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各种颅脑引流管的护理

各种颅脑引流管的护理颅脑引流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膜外.下引流,它们是颅脑与外界相通的一个窗口,术后如护理不得当,极有可能造成颅内感染,从而给病人增加痛苦,乃至威胁生命。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颅脑引流管的护理常规:1 脑室引流经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1 目的抢救因脑脊液受阻所致颅内高压,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脑室内引流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粘连及降低颅内高压。
1.2 观察及护理1.2.1 观察引流袋术后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引流管需高于脑室平面10~15cm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引流出液体为血性时,引流袋应低于脑室水平,清亮后应立即将引流袋挂高。
1.2.2 观察引流的速度切忌过速过多1.2.3 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分泌增加,而引流量相应增加,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1.2.4 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的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后,脑脊液浑浊。
1.2.5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术后病人头部适当限制活动,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扯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
1.2.6 每日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无菌操作。
1.2.7 拔管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4天,拔管前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2 硬脑膜外、下引流适应于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脑膜外、下血肿术后病人。
2.1 目的安放引流管以排空残留的血性液体或血凝块。
2.2 观察及护理2.2.1 观察引流袋引流袋应低于创腔10~15cm,并妥善固定,每日更换引流袋。
2.2.2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术后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注意观察头部伤面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防止引流管滑脱。
引流管的护理

无菌操作:引流袋应处于切口部位以下,以预防引流液逆行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每天倾倒引流袋,引流装置保持密闭 。
妥善固定:翻身、换药及外出检查时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出
适宜高度:一般高出侧脑室水平(外耳道水平)10-15 cm为宜 ,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 cm
禁忌证: 1.颅内压增高迹象 2.濒危状态 3.穿刺部位感染 4.脊髓病变 5.凝血功能障碍蛛网膜下隙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高度:入口处高于外耳道平面10~20cm 拔管:术后7-10天
其他: 一般成人每日可产生脑脊液约500ml, 应严格控制引流量。 严格根据病情控制流速,一般不超过5 滴/min,每小时引流量约10-12m1,每日引流量200~300m1. 当患者改变体位时,重新调节引流管口高度,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 ,观察引流液面波动 观察记录: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和颜色,穿刺点敷料及切口。引流量小于 500ml/d,根据病情控制流速。
拔管:术后3-4天,在使用抗生素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 10-14天.
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护理垫清洁、敷料干洁、引流袋低于切口、倾倒引流袋消毒袋口、清洁量杯盛接、无菌观念 妥善固定:胶布加固方法、翻身及外出检查请妥善固定、患者及家属宣教、有效约束、
高度管理:清楚医生要求,根据引流液情况调整高度 保持通畅:挤捏方式正确 观察记录:统一记录方式,描述准确,每班总结 蛛网膜下隙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
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缝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 适应症: 1.引出血性脑脊液 2.交通性脑积水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脑脊液漏硬膜下积液引流 5.颅内压监测 6.颅内给药
脑部引流管的护理

3
健康教育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引流管护理教育,提高患者的 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的主动参与。
提高护理效果与患者满意度
优化护理流程全性 和有效性。
关注患者体验
关注患者在引流管护理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及时解决患者的疼 痛和不适感。
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提高 患者的满意度。
液漏出。
03 脑部引流管并发症的预防 与处理
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避免 细菌滋生。
使用抗生素
在感染严重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进 行治疗。
严格无菌操作
在处理引流管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 免交叉感染。
观察体温变化
定期监测体温,发现异常升高应及时就医。
作,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3D打印技术的应用
03
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引流管和固定装置,提高护理的个体化和
舒适性。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
1 2
患者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动态调整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引流管的状况,及时调整 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的最优化。
进身体的康复。
增加水分摄入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 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预防脱水。
注意饮食卫生
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不洁或易 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引发感染
或不良反应。
活动与休息
01
02
03
适当运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 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 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
目的是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像。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
患者手术或检查返回时,第一时间检查引流管,与医师配合打开并调整引流管位置。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
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进行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5、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
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
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二)病情观察1、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2、引流管高度引流管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不能降低颅内压, 过低可造成引流过速,引起颅内压过低,易导致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1)脑室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 7〜2. 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很细,每分钟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
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 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
3、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液的量。
(1)协助医师严格控制流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下、硬膜外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
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装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2.引流早期(1—2小时)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4.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
5.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6.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颅脑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

理 情 况 ,从 中总结 经验 。结 果 我科 54例 颅脑术 后病人 ,无一 例 因管道护 理不 当 il起 的并发 症 。结 论 加 强术 后病情 的细致 观察 和精
心护 理 ,尤其是 加 强术 后的 管道护 理 ,对提 高手术 成 功率极 为重要 。
【关键 词 】颅 脑 管道 护 理
2.2.1 维 持 呼吸 道 通 畅 主要 措 施是 吸痰 。吸痰 指 征 :(1)呼
1 临床 资料
吸音 减 弱 ;(2)呼吸 困难 ;(3)在 气管 可 以 看 到分 泌 物 ;(4)听 到 痰鸣 音
从 2010年 1月 至201O年 l2月病 人 中随 机 选 出 我科 颅 脑 手 术 54 或呼 吸鸣 音 ;(5)不 明 原 因的 血 氧 饱 和 度 下降 。吸痰 时 机 :大 多观 点
留置 导 尿管 54例 。
’
次 ,因连 续吸 引有 蓄积 作 用 ,可使 平均 动 脉 压和 平 均颅 内 匮 升高口I。 合理 选择 吸痰 管 。可按 照王 文 琴 等l3】认 为的 吸 痰 方 法吸 痰 。对 于 痰
2 护 理
液 粘 稠 的 ,可先 雾 化 排 背 后 吸痰 。吸 痰 前 后 密 切观 察 病 人 意 识 、生
例 ,其 中 男性 34例 ,女性 20例 ,脑 室 引流 l4例 ,创 腔 引 流 管 10例 ,硬 支 持 按 需 吸痰 ,吸 痰 间 隔时 间按 需 要 而 定 ,连 续 吸 引最 多 不超 过 2
膜 外 引 流管 12例 ,硬 膜 下 引 流管 1 8例 ,气 管切 开2例 ,鼻 饲 管 l2例 ,
流 装 置 放 置 高 度 应 为 平 卧 时 双 耳 生 情 况 。(6)操 作 前 要 查 看 胃 管 有 没 有 在 胃 中 ,并检 查 践 留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问题
1.颅内压的正常值? 2.脑脊液循环途径? 3.导管评估内容? 4.头部引流管的分类?
前言
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 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 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要做好神经外科各种引 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熟悉颅脑解剖结 构及其脑脊液的循环路线,掌握颅内压力与脑 容量变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 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
瘤腔引流管
开颅颅内肿瘤切除术,随着颅内肿瘤的切 除,瘤周组织会形成腔隙,称为瘤腔。将内 径3 mm的引流管置于瘤腔最低点,保证引流 通畅。可引流出血性引流液,减轻脑膜刺激 征。同时可防止瘤腔内出血压迫脑组织。要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一种可为血性引流 液,另外一种可引流出血性脑脊液,此时就 要注意引流速度、引流量,防止低颅压的发 生,护理上也要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为原则。 术后48 h内拔管。
(5)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不可受 压、扭曲、打折。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 围应适当限制,在给患者翻身、治疗及 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夹闭并 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如发现无脑脊液引流出时 应查明原因
① 颅内压力过低。证实方法是将引流 袋放低,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如已确 实为颅压低,应将引流袋放置正常高度。 ② 引流管内开口吸附于脑室壁。可适 当轻轻旋转引流管,使管口离开脑室壁, 切忌上下插入,以免逆行感染。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一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目的
(1)治疗颅内感染。 (2)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 内压。 (3)治疗脑脊液漏。
二.腰穿置管方法◆●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图文课件最新版

脑室外引流管
三、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占位性病变
后颅窝占位巨大手术前减压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脑室外引流管
四、禁忌症
凝血功能障碍
穿刺部位感染
濒死危重患者(已经无自主呼吸等)
脑室外引流管
脑室外引流管
六、观察要点
患者? 高度? 牢靠? 通畅? 引流液?
一般情况
腰大池引流管
5、 及时拔管:引流脑脊液<50ml/d、当患者一般 情况好转、脑脊液各项指标正常、脑脊液漏消失即 可拔管,拔管前夹管24-48h观察病情变化。 6、加强营养,鼓励患者进食粗纤维、高蛋白、高 热量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7、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刘莉
常见脑部引流管
脑室外引流管
腰大池引流管 皮下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硬膜下引流管 创(瘤)腔引流管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
脑室外引流管
一、概念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 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颅脑术后常 用的降低颅内压、排出脑室积血、降低伤口 脑脊液漏的治疗措施之一,是神经外科临床 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二、目的
三、护理
1、妥善固定管道并做好标记,注明留置日期。密 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创腔引流管
2、术后早期,创腔引流袋放置在于头部创腔一致 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以免脑组 织移位。特别是位于顶后枕部的创腔,术后48小时 内,决不可随意放低引流袋,否则腔内液体被引出 后,脑组织将迅速移位,有可能撕断大脑上静脉, 引起颅内血肿。 3、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微放低,以引流 出创腔内残留的液体,使脑组织膨起,以减少局部 残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硬膜
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下、硬膜外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
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装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2•引流早期(1—2小时)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4•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
5•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6•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