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论心肾相交”一文,是孙广仁教授攻读研究生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珍玉先生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

“河图医学体系”的发现与提出,当可追溯于此。

限于篇幅,为方便阅读,现分篇发出,以飨读者。

论心肾相交孙广仁指导教师:张珍玉心肾相交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概括了心肾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历代医家对此尚乏专论,或有论而不详,因此实有整理发扬之必要。

本文在复习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心肾相交的机理、心肾相交的生理特点及心肾相交理论的临床应用作进一步研讨,提出自己的主观看法,以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学习古典文献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理论作了进一步研讨。

导读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探讨了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认为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主要从阴阳水火升降理论发展而来,源于《周易》,本于《内经》,汉唐代有发挥,至宋明以成体系。

二、心肾相交的机理从心肾相交的动力(真阴真阳与脾胃枢轴)、通路(三焦与联络心肾的经脉)、方式(水火升降、呼吸出入及营卫运行)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心肾相交的机理,认为心肾相交是一个必然生理过程,真阴真阳是这一过程赖以维持的根本。

三、心肾相交的生理特点阐述了心肾相交的两大生理特点。

其一,心肾相交生理过程是精气津血在心肾之间的运化调节过程,心血肾精,异源互化;心血肾水,同源相济;心阳与肾水相关,元气与心血相助;心神肾精,相交互用;君火相火,相得益彰。

心肾相交的实质就在于精气津血运化调节于心肾之间。

其二,心肾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心肾相交平衡主导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四、心肾相交理论的临床应用用心肾相交理论对心肾不交的病因病证作了辨析和分类证治。

心肾不交的病因主要是真阴真阳受损伤,病证表现为精气津血的运化调节失常,而病机皆不离水火失调。

作者根据水火失调的不同情况把心肾不交病证分为肾不交心(水不济火)、心不交肾(火不济水)、心肾不交(水火逆乱)三个证型,并指出对每一证型,都须辨明真阴真阳的损伤情况。

心肾相交的锻炼方法

心肾相交的锻炼方法

心肾相交的锻炼方法
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肾脏则主管水液代谢,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因此,保持心肾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锻炼方法,有助于促进心肾相交,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1. 慢跑
慢跑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慢跑还可以刺激肾脏排泄废物,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2. 瑜伽
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身体放松,缓解压力。

同时,瑜伽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3. 游泳
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游泳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4.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可以帮助身体放松,缓解压力。

同时,太极拳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60分钟。

5. 健身房锻炼
健身房锻炼可以帮助身体增强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同时,健身房锻炼还可以刺激肾脏,促进水液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60分钟左右。

保持心肾健康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来促进心肾相交,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
心气代表着心脏的功 能 活动,心阴心阳都是心气的组成部分; 肾气代表着 肾脏的功能活动,由。肾阳蒸腾肾阴产 生,肾阴肾阳 都是肾气的一部分。广义的心肾相交实 际上是心肾 之气相交,它涵盖了心肾之间的所有协 调关系。
22.狭义的心肾相交 五行之中,肾属水,心属火,狭 义的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是借用五行水 火相生相克 来比喻心火与肾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 说即心火下 交于肾,以助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 寒;肾水上 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与肾水上下 交通,维持 二者生理功能的平衡。
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肾存相火,君火与相火 各居其位。 才能使心肾之阳发挥温煦作用 反之,相火妄动
.
心肾相交的实现过程 1.依靠真阴真阳作用心气能够下通于肾, 肾气能够上承于心,坎上离下全凭气的升降出人运 动。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 气之降。肾本属水,水性润下,其升是因水中有真 阳,水随肾阳而升至于心,而生心中之火;心本属 火,火性炎上,其降是因火中有真阴,火随心阴而 降至于肾,而温肾中之水。
2.依靠其他脏器的协调心肾相交需要其他 脏腑的协调配合,如肺主宣发肃降,肝主条达升散,脾 主运化主升,胃主降下,胆和大肠主降,小肠以升为主, 三焦和膀胱以降为主。其中心肾气机 的升降尤与脾胃的枢纽作用密切相关。
生理状况
心火下降,资助肾阳,温煦肾阴——肾水不寒 肾水上升,资助心阴,涵养心阳——心阳不亢
病理状况
心火不下降,心火亢于上——烦躁,失眠
心肾不交
肾水不上升,肾水凝聚于下——腰膝酸软
精血互生
含义: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血可 以化而为精,精亦可以化而为血,
病理状态
精神互用
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 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 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安其神,阳气下 脏以定其忐。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 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心火为君火,肾火为相火。

心肾相交指的是心火(心脉传送出来的温度)能下降而温暖肾,相火(肾脏播散出来的温度)能上济于心,称之为心肾相交。

这个是恒定不变的,就象白天日照当空水蒸气蒸腾向上而温煦万物,此时太阳温度与大地之地温相互交应。

夜晚月亮皎白,气温下降,凝水蒸气为露下落而滋养根系(清晨可看到玉茭高梁等的根部都有一小团湿土)。

等同与人之肾阴。

在人体内不论是心火还是相火,说白了指的就是体内脏腑温度的互相接济。

心脉内所携之温度下济于肾,而促使肾得温而行使正常职能(肾小球过滤水液为津液蒸腾向上滋养全身脏腑及皮肉腠理及经络。

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那么假如心肾不交会怎么样呢?一、上热下寒,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特大的好奇心。

即然心肾济济是恒定不变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上热下寒之症呢?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最近在听了任利老师的讲课之后恍然明白此乃肾寒(肾温低)不能蒸腾水液上济与心肺而导致的。

那么是什原因导致肾水寒了呢?这时我想到了脏腑的温度。

心火(心脉的温度)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知道心脏的上部是肺,心脏的下部是胃,也就是说心脉的温度来至于脾胃的温度,脾胃的温度来至于饮食的温度。

而心与小肠相表里,也就是说我们吃进的食物所含的温度必须能传达到小肠才能上济于心。

更重要的重点是我们吃进食物所携带的温度能够传达至肾才能做到心肾相交,心肾相济这个功能的正常运行。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乃储尿之腑,说白了就是膀胱尿液的温度决定了肾脏的温度,甚至膀胱尿液的温度还影响了男女生育的问题,是不是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的确这这样的(女子子宫与男子精睾无一不傍在膀胱尿道附近)。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吃进的食物所携带的温度能传达至小肠,传达至肾呢?在这里有必要探讨下食物所携带的热量,也就是所卖食物盒上标注的热量多少多少大卡。

携带热量最少的自然是寒凉性食物了,如桔子,苹果等或者冰凉饮料等。

这类性食物进到胃里首先会消耗一部分胃温,使胃温下降,不但生成腐熟的有机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而且心脏的温度也会随着胃温的下降而下降,从而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肾脏离心脏最远,当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肾脏的时候温度就更低了(吃进的寒凉食物首先消耗一部分血液温度,血液在流经到肾脏的途中又会耗散一部分温度,当血液流到肾脏的时候温度自然就更低了),达不到肾脏所需之温。

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

新中医2012年9月第44卷第9期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 2012Vol.44No.9◆感悟杂谈◆[收稿日期]2012-04-30心肾相交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在学术界,肯定该理论的是主流,当然也有少数对此持否定观点[1]。

然而,在肯定的主流中,对心肾相交理论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笔者从身心关系的视角来探讨心肾相交,供各位参考,详述如下。

1心指心神中医学所说的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血肉之心,属于有形之肉体,故笔者在此称之为“心脏”;二是指神明之心,归于无形之精神,在此称之为“心神”。

在脏腑形体范畴内,心脏与肾脏在生理、病理上都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很难达到“心肾相交”的高度,即使勉强称之为相交,亦只能算小相交,类似于杜金行等[2]所言之狭义心肾相交。

而心神则不然,《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可见,心神作为人体之君主,必须与十二官等脏腑形体沟通、对话,才能使身心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而这种沟通恰恰是通过心神与肾脏相交这一核心环节来实现的(其原理待后详述),这才是真正的心肾相交。

如果把心脏与肾的所谓相交称为小相交,那么,心神与肾的相交就是大相交,这种大相交,对生命才是至关重要的。

2肾代表脏腑形体而与心相交为什么肾能代表脏腑形体呢?为什么心不与其它脏腑相交?却唯独要与肾相交呢?可见,肾在脏腑中具有独特地位。

肾对人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在出生前称为先天,而肾为先天之本,人在胚胎时期,脏腑尚未成形,此时只有肾(精)在变化运动并促成脏腑的形成和发育,故肾在先天上主宰着脏腑的发育、成形。

人出生后,肾继续主宰人体,一是肾在空间结构上主宰着脏腑的阴阳,因为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阴肾阳的盛衰决定了全身阴阳的盛衰。

二是肾在时间上主宰着人体之生长壮老已。

人生百年,脏腑形体经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弱至强,又从强渐衰,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着这个过程?还是肾,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心肾相交法

心肾相交法

耳朵的保健方法—心肾相交法中国古代耳朵的保养方法有三种,都属于心肾相交法,就是通过让心火与肾水关系相协调的方法来让人体的阴阳气机协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心肾相交法顾名思义,需要心肾相通。

耳朵里面的孔窍是肾气的代表,所以这是肾的一个外现。

心,主要是用心包经上的劳宫穴,用该穴来代表心。

等我们后面讲到手的时候会说到,我们手臂靠身体的里侧正中线走的是心包经,中指的指尖就是心包经的井穴。

我们将手轻轻半握拳的时候,中指指尖井穴所指的手掌的部位就是劳宫穴。

在中医里,穴都是空的地方。

耳朵里面有一个道教养生的要穴——听闻穴,它是不可以用针刺的。

我们用几个方法来达到锻炼它的目的。

心肾相交法一:鸣天鼓心肾相交法的第一种叫做鸣天鼓。

我们的后脑勺就叫做天鼓。

鸣天鼓要用到我们的听闻穴和劳宫穴。

人体的劳宫穴是最操劳的一个穴位,它是一个火穴,像我们肚子疼了,马上就不自觉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劳的。

具体鸣天鼓的做法是:先用我们的手掌心,即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然后弹拨后脑壳,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

经常这样做对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心肾相交法二:按摩听闻穴第二种叫做按摩听闻穴。

耳朵里的听闻穴要怎么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实还是采取心肾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属于心,耳朵、眼属于肾。

首先,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去,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轻轻地在里边蠕动。

要注意,不要使劲地杵,而是轻轻地蠕动,就像小虫子一样在里面轻轻地动,按摩二三十秒后,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地拔出,最好能听见响。

这就是完整的按摩听闻穴的一个方法。

如果你的手指插进耳朵里去以后,觉得指尖有一种黏着感,有吸力的话,这就是湿气太盛的一种感觉,在按摩完后,猛地将手指拔出来就可以了。

这里提醒一件事,做任何动作都要以不受伤为原则,就是说动作要轻、要柔、要缓,要轻轻地做,指甲也一定要剪得很干净,然后用指尖轻轻地按摩耳朵里边的听闻穴,千万不要伤到耳朵。

心肾相交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是中医中有关心脏和肾脏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心与肾是人体五脏中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心肾相交主要指的是心与肾的阴阳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心属于火,肾属于水,心为阳,肾为阴。

阳与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保持身体的平衡。

心肾的阴阳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心肾相交还包括心肾的功能相互关联。

心主血脉,肾主生殖,心肾相交则是指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肾脏的排泄功能之间的联系。

心肾相互关联的调节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肾相交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调理心肾的阴阳平衡,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包括心脏病、肾脏病以及其他相关的疾病。

中医认为心肾相交,睡得好正气才能足,精神才充沛

中医认为心肾相交,睡得好正气才能足,精神才充沛

中医认为心肾相交,睡得好正气才能足,精神才充沛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

中医认为,“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必须阴阳相济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人们的一切动静,如呼吸、睡眠等,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水火阴阳。

所以必须让心火下降于肾,就好像天上的太阳照耀江海这样。

肾水得到心火的蒸化,就能够化生为气,上达心肺,滋润身体,形成水火交泰的局面,当身体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中时,正气就会充足,疾病难以靠近,人得安康矣!肾与心的关系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

反之,如果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季、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

从经络关系上来看,心属手少阴,肾属足少阴,二者贯穿联系,“同气相通”,所以肾气亏了、心气也就变得不足了。

而现代医学也研究发现,心与肾是一对“难兄难弟”:肾病会使心脏病恶化,而心脏隐患或许会以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心脏病人别忘了查查肾脏。

同样的,当肾脏指标不好时,也要留意自己的心脏。

养心:子时熟睡,午时小睡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初生之时。

《黄帝内经》中说,“阴气盛则目限”就是说阴气最盛时人要睡觉,所以我们在子时就应该进入熱睡状态。

睡得好,肾气才能充盈,第二天的精力才会变得更旺。

午时(11:00-13:00)为心经当令,正是阴生、明气忤逆阳气之时。

从子时起,阳气开始升发,到午时,阳气是最盛的时候,中医称之为“合阳”,阳气到达顶峰后,盛极必衰,也就慢慢开始衰落了,而阴气开始生发了。

动生阳,静生阴,所以午时宜静养,可以午睡30分钟或小憩片刻,既可以生发阴气,又能保心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心肾相交的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云:“心主血脉,肾主心肌”。

这句话正是心肾相交理论的出处。

中医认为,心为阳脏,肾为阴脏,阴阳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心肾相交即表示了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

首先,心肾相交体现在阴阳平衡上。

心为阳脏,肾为阴脏,二者之间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心阳不足会导致心脏失去调控功能,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而肾阳不足则会影响到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心脏缺血、心绞痛等病理变化。

因此,心肾相交的理论就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心脏功能的重要性。

其次,心肾相交还体现在精血的生成和调控上。

中医认为,肾藏精,心主血脉。

心肾相交将两者的功能联系起来。

肾脏负责生殖功能、生长发育以及造血功能的一部分,而心脏则通过血液的泵送作用将养分、氧气等送达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心肾相交的理论强调了肾脏对于血液的重要调节作用,任何对肾脏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紊乱。

此外,心肾相交还体现在情志对心肾的影响上。

中医认为,心主情志,肾藏精。

情志过度刺激会导致心脏受损,从而影响肾脏的功能。

而肾脏的功能状态也会间接影响心脏的稳定性和功能。

因此,心肾相交的理论也提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心肾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强调了阴阳平衡、精血生成和调控、情志对心肾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心肾相交的理论对于维持心脏健康、调节情绪、保持代谢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和运用心肾相交的理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