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解析

合集下载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栝蒌瞿麦丸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栝蒌瞿麦丸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
十三栝蒌瞿麦丸
《金匮要略》原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淋病,就是小便很浓浊。

中医把'淋’的定义为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西医把这个'淋’就定义为'性病’'淋病’。

中医的'淋’包含了'淋病’和'性病’在内,范围更广。

如果小便出来很浓稠,粘粘的,我们中医就称为'膏淋’,如果小便出来带有石头,沙子,我们叫称之为'砂淋’,如果小便出来都是血,我们称之为'血淋’。

如果得了淋病,小便出来很浓浊,有那种发炎的现象,小便里能看到白白的,一小片小片的东西,那就是发炎了,也是淋病。

正常的小便出来是有一点淡黄,透彻很清。

本条讲的是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一般来说,小便的时候,会有痛而且从膀胱痛到肚脐的中间,象这种,就是因为膀胱里面有石头,所以,膀胱结石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果只是看到小腹弦急,也就是在腹部这里非常的强痛,这就是石头在尿道里面。

石头在肾脏的时候还没有那么严重,如果石头跑到尿道里面,堵塞到尿道里面的时候,很痛,非常非常的痛。

在这个阶段,中医也可以,西医也可以。

在临床上,如果你碰到有石头,砂淋堵到,我们在内踝的太溪穴这里,假想是一个肾脏,就在太溪穴的上下找到压痛点,这个针一下去,这个痛当场就去掉了。

做为一个中医,针灸要强,处方也要很强,这样就能够做得很好。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这篇谈论到的消渴,就是类似今日的糖尿病,而西方医学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去了解消渴的原因在哪里,中医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讨论到这个问题了。

金匮里面张仲景只有提到两种消渴,消渴的成因是什么?消渴的成因,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明是“三阳结谓之消渴。

”什么叫“三阳结”?根据我们临床的经验来看,医书的定义很简单,第一个阳指的是胃,第二个阳指的是大肠。

胃和大肠,这两个是所谓的二阳。

也就是胃过热,大肠过热,这胃和大肠过热,就会造成中焦过热。

胃热加上大肠热,最后把中焦热起来,这就叫三阳结。

什么叫过热?就是蠕动太快了。

如果是单纯的胃蠕动太快,这是白虎汤证。

胃为什么会蠕动太快了?胃的能源在哪里?这里先给大家一个观念,就是中焦和下焦这两个地方过热了,过热的原因我们介绍汤剂的时候再跟诸位介绍。

蠕动太快造成过热,这时候食物一到胃里面去,一下子就消化掉,马上到大肠,消化的速度过快,这个时候水一下子就被吸走了,从小便排出来,于是喝水下去马上就去小便,喝一杯水小出一杯水来。

还有就是才刚吃完食物却还是很饿,因为胃一直在蠕动,于是上面的胃和下面的大肠过热,其中间的地带在胃的下方有一个脏,中医叫'脺肉’,西医叫做胰脏,其实这个脏在中西医的观念里面是相同的,而且脺是属于脾脏。

大家来做个实验,今天晚上回家,拿一小锅水,不要煮滚,开一点点火,当水表面上有一点蒸气还没有滚时,你拿一块肉丢下去,小火慢慢的煮,那个肉是不会被煮烂的,但是会变脂肪,其质会变。

西医发现到这一点,就说:'糖尿病的原因,是从胰脏发炎来的。

’胰脏本身在西医的观念里面,胰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如果是胰脏的外分泌,在进入十二指肠的地方胰液跟胆囊管下来的胆汁混合,两个可以帮助小肠的消化,这是第一个外分泌。

胰脏本身还有个内分泌,它产生一定的胰液进入肝脏,我们的肝脏很大,横越在中膈的地方,胰脏产生的胰液进入肝脏以后,会让肝里面的血糖降低下来,没它的帮忙,肝就会产生过量的血糖。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猪苓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猪苓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猪苓汤在临床上,如果遇到病人手脚都是很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用当归四逆汤来加减【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红斑性狼疮,血癌这些都会使用到当归四逆汤做加减。

还有就是雷诺斯症,手掌是温的,手指的前端冰冷,这就可以用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除了桂枝,芍药以外,还有细辛,木通,当归,但是并没有炮附子或者生附子。

病人吃了当归四逆汤手脚还是冰冷,这时,就可以加炮附子,或者是生附子。

当心脏没有力的时候,加炮附子就加错了,就应该加生附子;肾脏功能不行的时候,就要重用炮附子。

肾脏功能极端不行的时候,水去克火了,心脏功能快停了,脉没了,这个时候,炮附子的力量就不够了,这个时候就要靠生附子。

《金匮要略》原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昧,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五苓散看起来也是这样一个症状,这里开出来的是猪苓汤,这是因为有发热,这个发热就是西医讲的发炎。

猪苓汤与五苓散不一样,五苓散的发热是表证,比如说,病人有点感冒发烧;这个猪苓汤的发热,可不是发烧,是因为如尿结石梗到产生的发炎而成的热症。

猪苓汤里有茯苓利中焦的水,猪苓利下焦的水,泽泻利全身的水,滑石把石头打碎利出来,阿胶来止血,因为石头经过尿道的时候,会把尿道划破而出血。

我们的中药就是很人性的。

肾结石的来源,古代就是饮水,饮地下水,水质不好,从而导致了肾结石;现代人都是喝的自来水,自来水没有烧开,也会造成肾结石。

还有就是长期吃钙片,也会造成肾结石,所以,补钙吃钙片是补不进去的,最后补成了肾结石。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212.厥阴消渴证【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讲义】见《伤寒论》334节。

213.虚劳脉浮迟【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讲义】本节证征属虚劳,与下节胃热颇多相似(如口渴便难,故书于此以作比较。

《医宗金鉴》云:本节应在虚劳篇中,错简于此。

寸口通指左右三作部而言。

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外营内虚竭也。

214.消渴脉证【原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而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讲义】趺阳,胃脉也。

《内经》云:三阳结谓之消。

三阳指胃与大肠。

热结于中,则脉浮而数。

《内经》又云:中热则胃中消谷,是数即消谷也,气盛也。

谷消热盛,则水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

胃无津液,则成消渴,此中消脉也。

凡渴而饮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消渴病也。

东垣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即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以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此肾消也,肾气丸治之。

上述系糖尿之证,其病因盖以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血中含糖过多,肾脏不能截留,随小便排出,有时蛋白、脂肪亦由小便排出,故小便味甘或如膏如麸片也。

糖尿病之患者多见食多善饥而羸瘦日甚,盖以糖为人体机能之原料。

若排泄过多,消化器不病时,必思多食以代偿,然补偿有限,而排泄无度,其体内之脂肪、蛋白因需要亦均化成糖质而随同被排泄,故营养极度贫乏也。

论其治法,则热者宜石膏剂,善饥多食,大便硬者,宜连苓大黄剂。

阴萎脚肿者,宜肾气丸之类,起病之因,多由房室影响内分泌,更有由于多饮酒食厚味所起者,志之待证。

215.消渴之肾气丸证【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讲义】男子者,言消渴之由于房劳也。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3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3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3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方六首【本篇提示】此篇论述了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

消渴病,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小便不利,即小便量少或排尿困难,一般无痛感,是出现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证状;淋病,即以解小便时前阴淋漓涩痛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三者大都涉及到口渴和小便的症状,主要病变在肾与膀胱,所出方治又可相互通用,故合为一篇论述。

一、【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注释】①消渴:指渴饮无度。

【白话解】厥阴病所表现的症状:是口渴想喝水,或渴饮无度,气逆向上冲心,心中有疼痛发热感,有饥饿感而又不想吃,吃下之后,就要吐出蛔虫,如果用下法治疗,就会引起腹泻不止。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厥阴消渴的证因。

凡是邪热入厥阴经,会出现消渴,气向上冲心,心窝部有疼痛灼热的感觉,有饥饿感,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会吐蛔虫。

这是因肝木心火烁伤阴津所致,一般不宜用下法治疗,如果用了下法,那么胃气再次受伤,邪热就向下注,而出现下利不止。

这种消渴,与杂病消渴有些不同,因为这是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种证候。

所以古人也认为是属于厥阴范围的消渴病。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①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注释】①大坚:指大便坚【白话解】寸口的脉浮而迟,浮是属虚证,迟是属劳证,虚是卫气不充足的现象,劳是营气衰竭的现象。

趺阳脉是足阳明的脉,如果浮而且数,脉浮是热(胃)气盛,数是胃热,就容易消化谷食,热气盛则小便数,小便数则大便就要坚硬,小便数与大便坚的症状同时出现,就是消渴病。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消渴的症状和成因。

脉浮而无力为虚,乃阳虚气浮所致;迟是营阴不足的表现;浮而无力,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征,故主营为俱虚,也就是气血并虚。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一个由于气血俱虚的病了。

由于虚,所以他饮水自救,因此也有个消渴证候。

也由于上边虚,所以下边的寒就往上冲,造成「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等症候。

「食即吐蛔」,蛔就是蛔虫了,蛔虫被寒所迫,它也往上跑,所以他一吃东西,连蛔虫他都吐出来了。

「下之利不止」,这个是半表半里的虚寒证,这种证候它是不能下的,你要是误下,那可是利不止,因为虚其里了,本来人就有虚寒的证候了,要是那样,就下利不止了。

这一段是伤寒论的厥阴病的一个提纲,出在这个地方,也是说明消渴各种不同。

由这一段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本虚引起的渴,所以他饮水自救,它是这么一种消渴。

古人说的消渴当然是包括了现在的糖尿病,可是不尽属于糖尿病。

凡是这种渴,渴得非常明显的,他都列这里头了。

那么这个厥阴病的渴,绝不是现在所说的三多的糖尿病,因为他不能吃,饥而不欲食,与这个糖尿病是不相同的。

但是由古人他写的这东西,咱们知道这种消渴是一种本虚而致人于渴的。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这段与上面是差不多的。

寸口脉,平时诊的脉叫寸口脉,就是桡骨动脉。

浮而迟,浮一般是主表啦,不过也主虚,浮即为虚,在这个地方指虚。

迟,一般都是血不足了,所以他说是劳,是虚劳的劳。

虚,指是卫气不足。

劳,指的营气不足,合起来就是营卫俱不足。

营卫是什么呢?就是人身上的津液,在血管之内古人叫营,血管之外叫卫,这个咱们我们解释过。

那么营卫不足,表示津液虚,也可以致消渴病的。

这也是虚,津液虚引起消渴。

这一段在《医宗金鉴》认为应该搁虚劳篇,我认为搁这里还是有道理的。

它就是说明各种各样的渴,也有营卫气虚,心液不足引起的渴,这也是属于渴嘛。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金匮 课件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金匮 课件

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
引饮,其饮入于胃,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
斗也,故用桂附辛热,引真火以归原;地黄纯阴,壮真水以
滋肾,则阳光行于地下,而雾露自降于中天,何消渴之有,
此属下消”(《直解》)。

第二节 小便不利
❖ 小便不利作为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本篇所论,即以小便不利为突 出表现者,包括外感和杂病所见,故可作为一个独立病证讨论。
形成寒水互结。身微热,脉浮为风寒表邪未尽解。口渴,小便不利为膀胱 气化受阻,津不上承,水液亦不得从小便气化而出。若膀胱气化严重受阻, 蓄水不得下行,而上逼于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出现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的现象。 ❖ 【治法】 利小便发汗。【方药】 五苓散 ❖ 故五苓散具有利小便和发汗双重作用,非单一的利小便方。
❖ 【治法】 泻热和胃通便。【方药】 可用麻子仁丸或承气汤方类。
❖ 【讨论】 麻子仁丸滋阴润燥通便,作用缓和,用于治疗津亏燥结 的中消,若津亏燥结甚者还可用后世的增液承气汤。

治疗胃肠燥结突出者,方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或大承
气汤化裁。
❖ 治疗胃肠燥结并见瘀血阻滞者,方用《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化裁。
❖ 【治法】 温阳化气,生津止渴。
❖ 【方药】 栝蒌瞿麦丸:

栝蒌根—清热生津止渴,以润上燥;

附子—温肾阳而化气以散下寒;

山药—气阴两调,既能上除燥热,又能下顾肾气;

瞿麦、茯苓—利水通阳。

本方主旨乃振奋肾阳,化生肾气,使津液上承,水气下行。服后若觉腹中温暖为
药已中病。尤在泾说:“夫上浮之炎,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
【解析】
淋家多为膀胱有热又夹阴伤,故当禁汗。
证治—水热互结伤阴
苓水脉 汤,浮 主小, 之便发 。不热 利, 十者渴 三,欲 猪饮
( )
【提要】
本条论述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的小便不利证治。
【解析】
病机:水热互结 郁热伤阴 主症:脉浮发热——邪热内郁,里热外蒸。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兼以伤阴 治法:滋阴润燥 利水除热 方剂:猪苓汤 方义:二苓、泽泻、滑石—清热利尿。 阿胶—滋阴润燥,使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
肾主液,为阴之根。肾阴不足,则肺阴不济,故燥热口干 、渴欲饮水不止。治当咸寒滋阴补肾,以生阴津。文蛤味咸性寒 ,咸可入肾,滋阴润燥,潜敛虚火,寒可清热,于病相宜。
小便不利
证治—膀胱气化不行
散者渴 主,欲 之名饮 。曰水 水, 五逆水 ,入 五则 苓吐 ( )
之便热脉 。,,浮 发消, 四汗渴小 ,者便 五,不 苓宜利 散利, 主小微
【解析】
本条为厥阴病提纲,其病机为上热下寒,即胃热而脾虚 肠寒,故饥而不欲食。治疗上自当禁用下法。
病机与脉证—杂病消渴
相数谷,气则为寸 搏,而浮竭卫虚口 二,溲大即。气,脉 即数坚为趺不迟浮 为即,气阳足即而 消坚气,脉,为迟 渴,盛数浮劳劳, 。坚则即而则,浮 数溲消数荣虚即
( )
【提要】
本条论述消渴病的病机和症状。
【解析】
寸口脉浮而迟:营卫俱虚之虚劳 趺阳脉浮而数:胃热气盛 消谷、大坚、溲数 坚数相搏 消渴。 概括了消渴病的病机为虚劳与胃热两端。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仲景主要以脉示之。虚劳者, 寸口脉浮而迟;胃热者,趺阳脉浮而数。部位虚实简明 易辨。
病机与脉证—杂病消渴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肾阳衰微
不能蒸腾以上润,津不上承→渴饮无度(多饮)
不能化气以摄水,水趋下源→小便反多(多尿)
【方药】肾气丸主之 【功效】温补肾阳 【临床应用】 1.《医学心悟》指出,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滋上源以生水也。
2.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痰瘀
阻滞,阴阳两虚。 3.临床辨治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尿崩症等,以空腹血糖 升高为基本特征者,日久可并发心、脑、肾、眼等多器官病变。 4.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苍术、黄芪、玄参、生地、茯苓、
二、证治
(一)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原文】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2) 【解析】 渴欲饮水——上消证的主症
〖病机〗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口干舌燥者——渴饮无度(多饮多尿)
〖病机〗肺胃热盛,消烁津液
气虚津亏,无以上承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清热止渴 人 参——益气生津
小便频数 趺阳脉 浮-气-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 大便坚硬 (脾胃) 数-消谷而大坚 消谷善饥 大便坚硬
结合第8条: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病机〗胃热气盛→热盛耗津→消渴病
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中消证 ☆主症:消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大便坚硬。
(多食)
☆病机:胃热气盛 ☆病情:燥热为标,阴虚为本 【临床应用】 1.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指出,治中消者,宜 清其胃,兼滋其肾——使相火不得攻胃也。 2.后世补入加减方。
3.证治 上消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病位:肺、胃
病机: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 中消证: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病位:胃
病机:胃热气盛耗津――(调胃承气汤加味方) 下消证: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病位:肺、胃、肾 病机:阴损及阳,肾阳虚衰――肾气丸
二、小便不利、淋病
1.概念 2. 证治 膀胱气化不利――五苓散(4、5) 小 便 不 利 水热互结伤阴―― 猪苓汤(13) 下寒上燥―― 栝蒌瞿麦丸(10) 湿热(热淋) ―― 蒲灰散(11) 湿热夹瘀(血淋) ―― 滑石白鱼散
【解析】
小便不利者——主症。从方测症:当有腹中冷,甚至浮肿。
有水气——提示病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职——下寒 其人苦渴——〖校勘〗从《医统正脉》本 主症:口渴症重 病机:气不化水,津不上承——上燥
【方药】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根-润燥生津止渴 炮附子、山药、茯苓 取肾气丸之效 温阳化气
为肾气丸法变方 益脾利水 瞿麦-清热利尿
(四)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原文】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 主之。(11)
【提示】同病异治——病机不同,证候不同,治法不同
1.湿热证-蒲灰散 生蒲黄:凉血、化瘀、消肿
(热淋) 滑石:清热利湿
化瘀利窍
泄热
小 滑石:同上 利水 便 不 2.湿热夹瘀证-滑石白鱼散 乱发(烧):止血消瘀利尿 消瘀 利 止血 (血淋) 白鱼:消瘀行血利尿 健脾 3.脾肾两虚证-茯苓戎盐汤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益肾 (劳淋、膏淋) 戎盐(青盐):益肾利水消瘀热 利湿
【功效】润燥生津,温阳化气,益脾利水
【按语】 1.配伍特点:温阳不伤津,润燥不碍阳,渗利不劫阴 ——肺脾肾三焦兼顾 2.方后注:“腹中温为知”——意指下寒,肾阳不足
为病之本。
施以丸剂,服法以小量渐增,实为缓补,渐复阳气 之意。 3.比较栝蒌瞿麦丸与八味肾气丸两方证之异同。 【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本方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功效】益气生津,清热止渴 【临床应用】 1.《医学心悟》指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 兼清其胃——使胃火不得伤肺也。 2.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辨治糖尿病、尿崩症。
(二)肾气亏虚
【原文】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 之。(3) 【解析】
男子——强调其病因与房劳伤肾有关。
酒色姿欲→肾精过耗→阴损及阳 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下消证的主症
疾病。



原文分析
一、病机与主症 【原文】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
足,劳则营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 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2)
【解析】 寸口脉 浮-虚-卫气不足 〖病因〗营卫两虚 消渴病
(心肺)
迟-劳-营气竭
〖病机〗燥热内生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 并 治 第 十 三
概述
1.合篇意义: 症状:有口渴和小便的变化
病位:与肾、膀胱关系密切
方治:可以互通 2.概念:
2.概念:
渴-消烁津液
(1)消渴:广义-疾病名。命名 消 谷-消谷善饥 瘦-消耗肌肉 特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的一类 疾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狭义-症状名。
是指热病过程中口渴引饮的一个症状。 (2)小便不利:指小便困难,短少,尿道不疼为特征的一类疾 病,亦是时病和杂病中的一个症状。 (3)淋病:是以小便点滴,淋漓涩痛,甚则刺痛为主症的一类
二、淋病
(一)主症
【原文】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7) 【解析】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石淋 小便涩痛而淋沥或点滴 有粟米状结石从小便排除
〖病机〗肾虚而膀胱热盛
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少腹拘急疼痛,并牵引脐中
〖病机〗热灼成石,阻塞尿路
【按语】 1.引《论注》之说,视本条为五淋具有之症。 2.淋病有虚实寒热之分,当辨证运用。 【临床应用】
麦冬以及某些活血化瘀药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
小 便 不 利、 淋 病
一、小便不利证治
(一)膀胱气化不行 【原文】(4)(5) ——五苓散:化气行水利小便、发汗
(二)水热互结伤阴 【原文】(13)——猪苓汤:育阴清热利小便
(三)上燥下寒水停
【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10)
脾肾两虚(劳淋、膏淋) ―― 茯苓戎盐汤
(二)治禁
【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9)
【校勘】便血-尿血
【提示】 凡久治不愈的淋病患者,复感外邪时, 不可发汗。

一、消渴病 1.概念 广义――疾病名。 狭义――症状名。 2.病机与辨证(2.3.8.12) 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胃热气盛,热盛耗津 阴损及阳,肾阳虚衰 3.证治

――上消 ――中消 ――下消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