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溲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相关

合集下载

小便不利是属于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小便不利是属于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小便不利是属于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小便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表现,小便离不开肾的支持与协助,那小便可以看出肾有什么问题吗?下面是为大家带来关于小便与肾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小便不利属于肾阴虚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致使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人参养荣汤、10全大补汤等,尿的生成和排泄离不开肾的作用,肾主持着水的代谢,水转化为尿液的过程,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尿液的排出是否通畅,也与肾气有关。

如何判断肾阳虚和肾阴虚1、肾阳虚: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光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周身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证候分析:多因素造成。

或年高命门火衰,或久病伤阳,它脏累及于肾,或因房事太过,日久损及肾阳,本证以性欲生殖功能减退,二便失司,并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

2、肾阴虚:指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者经闭或见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虚劳久病,耗损肾阴,或温热病后期,消灼肾阴,或房事不节,情欲妄动,阴精内损,皆可导致肾阴虚损。

本证以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并伴见虚热之象为辨证要点。

小便可以告诉我们肾的问题小便不利如果感觉自己的小便极为不通畅,这是肾虚的主要表现,如果你经常怕冷,腰膝酸软,则是肾阳亏虚气化不利造成的。

小便不禁尿意来的时候特别难控制,完全不能给自己准备的时间,这是肾气虚,膀胱功能减弱。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条

【每⽇⼀诵】伤寒论第34条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脉促者,表未解也,喘⽽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上四味,以⽔⼋升,先煮葛根,减⼆升,内诸药,煮取⼆升,去滓,分温再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成⽆⼰《注解伤寒论》经⽈∶不宜下,⽽便攻之,内虚热⼊,协热遂利。

桂枝证者,邪在表也,⽽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

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则见阴脉。

下利脉微迟,邪在⾥也。

促为阳盛,虽下利⽽脉促者,知表未解也。

病有汗出⽽喘者,为⾃汗出⽽喘也,即邪⽓外甚所致。

喘⽽汗出者,为因喘⽽汗出也,即⾥热⽓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热。

清·吴谦《医宗⾦鉴》此承上条、⼜⾔协热利之脉促者,以别其治也。

太阳病桂枝证,宜以桂枝解肌,⽽医反下之,利遂不⽌者,是误下,遂协表热陷⼊⽽利不⽌也。

若表未解,⽽脉缓⽆⼒,即有下利⽽喘之⾥证,法当从桂枝⼈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厚朴汤,以治喘矣。

今下利不⽌,脉促有⼒,汗出⽽喘,表虽未解,⽽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

⽅中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热,此清解中兼解表⾥法也。

若脉沉迟,或脉微弱,则为⾥寒且虚,⼜当⽤理中汤加桂枝矣。

于此可见上条之协热利,利不⽌,⼼下痞,表⾥不解者,脉不微弱,必沉迟也。

协热利⼆证,以脉之阴、阳分虚、实,主治固当矣。

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粘秽、鸭溏,⼩便或⽩或⾚,脉之有⼒⽆⼒也。

⽅有执⽈:利与上条同。

⽽上条⽤理中者,以痞,脉弱属寒也。

此⽤芩、连者,以喘汗、脉促属热也。

喻昌⽈:太阳病,原⽆下法,当⽤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阳明之⾥。

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

故舍桂枝⽽⽤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热,则不治喘⽽喘⽌,不治利⽽利⽌。

伤寒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28.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金匮要略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

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

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

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

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辩霍乱病脉证并治>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讲了10篇。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

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精选)

《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精选)

《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精选)第一篇:《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精选)《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之一,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中设有专篇对其进行了详尽论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口渴、多饮、多食、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表现。

久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祖国医学中当属“消渴”范畴。

《金匮要略》设消渴病篇论述其辨证论治,然而本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并发症较多,远非一法一法所能治。

以下之法仅为抛砖引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清热生津法: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

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

正如《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中自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亦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温阳化气:《金匮要略》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

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

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通腑止渴法:《金匮要略》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博,即为消渴”。

阐述了胃热气盛,逼迫津液偏渗膀胱而形成的中消证。

其以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为主症。

谨守此病机,采用仲景调胃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泻热,生津润燥以止渴。

滋阴泄热法:《金匮要略》消渴篇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蜕,下之不肯止。

《伤寒论》第6条

《伤寒论》第6条

《伤寒论》第6条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讲解: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证的表现。

例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机体的感觉即被抑制。

阳明病的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大,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谵语,说胡话,里热刺激过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他不恶寒反恶热。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个里热证。

上文“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这条为“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证,是另一种病,即是温病。

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就不能发汗,里热是忌发汗的。

若误认为是太阳病而发汗,最伤人津液,此时越发汗则越热,如同洒水,本来在炉子上就热,如果一洒水,就会热得更快。

发汗后,身灼热,身上干热难耐如被火烤,名曰风温,就从温病变为风温。

“风温”的命名,就是根据太阳中风的证候而来,均有发热、汗出,是类似于中风的一种温病。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浮既主表,又主热,在这里就是主热。

自汗出,和中风证的汗出不透,病邪未解不同,阳明病时就会讲到身灼热而自汗出,汗是由里往外蒸腾。

身重,说明身体皮肤组织里有湿,虽然里面热,身上还有湿,说明里面还不实,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时,津液也就枯燥了,大便也就干燥了,因为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是相互排斥的,火盛水就少,水多火就熄,所以从里热而身重上可以看出里热还不实。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都是热向上壅的反映。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使用甘温的桂枝汤治疗风温,是不可以的,不仅不能用桂枝汤,而且连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病就要用白虎汤,因为它是一个里热而非表热,解表无效,越表越坏。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8条

【每⽇⼀诵】伤寒论第118条第118条⽕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草龙⾻牡蛎汤主之。

上四味,以⽔五升,煮取⼆升半,去滓,温服⼋合,⽇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先⽕为逆,复以下除之,⾥⽓因虚,⼜加烧针,⾥虚⽽为⽕热所烦,故⽣烦躁,与桂枝⽢草龙⾻牡蛎汤以散⽕邪。

清·吴谦《医宗⾦鉴》⽕逆者,谓凡⽕劫取汗致逆者也。

此⽕逆因⽕针也。

烧针劫汗,⽽复下之,⽕逆之邪,虽因下减,⽽烦躁⼀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伤津液⽽然也。

故⽤桂枝、⽢草以救表,龙⾻、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烦躁⾃愈也。

喻昌⽈:此证误⽽⼜误,虽⽆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逆下之,⾥⽓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致亡阳。

但见烦躁证,⽽不尽如前条之惊狂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劫发汗,是为⽕逆。

⽕逆之证,下之亡其⾥阳,⼜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离根,因⽽烦躁不安。

桂枝⽢草龙⾻牡蛎汤,桂枝、⽢草疏⼄⽊⽽培中⼟,龙⾻、牡蛎敛神⽓⽽除烦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逆为阳盛劫阴,阴液本亏⽽⼜下之,则重伤其阴矣。

乃不清其阳热,益之以烧针,于是太阳阳热,郁⽽加炽,是⽣烦躁。

仲师⽤桂枝汤中之桂枝、⽢草,以疏太阳之郁,因营虚⽽去苦泄之芍药,以阳盛⽽去⾟⽢之姜、枣,加龙⾻、牡蛎以镇浮阳,⽽烦躁息矣。

此本节⽤桂⽢龙牡之义也。

然则太阳中风,不汗出⽽烦躁者,何以⽤⼤青龙汤?⽈:「此阴液未伤,阳⽓欲达不达,故⼀汗⽽病已解。

」「下后发汗,昼烦躁⽽夜安静。

」何以⽤乾姜附⼦汤?「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者」,何以⽤茯苓四逆汤?盖⼀为肾阳⽆根,随天阳⽽外浮,故⽤乾姜、⽣附以续之,⽆他,阳微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溲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相关
*导读:《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所述,即是现代所说的风热表证及其传变,文中提到失溲一症,后世将其解释为小便失禁,以至于现今所有中医相关书籍,包括《中医学大辞典》,都解释失溲为小便失禁,但从《伤寒论》中所指来看,失溲并非小便失禁,应该是小便不通。

《伤寒论》首提失溲一词
通过检索民国以前1010部中医药学主要著作,发现失溲一词,最早见于《伤寒论》,这些著作中提到失溲的记载约计125处,大体分为三类:1.见于与《伤寒论》内容相关的117处,多是对《伤寒论》中失溲的引用;2.见于五脏病的5处:《脉经》《脉经钞》《友鱼斋医话》《备急千金要方》等:脾病体青,失溲,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所描述的是木盛克土,气机窒塞的死证;3.见于中暑的有3处,如《丹溪手镜卷之中中暑(八)
不治证》《儒门事亲卷四暑二》等,描述的是中暑病人暑热劫津、汗多亡津的无尿症。

从后两项记载来看,要么气滞、要么津竭,出现失溲一症,应该是小便不通,而不应该是小便失禁。

至于《伤寒论》中相关的失溲则更是小便不通的表述。

溲指小便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溲有时指代大小便,但更多的是指小便。

如《国语》: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

此处的溲即指解小便。

《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和《濒湖脉学》: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中的溲便,就是指小便与大便。

从汉字的习惯用法推知,溲指小便,失溲自然是小便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

失溲是动宾词组,不是名词。

失为动词,放置名词前,即是失去了名词所应有的事物,如:
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小便叫溲,大便叫矢。

大便不禁叫遗失,小便失禁叫遗尿。

有人提出失溲有可能指是大便失禁,汉以前的著作中习惯将大便称作矢而不称作溲,大便失禁习惯称作遗矢,遗有遗漏的意思。

矢用作大便的例子俯拾皆是,如:
杀而埋之马矢之中。

《左传文公十八年》
以筐盛矢。

《庄子人间世》
是人也,所谓以孤父之戈钃牛矢也。

《荀子荣辱》
顷之,三遗矢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失溲的失犹如失职、失陪的失,失职为没有或不能履行职责,失陪就是不能陪、不再陪,而失溲一词,仅就《伤寒论》所载而言,应为不能够小便,即小便不通。

《伤寒杂病论》中失溲、遗尿并存
《伤寒论》记载失溲两处,即第6条的温病被下和第110条的火逆证;又有遗尿一处,即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如果失溲是小便失禁,遗尿也是小便失禁,同是小便失禁,在同一书中不会用两个词汇来表述,既然失溲和遗尿两词同时并存,只能说它们所表达的意指并不相同。

在《金匮要略》中无失溲记载,但有遗尿两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从临床上看,只有虚证才有可能遗尿,查询了1010部中医书籍,有25处遗尿,均为虚证,而出现失溲的证候则均为实证。

失溲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相关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感受风热,最易耗伤津液,本
已津伤,误下更伤津液,从而导致津竭,因津竭而小便不利,进而小便不通。

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外感风热则易伤津此其一,继用火法迫汗又伤津此其二,火热入胃更伤津此其三,外加呕吐再伤津此其四,有此四重反复伤津,而使津液枯竭,导致小便不通。

一般而言,津液分布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大便硬干的,小便应该多,而本证大便硬者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正是津竭的明证。

两条原文中记载的失溲,均有伤津的病因病理,也均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关联,可见失溲是小便不利或者小便不得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成为不能小便,亦即小便不通。

总之,失溲一词,近代都将其解释为小便失禁,其实应该是小便不通。

1.从文字角度看,溲作名词用指小便,作动词用指撒尿,而失溲就是没有、不能小便;2.《伤寒论》既有失溲,又有遗尿,同一书中同一症状不应该有两种表述方法,可见失溲和遗尿是不同的两个症状,热盛神昏则遗尿,热极津竭则失溲;3.《伤寒论》中的两处失溲都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关联,是两者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小便不通,后世绝大数都从此而来;4.临床上热病晚期小便不通的例子比较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