M丙氨酸溶液、0.1M谷氨酸溶液、0.Mα酮戊二酸溶液(用NaOH中和至pH7.0)、含有 0.4M蔗糖的0.1M磷酸缓冲液(pH8.0)、磷酸缓 冲液(pH7.5)、30%三氯乙酸溶液、扩展剂、 显色剂
【操作步骤】
(一)酶液的提取
取发芽2-3天的绿豆芽5g,放入研钵中, 加2ml磷酸缓冲液(pH8.0)研磨成匀浆,转 入试管中。再用该缓冲溶液3ml冲洗研钵,一 并转入试管中备用。
本实验反应体系中的底物为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将其与绿豆芽匀浆制备的酶液一起 保温,在植物转氨酶的催化下会产生丙酮酸与 谷氨酸。利用纸层析法鉴定出谷氨酸的存在, 则证明植物体内具有转氨基作用。
谷丙转氨酶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试剂】 1.实验材料
绿豆芽
2.实验仪器
研钵、试管、移液管、恒温浴箱、层析缸、层 析纸、毛细管、吹风机
(二)酶促反应
取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编号,按下表分别 加入试剂和酶液(单位ml)。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一、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又称氨基转移作用,发生在a 氨基酸和a 酮酸之间,即在转氨酶的催化下,a 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a 酮酸的酮基碳原子上,结果原来的a 氨基酸生成相应的a 酮酸,而原来的a 酮酸则形成了相应的a 氨基酸。
转氨基作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化反应,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途径。
转氨酶种类多,专一性强,催化的转氨反应是可逆的。
转氨酶的最适pH 一般为7.4左右,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目前已经发现的转氨酶有5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
本实验以谷氨酸和丙酮酸混合溶液在谷丙转氨酶作用下的反应来观察酶促转氨基作用,其反应式为反应产物可用纸层析法分离鉴定。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层析支持物,以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的一种层析技术,其分离的原理属于分配层析。
层析时,将一定量的样品点在滤纸上,用适当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样品即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进行反复分配。
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各组分随有机溶剂迁移的速度也就不同,最后被完全分离开。
被分离组分在滤纸上的迁移速度可用相对迁移率R 值表示。
f 展层后用茚三酮溶液显色,将样品各显色斑点的R 值与同时展层的标准氨基酸f 的R 值比较,即可鉴定其氨基酸种类。
二、实验步骤1•酶液的制备去掉绿豆芽种皮称取3g,放入研钵内加2mLO.1mol/LpH8.0的磷酸缓冲液研成匀浆,然后转移至离心管中,再用1mL 缓冲液冲洗研钵,溶液并入离心管中,3000r/min 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备用。
HHOHOGPT H °OH凋戊二醸酶液也可以用动物材料制备,称取猪肝脏2g,剪碎置研钵中,加入0.9%氯化钠溶液和少量石英砂,研磨成匀浆,离心,取上清,即为酶提取液。
2.酶促反应取两支试管,编号;按表1-5分别从左到右加入相应试剂并进行相处理。
生物化学(第三版 下册)名词解释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再脱氨基,放出的氨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
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股将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2. 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或光合细菌的载色体在光下催化腺二磷(ADP)与磷酸(Pi)形成腺三磷(ATP)的反应。
3.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 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4.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侧链基团在另一酶的催化下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共价结合或解离,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调节酶的活性的方式成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
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6.P/O比值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T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克分子数7. 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入β氧化要经过四步反应,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个少两个碳的新的脂酰CoA。
8.暗反应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
9.光反应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photosythenic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
转氨基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通过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旨在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氨基转移反应的过程和条件,以及通过纸层析法分析转氨基反应的结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氨基酸作为底物,转氨酶作为催化剂,通过观察层析板上氨基酸的迁移情况,分析了转氨基作用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基酸纸层析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纸层析法用于分离混合氨基酸,并观察转氨基反应的结果。
层析原理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滤纸)和流动相(层析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物质在层析过程中的迁移速率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2. 转氨基反应的观察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多种氨基酸作为底物,包括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等。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这些氨基酸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通过观察层析板上氨基酸的迁移情况,我们可以分析转氨基反应的效率。
(1)丙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丙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丙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丙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丙酮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2)甘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甘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甘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甘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甘酮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3)谷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谷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谷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α-酮戊二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3. 影响转氨基反应的因素(1)pH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pH值条件下,转氨基反应的效率有所不同。
在适宜的pH值范围内,转氨基反应的效率较高。
因此,pH值是影响转氨基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2)温度: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氨基反应的效率有所不同。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转氨基反应的效率逐渐提高。
22 生物化学实验--纸层析法测定肝组织的转氨基作用

纸层析法测定肝组织的转氨基作用【目的】1 .掌握纸层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相关转氨酶的临床意义。
【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代谢的一个重要反应。
在转氨酶作用下,将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 酮酸上。
每种转氨基反应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转氨酶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组织,例如肝细胞中存在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能催化α- 酮戊二酸与丙氨酸之间的转氨基作用。
反应式如下: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支持物,与滤纸纤维素结合的水(约占纸重 20 ~ 30 %)称为层析中的“固定相”。
另一种和固定相不能混合或部分混合的溶剂则为“流动相”。
把欲分离的物质加在纸的一端,并使流动相借滤纸的毛细现象移动,此时,待分离溶质因分配系数不同而逐渐分布于滤纸的不同部位。
层析过程中或层析结束时,用显色剂使被分离的物质显出颜色,成为一个个色斑。
分配在固定相中趋势较大的成分在纸上随流动相移行的速度就小,色斑距原点的位置就较近。
反之,分配在固定相内趋势较小的成分移行就远,色斑位置离原点也远。
溶质在纸上的移动速率可用比移(R f )表示:同一氨基酸在相同的层析条件下 R f 值相同,不同氨基酸在相同层析条件下 R f 值不同,因此可以根据 R f 值来鉴定被分离的氨基酸。
层析时,用显色剂茚三酮使氨基酸显色,将样品氨基酸的 R f 值与标准氨基酸的 R f 值比较,即可确定所分离氨基酸的种类。
【器材】1 .研钵2 .剪刀3 .恒温水浴4 .点样毛细管5 .漏斗6 .表面皿或小平皿7 .新鲜动物肝脏8 .直径 10cm 圆型新华滤纸9 .中试管和小试管10 .电炉或吹风机或烘箱11 .直径 10cm 的培养皿【试剂】1 . 0.2mol/L , pH7.4 磷酸缓种液Na 2 HPO4 溶液 81ml 与 0.2mol/L NaH 2 PO4 溶液 19ml 混匀,再用蒸馏水稀释 20 倍。
2 . 0.1mol/L 丙氨酸溶液称取丙氨酸 0.891g 先溶于少量 pH7.4 磷酸盐缓冲液中,以 0.1mol/LNaOH 仔细调节至 pH7.4 后,用磷酸缓冲液加至 100ml 。
转氨作用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转氨作用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报告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名称】: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09救援一班第三大组李岚宇20XX222336室温:28°(一)实验目的: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а-酮酸与α-酮基的互换反应称为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
氨基酸反应时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此酶催化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基酸上。
各种转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肝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如下反应:α—酮戊二酸+丙氨酸谷氨酸+丙酮酸本实验以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加肝匀浆保温后,用纸层析法检查谷氨酸的出现,以证明转氨基作用。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以滤纸为支持物,滤纸纤维与水亲合力强,水被吸附在滤纸的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
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溶,把预分离物质加到滤纸的一端,使流动溶剂经此向另一端移动,这样物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进行连续、动态的不断分配。
由于物质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移动速度就不一样,在固定相中,分配趋势较大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慢,反之,在流动相分配趋势较大的成分,移动速度快,最终不同的组分彼此分离,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率可以用比值Rf表示:ALT物质在一定的溶液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比值Rf也相对稳定,因此在同一层析体系中可用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1、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
2、0.2mol/Lna2hpo4溶液81ml与0.2mol/Lnah2po4溶液19ml混匀,用蒸馏水稀释20倍。
3(:转氨作用实验报告)、0.1mol/L丙氨酸溶液称取丙氨酸0.891克,先溶于少量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nnaoh仔细调至ph7.4后,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概述:氨基转移作用是生物化学中一种重要的酶促反应,它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代谢调节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其机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氨基转移酶: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作为氨基转移酶。
- 底物:选择乳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底物。
- 辅助试剂:包括缓冲液、辅酶NADH等。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制备实验体系。
1) 首先制备含有LDH的反应液。
2) 分别制备含有乳酸和α-酮戊二酸的底物溶液。
3) 准备辅助试剂。
- 步骤二:进行氨基转移作用实验。
1) 将LDH反应液、乳酸溶液和α-酮戊二酸溶液混合,加入辅助试剂。
2) 记录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变化。
- 步骤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 绘制吸光度-时间曲线。
2) 分析曲线的趋势和特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氨基转移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反应体系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表明氨基转移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底物被转化为产物。
2. 氨基转移作用具有特异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乳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底物。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只有在有LDH存在的情况下,反应体系才会发生明显的吸光度变化。
这说明氨基转移作用具有特异性,只有特定的底物和酶才能发生反应。
3. 氨基转移作用在生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氨基转移作用是细胞内一种常见的代谢调节过程。
通过将氨基基团从一个底物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细胞可以调节代谢途径中的物质转化和平衡。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氨基转移作用在生物代谢中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机理和应用。
氨基转移作用是生物化学中一个重要的酶促反应,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是指酶催化下氨基酸之间的氨基基团转移反应。
在生物体内,转氨基作用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参与蛋白质合成、氨基酸代谢以及尿素循环等过程。
转氨基作用的机理是通过酶催化,将一个氨基基团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
这个过程中,通常存在一个氨基酸供体和一个接受者,供体的氨基基团会转移到接受者上,形成新的氨基酸。
这个过程中还会形成一个新的代谢产物,通常是一个酮酸或醛酸。
转氨基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其中线粒体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是转氨基作用的重要酶类之一。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下,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发生氨基转移反应,生
成谷氨酸和丙酮酸。
这个反应是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尿素循环的一部分。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氨基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氨基酸通过tRNA中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结合形成氨基酰tRNA复合物,然后在核糖体的作用下,与mRNA的密码子相互配对,将氨基酸转移到正在合成的蛋白质链上,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这个转移过程,就是转氨基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转氨基作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催化下,谷氨酸和丙酮酸发生氨基转移反应,生成天门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
这个反应是氨基酸代谢中的
一个重要步骤,不仅参与了蛋白质合成过程,还可以形成新的
代谢产物,供能和合成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除了上述的氨基酸转移反应外,转氨基作用还可以参与其他代谢途径的反应。
例如,丙酮酸转化为乙醛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氨基转移反应,生成天冬氨酸和酮戊二酸。
这个反应能够提供能量,并在肌肉的运动过程中发揮重要作用。
总之,转氨基作用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途径,参与了蛋白质合成、氨基酸代谢以及其他生物代谢过程。
通过转移氨基基团,形成新的氨基酸或代谢产物,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氮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