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

合集下载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作者:朱良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7期[摘要]乐舞艺术古已有之,及至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朝廷政治生活、民间社会生活中乐舞表演皆随处可见。

汉代乐舞形式多样,但总的可分为袖类舞蹈和鼓类舞蹈两种类型,两者各有特色。

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乐舞的珍贵材料。

汉画像石分布广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北部萧县徐州中心区、南阳中心区和巴蜀地区,不同地区的乐舞画像石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乐舞画像石地域特色一、综述汉代的厚葬习俗是汉代社会“事死如事生”的一种风尚,从近些年来考古发掘的大量汉代画像石墓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能工巧匠用辛勤劳动和智慧制作了汉代画像石。

他们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以神话与历史故事为题材,用洗练的笔触,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将波澜壮阔的汉代社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刻画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生活和崇拜信仰两类。

现实生活类有生产劳动:耕种、锄耙、积肥、捕鱼、狩猎、冶铁、纺织、造车、酿酒等;社会生活有楼台亭阁、仓廪、阙门、桥梁、拜谒、讲经、庖厨、宴会、演乐、舞蹈、杂技、角抵、斗兽、六博、车骑、迎送、攻兄、献俘、武库、招魂、送殡等;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禽兽鱼虫、山草树木。

崇拜信仰类有崇拜对象:古代帝王、圣贤人物、高士、孝子、烈女等;信仰内容: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玉兔、蟾蜍、仙人等神话传说,迷信有神怪,祥瑞有珍草异木、奇禽异兽,宗教有道教和佛教的仙、佛等。

史书《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代的乐舞百戏已经渗入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祠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振旅献捷有军乐。

汉画像石刻中刻画的乐舞百戏形象,可谓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盘舞,也有以建鼓为中心的鼓舞。

长袖舞长袍拂地,广袖徐舒,体态袅娜,脚步轻盈,和着音乐的节奏,明快而优美。

秦汉乐舞艺术的演变

秦汉乐舞艺术的演变

秦汉乐舞艺术的演变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气息。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其中乐舞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秦汉乐舞艺术的演变和历史背景。

1. 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统一和繁荣。

但秦王朝的短暂统治被汉武帝所继承,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重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形象,使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秦汉乐舞艺术概述秦汉乐舞艺术是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乐舞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秦汉乐舞艺术的内容主要包括祭祀舞、宫廷舞和民间舞。

祭祀舞是指在宗教仪式中进行的舞蹈,宫廷舞是指在皇帝宴会和贵族娱乐中表演的舞蹈,而民间舞则是指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表演的各种舞蹈。

这三种形式的舞蹈各具特色,都是秦汉乐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乐舞艺术的形式上,主要包括歌舞、乐舞、器舞等。

器舞是指用乐器和器具进行的舞蹈,歌舞则是指歌曲和舞蹈的结合。

乐舞是指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和动作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形式的表演都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动作和姿势,配合华丽的服饰、精美的乐器和璀璨的灯火,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独特的舞姿和动作也传承至今。

3. 秦汉乐舞艺术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秦朝,第二阶段是汉朝。

秦朝时期的乐舞艺术,侧重于热闹和欢快的表演。

在祭祀舞中,人们大多采用奔跑、跳跃、旋转等热情洋溢的动作,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在宫廷舞和民间舞中,人们则更注重动作的装饰性和礼仪性,舞蹈的动作变得更加美丽、柔和和流畅。

到了汉朝时期,乐舞艺术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在祭祀舞中,人们开始注重音乐和舞蹈的协调,乐器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宫廷舞开始出现了以情感和意境为主的舞蹈,而民间舞则更加强调地区差异和文化特色。

从像砖中了解汉代乐舞的动作特征

从像砖中了解汉代乐舞的动作特征

从像砖中了解汉代乐舞的动作特征汉代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在其政治、经济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乐舞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尤其是表演性的女乐歌舞。

两汉的乐舞融汇了各民族民间乐舞的内容和表演技巧,舞蹈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发展的新高峰。

汉代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然而汉画像砖石是最能反映汉代舞蹈形象的珍贵史料,它向我们展示了汉代舞蹈的百态风貌。

由于汉代舞蹈经常与“百戏”中的其他节目掺杂或相间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杂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的发展。

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

同时汉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发感情、加强美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的特色之一。

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女乐”也不例外。

这一特点,至今仍保存在我国的许多传统舞蹈中,成为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

一、汉画像砖石中的女乐舞姿南阳出土的汉化像石中,有两个“女乐”舞人在四乐人的伴奏下,并列齐折腰,舞人脚下还有四个圆形状物,可能是盘和鼓。

这证明了汉代表现腰功的折腰动作,是《盘鼓舞》中的重要技巧。

又如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

从汉画像石所见舞姿,多为舞袖、折腰,可见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山东画像石有一乐舞图,一人仰面,深下腰,另一人倾身面向折腰者,挥袖而舞。

两人姿态各异,却彼此呼应协调。

山东安丘汉画像石中,有好几幅细腰长裙,盛装打扮的人物形象,他们手执长巾,缭绕空际,那圈纹、波纹的流动线条,显示了舞巾的动态。

浙江海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那越身腾空的舞巾者,舞姿奔放而优美;脚下有盘,似在表演“盘舞”时同时舞巾。

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

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

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乐舞与戏曲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汉朝的乐舞丰富多样,戏曲文化也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从乐舞和戏曲两个方面来探讨汉朝的文化特色。

一、乐舞文化汉朝是中国乐舞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共同促进了乐舞的繁荣。

在宫廷中,乐舞被广泛用于举行宴会、庆祝仪式和祭祀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舞曲”和“歌舞”。

舞曲是宫廷乐舞的一种形式,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整体感觉编排舞蹈动作。

而歌舞则是乐曲与歌词的结合,舞者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与宫廷乐舞相对应的是民间乐舞。

汉朝时期,民间乐舞更加生动活泼,多样性也更加丰富。

民间乐舞分为宗教舞蹈、农耕舞蹈和社交舞蹈三类。

宗教舞蹈是乡村居民和花神庙会等宗教仪式上表演的舞蹈形式。

农耕舞蹈是在农耕季节举行的庆丰收仪式上表演的舞蹈,舞蹈动作灵活、欢快。

社交舞蹈则是在婚礼等社交场合上表演的舞蹈形式,以舞伴之间的默契和协作为特点。

二、戏曲文化汉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各种戏曲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播。

在汉朝,传统的戏曲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乐府”形式,一种是“清破”形式。

“乐府”是一种以民间音乐和歌谣为基础的戏曲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歌唱和朗诵的形式来表达剧情和角色的心情,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

而“清破”则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包括以话本形式演出的戏剧。

京剧是一种典型的汉服戏曲,它的表演形式独特,包括唱腔、舞蹈、表演和化妆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传统的戏曲形态,汉朝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即“雜劇”。

雜劇是一种结合了歌、舞、乐的表演形式,以喜剧为主题,通过幽默的情节、活泼的表演和欢快的音乐来让人们放松身心、娱乐身心。

总结起来,汉朝的乐舞与戏曲文化丰富多彩,为后世的乐舞和戏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乐舞,都表现出了丰富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拓片),东汉,长150.0厘米;宽42.0厘米。

1973年南阳县王寨出土。

[1]原石现馆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深度品鉴该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一画像石墓中。

该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

该画像石位于一后室门楣左边。

画像中,右起一钟悬挂在簴架上,两旁各有一乐人,均以一手扶簨,一手执杖撞钟。

向左一大腹便便的赤身俳优叉腰跨步疾走作滑稽表演;中间一娇小玲珑之女性舞者,头顶一类似灯盏之物,一手托一易碎之盘,一手作为支撑,双腿逆势高高举起,单手倒立于橔上;左起一人吹埙,一赤身突腹俳优正在奔跑之中,左手播鼗摇播,右手抛跳12丸;一男子跽坐,双臂展开,作口吐火焰的幻术。

整个图像画面是一个大型乐舞百戏场面的浓缩。

文化解读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墓构石上的画像。

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

汉画像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史”。

而上图中所展示的就是反映汉代社会乐舞生活其一的百戏娱乐状况。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乐舞画像石,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右边挂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甬钟,两旁各有乐人扶簴敲钟。

与青铜甬钟合奏的还有左边的一个吹埙的乐人,三人共同和乐伴奏百戏。

其画面内容折射出汉代社会巨大变迁的信息,不但承载着汉代社会娱乐的文化信息,更是汉代社会礼乐转型变迁的缩影。

一方面,文献中铜钟仍具有礼仪性;另一方面,民俗色彩的画像中,铜钟地位一落千丈,在民间成为百戏配角。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一、汉代的礼制乐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八音之中金石为贵,雅乐之中金石为先。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在西周时期,金石钟磬不单单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它承载更多的是其深刻的政治内涵。

《礼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汉画中的乐舞宴饮图

汉画中的乐舞宴饮图

AppreciatION 鉴赏汉画像石(砖)是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工匠们以自己的巧手在石头上刻画出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人们研究汉代的风俗和思想发展提供了翔实而宝贵的资料,堪称两汉现实的一面镜子。

乐舞宴饮是汉代画像石(砖)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两汉时期的乐舞宴饮图,再现了汉朝时期的舞蹈场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汉代社会蓬勃向上的社会风貌,而且体现出舞蹈特有的艺术美感和特点。

一、乐舞宴饮画像兴起的背景汉画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保留了关于汉代饮食的形象记载。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他们认为灵魂不死,所以用石头的坚硬永恒铭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

在墓葬、祠堂、石棺上都刻画庖厨宴饮的画面。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汉代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为保障粮食供给,严格限制饮酒。

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一大批都市兴起,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画像的出现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粮食逐渐增多,为酿酒业提供了条件,酒禁慢慢放开,饮酒之风较为盛行,在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汉代人的宴席上,除了酒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乐舞。

汉代统治者多来自楚地,受楚地好歌舞风俗影响较深,朝廷还设置掌管乐舞的机构——太乐令和乐府令,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俗乐和宫廷雅乐。

2.汉代统治者的推崇以乐舞为宴饮助兴,活跃气氛,文献记载中例子较多。

《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赴鸿门宴,项羽大将范增建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宴饮百戏是汉代家庭生活极为普遍的内容。

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祠祀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欢宴群臣有黄门鼓吹乐,振旅献捷有军乐,出行卤簿有鼓吹乐。

富豪吏民宾婚嘉会有乐,丧葬有挽歌,甚至到了“‘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而小坐而责办歌舞,俳忧连笑伎戏’的地步”班固在《东汉画中的乐舞宴饮图王莉娜图1:河南唐河县针织厂乐舞宴饮图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都赋》中说:“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中鼓铿,管弦烨煜。

汉代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汉代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汉代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一、宫廷乐舞“在汉代社会中,宫廷皇室是歌舞艺术的主要消费者,同时也是支持歌舞艺术生产的主要经济实体”,宫廷乐舞不一定产生于宫廷,只要是进入宫廷、服务于宫廷的舞蹈都属于广义的宫廷乐舞,当然主要指的是宫廷宴乐舞蹈。

“宴乐舞蹈是供做欣赏娱乐、具有表演性质因而具有艺术品格的舞蹈,这类舞蹈的系统,就是历史文献上一直被儒礼所排斥的俗乐舞。

”宴乐舞蹈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皇家贵族设宴饮酒场合所跳的舞蹈,也写作“燕乐”。

宫廷乐舞来自于民间,但与民间乐舞所不同的是,宫廷舞蹈更加规范化,有皇家丰厚的物质供养作为保障,形成了服务于统治者享乐的专门舞人和乐师团队。

狭义的“宫廷”指皇家,广义的“宫廷”指的是整个上层社会,所以宫廷乐舞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皇家宫廷,更包括了服务于贵族王侯、富贾豪强的上层社会乐舞。

宫廷乐舞正是我们搜寻一个时代典型性、代表性乐舞的重要依据:一方面能够进入宫廷,服务于上层社会的舞蹈,其自身必然是技艺、表演都令人称绝的,因此它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乐舞成就;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古代舞蹈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古代文物和文献记载,而有所记载和保留的可考对象中大多是宫廷舞蹈形态。

二、代表人物汉代俗乐舞的大发展与上层阶级对于歌舞的喜好和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皇家到诸侯,豢养女乐成为当时极为普遍的情况,甚至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当时女乐的社会地位确实极其卑下,但她们精妙的舞技、卓越的舞蹈才能却大大推动了汉代乐舞艺术的发展。

由于汉代早期统治者本身出自平民,加之对乐舞的特别迷恋,使得一部分歌舞伎人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皇室后宫中的一员,如戚夫人、李夫人、赵飞燕、王翁须等,皆因曼妙舞姿,得到帝王的宠爱。

然而,显赫的地位并没有使这些伎人摆脱悲惨的命运,政治上的黑暗和残酷反而使她们大多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给后世人们留下了无限哀叹。

(一)戚夫人戚夫人,西汉初年歌舞名家,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善跳“翘袖折腰"”之舞。

秦汉时代的舞蹈宫廷乐舞

秦汉时代的舞蹈宫廷乐舞

秦汉时代的舞蹈宫廷乐舞2010-12-8 06:59|发布者: admin|查看: 356|评论: 0摘要: 汉代是伎乐年夜成长的时代。

汉代作为我国舞蹈史上的一年夜岑岭,首要就默示在伎乐的繁荣上。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华夏与西域的文化,为乐舞的交流繁荣打下伏笔。

一、“以舞相属”和宫廷社交《鸿门宴》的故事 ...汉代是伎乐年夜成长的时代。

汉代作为我国舞蹈史上的一年夜岑岭,首要就默示在伎乐的繁荣上。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华夏与西域的文化,为乐舞的交流繁荣打下伏笔。

一、“以舞相属”和宫廷社交《鸿门宴》的故事是世人皆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了然那时在宴饮时有舞剑助兴的风尚。

此外,还有在席间模拟“沐猴”、“狗斗”,也就是学山公洗澡和狗打架的滑稽表演。

汉唐时代,士年夜夫在宴饮时,除了即兴歌舞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即是“以舞相属”的形式。

“以舞相属”要求前一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即为属。

属者,邀请之意也。

那时,宴会一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客人再舞回报。

这种情意舞,有严酷的礼仪端方,姿态仪容都很有讲究,否则就是失踪礼。

如不美观主人邀请,而客人不以舞为报,往往结下冤仇。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实:蔡邕被贬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席间王智先起舞属蔡邕,蔡邕不为报,惹怒了王智,蔡邕也拂衣而去,终因获咎显贵,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

二、伎乐舞蹈的成长汉代歌舞之风极盛,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师、舞人。

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那时称为“倡”或“歌舞者”。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由朝廷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的辩说会,其中有不少情形涉及到风尚平易近情与舞蹈艺术糊口,如说达官贵人家中蓄养家伎歌舞娱乐:“中山素女抚流徵于堂上,鸣鼓《巴俞》于堂下。

”“今富有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

”“今富者,祈名岳,望山水,椎牛击鼓,戏倡舞象。

”(《盐铁论·刺权》)这里已谈到倡优饰演的各类形象,朱门贵戚纵**犬马,竞相夸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乐舞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

汉帝国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乐舞艺术空前繁荣。

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手段之一,也是汉王朝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乐舞秉承先秦乐舞写实的风格和反映世风的特征,功能上从“娱神”的歌颂和祈求转向以“娱人”为主要目的。

在继承先秦乐舞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乐舞”剧目,如雅乐中的“四时舞”、俗乐中的“盘舞”、“建鼓舞”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

本文以汉代画像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常见的几种汉代乐舞进行简要的介绍。

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对汉代乐舞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粤葛之宇。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黄,建翠华之旗,树灵凰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俞宋蔡,淮南干遮……一盘舞盘舞也叫“七盘舞”或“盘鼓舞”,其表演形式为舞者站在鼓身或踩于盘上进行舞蹈,舞蹈有时和歌相和,有乐伴奏,是汉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乐舞。

盘舞在汉赋和汉代画像中均有较多记载和表现。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各类文献记载中,盘舞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乐舞,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料。

其图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只有盘,一种只有鼓,还有一种则是盘、鼓同时存在。

在汉晋歌赋中,盘舞中盘子的数量为七个,但在画像中则有各自的表现,数量不等。

盘舞是宴饮画像中常见的图像。

此舞自东汉魏晋而至南朝盛行,消失于唐代。

关于盘舞的演变形式的变迁,《文献通考》中记载,它本是汉代的旧曲,至晋时则加以杯,改名为“晋世宁”舞,亦称杯柈舞(参冯汉骥《论盘舞》,《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盘舞也常和跳丸等百戏相杂出现。

东汉傅毅和张衡的两篇《舞赋》中也写到“盘( 般)鼓”,如“眄般鼓则腾清眸”“历七盘而屣蹑”“般鼓焕以骈罗”等,可见其在夜宴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参王健红、杨方刚、刘远林《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在汉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盘舞画像砖石有:1956年,在四川省彭县四区太平乡白祥村旁一座东汉砖室墓中出土的画像砖(图1)。

此砖上,左侧为掷倒案伎,一女伎掷倒于相叠的十二案上;中央为盘舞伎,地上置盘六枚,盘双置,分三组,以两鼓间隔之。

一舞伎双手各曳长巾,正从一鼓向另一鼓舞蹈;右侧为跳丸伎,手跳三丸。

图1四川广汉出土的汉代“盘鼓舞画像砖”(图2),画面内容与上者相似,左侧亦为掷倒案者,叠七案;中央为跳丸者,可见三丸;右侧为盘舞者,双手挥巾,衣带翻飞,舞于盘鼓之上。

图2山东武氏祠“乐舞、庖厨、升鼎画像石”(图3)的左上方第二者明显为盘舞者,其足下有鼓五枚,舞者两足及左手同时抵于盘上,右手后举,衣袖飞扬。

盘舞者两侧各有一人面其共舞。

图3是类情节也见于四川成都杨子山1号汉墓的“宴舞百戏画像石” (图4),该画像左侧宴会的主人单独席地而坐,前方置一食案,身后有一侍从为其打扇,前有一人正跪着向其察告。

其左侧有四名宾客,两两相对而坐,两人共享一食案,旁边有一侍从站立。

在画面的中部为舞乐百戏人物,左起第一人为宽袖长袍的舞人。

其右边一人为“反弓”者。

再右边上方为跳丸者,右边下方为旋盘者,再右边下方为抛剑者。

抛剑者右边三人在表演盘鼓舞,左边一人为女性,正踏盘持长巾而舞,地下置有一鼓六盘( 应当为七盘),中间为一男性裸其上身与女性对舞,右边一人持棍击鼓,也为其伴奏助兴。

其上方有三人,其中二人在表演柔术。

画面最右边有一排五人乐队(参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图4二建鼓舞建鼓舞,源于商代。

“建鼓,商人柱贯之,谓之楹鼓。

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高承《事物纪原》)。

汉画像石上所见建鼓一般鼓形较大,横置,以一柱贯通鼓腔,树立在鼓座上。

建鼓又称楹鼓,它的得名与其形制有关,“建”犹树也,“楹”为柱也。

其义为和柱贯通、树立的鼓。

建鼓的鼓座形制很多,有十字交叉形、方形、山字形、虎形、羊形等,其中虎形鼓座又可分为双虎棚背、尾部相连的伏虎形,单虎和双身共首立虎形等多种。

建鼓立柱上部有的饰羽葆、有的饰流苏和幢,立柱顶端有的还有伞盖作饰,有的还在立柱顶、羽葆上饰翔( 栖)鹭或其他飞鸟。

有的建鼓两侧还安置一个小鼓,这就是所谓应鼓,以与大鼓的强声相配合,增加鼓音的变化。

击鼓用的工具称“桴”。

《宋书·乐志》曰:“以桴击之曰鼓,以手摇之曰鼗。

”(李通英《汉代歌舞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建鼓最早使用于祭祀、战争、宫廷等,然后慢慢由简单的击鼓仅作为伴奏演变成为伴随敲击建鼓而舞蹈。

《九歌·礼魂》中载有:“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学者曾讨论过楚文化中的乐舞,认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绘鸳鸯壶上的建鼓舞,应为汉代“建鼓舞”的源头(参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在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以鼓为表演器具的舞蹈画面,除上文介绍的盘舞中的鼓以外,还有建鼓、鼗鼓、鞞鼓、吊鼓四种,其中以建鼓舞所占比例最大。

四川成都出土的“宴乐画像砖”(图5)中,上部右侧跪坐者应为宴饮主人,前置一案,身后有一侍从。

上部左侧一人鼓瑟,一人唱歌。

下半部分中央地面上置一鼓,左侧有一人弯腰左手持桴欲击之,右侧有一挥袖立者相和起舞。

图5河南郑州出土的“建鼓舞画像砖” (图6),画面中间置一建鼓,有一鼓架,建鼓顶部旌带飘飞;此鼓左右各一人,双手持桴,相向而立,鼓左侧者戴冠,蓄胡,左手持槌欲击鼓面,右手后扬蓄力,两腿迈开,鼓右侧者除右手持桴欲击鼓面,左手后扬蓄力外,与前者略同。

图6江苏徐州铜山县“建鼓舞画像石” (图7),与上者建鼓舞画像砖构图略同,中间亦为一建鼓,此鼓底座呈虎形,鼓身装饰有曲形纹样,鼓有羽葆华盖,华盖上方有四只鸟,其中两只落于华盖上,建鼓两侧各有一人,呈弓步状相对而立,双手均上下错举鼓桴欲击鼓面。

图7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建鼓舞画像砖” (图8),画面正中为一缓步前行的骆驼,驼峰之间竖一建鼓,前峰跪坐一人,曳长袖击鼓。

应为古代官员外出时吹鼓仪仗队。

驼舞是四川地区特有的一种舞蹈,也是其他地区汉画像石中所没有的题材。

图8三巴渝舞巴渝舞是由被称为“板楯蛮夷”的族群所创造的,主要表现其征战场景,是汉代主要的舞蹈。

因其天性勇猛,舞姿独具猛锐气概,被汉高祖刘邦所欣赏,赞叹“巴渝舞”是“武王伐纣之歌也”,而派宫廷乐人学而习之,推广入宫廷,逐渐被雅化,雄风渐退,成为朝野上下广为流行的乐舞形式。

研究表明,巴渝舞起源的时间大致在秦汉时期,发源地点在巴郡渝水流域。

如董其祥认为:“巴渝舞是秦汉时期在巴郡(今四川东部地区)境内渝水( 即发源于阆中县境流入渠河的流江)两岸聚居的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所创造的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艺术。

”(董其祥《巴渝舞源流》,《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而段绪光依《华阳国志·巴志》认为巴渝舞可上溯到殷代。

他进一步指出:阆中賨人是巴人的主要成员,巴渝舞是古代人的歌舞,是因人生活于巴渝地区而得名(参段绪光《巴渝舞的源和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童恩正则认为賨族并非巴族,也没有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

但是他们所跳的舞蹈有可能从巴族学习而来(参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巴渝舞演员在表演时身披盔甲、手持弩剑、口唱巴族的古老战歌起舞,气势威猛、动作雄健。

随着时间的流变,巴渝舞成为一般贵族富商欣赏的对象,形式大有改观。

后来,“巴渝舞”改名为“宣武舞”和“昭武舞”,并成为祭祀中的武舞而得以推行(图9)。

图9杨铭把巴渝舞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武王伐纣至汉初,活跃于民间;第二时期为刘邦将巴渝舞请入宫廷,登上大雅之堂;第三时期为曹魏至晋,巴渝舞的政治伦理色彩较浓,成为宗庙祭祀舞蹈;第四时期为南朝至唐,巴渝舞的转型及巴渝舞在宫廷文化中的终结(参杨铭《土家族与古代巴人》,重庆出版社,2002)。

董其祥根据史料认为僚人铜鼓图案上的“羽人舞” (图10)(蒋廷瑜《铜鼓史话》,文物出版社,1982)、江南地区的“盾牌舞”、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蹄舞”等,与巴渝舞皆有渊源关系,“当宫廷的巴渝舞日趋枯萎之际,民间的巴渝舞却经过蜕变形成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和流派”(参董其祥《巴渝舞源流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图10四巾舞“巾舞”是汉代开始成形的比较典型的杂舞之一,舞者以袖隔之,以舞相属。

在宫廷、豪强大族的宴饮中和各种祭祀活动中广为流行。

汉代的巾舞即长袖舞,当时的“巾”很像现在长绸舞中所用的长绸,现代长绸舞正是传承了古代巾舞的某些动作形式,是古典样式与现代样式的完美融合。

舞者手持长巾,长巾的端点有一根短棍。

舞蹈者在表演的时候,充分地运用手臂、手腕力量的大小变化,以及速度的快慢变化、运动方向的上下左右变化等,带动长巾在空中飞舞,在空间塑造出变化莫测的各式绸花,以达到舞蹈者仅用双臂或双袖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演出的场合大多在广场、殿堂、庭院中。

从考古实物看,表演者男女都有,分独舞、双人对舞、群舞等,但以单人舞为主。

四川彭州市太平乡出土的东汉“长袖舞画像砖”(图11),画面正中有两个带冠之人相对而舞,舞者长袍拂地,举袖齐眉,姿态翩翩,居右者长裙拖地,为一女子。

左右两边各有一人持便面(“便面”是用以遮面的扇状物,见《汉书·张敞传》:“白以便面拊马。

”颜师古注: “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

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日便面,亦日屏面。

”秦汉时期开始使用,魏晋以降,便面流行于风雅名士间,唐宋以后逐渐被折扇所取代)相持而立,其右一人,左手持便面,右手持一长形物,应为舞者所用的“葥”,其一端所垂悬之物为“祖”。

舞者所穿之衣袖特长,应该为长袖之舞。

以长袖为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流行了,《韩非子·王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舞姿优雅而闲适,舒意自广,可以助宴饮之欢悦。

图11另外如四川出土的汉代“对舞画像砖”(图12),表现出一幅家庭自娱性舞蹈的画面,左侧的一男一女正扣对举袖而舞;右边两人则为之伴奏,表现的正是巾舞的场景。

图12汉代的乐舞是汉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形式。

在祭祀、礼仪、宴享场景中,兼具娱人和娱神等功能。

上述几种乐舞仅仅是汉代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乐舞中的一小部分,但可以使我们管窥到汉代舞蹈折腰、曳袖的特点,了解当时舞蹈样式的繁复和种类的繁多,是汉代乐教文化的一种显著体现,为更深层次地了解汉代的文化艺术、社会精神、物质生活奠定基础。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4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