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合集下载

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的名词解释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心肾相交的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云:“心主血脉,肾主心肌”。

这句话正是心肾相交理论的出处。

中医认为,心为阳脏,肾为阴脏,阴阳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心肾相交即表示了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

首先,心肾相交体现在阴阳平衡上。

心为阳脏,肾为阴脏,二者之间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心阳不足会导致心脏失去调控功能,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而肾阳不足则会影响到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心脏缺血、心绞痛等病理变化。

因此,心肾相交的理论就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心脏功能的重要性。

其次,心肾相交还体现在精血的生成和调控上。

中医认为,肾藏精,心主血脉。

心肾相交将两者的功能联系起来。

肾脏负责生殖功能、生长发育以及造血功能的一部分,而心脏则通过血液的泵送作用将养分、氧气等送达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心肾相交的理论强调了肾脏对于血液的重要调节作用,任何对肾脏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紊乱。

此外,心肾相交还体现在情志对心肾的影响上。

中医认为,心主情志,肾藏精。

情志过度刺激会导致心脏受损,从而影响肾脏的功能。

而肾脏的功能状态也会间接影响心脏的稳定性和功能。

因此,心肾相交的理论也提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心肾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心脏和肾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强调了阴阳平衡、精血生成和调控、情志对心肾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心肾相交的理论对于维持心脏健康、调节情绪、保持代谢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和运用心肾相交的理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心肾相交论治心肾共病

从心肾相交论治心肾共病

从心肾相交论治心肾共病通过查阅心肾共病的相关文献,从心肾相交的中西医理论研究、机制研究及临床研究多个方面,对心肾共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理论探讨。

标签:心肾相交心肾共病研究进展目前对有关中西医研究CRS的文献鲜见报道,因此探讨心肾相交论治心肾共病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本文着重从中西医结合方面综合论述心肾相交的概念、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

1概念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的定义为心脏或肾脏对另一器官的损害不能代偿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加速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和衰竭。

2008年Ronco等[1]根据CRS的病理生理、发生的时限等,将其分为5种亚型:I型(急性CRS),心脏功能急剧恶化引起急性肾损伤(AKI);II型(慢性CRS),慢性心脏功能异常引起慢性肾脏病的进展;III型(急性CRS),急性肾功能恶化导致急性心脏损害;W型(慢性CRS),慢性肾脏病(CKD)导致心功能下降,左心室肥大,和(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V型(继发性CRS),系统性疾病引起心脏和肾脏的同时损伤。

而中医多将CRS归属于水气病、心悸、喘促、胸痹、痰饮、水肿等范畴。

中医理论认为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心肾之间阴阳的交感是心肾相交的基本形式,脾、胃、肝、肺气机的升降是心肾相交的辅助[2]。

心肾相交正是CRS 的核心中医理论。

2发病机制CRS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交感神经系统(SNS)、免疫系统和错综复杂的血管通路反馈系统等,且具有高发病率、病死率、再入院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等特点[3],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然而对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诸多学观点各异。

如Bongartz等[4]列出了四个可能导致心肾相互作用的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活性增加的交感神经系统。

心肾相交中医的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中医的名词解释

心肾相交中医的名词解释心肾相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中医中,心与肾相交的概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和理解。

首先,心与肾相交可以从解剖生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要功能是循环血液,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主要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从解剖上看,心脏与肾脏位于人体的两个不同区域,但其功能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心脏的功能不仅仅依赖于血液的供应,同时也受到肾脏的调节和影响。

肾脏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脏的活动和血液供应的影响。

其次,心与肾相交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被视为是阴阳之间的关系。

心为阳脏,肾为阴脏,它们之间形成了阴阳互补、阴阳平衡的关系。

心主神志,肾主生育,两者在生理上有着相互促进、相互调节的作用。

心肾相交也包含了中医理论中的心肾相关病理的观点。

例如,中医认为心火旺盛、心阳亢进会影响到肾的功能,引发一系列心肾相关疾病,如失眠多梦、遗精早泄等。

同样的,肾虚也会影响到心脏的活动,导致心功能减退等问题。

此外,心与肾相交还可以从情志方面进行解释。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脏为情志之脏,主管情感的表达和调节。

而肾脏则是意志之脏,主管人体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力。

心肾相交表明情志与意志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情志的过度激动或压抑,会对心脏和肾脏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心肾相关的疾病。

例如,长期的忧虑和抑郁会损伤心脏和肾脏功能,诱发心肾相关的问题,如心悸、腰膝酸软等。

最后,心与肾相交还可以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进行解释。

在中医养生学中,心肾相交被视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心肾之间的关系,保持阴阳平衡和身心的和谐。

例如,通过调理心脾肾的关系,可以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免疫力。

通过调理心肝肾的关系,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

因此,通过调整心肾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

我对“心肾相交”的理解心火为君火,肾火为相火。

心肾相交指的是心火(心脉传送出来的温度)能下降而温暖肾,相火(肾脏播散出来的温度)能上济于心,称之为心肾相交。

这个是恒定不变的,就象白天日照当空水蒸气蒸腾向上而温煦万物,此时太阳温度与大地之地温相互交应。

夜晚月亮皎白,气温下降,凝水蒸气为露下落而滋养根系(清晨可看到玉茭高梁等的根部都有一小团湿土)。

等同与人之肾阴。

在人体内不论是心火还是相火,说白了指的就是体内脏腑温度的互相接济。

心脉内所携之温度下济于肾,而促使肾得温而行使正常职能(肾小球过滤水液为津液蒸腾向上滋养全身脏腑及皮肉腠理及经络。

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那么假如心肾不交会怎么样呢?一、上热下寒,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特大的好奇心。

即然心肾济济是恒定不变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上热下寒之症呢?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最近在听了任利老师的讲课之后恍然明白此乃肾寒(肾温低)不能蒸腾水液上济与心肺而导致的。

那么是什原因导致肾水寒了呢?这时我想到了脏腑的温度。

心火(心脉的温度)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知道心脏的上部是肺,心脏的下部是胃,也就是说心脉的温度来至于脾胃的温度,脾胃的温度来至于饮食的温度。

而心与小肠相表里,也就是说我们吃进的食物所含的温度必须能传达到小肠才能上济于心。

更重要的重点是我们吃进食物所携带的温度能够传达至肾才能做到心肾相交,心肾相济这个功能的正常运行。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乃储尿之腑,说白了就是膀胱尿液的温度决定了肾脏的温度,甚至膀胱尿液的温度还影响了男女生育的问题,是不是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的确这这样的(女子子宫与男子精睾无一不傍在膀胱尿道附近)。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吃进的食物所携带的温度能传达至小肠,传达至肾呢?在这里有必要探讨下食物所携带的热量,也就是所卖食物盒上标注的热量多少多少大卡。

携带热量最少的自然是寒凉性食物了,如桔子,苹果等或者冰凉饮料等。

这类性食物进到胃里首先会消耗一部分胃温,使胃温下降,不但生成腐熟的有机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而且心脏的温度也会随着胃温的下降而下降,从而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肾脏离心脏最远,当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肾脏的时候温度就更低了(吃进的寒凉食物首先消耗一部分血液温度,血液在流经到肾脏的途中又会耗散一部分温度,当血液流到肾脏的时候温度自然就更低了),达不到肾脏所需之温。

“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

“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

爻 , 间 为 阴爻 。坎 属 阴 , 内 寓 阳爻 ; 属 阳 , 内 中 但 离 但
中图 分 类 号 : 2 3 1 R 2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含 阴爻 。古代 哲 ( ) 家 认 为 坎 离 二 卦 可 说 明 阴 医 学 阳二气 中 阴中有 阳 , 中有 阴 , 阴 的最 高哲 学范 畴 , 建立 了 一个 完 并 整哲学 思想 体 系。《 传 》 为 , 界上 的许 多现 象 易 认 世 都具 有 阴 阳的 性 质 , 仅 自然 现 象 的气 分 阴 阳 , 不 天
地 、 雷 、 火 、 泽分 阴 阳 , 会 现象 的君 臣 、 子 、 风 水 山 社 父 夫妇 可分 阴 阳 , 且 数 学 上 的 奇偶 、 性 上 的刚 柔 、 而 品
经》 书于殷周 时期 。《 成 易经》 框架 结构 是 由阴爻 的 和阳爻 两个基 本符 号 推 演 而成 , 由此 排 列 组 合成 八
卦 , 乾 为 天 , 为 地 , 为 雷 , 为 风 , 为 水 , 为 “ 坤 震 巽 坎 离 火, 艮为 山 , 为 泽 ” 由 此 八 卦 再 重 迭 为 六 十 四 兑 。 卦 , 有 卦 象 变 化 都 由 这 两 个 基 本 符 号 的变 化 而 来 。 所
中医研 究 2 1 0 0年 l 第 2 1月 3卷 第 1 1期
T M R s N v m e 0 0 V J2 0 “ C e . o e b r 1 o. 3 N 2

.5 .
文 章 编 号 : 0 1—6 1 ( 0 0) 1—0 0 10 902 1 1 0 5—0 3
以及 阴 阳交感理论 源 于《 易》 周 的卦象 , 其是 “ ” 尤 坎
“ ” 卦 。古代 内丹术 理论 也 源 于 周易 的卦 象 , 离 二 它 用 “ 离 交 济 ” “ 肾 交 互 ” 说 明 人 体 的 阴 阳 交 坎 或 心 来

心肾相交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

心肾相交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
山 西 中医

21 0 0年 1月第 2 6卷第 1 期
S A X FT M Jn 00V 12 o 1 H N I O C J a.2 1 o.6N .
・ 9・ 5

笔 ・
心 肾相 交 理 论 内涵 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 应 用
李 欧 孙 兰军 赵英 强
摘 要 : 肾相 交是 中医学解释 心 肾之 间生理关 系的一 个重要 概念 ,交通 心 肾是 临床 治疗的一 种重要 方 法。心 肾相 交的 心
水 上 济 , 下 的 水 须 肾 阳蒸 动 才 能 上 腾 ; 上 的 火 热 须 水 在 在
津 滋润 制约其偏 亢 。上下交换 的关系 即气化表 现形 式。
2 3 三焦 场所 : 容川 谓 : 三焦根 于 肾系 , . 唐 “ 上连 肺系 , 下
影响的概括 ; 肾不 交则 指心 与肾两脏 失去 协调关 系 的病 心
血管 内血 液淤积 , 肾代偿性地钠 水潴 留产生水 肿。2 O世纪 8 0年代后 , cez Makni 出前 向性 衰竭理论 , 为心衰 症状 e提 认 是 由于心脏搏 出量低 不 能满 足机 体 的需 要导 致机 体乏 力
含 义 实 际上 是 指 心 ( )与 肾 ( ) 两脏 互相 制 约 平衡 的 一 种 生 理 状 态 , 发 生 学 的 角度 解 释 心 肾 交 通 的 理 论 渊 源及 其 发 展 火 水 从 脉 络 , 述 了现 代 医学 对 心 肾关 系的认 识 , 且 阐 明 心 肾 交 通 理 论 及 其 在 现 代 临证 方 药运 用 中的 指 导 作 用 。 论 并 关 键 词 : 肾相 交 ; 肾学说 ; 医基 础 理 论 心 心 中 中 图分 类 号 :R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0— 16 2 1 ) 1— 0 9—0 2 A 10 7 5 (0 0 0 0 5 2

心肾交通理论之我见

心肾交通理论之我见

心肾交通理论之我见摘要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宗旨,从发生学的角度澄清了心肾交通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脉络,例证了心肾交通理论及其在现代临证方药运用中已走向虚化和泛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心肾交通理论不宜在中医临证方药中运用。

关键词心肾交通心肾不交中医学术发掘临证方药应用笔者近日研读周凤梧教授《实用方剂学》,对交泰丸章节中关于心肾不交的阐释颇存疑虑。

周老言:失眠一证,多由于心火上亢。

而心火上亢,可因肾阴亏耗所致,也可因肾阳衰弱所致;前者属于阴亏阳亢,后者属于火不归源,二者虽有不同,但都属“心肾不交”。

又言:失眠方中常用黄连泻心火,配以阿胶、鸡子黄、白芍之类滋养肾阴,以制其亢阳;配以肉桂,是温其肾阳,引火归源。

这些配伍,都属“交通心肾”的治法。

此外,远志、菖蒲性味辛温,功能开窍,与养血重镇药相配即有安神之效,也称为交通心肾[1]。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肾不交?它包括哪些病证?什么是交通心肾?它包括哪些治法?笔者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心肾交通的理论形成与发展简略归纳为三个阶段,三种观点。

1 心肾交通的理论萌芽交通心肾一说,一般认为源于易学。

《周易·象上》曰:“天地交,泰。

”泰,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天地交,万物通,其志同。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又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相交的自然规律。

华佗在《中藏经》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的观点,认为水火相交才属正常。

直到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心肾相交的理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由此可见心肾交通在中医学理论中的本始含义为:心为火,肾为水,心肾交既,阴阳相和,故人体康泰。

此为观点一。

这种观点现代中医理法方药多已不取。

2 心肾交通的理论形成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心肾交通的发展引人注目。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摘要:“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生理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则是与之对应的中医病理概念,通过对两者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六个方面的梳理,希望有益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

关键词:心肾相交心肾不交理论临床“心肾相交”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心肾不交”为中医病理术语,最早见于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虚损论治》。

“心肾相交”、“心肾不交”一直是颇为共同关注的论题。

本文试通过对心肾相交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的进行梳理,进而阐发心肾不交的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以期对理论学习、临床工作有所意义。

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心肾相交”理论起源于《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这一术语,但对此有所阐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

”皇普谧解释为“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记载:“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为后世“心肾交通”和“心肾不交”做了铺垫。

魏晋时期,《针灸甲乙经》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

”“水火既济,骨气通于心也。

”这是中医学史上首次明确了心肾水火间互相既济的理论。

唐朝孙思邈承此说,《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讲:“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金元时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提到:“上热甚而下热微,俗辈复云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

抑不知养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

”刘完素认为心火易亢,肾水易衰,故心肾不交病证多为阴虚火旺。

“心肾相交”作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书载:“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心肾相交”丨“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论心肾相交”一文,是孙广仁教授攻读研究生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珍玉先生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

“河图医学体系”的发现与提出,当可追溯于此。

限于篇幅,为方便阅读,现分篇发出,以飨读者。

论心肾相交孙广仁指导教师:张珍玉
心肾相交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概括了心肾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历代医家对此尚乏专论,或有论而不详,因此实有整理发扬之必要。

本文在复习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心肾相交的机理、心肾相交的生理特点及心肾相交理论的临床应用作进一步研讨,提出自己的主观看法,以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学习古典文献的基础上,对心肾相交理论作了进一步研讨。

导读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探讨了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认为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主要从阴阳水火升降理论发展而来,源于《周易》,本于《内经》,汉唐代有发挥,至宋明以成体系。

二、心肾相交的机理从心肾相交的动力(真阴真阳与脾胃枢轴)、通路(三焦与联络心肾的经脉)、方式(水火升降、呼吸出入及营卫运行)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心肾相交的机理,认为心肾相交是一个必然生理过程,真阴真阳是这一过程赖以维持的根本。

三、心肾相交的生理特点阐述了心肾相交的两大生理特点。

其一,心肾相交生理过程是精气津血在心肾之间的运化调节过程,心血肾精,异源互化;心血肾水,同源相济;心阳与肾水相关,元气与心血相助;心神肾精,相交互用;君火相火,相得益彰。

心肾相交的实质就在于精气津血运化调节于心肾之间。

其二,心肾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心肾相交平衡主导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四、心肾相交理论的临床应用用心肾相交理论对心肾不交的病因病证作了辨析和分类证治。

心肾不交的病因主要是真阴真阳受损伤,病证表现为精气津血的运化调节失常,而病机皆不离水火失调。

作者根据水火失调的不同情况把心肾不交病证分为肾不交心(水不济火)、心不交肾(火不济水)、心肾不交(水火逆乱)三个证型,并指出对每一证型,都须辨明真阴真阳的损伤情况。

五、结论与假说
(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
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主要是从阴阳水火升降理论发展而来的,它是古典哲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阴阳源于《周易》。

《易》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概括为阴阳,并认为任何事物都受阴阳总规律的制约。

其以天地乾坤为阴阳对待之体,以坎离水火言阴阳变化之用,以水火交感与否阐明事物的变化正常与否。

“既济”为水上火下,“未济”为火上水下。

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水上火下的情势必然使水火交感而引起动荡变化,而火上水下则水火各行其道而使变化失常。

古代医学吸取了《易》之阴阳水火交感而生变化的观念,并以类比的方法以水火配心肾,认为心肾水火也必须相互交感、相错相荡,其生理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因而在合理地吸收了《易》之“既济”、“未济”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推理演变与医疗实践的证实,逐渐发展为中医的“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理论体系。

水火为阴阳之征兆,又属五行之内容,因而历代医家对“心肾相交”的论述各有不同。

有的从阴阳水火升降来阐述,有的从五行水火
生克来论说,还有许多医家既从阴阳水火来论述,又夹杂了不少五行生克制化的说理。

《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这一术语,但已用阴阳水火升降及五行生克制化来阐述心肾水火的对立互用关系,如“火者心也”,“水者肾也”。

[1]“水火相感,神志俱悲”。

[2]“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 [3]而“咸走血……苦走骨” [4]已含心肾交济之义,故皇甫谧对此解释说:“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既济,故骨气通于心也。

”[5]总之,《内经》对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虽采用阴阳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的方式来论述,但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目。

其实阴阳寓于五行之中,五行亦各有阴阳,阴阳为五行之纲领,五行为阴阳之变体。

“五行之理,交互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

”[6]因而在讨论“心肾相交”时,虽不能把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抛之不用,但用阴阳水火升降理论来阐明心身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为有力,这也许是历代医家大多用阴阳水火升降理论或以此为主来论述心肾相交的原因。

《华氏中藏经》以易家术语提出坎离水火通济,云:“火来坎户,水来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 [7]
孙思邈把医之心火、肾水与《易》之“既济”概念结合起来,明确提出心肾水火相济,云:“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8] 刘河间以水火升降来论述坎离相交,其论比《华氏中藏经》更深一层,云:“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为雨露也;离中藏真水,降真火而为利气也。

” [9]
严用和首次提出“心肾不交”这一名称,云:“思虑伤心,疲劳伤肾,心肾不交,精元不固。

”[10]其论心肾不交重在精与神两方面的疾病,这在金元明清著作中屡见不鲜。

由以水火论心肾,转移到以精神论心肾,丰富发展了心肾相交理论。

周慎斋首次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这一名称,云:“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11]并指出心火肾水之所以升降,是由于真阴真阳的作用。

他以升降学说和真阴真阳学说对心肾相交作了较科学的论述。

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主要从阴阳水火升降理论发展而来,源于《周易》,本于《内经》,汉唐代有发挥,至宋明
方成体系。

特别是真阴真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对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1]《素问·宣明五气论》[2]《甲乙经卷六·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3]《类经图翼卷一·五行统论》[4]《华氏中藏经卷上·阴阳大要调神论》[5]《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脏脉论》[6]《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元气五行稽考》[7]《济生方卷一·虚损》[8]《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9]《格致余论》[10]《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虚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