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栝蒌瞿麦丸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四)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
十三栝蒌瞿麦丸
《金匮要略》原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
淋病,就是小便很浓浊。
中医把'淋’的定义为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西医把这个'淋’就定义为'性病’'淋病’。
中医的'淋’包含了'淋病’和'性病’在内,范围更广。
如果小便出来很浓稠,粘粘的,我们中医就称为'膏淋’,如果小便出来带有石头,沙子,我们叫称之为'砂淋’,如果小便出来都是血,我们称之为'血淋’。
如果得了淋病,小便出来很浓浊,有那种发炎的现象,小便里能看到白白的,一小片小片的东西,那就是发炎了,也是淋病。
正常的小便出来是有一点淡黄,透彻很清。
本条讲的是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一般来说,小便的时候,会有痛而且从膀胱痛到肚脐的中间,象这种,就是因为膀胱里面有石头,所以,膀胱结石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果只是看到小腹弦急,也就是在腹部这里非常的强痛,这就是石头在尿道里面。
石头在肾脏的时候还没有那么严重,如果石头跑到尿道里面,堵塞到尿道里面的时候,很痛,非常非常的痛。
在这个阶段,中医也可以,西医也可以。
在临床上,如果你碰到有石头,砂淋堵到,我们在内踝的太溪穴这里,假想是一个肾脏,就在太溪穴的上下找到压痛点,这个针一下去,这个痛当场就去掉了。
做为一个中医,针灸要强,处方也要很强,这样就能够做得很好。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这篇谈论到的消渴,就是类似今日的糖尿病,而西方医学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去了解消渴的原因在哪里,中医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讨论到这个问题了。
金匮里面张仲景只有提到两种消渴,消渴的成因是什么?消渴的成因,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明是“三阳结谓之消渴。
”什么叫“三阳结”?根据我们临床的经验来看,医书的定义很简单,第一个阳指的是胃,第二个阳指的是大肠。
胃和大肠,这两个是所谓的二阳。
也就是胃过热,大肠过热,这胃和大肠过热,就会造成中焦过热。
胃热加上大肠热,最后把中焦热起来,这就叫三阳结。
什么叫过热?就是蠕动太快了。
如果是单纯的胃蠕动太快,这是白虎汤证。
胃为什么会蠕动太快了?胃的能源在哪里?这里先给大家一个观念,就是中焦和下焦这两个地方过热了,过热的原因我们介绍汤剂的时候再跟诸位介绍。
蠕动太快造成过热,这时候食物一到胃里面去,一下子就消化掉,马上到大肠,消化的速度过快,这个时候水一下子就被吸走了,从小便排出来,于是喝水下去马上就去小便,喝一杯水小出一杯水来。
还有就是才刚吃完食物却还是很饿,因为胃一直在蠕动,于是上面的胃和下面的大肠过热,其中间的地带在胃的下方有一个脏,中医叫'脺肉’,西医叫做胰脏,其实这个脏在中西医的观念里面是相同的,而且脺是属于脾脏。
大家来做个实验,今天晚上回家,拿一小锅水,不要煮滚,开一点点火,当水表面上有一点蒸气还没有滚时,你拿一块肉丢下去,小火慢慢的煮,那个肉是不会被煮烂的,但是会变脂肪,其质会变。
西医发现到这一点,就说:'糖尿病的原因,是从胰脏发炎来的。
’胰脏本身在西医的观念里面,胰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如果是胰脏的外分泌,在进入十二指肠的地方胰液跟胆囊管下来的胆汁混合,两个可以帮助小肠的消化,这是第一个外分泌。
胰脏本身还有个内分泌,它产生一定的胰液进入肝脏,我们的肝脏很大,横越在中膈的地方,胰脏产生的胰液进入肝脏以后,会让肝里面的血糖降低下来,没它的帮忙,肝就会产生过量的血糖。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一个由于气血俱虚的病了。
由于虚,所以他饮水自救,因此也有个消渴证候。
也由于上边虚,所以下边的寒就往上冲,造成「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等症候。
「食即吐蛔」,蛔就是蛔虫了,蛔虫被寒所迫,它也往上跑,所以他一吃东西,连蛔虫他都吐出来了。
「下之利不止」,这个是半表半里的虚寒证,这种证候它是不能下的,你要是误下,那可是利不止,因为虚其里了,本来人就有虚寒的证候了,要是那样,就下利不止了。
这一段是伤寒论的厥阴病的一个提纲,出在这个地方,也是说明消渴各种不同。
由这一段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本虚引起的渴,所以他饮水自救,它是这么一种消渴。
古人说的消渴当然是包括了现在的糖尿病,可是不尽属于糖尿病。
凡是这种渴,渴得非常明显的,他都列这里头了。
那么这个厥阴病的渴,绝不是现在所说的三多的糖尿病,因为他不能吃,饥而不欲食,与这个糖尿病是不相同的。
但是由古人他写的这东西,咱们知道这种消渴是一种本虚而致人于渴的。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这段与上面是差不多的。
寸口脉,平时诊的脉叫寸口脉,就是桡骨动脉。
浮而迟,浮一般是主表啦,不过也主虚,浮即为虚,在这个地方指虚。
迟,一般都是血不足了,所以他说是劳,是虚劳的劳。
虚,指是卫气不足。
劳,指的营气不足,合起来就是营卫俱不足。
营卫是什么呢?就是人身上的津液,在血管之内古人叫营,血管之外叫卫,这个咱们我们解释过。
那么营卫不足,表示津液虚,也可以致消渴病的。
这也是虚,津液虚引起消渴。
这一段在《医宗金鉴》认为应该搁虚劳篇,我认为搁这里还是有道理的。
它就是说明各种各样的渴,也有营卫气虚,心液不足引起的渴,这也是属于渴嘛。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金匮 课件

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
引饮,其饮入于胃,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
斗也,故用桂附辛热,引真火以归原;地黄纯阴,壮真水以
滋肾,则阳光行于地下,而雾露自降于中天,何消渴之有,
此属下消”(《直解》)。
❖
第二节 小便不利
❖ 小便不利作为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本篇所论,即以小便不利为突 出表现者,包括外感和杂病所见,故可作为一个独立病证讨论。
形成寒水互结。身微热,脉浮为风寒表邪未尽解。口渴,小便不利为膀胱 气化受阻,津不上承,水液亦不得从小便气化而出。若膀胱气化严重受阻, 蓄水不得下行,而上逼于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出现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的现象。 ❖ 【治法】 利小便发汗。【方药】 五苓散 ❖ 故五苓散具有利小便和发汗双重作用,非单一的利小便方。
❖ 【治法】 泻热和胃通便。【方药】 可用麻子仁丸或承气汤方类。
❖ 【讨论】 麻子仁丸滋阴润燥通便,作用缓和,用于治疗津亏燥结 的中消,若津亏燥结甚者还可用后世的增液承气汤。
❖
治疗胃肠燥结突出者,方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或大承
气汤化裁。
❖ 治疗胃肠燥结并见瘀血阻滞者,方用《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化裁。
❖ 【治法】 温阳化气,生津止渴。
❖ 【方药】 栝蒌瞿麦丸:
❖
栝蒌根—清热生津止渴,以润上燥;
❖
附子—温肾阳而化气以散下寒;
❖
山药—气阴两调,既能上除燥热,又能下顾肾气;
❖
瞿麦、茯苓—利水通阳。
❖
本方主旨乃振奋肾阳,化生肾气,使津液上承,水气下行。服后若觉腹中温暖为
药已中病。尤在泾说:“夫上浮之炎,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五苓散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
十三五苓散
《金匮要略》原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脉浮’代表表虚掉了,小便不利,微热,消渴,适合利小便,或者发汗,用五苓散来治疗是肯定有效的。
这种消渴,看起来是口渴,但是,是小便不利。
如果是口渴,小便又多,这才是真正的消渴。
这里是小便不利,有口渴,这就是五苓散证。
内里面的病,可能是头痛,可能是胃溃疡,可能是内膜炎,或者是小孩发烧,这些都不用管他,只要病人有口渴,小便不利,通通是五苓散证。
渴,很想喝水,喝水进去又吐出来,这是水逆,也是用五苓散来治疗。
最常看到的就是小孩子吐奶。
婴儿吐奶,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用的地方很多。
还有的人运动完以后喝水,一喝就吐,这是因为水隔在中间,这就是五苓散证。
原因就是在运动的时候,口渴,一瓶矿泉水,一口就喝完了,说白了,那不是喝水,是在灌水,也就是说喝水喝得太急了,从而导致了五苓散证。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栝楼瞿麦丸方栝楼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要略课件PPT

3、如果二者同时出现日久,互为因果,则 病消渴。
乃指出胃肠热结为消渴(中消)的主要病 因,故有注家认为此段是讨论中消(又称 “消中” “胃消” “脾消”),其主证可 见消渴、消谷、便坚、溲数等。
【校勘】
大坚:《金鉴》《金匮发微》均作大便坚, 从之。
【提示】
以脉理说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讨论】
1、趺阳脉候胃,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 亢盛。“胃中热,则消谷”,胃热气盛, 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气有余便是火, 水被火迫,则偏渗于膀胱,故小便频数; 胃热本已耗津,加上水液偏渗,肠道失濡, 故大便坚硬。
方:肾气丸(可加复盆子、桑螵蛸等)
按:消渴之病机特点是肾虚胃热,临床少见单纯 属上消、中消或下消者,其证候多互见,均应从 养阴着眼,燥热较甚可佐以清热。下消病久,阴 损及阳宜阴阳并补。
同时,限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适当运动也十 分重要。
【参考】
1、国外糖尿病发病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 疾患而位居第三。
但该方对消除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消渴症状的 效果也很好,此正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3、消渴患者渴欲饮水,饮后渴不解,或减不 足言,仍然口干舌燥,说明肺胃热甚,气津 两伤,属消渴病中之上消证。当然,仅有条 文所述数证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试以方测 证,小结于下:
证:烦渴多饮,饮后渴不减,口干舌燥, 尿频量多,饮食超量,舌红苔黄,脉洪数
鉴别
消 渴 病—渴而多饮 饮后渴不减 消谷善 饥 小便多
消渴症状—渴而多饮 饮后渴可减 饥而 不欲食 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一定多,或不利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继续开始,接着我们来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之第十三。
在进入这一篇之前呢,我先让诸位要有一个概念,中医讲“消渴”,跟西医讲的糖尿病很接近,但是消渴的范围呢比西医讲的糖尿病还更大,更大......,这一篇学会呢,诸位糖尿病不是不能治,很好治,现在临床上看的时候,西医分两种: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西医认为第一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就是你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
第二型呢就是你还会有分泌......,胰脏还有功能,所以你可以吃一些降血糖的药啊控制血糖。
我临床上看的时候啊,西医在遮掩他的罪状,第一型糖尿病呢,根本就是打疫苗或者吃西药引起的,我临床上看了很多。
那从小开始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的,胰脏功能没有的,就是打疫苗后遗症,他对这个疫苗过敏,胰脏功能没有了。
中年以前、青年以前,比如说三十岁、二三十岁的都没有糖尿病,突然有一天胰脏功能没了,吃西药引起的,临床上我看过病人呢,吃抗忧郁的药也有,糖尿病、就胰脏功能没了,抗生素吃了、止痛药吃了突然就变成第一型的糖尿病,所以第一型的糖尿病根本就不存在的,是被西药厂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事实要讲。
所以当初我们人身体被设计的DNA呢,这个上帝一定是对的,他设计的非常完整,不晓得神经病会来破坏,害到人,你在治疗的时候,遇到第一型的糖尿病你要让他停掉胰岛素真的是很难,因为它(胰脏)根本没有功能了,因为它是被制造出来的,在经方里面是看不到的。
第二型的糖尿病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消渴,如果你是第一诊的医生,他一消渴,你是第一个看他,一剂就好了,速度很快,可是他吃了十年、十五年、二十年降血糖的药,或者开始注射胰岛素以后你开始下手,就需要耗时间了,所以一定要跟病人讲清楚,所以糖尿病的病人越早看、找我们看那恢复的越快。
现在我给你一个概念,如果有两个杯子,这个杯子呢,水是满的,这个杯子水只有二分之一,现在呢我们丢一块方糖下去,同样的一块糖,糖是一样的,丢到里面,让它融化掉,请问你,哪一个比较甜?这个(水少的)比较甜,为什么?因为这个水比较少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解析】
淋家多为膀胱有热又夹阴伤,故当禁汗。
证治—水热互结伤阴
苓水脉 汤,浮 主小, 之便发 。不热 利, 十者渴 三,欲 猪饮
( )
【提要】
本条论述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的小便不利证治。
【解析】
病机:水热互结 郁热伤阴 主症:脉浮发热——邪热内郁,里热外蒸。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兼以伤阴 治法:滋阴润燥 利水除热 方剂:猪苓汤 方义:二苓、泽泻、滑石—清热利尿。 阿胶—滋阴润燥,使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
肾主液,为阴之根。肾阴不足,则肺阴不济,故燥热口干 、渴欲饮水不止。治当咸寒滋阴补肾,以生阴津。文蛤味咸性寒 ,咸可入肾,滋阴润燥,潜敛虚火,寒可清热,于病相宜。
小便不利
证治—膀胱气化不行
散者渴 主,欲 之名饮 。曰水 水, 五逆水 ,入 五则 苓吐 ( )
之便热脉 。,,浮 发消, 四汗渴小 ,者便 五,不 苓宜利 散利, 主小微
【解析】
本条为厥阴病提纲,其病机为上热下寒,即胃热而脾虚 肠寒,故饥而不欲食。治疗上自当禁用下法。
病机与脉证—杂病消渴
相数谷,气则为寸 搏,而浮竭卫虚口 二,溲大即。气,脉 即数坚为趺不迟浮 为即,气阳足即而 消坚气,脉,为迟 渴,盛数浮劳劳, 。坚则即而则,浮 数溲消数荣虚即
( )
【提要】
本条论述消渴病的病机和症状。
【解析】
寸口脉浮而迟:营卫俱虚之虚劳 趺阳脉浮而数:胃热气盛 消谷、大坚、溲数 坚数相搏 消渴。 概括了消渴病的病机为虚劳与胃热两端。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仲景主要以脉示之。虚劳者, 寸口脉浮而迟;胃热者,趺阳脉浮而数。部位虚实简明 易辨。
病机与脉证—杂病消渴
( )
小食有趺 八便,热阳 即大,脉 数便即数 。必消, 坚谷胃 ,引中
证治—肾气亏虚(下消)
气,反男 丸小多子 三主便,消 之一以渴 。斗饮, 方 见 ,一小 脚 肾斗便 气
中 。
( )
【提要】
本条论述肾气亏虚消渴的证治。
【释义】
口渴之症,源于津伤则小便短少。 源于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 今口渴与小便多并见,故曰反,反常之见症也。 正是这反常的症状组合,凸显出肾虚消渴的辨证 认证依据。
【提要】
本条再述胃热消渴的病机与脉症。
证治—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汤燥渴 十主者欲 二之,饮 。白水 方 见 虎, 中 加口 暍 中 人干 。 参舌
( )
【提要】
本条论述肺胃热盛,津气伤 主症:渴欲饮水 热盛伤津
口干舌燥 可兼见消谷善饥、小便频数(总病机已 含此意) 治法:清热益气 生津止渴 方剂:白虎加人参汤 方义: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生津。
证治—上燥下寒水停
麦,小 丸其便 主人不 之若利 。渴者 ,, 十栝有 楼水 瞿气
( )
【提要】
本条论述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证治。
【解 析】 病机:肾阳不足 上燥下寒 主症: 在上不能蒸津上承(上燥)—口渴
在下不能化气行水(下寒)—小便不利
治法:润燥生津 温阳利水 方剂:栝楼瞿麦丸 方义:栝楼根润燥生津而止渴;
金匮要略讲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 并治第十三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郭晓东
概念
消渴: 本篇“消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纯的口渴消 水,如厥阴病和五苓散证中的消渴;另一种是指消渴病, 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久则形体消瘦为主要 特征。本篇对消渴病的发生,突出了胃热、肺胃津伤、肾 虚三个方面。 小便不利: 指小便短少或尿出不畅,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 一个症状。因常与口渴并见,故置此篇与消渴病相鉴别。 淋病: 是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与小便不 利同类,故置此以资对比。
西医疾病 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前列腺增生、尿道梗阻、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可归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 尿道炎、泌尿系结石等可归属于淋病的范畴。
消渴
病机与脉证—厥阴消渴
吐,气厥 一,饥上阴 下而冲之 之不心为 不欲,病 肯食心, 止,中消 。食疼渴 即热,
( )
【提要】
本条论述厥阴病的消渴不可使用下法。
病机:肾气不足,气化失职 主症: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可兼消谷善饥 治法:补肾气(温补肾阳 滋养肾阴) 方剂:肾气丸 方义:六味补阴之虚,可以生气; 桂附助阳之弱可以化水。
证治—肾阴津耗伤
之者渴 。,欲 文饮 六蛤水 散不 主止
( )
【提要】
本条论述肾阴津耗伤渴欲饮水不止的治法。 【解析】
( )
【提要】
以上2条指出气不化津的小便不利证治。
【释义】
病机(4条):表邪未解(脉浮,发热) 膀胱气化
不行(小便不利,消渴) 病机(5条):膀胱气化不行(渴欲饮水) 胃中停 水(水入则吐) 治法:化气行水 表里分消 方剂:五苓散 方义: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水; 白术健脾利水; 桂枝通阳化气,兼能解表; 共奏利小便、发汗之功。
淋 病
主症
三急如淋 ,粟之 痛状为 引, 病 脐小 , 中腹 小 弦 十 便 ( )
【提要】
本条主要论述石淋的症状。
【释义】 病机:砂石停积 阻碍气机 主症:“小便如粟状”,多指石淋,即小便淋
沥涩痛,排出小砂石如粟状之物。 膀胱热盛—炼液成石—阻碍气机 胀痛或小腹拘紧牵引脐部
治禁
血,淋 。发家 汗不 九则可 必发 便汗
山药甘淡益脾而制水; 茯苓、瞿麦淡渗以利水; 附子温肾阳而化气,使肾阳复而气化有权,气化 行则水道利,津液上达,诸症即平。
证治—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苓之小 十戎,便 一盐滑不 汤石利 并白, 主鱼蒲 之散灰 。、散 茯主
( )
【提要】
本条论述小便不利的三种治法。
【解析】
原文仅提出小便不利一症而并列三方,说明三方都可治小 便不利。本条详方略证,故需以药测之。 蒲灰散由蒲灰、滑石二味组成,蒲灰即蒲黄粉。二者合用 有化瘀利窍泄热之功。适用于内有湿热并兼瘀血的小便不利。 滑石白鱼散由滑石、乱发、白鱼三味药组成。白鱼,又名 衣鱼、蠹鱼,乃衣帛、书纸中的蠹虫,具有消瘀行血疗淋通便 的作用。三者合用具有通利小便、止血散瘀之功。适用于湿热 所致并兼尿血的小便不利。 茯苓戎盐汤由茯苓、白术、戎盐组成。大剂茯苓、白术健 脾利湿以通小便;戎盐即青盐,性味咸寒,少量亦可益肾,此 少量配之以防渗利太过。全方用于脾虚湿盛并兼轻度肾虚的小 便不利之证。